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天命唯汉 > 第240章 刘邦:我退休了,别烦我,找他去!

冬日的严寒早已消除,雪已融化,刺骨的寒风也变得暖和,土黄色的大地长出新绿,花儿从叶片中探出头来,桃花朵朵,樱花簇蔟,玉兰花散放淡淡的幽香。

春天,已经来了。

长安城。

极庙向西。

按照左祖右社的规矩,这里修建有用于祭祀的天坛、地坛等各种礼仪场所。

大圣九年的启耕大典就在一阵贵如油的牛毛细雨中开始。

编钟鼓乐之声阵阵。

先农坛下,六十四名舞者手捧左手执籥(乐器),右手执翟(羽毛)翩然起舞。

在远处,左侧是满朝公卿,右侧则是所有居住在长安城的功侯诸王。

“帝先农功,曰惟孟春。载耒与耜,昕及南亩。穜稑薿薿,以布以种。帝躬三推,土膏雷动。百工比栉,其耕泽泽。岁约有年,裕帝之德。我艺我黍,我敛我稷。为醴为酪,斟酌吉礼。吉礼既至,神只来游。燕及祖考,万邦作休。降福孔穰,飶芬其羞。於以正辞,亦又何求。”(注一)

礼官手捧黄绫封面的诏书,抑扬顿挫念诵着祭告先农,以及对丰收期盼的文书。

刘盈站在先农坛上,脸被蒙蒙细雨打湿,但神情一丝不苟。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虽然他对于这些虚头巴脑的礼节很是不耐烦,但作为大汉帝国的皇帝,这是他的工作。

除非,等到刘炎再长大几岁……

这样,他就能如同当初刘邦将琐事甩给他自己逍遥一样,也将一应祭祀之事甩给刘炎,好跟上那帮退休老人的步伐开启养生环节。

比如,躲在极庙饮酒吃肉……

上午十点二十分,云收雨住,太阳重新连接,散发出光和热。

整个祭祀活动进入倒数第二环。

亲耕。

刘盈带队离开先农坛,前往另一侧搭建好的帐篷更换衣服,好亲自下田耕种。

这时,刘邦才领着卢绾、夏侯婴等人从极庙优哉游哉赶来藉田。

毕竟他才是大汉天子,之前祭祀的环节可以‘有事儿子服其劳’,但亲耕表示皇家对农业的重视这件事,他必须要亲自到场。

反正,他要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

不过那老头屁颠屁颠跑过来,不是因为‘职业道德’,而是因为显眼包又找到了新的显摆方式。

片刻之后。

藉田。

这是一块占地约九十亩的农田,是皇帝大臣亲耕之所,之后会有治粟内史府和奉常府派专人打理,所产出的粮食均用于祭祀极庙的列祖列宗,以及先农、先蚕等诸多神祇。

汉初,虽然国家层面提倡男耕女织,但因为不知道该如何界定皇后和皇帝的职权。

因此,行耕耤[jí]礼时,要挑选两名孔武有力的诸侯王牵牛,皇帝右手持鞭、左手扶青耒,再有两名皇子在后扶犁,最后则是皇后带领头上包着‘巾帼’的嫔妃在后播撒种子。

嗯,这是近一两年最新修正版的礼仪。

皇帝从最初的推耒三下,变成了推着犁铧在藉田来回走三趟。

而三公诸王也从五下变成了五趟,九卿功候则是九下变成了九趟……

劳动量直线增加!

但其实这些劳动量对于占地九十亩的籍田而言,不过只完成了一半的翻耕,后续还需要奉常府派专人将剩下的田亩也翻耕播种才行。

吕雉因是太上皇后,要跟在刘邦身后播撒种子。

而她到了,某只喜欢凑热闹的矮墩墩自然不会缺席……

此刻,刘乐牵着一头浑身长满金红色长毛的杀马特牛,趾高气昂的出现在一群长安贵妇之中。

这正是刘盈允诺送给她的那头苏格兰高地牛。

今日既然是耕田,自然少不了牛,为此刘乐这个显眼包为的正是将这头杀马特牛让她那个显眼包爹当做耕牛,用来拉着犁铧在籍田中走上几圈。

不为别的,就是我有你没有的显摆……

只可惜她错误估计了刘邦的显眼包程度。

远处,响起了一阵突突突突的声音。

身穿短衣,脚蹬草鞋的曹参王陵等人向后望去,尽数傻眼。

那里,刘邦驾驶一辆履带式手扶拖拉机,正缓慢向籍田而来,身体一晃一晃,满脸很嗨的样子。

不过这不是让他们傻眼的全部原因。

在刘邦身后,还有一个正在喷吐着滚滚白烟的庞然大物。

那也是一台拖拉机。

刘盈单手握着方向盘,高高举起右手,向远处那些山呼万岁的民意代表和手持闪亮长戟的甲士打着招呼。

只是他驾驶的拖拉机和刘邦的手扶式拖拉不同。

这是一台蒸汽动力的拖拉机。

体型庞大,速度不快,马力也差,但胜在烧的是煤炭而不是柴油,毕竟安蛮都护府的原油尚未运抵大汉,蒸汽动力必然会是未来十年间的第一选择。

这主要是刘盈的小心思。

韭菜要一茬一茬的割!

