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还政于朝之归魏 > 第七十五章 西有大湖,湖边有古城(二)

随后,仓慈又向众人介绍了一下,西域三十六国的大概形势分布,以及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比如自前朝时便存在的西域三十六国,当然如今已经分裂成了五十余国。但是这五十的数字也只是一个虚数罢了,因为还有许多整个部落只有数百人的,称不上国家的部落。

在这些诸国当中,尤其是需要注意乌孙、大宛、大月氏、康居、龟兹、楼兰这七个国家,这七个国家势力最大,因此也被称为西域七强。

尤其是那在天山北部的乌孙,位居西域诸国之首。整个国家有人口六十三万,兵马十八万八千八百人。

即便是比起当年,在帝国北部耀武扬威的匈奴来,也是不遑多让。

当然此时西域都护府他们的职责,是以天山以南、葱领以东的西域诸国为目标的。暂时还不需要考虑天山以北和葱领以西的,乌孙、康居、大夏以及大月氏他们,不过知道还是要知道的,因为跟他们打交道也是早晚的事情。

一旁的众人听的无不点头称是,就在他们谈话之间,一座黄土夯筑而成的城池,已然从远方,慢慢的进入了众人的视线之内。

这座城正是他们此行的目的地,也是朝廷钦定的西域都护府的治所—海头城。

那海头城的城门之下,此时正站立着数百人,正是以鄯善国国君.陀迦为首的,一干西域诸国的国君的大臣们,他们自然是收到了大魏朝廷的诏书,因此早早的便在这里迎候了。

邓艾的西域一行,正式开始。依旧是一如往常的客套和喧嚣,随后众人进入了城内。

虽然这海头城号称是西域第二大城池,可是跟帝国的长安、洛阳比起来,那简直是云壤之别。甚至都不如江陵、信都这样一个普通的州府。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酒肆、银号、镖局、花楼等等,一应俱全。

当然由于这座城池太小,他们所带来的的五千精兵,并没有全部进入城内。

陀迦为首的一众西域诸国的国君和大臣们,早已经被邓艾一行人给镇住了。因为这西域之地,也已经长时间没有一次性见到过这么多的军队了。

即便是作为西域七强之首的鄯善国,整个国家也不过才一万五千余人,兵马也只有三千余人,而且这几乎已经是全民皆兵了。其他小的国家和部落就更不用说了,连兵卒超过千人的都不多。而邓艾此行一来,就带来了五千精锐,他们又怎能不吃惊呢。

一个个心中不禁又惊又惧的赞叹着,这汉人果真不一样,即便纷争了几十年,甚至都改朝换代了,但是威势依在。本来有部分西域国主,还存着一些侥幸心理,想着先看看风向的,如今在这五千精锐面前,也早已经是心悦诚服了。

入城之后,邓艾便拿出了大魏皇帝的诏书当众宣读,表明了此次他们这一行人所来的目的,随后自然便又是一场其乐融融的酒宴。

魏军到达海头城的第三日,都护府司马.姚士祥便率领了两千兵马分兵北上了,前往车师国.高昌城进行驻扎。这也是他们此行前来的另一个朝廷的任务,就是为了一南一北

(本章未完,请翻页)

先稳住西域东边的局势,然后再酌情西进。

而姚士祥所要去的高昌城,在前朝之时便是都护府屯田之重地。而他此次前往,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便也是为了军屯,而另外一个原因便是为了复通,以车师国为首的北部各国的关系。

......

凛冬已过,万物复苏,北方草原和大漠更是明显。

此时所有草原上的部落里,女人们正在忙着生孩子,牲畜们正在忙着下崽子,是一年一度很少见的温和日子。

在西域都护府步入正轨的同时,在这一天里,鲜卑左右单于拓拔力微、宇文浪,以及羯族石令和乌丸等族的首领们,却都统统赶到了乌梁素海。

而他们此行前来,自然是为了迎接,大魏朝廷新任命的北庭都护.曹真了。

早在曹真他们北上之前,朝廷的诏令早已经传到了草原各部落。鲜卑、羯族等部落由于刚刚被帝国打怕了,而且大多还接受了朝廷的册封,自然也正是乖巧的时候,这自然也是设立北庭都护府的最佳时机。

不过这北庭都护府的建立,肯定要比西域都护府更难。

在大漠之中筑城就暂且不说了,那西域都护府好歹是前朝汉武帝之时,就已经存在了,对西域之地的形势还算有些了解。

可这北庭都护府呢,却是开天辟地的头一次,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北方草原,不同西域。西域诸国多是弱小,可北方草原虽然大都是一些庞然大物。

