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大航海 > 三国时的水师、战船和水战

三国大航海 三国时的水师、战船和水战

作者:庄不周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31 13:19:17 来源:笔趣阁

首先声明一下,正如几个书友在书评里所说,老庄不是军事爱好者,现在写的海战,大部分是想想而已。你们批评得都是对的,我先检讨一下。

然后说说据我这段时间恶补来的相关知识。

先说水师。

汉朝就有水师,在灭南越时,就有楼船将军,率领二十万人,近两千艘战船。三国时的水师继承汉代,以东吴最强,晋灭吴时,战利品中有各式船五千艘,这里面当然包括不是战船的船,但是战船肯定也不少。蜀汉也有,即我所说的荆州水师和益州水师,其实在赤壁时,荆州的刘表手下水师应该还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驻在襄阳的,一部分是驻在江陵的,后来大部分被烧了。至少编制,目前还没有看到具体的资料,所以只能简略不谈。

再说战船。

三国时的战船大致分三个等级,最大的是楼船,《吴主传》中多次提到孙权试楼船。汉书、后汉书中都提到过楼船将军,当时的水师以楼船为最大,据说汉武帝造的楼船能载万人,究竟能不能开打,就不清楚了,能打的楼船有记载的是王濬灭吴时的楼船,“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城楼橹,开四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120步是168米,比主角现在用的楼船大,大致和郑和下西洋用的福船相近。

但是楼船不适合下海,首先是因为楼船的重心太高,不抗风浪,三国志里多次提到东吴的战船在长江里被风吹翻,孙权有一次试楼船差点遇险,亏得近侍谷利拦住了,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再者从相关间接资料来分析,楼船可能是方船头,破浪性能很一般。这样的船在大海里是是相当危险的。

当然了,危险不等于不能下海,孙权时代有几次大的海上战事,一是跨海求援辽东,一是卫温和诸葛直击台湾。前一项可以肯定是近海航行,其实就是到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还是以近海为主,西方所谓的大航海也是如此。后一项是真正的跨海军事行动,之所以说是军事行动,而不说是海战,是因为估计当时台湾的土著还没有能和东吴水师在海中作战的实力。这项战事在后来意义很大,但当时投入大,收入小,成为被人诟病的举措。

楼船以下,有中型的战舰,这应该是主力战舰,诸如斗舰之类的,具体有多少人,不太清楚(再一次痛恨轻视技术的坏毛病),《抱朴子》里记载有一种三翼,包括大翼、中翼、小翼,是主要战船,大翼长十丈,阔一丈五尺,可以载士卒九十多人,其中有划桨手五十人,管理鹰派和航向的三人,专管武器的四人。中翼长七丈,阔一丈三尺,小翼长五丈六尺,阔一丈二尺。三翼体型瘦长,长宽比是五比一到七比一,桨手众多,航速很快。

史书里关于战船的名称很多,但是具体的数据不多,我大致分成一个等级,最大的是楼船级别,多的有三千人,少有近千人,中等的是主力战船,在百人左右,小的是冲锋船、斥侯船等,有数人到三十人左右。究竟对不对,我也不知道,只能说根据目前了解的资料来看,应该不算离谱。

最后说说水战。

之所以说是水战,而不是说海战,是因为三国时还没有海战,大部分的水战都是在长江中发生的,纵使有在大海里开战的,也是近海,和大家看惯的那种火炮横飞的大海战相差肯定很远。

三国时的战船,主要分为远近两类攻击方法,远攻是在双方没有接近的时候,用弓弩射击,据说还有抛石机的(文中所说的霹雳车,是改进的抛石机),接近之后有用船撞的,但这些都是次要的,杀伤力有限,主要的战斗方式还是登舷之后的肉搏战,就是冲到对方的战船上去用开打,吕蒙等人的传记里有提到,但是都讲得很简单。其实不光三国如此,在火器正式使用之前,水战的主要模式都是如此。

因为强弩——特别是五六石以上的强弩——和抛石机都需要一定的空间,所以中型战船是不可能装的,只能在楼船上进行安装。中型战船和小型战船还是以弓箭和肉搏为主。

再说说拍杆。

拍杆的作用,相当于步卒所用的长铩(斩马剑、陌刀都算是一脉相承),相对于只能击伤不能击沉的强弩和投石机,拍杆是威力相当大的重型武器。拍杆最初的出现是在东晋初年(公元4世纪),杜弢在四川起义时,曾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水师,并发明了一种叫“桔槔”的兵器,曾用此打沉陶侃率领的官军战船多艘。为了对付“桔槔”,官军制造了一种叫做“长岐枨”的防御装置,即在船的两舷伸出一些长木杆,使敌船难以接近。到南北朝时,“桔槔”改“拍竿”,普遍装备战船。杨素在灭陈战争中,曾用“拍竿”拍毁陈军战船10余艘。

三国时的水战也有火攻,但是当时还没有火药,所谓的火攻还是以燃烧为主。这个很著名的就是赤壁了,不需要我再来饶舌。

最后讲讲编队。

编队的目的,是让已方的威力发挥到最佳,通常都是和使用的武器相匹配的。据说,即使是到了火器开始使用的年代,因为火炮开始都是装在船头,所以编队也很简单,就是一字横开——这是战车的队型很相似——然后互相冲击,这里面因为有个帆的受风问题,所以要抢占上风,也有不抢上风抢下风的,说是逃跑起来方便。但是总体来说,没有太多的变化。顺便讲一句,中国古代的阵法被说书人说得很玄乎,其实根本没那么回事,常用的阵法也就是那么几种,只是根据具体的情况略有变化而已,至于什么一字长蛇阵、八卦阵、九宫阵的,都是吹出来的,说到这里,我想起电影《赤壁》里的几个阵了,非常想笑。

水战的阵型,到了戚继光的时候,有所变化,戚公根据实战需要,对水战的编制和阵型有了更新,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和以前的车阵差不多,话又说回来,实用的编阵才是好阵,本来就没有那么多玄乎的说法的。可惜,这样的编阵后来也没继承下来,戚公之后,明军又恢复了一窝蜂上前肉搏的老战法。这么想来,三国时的水战,应该也是一窝蜂的。

这是我了解的相关情况,究竟对不对,不太清楚。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老庄欢迎对海战有研究的书友多提宝贵意见,先在此谢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