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天命唯汉 > 第一百四十一章 号外!

天命唯汉 第一百四十一章 号外!

作者:曹吉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6 23:55:26 来源:笔趣阁

关中,云阳县以南,地势渐渐平坦,奔流翻滚的泾水在这里冲出群山,浩浩荡荡流向渭水。

泾水左侧修筑有围墙,不间断有士兵巡弋的地方,正是瓠口,也就是郑国渠的引水点。

刘盈本来是想要在这里以北的地方,重新建造一座引水点,毕竟泾水之中携带的泥沙过多,经年累月堆积抬高瓠口取水点,从而影响到引水量。

但萧何召集了掌管天下水利事务的都水长和都水监以及大量的老水工组成专家团,跑到瓠口深度调研了一番。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这个取水口还能再安稳使用至少二十年……

所以,本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的原则,刘盈那厚厚的几十页包含论证、设计、施工动迁的计划书,就直接被萧何当做垃圾扔了……

当然了,这主要的原因是计划书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如何支付工程款项,比如可以分期贷款,再比如用诸如矿山以及其他没什么卵用的土地抵债……

嗯,在汉武帝搞出盐铁专营之前,汉朝的山川河泽之利在名义上归皇帝所有,只不过是‘利’,也就说渔民捕鱼、樵夫砍柴贩卖之后,征收的杂税归皇帝所有,而不是土地。

严格意义上来说,土地是国家的,贩卖土地的权利是丞相所代表的官府所有,土地的租税收入直接归属于国库。

当然了,实际情况可能很复杂,具体是个什么样的结果,需要看皇权和相权之间的博弈。

而当矿山到了刘盈手中之后,他将采矿和冶炼贩卖等程序剥离,每年只需要随便甩两个贩卖矿石征收的杂税给刘邦,至于剩下环节产生的利润,除了如数向国家交税之外,则归属于刘盈个人……

国家吃的饱饱、工人吃的饱饱、刘盈吃的饱饱,唯独某人以泪洗面……

泾水西岸,刘盈驻马而立,眺望了一下远处的瓠口,再度看向远处的山峦之时,脸上显现出了几分挣扎的神色。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

而造成产生这一现象的,则是因为人类活动而导致泾水流域的森林被破坏,原本的沃野千里被雨水冲刷切割的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然后,水土流失逐渐加剧,再加上间冰期的气温骤降,雨水稀少,郁郁葱葱、周人因之发迹的丰腴之地终于变成了后世黄土高原的样子。

刘盈的挣扎在于如果放任不管,那么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下,黄土高原的泥土将会随着河流一路向东,最终沉淀在黄河入海口,增大山东半岛的面积,从而使得国土面积增加。

嗯,事实上,整个华北平原都是由黄河携带的泥沙堆积而成的,唯一制衡母亲河为华夏增加国土面积的因素,其实是渤海湾的自然沉降……

如果没有后者的干预,辽东半岛也许早就和山东半岛连成一片了。

当然了,内海的丧失会导致中国失去罗马的强宣称,不过这个不重要……

但正如吼爹的名言,代价是什么呢?

代价自然是黄河中段的地上悬河,随时有冲出河堤,洪水滔天的风险。

刘盈想了想,还是决定放弃这么个有利有弊的想法,提前开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行动。

比如他在修建新城和长安城民居的时候,选择使用砖混结构替代原本的木制结构。

当那些有钱人因为沉没成本,而不得不接受自己将要住进的是从前他们一直当做坟茔的房子之时,心态就会瞬间发生改变。

只有乡巴老才会住在小木屋里,砖混结构的房子才是YYDS……

再这样的舆论下,刘盈接连又开了好几间水泥工坊,排产的订单已经摞成了小山……

如此,就可以免去许多参天大树被砍掉修建房屋。

嗯,其实农民也不傻,并不会轻易砍伐树木。

毕竟一棵大树持续生长,每年都可以捡到不少的枯枝败叶当做燃料,而且树长的时间越长就越值钱!

