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天命唯汉 > 第238章 贾谊:一笔写不出两个周字!

天命唯汉 第238章 贾谊:一笔写不出两个周字!

作者:曹吉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01:27:03 来源:笔趣阁

孟州都护府。

始新县。

港口。

周亚夫望眼欲穿。

他正在等的是一支从大汉而来的专家团队。

农业专家。

其成员主要由皇家农业大学的实习生,以及十几个学识渊博的‘农博士’组成。

嗯,‘博士’是一种官职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掌通古今,传授学问,培养人才。

比如秦国,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之后,规定学问只能由中央政府所掌握,为此专门设立了七十多个‘博士’官,用以议政事,备咨询,掌管图书。

而刘盈新设的‘博士’却不是官职,更加类似于后世的专家学者。

农博士,自然就是农业专家。

那些人大多是皇家农业大学的老师,带队之人乃是刘盈见了也要称一句师叔的许望。

许望今年三十出头,但却是刘太公师弟之子,故此辈分很高,而且他们家勉强也算得上名门,其祖先乃是许行。

嗯,就是农家祖师爷,但被孟老夫子指责为‘南蛮鴃舌’的楚人许行。(注一)

因此,虽然许望只是个臭教书匠,但周亚夫这个孟州都护府的大都护也不敢有丝毫怠慢,出城亲自迎接。

当然了,礼下于人必有所求。

孟州是大汉直辖的一处海外粮食和工业原材料生产地,农业产值越高,周亚夫这个大都护的功劳就越大!

而要想增加农业产值,科学种田就很有必要了。

快过正午时分,远处一艘大船在港口引水员驾驶的小船指引下航入港口。

周亚夫转头,看向已经‘采访’到了孟州的贾谊,问道:“这是他们的船吗?”

贾谊收回望远镜:“船我没认出来,但上面的一些人我认识!”

毕竟他毕业于帝国文法大学,皇家农业大学就在他们隔壁,往日里两所院校时不时就会共同举办运动会这样的联谊活动。

因此,他不仅认识那几个实习生,就连领队的‘农博士’也十分熟稔。

于是,周亚夫快速走下高台,甩着袖子大步流星的迎了过去。

“哈哈哈……唉?”

周亚夫愣住,和身边的贾谊面面相觑。

无他,远处蛙声一片。

嗯,那群农学生大多是来自北方的旱鸭子,平日里见个洗澡盆都晕,半月前从南海郡番禺港出发,一路顺海路抵达始新县,如今好不容易不晕船了,没想到又晕陆地了……

许望吐了一会,心有余悸的说道:“还好早晨听船长劝没吃什么,要不然就浪费粮食了……”

在他旁边,那些小脸煞白的农学生和农博士也频频点头,挣扎着竖起拇指,夸赞许望的机智。

周亚夫走了过去,拱手行礼道:“苦了先生了……”

许望挤出一抹笑容,沙哑着嗓子说道:“无妨,此苦乃吾等自找……”

另一边,一个花白胡子的农博士也附和着说道:“陛下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吾等万里迢迢不辞辛劳,只为治学,传道受业耳!”

“朝闻道,夕死可矣!辛苦些,又算得了什么?”

周围那些稍稍缓了一些的农学生纷纷挣扎着行礼:“老师所言甚是,学生谨受教!”

周亚夫点点头:“既如此,不如我们这就开始吧?”

贾谊愣住。

此刻,他想起了一个流传在关中的典故。

周扒皮学鸡叫!

如今那些人吐啊吐啊的胆汁都快吐出来了,周亚夫却连一刻休息的时间都不给别人留!

属实是不当人子!

姓周的,没好人啊……贾谊一言不发,默默得出这个结论。

但另一边的许行却精神一震。

不仅是他,那些农博士和农学院的学生也一副打了鸡血的样子。

在长安,凡是挂名‘皇家’的大学校园里,最显眼位置的地方,都放着一块巨石,巨石上刻着一行看起来有些让人牙疼但大气磅礴的字。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而大字下面的落款,则是一枚印章。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很明显,写下这一行字的人正是刘盈。

因此,这行字就成了所有大学生的座右铭!

许望看了一眼身后那些‘恰同学少年’,所以意气风发的少年,拱手对周亚夫说道:“固所愿,不敢请耳!”

周亚夫微笑还礼。

许望接着说道:“不妨我等先去看看城外农田如何?”

“请!”

周亚夫执弟子礼,躬身让开道路。

…………………………

城郊。

时近三月,但孟州都护府位于赤道左近,故此别处早长莺飞,吹面不寒杨柳风之际,这里却是酷热炎炎,红彤彤的太阳旁满布破棉絮般的云朵,天地间没有一丝风。

可在那方方正正,阡陌纵横,遍布灌渠的大地上,却随处可见皮肤黝黑,头戴斗笠,浑身只裹着一件兜裆布的农人。

不过从他们的相貌看,这些全是当地的土著。

许望摇着蒲扇,看向周亚夫问道:“这些土地,皆是我汉家之地否?”

