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天命唯汉 > 刘盈: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天命唯汉 刘盈: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作者:曹吉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6 23:55:26 来源:笔趣阁

象郡,徐闻县。

黎明前的黑暗,皎月隐去,群星暗澹,唯有地面之上的火把连成长龙,给这黑漆漆的世界带来些许光明。

刘盈站在海边的一块礁石上,在哗哗作响的浪潮,呼呼吹拂的海风中,静静等待着太阳的升起。

片刻之后,等到睡眼惺忪的张不疑也爬上礁石之后,刘盈挥手,身边人立刻熄灭火把。

光明不再,世界重回黑暗。

张不疑揉揉眼睛,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怒视刘盈,心中满是怨愤。

大晚上的不睡觉,跑出来看日出?

看日出就看日出吧,为什么非要把他也带上?

有病!

得治!

在刘盈衣袂飘飘,陶醉在自己的文艺范中的时候,远处一望无际的大海,慢慢出现一条金边。

红日东升!

随着太阳渐渐从海边移出身子,耀眼的光芒毫无保留地洒在平静而又广阔的海面上,沙滩上因为提前清场而显得空旷孤寂,刘盈闭上眼睛,感受着炫目而又清冷的阳光,所有的烦恼和不快在这一刻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昨夜尚贤堂在番禺港开设的会馆,派人夤夜向他传递了一条看似不起眼,但其实值得让人十分重视的消息。

进港交易的南洋商人,在集市上兜售了两大包棉布!

问题的关键是,这些棉布并非产自汉国,而是不折不扣的外来物。

产地的名字很绕口,但地理位置却指向明确。

身毒。

也就是说,这是阿三家里产的印度棉布。

刘盈简单看了几眼,只是他并不怎么懂得品鉴,于是连夜咨询了一下几个经验老到的织工后得出结论。

品质尚可,不怎么好,但也不怎么差,如果价钱真的如同那几个南洋商人所说,每匹九十钱,就会很有市场。(注1)

所以,这就是刘盈格外警觉的点。

毕竟阿三自古以来都是棉纺织业的大国!

嗯,印度次大陆属于是亚洲棉的起源地,1929年在现巴基斯坦境内发现3块棉布,据考证是公元前3000年的遗物。

因此正如中国人养蚕缫丝,纺织丝绸一样,阿三也同样善于种植棉花,纺织棉布。

历史上,三哥家的棉布先是通过阿拉伯商人销往中东、欧洲以及东南亚,而在哈士奇崛起,收取陆路商贸巨额过路费之后,棉布则由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走海路货运。

当时很多欧洲的贵族、豪商之类的精英阶层对阿三生产的棉织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将这些绘有神话人物、鲜花图桉的棉布装饰家庭的时候,从海外而来的棉纺织品一下子就成为了精英阶层的时尚象征。

于是在欧洲的很多商埠,诸如阿姆斯特丹、热那亚、威尼斯、伦敦等商业城市,随处可见穿着印度棉布的船员、商人、骑兵和警卫。

需求量大了,价格自然上涨。

为了成为阿三棉布的独家代理商,赚取最大的利润,荷兰和英国没少掐架……

不过这一切随着珍妮机的问世而发生了惊天反转。

欧洲,主要是英国,一下子从原来的棉布进口国,变成了棉布出口国,因此从前为他们带来无穷利益的印度,就成为了最大的竞争对手!

毕竟英国老需要的只是一个原料生产基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罢了。

正如那句名言,如果没有东印度公司的武力统治,曼彻斯特的工厂在一开始就会停止,甚至不可能再次启动,即使是蒸汽的力量。

而在军队和关税这两**宝之下,印度次大陆的手工纺织棉布的产业,近乎荡然无存!

因此,刘盈担心的点,就在于如果汉国成为了阿三土布的产品倾销地,会不会让阿三家里发生以棉纺织业为首的工业革命?

毕竟‘古印度’,需要给一些尊重。

大不了就效法英国老,用大汉的火枪,为大汉的棉布打开销路……刘盈嘴角微扬,面对着升起的朝阳时慢慢昂起头,在万道金光的照耀下,如同天神下凡。

只不过他此刻涌起的另外一个念头,如同他身后的影子一般,阴冷,黑暗。

那就是对这件事不仅放任不管,相反,还要推波助澜一番,让阿三棉布大规模进军汉国市场!

原因很简单,不破不立!

阿三棉布每匹九十钱的价格,恰巧卡在了那些不依靠机器,单纯依靠手工纺织棉布的手工式作坊的成品价。

也因此,如果放任阿三的棉布进行大肆倾销,正好可以让这些小作坊实现产业升级。

当然了,产业升级之前,作坊主肯定会大片大片的破产,依附于作坊主的纺织工人也会出现好几波的失业潮!