而综合治理的第二个点,则是推广蜂窝煤。

其实古人早就知道煤炭这一种可以燃烧的矿物了,只不过没有产生大规模使用的原因,在于大块的煤炭需要长时间的引燃,而小块的煤炭诸如烟煤之类燃烧后会产生呛人的气味。

所以煤炭就成了穷人用不起,有钱人不想用的东西。

对于普通农民来说,日常用作燃料的秸秆柴草基本不花钱,前者是农业生产的副产物,而后者则是地上捡的。

所以木柴消耗量最大的,其实是城市里的手工业者或者是小商贩等城里人。

嗯,有钱人个体消耗量大,但总体数量少,基础资源的消耗量完全比不过数量更多的城市中产。

举个栗子吧。

自宋朝之后商贸就极其发达的广州,据资料记载,那里的人家一年使用的木柴大约是四十五担,重量约为两吨,木柴的价格大约是米价的十分之一。

至于来源,则主要是城市周边的四乡地区,既番禺、花都、增城、从化。

按照明朝人的记录,比如书成于嘉靖年间的《香山县志》:自花树坑以东、南台以南,多深山大林,或穷日行,空翠濠淳,杳无人迹。嘉靖中,异县豪右纠合乡氓,无所不到,其矩木以为材,其杂木悉以为炭,获利甚富,趁者益众。南台以南,山渐以童,而焚炭之气与日争赭。

简单来说,就是城市周边的大树已经快被砍光了,而且烧炭产生的大气污染也很严重了。

等到了清朝年间,《番禺县志》甚至出现‘禺山旧多松柏,今无存’的描写,意思就是山上已经彻底没树了。

而这还是降雨量充沛的南方地区,同时期降雨稀少,植被生长缓慢的北方中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要想保住黄土高原上的植被,蜂窝煤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煤炭相比于木柴来说更加耐烧,这样即便是煤炭的价格比木柴要贵一些,但综合算下来,还是烧煤更加划算。

而当蜂窝煤得到大力推广之后,不仅可以减少木柴的使用量,而且还可以废物利用。

比如玻璃工坊、煤铁商社等需要燃烧煤炭提供热源的工业作坊,每天会遗留下很多混杂了泥土的细碎煤粉。

这些煤粉如果过筛或是清洗掉泥土重新使用,增加的成本比运来新的更贵,所以正是制作蜂窝煤的好材料。

反正,制作蜂窝煤的原料也是煤粉,这样就相当于是提前将大块煤打碎了……

刘盈的想法,是提供两种售卖的方式。

其一直接从他办的煤球作坊购买现成的蜂窝煤,包邮送货到家,将脏乱留给工人而不是客户。

当然了,羊毛出在羊身上,人工费必不可少。

至于第二种,则是买家自己拉着板车来购买煤粉,之后自己再去挖点黄泥之类的材料混进去,加水搅拌均匀,用特制的工具压成蜂窝煤。

虽然累一点,脏一点,但省钱。

反正,穷人的劳动力,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值钱。

所以,两种方法,丰俭由人,任君选择。

既可以保住青山绿水,又可以提供工作岗位,还可以造福民众。

既要、又要、还要,属实是始皇帝摸电门,赢麻了……

当然,实现废物利用,以及创造需求后卖出煤球炉,打煤球机等产品后,刘盈小赚一笔的事情就相对不是那么重要了。

………………………………

齐国,夜邑港。

广袤无边的海面上,响起一声嘹亮的号角之声。

在天与海的交际处,一艘悬挂了黑色船帆的大船乘风破浪而来。

这艘船,正是划拨给了鲸岛总督府的友谊号。

如今这条船上装载的是许多从鲸岛搜集来的矿石,以及一部分愿意返回中原的童女。

嗯,有些童女不愿意回来的原因,在于她们的家人都已经死的死散的散了,无论是留在岛上还是返回中原,都是一个人孤零零的。

那么,就不如留在这个她们已经生活了许多年的岛上了。

而让她们不再担忧会再遭受之前厄运的,则是挂在树枝上的倭人头颅,以及另外两条从山东半岛出发,满载了工具和食物的‘威远级’海船。

这样一来,在鲸岛和中原之间往来的,就是三条满载排水量在一百吨左右的海船,再加上可以逆风航行的三角帆,除非是碰到了特别大的台风,海峡将不再是从前的天堑。

友谊号停泊在码头之后,一名头戴爵弁的船长从船上走下,在涌上前来装卸货物的码头工人的偷笑声中,双腿松软的向海港外走去。

在他身后,则是一队抬着大箱子,如同他一半摇摇晃晃走着的船员。

夜邑海港南侧,挂着一面大大的‘驿’字旗帜的地方,一辆由三匹马拉动的邮车快速驶出,沿着宽广笔直的大路直向长安城驶去。

…………………………

长安城。

日上三竿,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窜出一群背着挎包的小孩子,手中挥舞着薄薄的小册子:

“号外、号外!”

“帝国舰队征服海外仙山,寻获金银无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