等到蒸汽拖拉机普及之后,再大力推广内燃机驱动的拖拉机,然后每十年左右升级换代一次,最终推出可配合卫星进行自动驾驶的满配版拖拉机……

这就是他为后世子孙留下的生财之道。

朕,或许不是个好人,但却一定是个好父亲……刘盈摇晃着身体,沉浸在自我感动之中。

片刻后,他和刘邦都已经到达指定位置。

百十名工师匆匆而来,将最新款适配这种暴力机器的犁铧连接在拖拉机上。

刘盈看向迎过来的治粟内史张苍,笑吟吟说道:“这就是朕所说,让天下没有难耕之田的机器。最新款的犁铧翻耕深度可达一米五,有效降低土壤板结问题!”

张苍笑眯眯说道:“有如此神器,则我辽东之地的那些国营农场有救了!”

刘邦从旁边凑过来问道:“那里发生了什么事?”

张苍解释道:

“辽东、辽西两郡上地广人稀,劳动力不足,当农场规模过大之后,仅凭借畜力无法深翻土地,只能是浅浅翻耕一下,抓紧时间进行播种。”

“更加重要的是,那里的土地大为具有强烈胀缩和扰动特性的粘质土壤。”

“如果遇上下雨天或者大水漫灌,就容易堵塞土壤孔隙,造成土壤表皮的结块,等水分散失的差不多了,就会出现干裂现象。”

“种种因素叠加,导致每年的粮食产量都差强人意,和最初朝廷构想中的大粮仓相差甚远!”

“因此,若有这种不知疲倦,且力量庞大的机器使用重型犁铧三五年对土壤进行一次深耕,则可有效增产两到三成!”

刘邦点点头:“不错不错,民以食为天!大汉的粮食总不能全靠从海外运来吧?自给自足方是王道!”

“太上皇所言极是。”曹参在一旁说道:“如今关中人满为患,每日耗费粮食巨万,故此臣觉得有些国策也许到了做出更改的时候!”

刘邦好奇问道:“什么国策?”

曹参偷偷看了看刘盈,试探着说道:“鼓励生育。”

那是汉初就颁布的一项国策,对于生孩子的家庭进行减免税收,并且在新生儿成丁,也就是长到一米六之前免除应该缴纳的人头税。

为此,老百姓那是嗷嗷生。

绝大部分家庭都是五个孩子打底,甚至还有这近三十年时间生下过十几个孩子的英雄母亲!

毕竟不收钱就等于发钱,国家的便宜不占白不占!

重要的是汉初地广人稀,而且实行的是二十等军功爵制度下的授田政策,因此家里的孩子越多,将来占有的土地也越多!

而在广袤农村,更是奉行丛林法则。

一个家里有三四个男孩的家庭或许会被同村人欺负,但一个家里有七八个男孩子的家庭,却没有人敢欺负!

无他,大汉奉行大复仇主义。

谁现在欺负人家,等到十年之后,人家那七八个孩子长大,分分钟杀的仇人家鸡犬不留!

而且,十里八乡的百姓提起这件事,还会大声称赞,说杀得好……

比如东汉年间的赵娥,其父以及三个兄弟被恶霸杀死,而后赵娥手刃恶霸,等到她投案自首之时,县令并没有判她死罪,而是夸赞其为‘孝女’、‘烈女’,为此不惜辞官归去也绝不肯判刑赵娥……

因此在汉朝,多生孩子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情。

但问题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是粮食产量和生产效率的大幅度进步,工业化的开启又为因此而大量滋生人口提供了数不尽的工作岗位。

所以,时代在发展,汉初为了鼓励生育而出台的政策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

毕竟从国家角度出发,每年会损失上亿税赋。

这对于中央集权的王朝来说,是一件特殊时期可以忍受,但大多数时候无法忍受的事情!

曹参说完,沉默不语。

他之前也向刘盈隐晦提过一次,但刘盈只是将奏疏留中不发,没有说可以,也没有不行,故此他选择在这种场合下试探一下刘邦的口风,以此来向刘盈试压……

刘邦偷偷打量一下刘盈,发现他木着一张脸沉默不语。

于是,他背着手边向远处边说:“朕乃太上皇,你知道什么是太上皇吗?这些事情你跟朕说不着……”

注一:此为宋代诗人李新的《祭先农》,当然了,在书中大汉,这是《今上诗集》中微不足道的一个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