不过这不重要,正如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而那些勋贵们开设的水利纺织工坊,因为使用机械大量代替人力,棉布的成本价大约在七十多钱每匹,同样会受到阿三棉布的冲击……不过应该不会有破产和失业的现象。

至于刘盈那些使用蒸汽机和电石灯照明,二十四小时不停的纺织厂,棉布的成本价只在五十钱左右,受到的影响就更小了,而且也是刘盈敢于不破不立的保障。

失业人员,他来兜底!

嗯,阿三棉布成本价低,主要不是技术,而是他们比现如今的汉人更加内卷。

毕竟热带地区,温度高,人不需要吃掉太多的食物,就足以维持体温和日常消耗,因此在用工成本上,要比汉人低出很多。

从棉花的种植,到采摘,再到纺织,整条生产流程上处处节约一点,积少成多,成本价就远远比汉国的手工作坊低。

至于这帮手工作坊主们不进行产业升级,其实最根源的锅在于刘盈……

都是他给萧何灌输的一些经济政策,再加上其他的改变,让如今的汉国从‘无为’的小政府,提前变成了‘无不为’的大政府。

比如棉布就有限价令,每匹的价格不得低于一百一十钱。

嗯,这主要是用来限制勋贵以及刘盈,小作坊主和百姓不受限制,想卖什么价就卖什么价。

毕竟萧何对于打价格战,挤死对手,垄断市场后大幅涨价这件事见多了,因此曾痛斥过这种现象,指责勋贵们已经与国同休了,还要与民争利,要不要脸?

因此对于萧何来说,哪怕政策的制定有些愚蠢,有可能让他得罪些人,也要强制执行下去!

而让所有人都心甘情愿遵守限价令的原因,在于大家都跟钱没有仇,能够佛系挣钱的情况下,谁也不愿意再去横生枝丫。

毕竟萧何这柄达摩克里斯之剑就悬在头上,别到时候没有抢占未来的市场,先一步让自己死无葬身之地了……

不过刘盈对此一直很不满意。

虽然他也赚的更多了,但历史已经用实践证明过了,手工作坊死路一条,只有大工业生产才是未来!

萧何的想法依旧是黄老思想中小农经济那一套,鸡犬相闻,阡陌相通,男有耕女有织,人人有衣穿,人人有饭吃,除了没钱之外什么都有……

只不过这样的生活是萧何以及黄老学派历代先贤幻想出来的,从来没有人问过,百姓喜不喜欢这种穷困潦倒,苦不堪言生活!

因此,刘盈一直想搞死那些不思进取的小手工作坊,用机器代替人工。

毕竟大工业生产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这就意味着人均产值更高。

在一个财富分配正常的社会下,更高的人均产值,代表着人均消费力更强,而庞大的消费力会催生出新的市场,进而造就新的就业岗位。

一切,欣欣向荣!

于是刘盈看向张不疑,轻声问道:“我记得我老师把你扫地出门的时候,分给了你二十户旧韩故人作为门客。”

“什么扫地出门?那叫做顶门立户,不会说话可以不说!”张不疑双手叉腰,面露不悦,只不过看上去有些娘们唧唧。

刘盈摆摆手说道:“别废话,把那些人借我用用,到时候好处三七分!”

“肯定我是三呗……”张不疑撇撇嘴,旋即凑过来问道:“你要那些人干嘛?我之前嫌弃那帮家伙愣头愣脑的,让他们都去打理留县的庄子了。”

刘盈歪歪头没有说话,只是神秘一笑。

毕竟萧何闲置的是他们这些产销一条龙的勋贵,对于单纯倒买倒卖,不事生产的商贩可没有限制,尤其是从海外贩运商品进入汉国的商人,只是征收商税,其余不论!

所以,那些旧韩之人,就是最好的‘鲶鱼’!

注1:《居延汉简》里有关居延地区的物价考证,麻布的价格大约在每匹一百二十钱到两百钱不等,毕竟一分价钱一分货,贵一点就麻布就厚实一点。

考虑到居延地区位于边陲,很多商品需要长途贩运的情况下,布匹的价格比内地高出两到三成,甚至翻倍也属正常。

因此阿三的中等品质的棉布价格在九十钱,大抵和最便宜的麻布价格持平。

ps:为写这一章,重新翻了《帝国》、《世界经济简史》,有空贴点关于英国纺织工业的故事当做彩蛋章。

毕竟学无止境,嗯,装逼谈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