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天命唯汉 > 第六十四章 刘盈:世界上不缺少赚钱的机会,只是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栎阳宫,刘盈拖着一个木马大步流星的走着。

这就是‘一块钱的摇摇车还能三分钟呢’那种摇摇的古代版本。

有一次刘盈去楼下便利店买烟,见到小孩玩的不亦乐乎,于是也体验了一块钱的……

虽然这种行为看上去很幼稚,但对于成年人来说刚刚好。

那天的刘盈,就像是吃了炫迈一样没有停下来,直到把排队的小孩气的哇哇大哭,然后在恰巧下班路过的自己亲妈的怒骂中逃之夭夭……

他的玩具库里,自然而然的会有木马存在。

此刻在他身后,跟着的是走路跌跌撞撞,哭的稀里哗啦的刘恒。

刘盈的摇摇,是被他家萝莉撬开锁‘借’走之后,又辗转落到了刘恒手中,所以和更后面一脸惊恐的薄姬不同,对于刘恒来说,是自家二哥抢走了自己的玩具,必须追在刘盈后面哭给他看……

东宫。

刘太公站在树荫下,远远看到的就是怒气冲冲步履如飞的刘盈,以及跑的上气不接下气,但依然拼命对刘盈发动声波攻击的刘恒。

老头和身边的盘公对视一眼,旋即艴(fú)然不悦的看着薄姬说道:“你是怎么带的孩子?如果不会带孩子就把刘恒交给别人替你带!”

作为刘氏一族的大家长,刘太公只会对已经身为皇后的吕雉稍稍客气,至于对待其他的儿媳妇一般都是不留什么情面的。

薄姬眼眶瞬间通红,心中委屈万分但却不敢有丝毫顶撞,只是俯下身去,试图将嚎啕大哭中的刘恒抱走。

刘盈看了一眼,虽然他和这个小妈不熟,但毕竟今天这事情算是因他而起,于是丢掉手中木马,走到刘恒身边说道:“这东西本来就是我的,你承认吧?”

木马上刻有刘盈的名字,如今已经开始蒙学的刘恒自然是能认出这两个字的。

刘恒哽咽的点了点头,但两个圆圆的眼睛里还是噙着两大包眼泪。

到底是刘恒,就是比刘如意那厮讲道理……刘盈将两只欧豆豆对比了一下得出一个很明显的结论后,继续说道:

“既然是我的,那我自然有收回的权力。不过我也不怎么玩,等下用完了让人给你送过去……”

刘恒哽咽着说道:“保、保证……”

还是太嫩,居然相信刘氏的保证……刘盈嘴角含笑,伸出手跟他拉了个勾。

在刘恒被薄姬牵着,边走边频频回头的恋恋不舍中,刘盈拖着木马走到刘太公面前,旋即一屁股坐了上去。

摇啊摇、摇啊摇……

刘盈对面,盘公的脸瞬间黑了下去,而刘太公则一言不发的单手扶着树干,准备脱鞋。

他虽然也带了拐杖,但那是对刘邦宝具,而且拐杖太硬,万一把刘盈打坏了就不好了……

刘盈浑然不觉的问道:“看出来解决插秧困难的方法了吗?”

刘太公愣了一下,默默将鞋穿好,和盘公排排站,两张苍老的脸上流露出了相同的困惑。

刘盈看到他们还是不明白,于是放弃摇啊摇,趴在木马上模拟拔插东西的动作,同时双腿用力,一点点向后移动。

这一下,刘太公瞬间明白了过来,不过还是带着几分不确定的问道:“乖孙,你是不是模仿插秧的动作?”

刘太公这么一说,盘公也有几分明悟:“如果插秧时有了这种工具,应该就能从弯腰干活,变为坐着干活了!”

刘盈直起身,吩咐让人将木马送到刘恒那里,然后笑呵呵的走到刘太公面前:“这就是我想出缓解插秧疲劳的工具,既然灵感来源于木马,就称呼它为秧马好了!”

他想了想看着盘公说道:“民间用的话形制自然是越简单越好,可以用一个四条腿的凳子下面固定一块木板……嗯,还可以在前面加上一块木料,用来存放秧苗,这样干活的时候就省的频繁运送秧苗,节省时间。”

其实刘盈说的这种秧马,是发明自北宋时期的一种农具,外形似小船,头尾翘起供,因为下面是一大块木板,增加了接触面积,所以不会陷进淤泥之中。

插秧的时候用右手将船头上放置的秧苗插入田中,然后以双脚使秧马向后逐渐挪动。

秧马的样式虽然会随着年代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却一直沿用到了插秧机大规模应用的年代,是一件和曲辕犁同样得到了时间认证的好东西。

盘公点点头,一言不发的转头就走。

此刻他在刘盈的启发下灵感如泉涌,用玄学一点的说法,此时他正处于心流的状态……

刘太公则伸出手,一脸欣慰的抚摸着刘盈脑袋。

他的儿子儿媳都说他格外偏心刘盈,对其他的孙儿不公平,但他们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生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差不多得了,再摸就秃了……刘盈微微偏头避开刘太公的大手,随即询问道:“大父说刚从外面农田回来,那么今年关中的播种情况怎么样?”