要不是朝廷的诏令已经早早表明,此次筑城乃是为了各方的贸易,而且城中的驻军也是各方的联军的话,这城池到时候能不能顺利的建立起来,都是一回事儿呢。

欲治兵者,必先选将。

这北庭都护府的都护人选,朝廷此次的选择果然没错。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都护曹真到达乌梁素之后,没有急吼吼的就夯土筑墙,而是先派人将乌梁素海与北地并州之间的,驿站和烽火台的选址先定了下来。

未言胜,先言败。未言进,先言退。这也是名将才具有的风范。

曹真并随即联系征北将军.并州刺史.陈泰,让他出兵予以配合,将靠近并州的一部分驿站,率先建立了起来。

北方草原不同西域,无法进行庄稼种植,自然也就无法推行军屯了。这也是为什么,汉人朝廷多次已经将它打了下来,可又将其放弃了的重要原因之一。

朝廷如果派的兵少了,震慑不住北方草原上的恶狼们。可若是,派驻的兵马多了,每天人吃马嚼的便是一笔很不小的开销,反而有点儿得不偿失了。

因此,朝廷也只能像犁地一般,对这草原和大漠进行一次次的梳理。

可今时不同往日,当今的大魏皇帝.曹丕和朝廷,却想出了一个前无古人的想法。夯土筑城,并号召草原各部组成一支联军。

这样一来,困扰了华夏众人几百年的问题,竟然就这么神奇的被解决了。

(本章未完,请翻页)

而且此次曹真北上所率领的军队里面,大部分都是幽州和并州的北方兵,甚至还有不少昔日匈奴的兵士。也正是因为,他们更能适应这北方苦寒的气候。

当初皇帝曹丕想要册封匈奴少年詹台,为骁骑游击将军的时候,确实也有想要他再次北上的意图,可终究他还是放了那个一心只想着远方恋人的少年回家去了。

可即便如此,北庭都护府还是如期的进行设立了。

......

西域和北方草原上,如火如荼忙碌的同时,帝国内部也没有闲着,整个帝国再次的焕发了生机。

开荒、军屯、通渠、练兵等等,忙的不亦乐乎。

尤其是因为辽东公孙渊的叛乱,而被迫停工的各州郡的校馆,已经在去年冬天又开始重新动工了。

大魏黄初三年,初春三月,两道消息更是如惊雷一般,瞬间传遍了天下。

第一道消息便是,朝廷下了诏令,自黄初三年起,太学和国子学,两个帝国规格最高的校馆,开始正是启用。每个州郡的国立校馆,都可以举荐适龄的学子入学学习,当然前提是这些学子们,可以通过校馆的审核和考试。

此消息一出,天下哗然。就好似那复通西域一般,断绝了数十年的太学如今终于复开了,天下的学子们,又多了一条入仕的道路,又多了一份希望。

第二道消息,是从冀州传出来的,冀州的那所被皇帝陛下亲自御赐牌匾的信都书院,和冀州的州立国学馆,向整个冀州的发布公告。

信都书院和州立国学馆,自即日起正式开立启用,所有州郡的适龄少年,凡是经过县郡推举的,都可以入学。

而且这两大书院更是提出,即便是没有经过县郡推举的,只要是有真材实料的寒门少年,亦可进入书院学习。

崔氏,不愧为北方豪门之首。

天下一十四州的校馆建立,终究还是他们拔了头筹。更重要的是,他们同时将冀州州府.信都城,所需要创立的州立校馆也同时完成了。

这样就堵住了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的嘴,如果他们只是将信都书院建完的话,必然会有人趁机说那冀州刺史.崔琰,因私废公,只顾着自己崔家的声望,而不顾朝廷的诏令。如今,两个校馆同时完成,同时开立启用,他们自然也就找不到借口了。

信都书院再一次的让自己的声明,传遍了神州大地。

而由于他们是第一批开立的校馆,冀州各郡的英才们争先恐后的向信都涌来。一时间,竟然也有了一丝丝盛世才有的景象。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信都书院的名声开始彻底的传遍天下了。

而在这个时候呢,其它各州,诸如豫州、兖州、荆州等各州郡的校馆,还在创立当中,有的甚至恐怕明年才能启用呢。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大魏帝国真正进入了修养,天下百姓彻底的得到了久违的生息。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