周亚夫愣了一下。

贾谊凑到他耳边小声嘀咕:“用陛下的话说,他是个大汉族主义者,绝对不会教授异族耕田技巧……”

周亚夫这才恍然大悟,斩钉截铁说道:“那是自然。日月所照皆是汉土,此地自然也不例外!”

许望点点头,回身看向那些农博士和学生,半是考教的问道:“有谁知道去岁五月的《皇家科学家协会月刊·寰宇地理》上写的是什么?”

那些人微微摇头。

毕竟时间过去太久了,他们对此没有太多印象。

况且,那篇文章的发布者是皇家地质大学的一个讲师,而他们只潜心研究农业,并不关心地质、地理。

许望轻声叹息,摇头道:“陛下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又言触类旁通,故此做学问之时切莫只是一味闭门造车,亦需出门合辙才行。”

在一片‘谨受教’的声音里,许望又说:“那篇文章写的正是孟州都护府!”

“文章言此地属热带季风气候,湿热多雨,但不明就里之人却只会觉得此地仅有夏季、冬季和旱季这三个季节!”

“但其实此地却有六个季节,分别为夏季、雨季、秋季、凉季、冬季、春季……”

“因此,若是以三个季节,亦或是同为热带的南洋诸岛的气候指导此地农时,则必然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许望边说,身后那些因炎热而后脊梁湿透的农博士和学生在小本本上写写画画。

这些理论知识或许未必会对指导农业生产有帮助,但一定会对他们今后的研究和治学有很大帮助!

周亚夫虽然听不太懂,但却猛地一拍大腿,有些激动的嚷嚷:

“因地制宜!”

“这句话说得好!”

“怪不得这里的很多农田被咱们的人接手后,亩产并没有什么显著提升,有些地方甚至还不如直接‘雇佣’当地的土人来耕种!”

“原来根子出在这上面!”

他用力拉着许望的手,很是恳切的说道:“许师,多亏你来了,要不然我还真不知道今年这空缺的五万吨稻米的任务该怎么完成!”

许望愣了一下。

贾谊笑着向他解释道:

“许师有所不知。”

“海外的这些督府都有生产任务,比如咱们这里,今年就有八十万吨稻米,十五万吨黄豆,五万包棉花的征收额度,而去年这里的黄豆产量可以完成征收额度,唯独稻米产量仅有六十万吨,棉花也只有三万包……”

“今年虽然增加了不少农田,但还若是将今年增加的农田种植了棉花,则稻米的征收额度就无论如何也完不成了。”

“毕竟那一包棉花重两百公斤!”

“这里的田地虽然得天独厚,炎热、光照充足,降雨充沛,再有国家前期投入的水渠排干积水,这完美符合了棉花喜热、好光、耐旱、怕涝的天性……”

“但不知怎的棉花亩产却很低,每亩棉田只能产出两百多斤棉花,折算下来,两亩地也就相当于一包棉花,五万包棉花,就是十万亩地……”

“所以,种水稻就不能种棉花,种棉花就种不了水稻。”

“两难之下,大都护近些时日已是食不甘味,寝不安眠了……”

周亚夫满脸懵逼。

其实他这些天吃嘛嘛香,睡眠质量也很好。

但他并没有戳穿贾谊,毕竟只有说的越恳切,越无助,才能激发起许望等人的怜悯之心,好让他们干劲十足!

毕竟,君子可欺之以方!

但可惜的是,许望并不是他那个近乎一根筋的祖先,他在皇家农业大学不仅研究学术,而且还参与学校的日常运营。

尤其是每年上计时,都会和其他学校的学监一起去讨要来年办学经费。

因此,哭穷的事他见的多了!

许望冷笑两声,问道:“既如此,前任大都护又是如何完成每年的征收额度?”

注一:鴃舌就是鸟语。古人地域黑的行为多不胜数,比如经常被比喻成各种智障文主角的楚人、宋人,再有就是诸如蜀犬吠日、粤犬吠雪等成语……

ps:历史上‘屈贾谊于长沙’的人里就有周勃,原因很简单,贾谊提出了让列候都回自己的封地的建议,而那时候汉文帝刚从藩王入主大内不久,功臣集团把持着朝廷大权,若是被赶出长安回了封地,这就意味着要交出权柄,因此谁能甘心,提出这一建议的贾谊就成了皇权和功臣集团斗争的牺牲品,去了长沙。等到贾谊再度返回汉朝权力中心的时候,灌婴已经死了,周勃也被摆平,但功臣、诸侯、皇权的斗争依旧没有分出胜负,主张激进的贾谊自然也就无法得到重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