刘盈现在的重心是修建马邑城防,给韩王信增加对抗匈奴的信心,而上万名建筑工人云集马邑城的情况下,每天消耗的粮食是一个很夸张的数字。

再加上重建北方防线的第一要务,就是在军事据点中囤积粮食,所以仅仅依靠河东太原两郡,完全不能满足这两个无底洞。

毕竟汾河谷地的开发程度还远远不够,只能从关中不停向那里转运粮食。

至于关中转运粮草后自己缺少的部分,就需要从巴蜀和汉中进行调拨了。

这就是大一统帝国的好处,全国一盘棋。

刘太公想了想,沉吟说道:“现在还好,今年春天的雨水虽然不多,但去年冬天雪下的不小,农田墒情很好,再加上郑国渠等灌渠,如果没有别的灾害,至少夏收不受影响。”

说到这里,他轻轻摇了摇头:“不过郑国渠,只怕撑不了多少年了……”

刘盈大吃一惊,双眼圆睁:“大父这话是什么意思?”

刘太公捋了一下头发,反问道:“怎么?你不知道吗?”

刘盈越发莫名其妙:“我知道什么?大父有话不妨明说。”

刘太公笑着解释说道:“那郑国渠是引泾水注入洛水的人工灌渠,东起中山,西到瓠口,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长六百余里(汉制),灌溉农田四万多顷。”

刘盈上下点头,这些东西他是知道的,郑国渠是一个利用两地高差取水的人工河道,水流量不大,仅仅够用而已。

所以他挑选建设水利纺织工坊的地方,就放在了渭水以南的‘蛮荒之地’。

毕竟要想获得稳定的水流来推动水车,为纺织机提供动力,需要先修建堤坝,这样一来就会和农田争水,后世里淘汰水利磨坊和水车的原因也是这样。

毕竟枯水期,正是农作物需要大量浇灌的时候。

附近村落为了这个通常人脑子都打成狗脑子了,如果这时候再有筑坝截水的事情,只怕刘盈就真的会被挂在路灯上了……

在刘盈脑海中出现了许多奇奇怪怪场景的时候,刘太公继续说道:“郑国渠虽好,但关中的土层太松,泾水从山里冲出来的时候携带有大量泥沙……”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说的就是这个现象!”

“所以当淤积的泥沙抬高或者彻底堵死瓠口的进水点之后,整条郑国渠就算是废了。”

刘盈点了点头,脸上浮现出凝重的神色。

他最初的时候是以为进水口被水流冲击而损毁,这样的话还能够在河堤铺设砖头混凝土,以延长进水口的寿命,但现在是因为泥沙堆积,这就意外着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

毕竟泾水上游是黄土高原,虽然现在降水量充足,那里的植被覆盖面积比后世要多很多,然而黄土高原那厚度超过五十米的酥松土层,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也就是说在第四纪冰期时,来自中亚的风携带着泥沙尘土滚滚而来,受到了秦岭山脉和太行山脉的阻击后风力减弱,泥沙从空中掉落,层层堆叠成了黄土高原。

所以泾水携带泥沙的问题,不是人力,或者说汉朝这个时间点上的人力所能解决的。

刘盈挠了挠头后说道:“那这么说来,重新修建一条平行于郑国渠取水点的干渠,就到了提上日程的时候咯?”

刘太公愣了一下:“平行于……取水点……干渠?什么意思?”

刘盈解释道:“既然瓠口的取水点快要不行了,那么为了保障那几万顷田地有水灌溉,郑国渠是万万舍弃不得,那么就只能再修一个取水点啦。”

“水是从高到低流淌的,既然瓠口这个地方的海拔高度高于东山,那么换一个和它海拔高差相等的取水点,一样可以引泾水入洛水。”

“只要泾水的流速够快,冲出一条通畅的河道不是什么难事……”

“嗯,工程……嘿嘿,小钱钱!”

刘盈拔腿向外跑去,边跑边说:“大父,我去找将作少府借两个懂测量的工师办正事去了,就不和你玩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