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收个皇帝做小弟 > 第一三九章 小目标,大土豪

收个皇帝做小弟 第一三九章 小目标,大土豪

作者:青玉狮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47:33 来源:笔趣阁

事实证明,余玠不但是张良,还是范蠡,玉胥酒庄的酒,卖得非常之好。

余玠曾经给过吴浩一张酒单,吴浩接过一看,小吓一跳,只见上书:

罗浮春、洞庭春色、金盘露、凤泉、豆蔻春、雪醅、醇碧、皇华、琼华露、齐云清露、双瑞、留香春、十洲春、海岳春、浮玉春、春淮春、蓬莱春、玉醅、锦波春、浮玉春、秦淮春、银光、丰和春、金斗泉、蓝桥风月、紫金泉、万象皆春、万家人、武陵桃园、冷泉、千日春。

(这是不带“酒”字的。)

思春堂、中和堂、爱咨堂、六客堂、爱山堂、静治堂、清心堂、庆远堂、清白堂、庆华堂、梅寿堂、济美堂、元勋堂、冰堂。

(这是不带“酒”字但带个“堂”字的。)

仁和酒、扶头酒、花露酒、椒花酒、羔儿法酒、花白酒、银笄酒、瑞露酒、红友酒、白羊酒、苏合香酒、雪花肉酒、春红酒、四明碧香酒。

(这是带个“酒”字的。)

吴浩看罢,心说,你水字数啊?

问:这么多种酒,咱们都有吗?

答:都有。

吴浩瞪眼,怎可能?

余玠笑:真的都有。

首先,这些酒,虽然大半不产自淮东,但临安都有——其实,其中的相当一部分,也不产自临安,但临安是首都,聚天下之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地的酒商都会运酒到临安贩卖,因此,可以集中于临安采购。

(所谓条件允许,是说酒虽可长期保存,但说到运输,到底还有个距离、温湿度的问题。)

当然,若出货量够大的话,人家也不是不可以直接发货到淮东。

其次,这张单子,一眼扫过,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但上面的酒,彼此的差异,其实并没有看起来那样大,有的,甚至是同一种酒,只不过换了个名号而已。

临安的酒业,有个总销的制度,譬如,史嵩之借吴浩的花、请吴浩的客的丰乐楼就是个总销商,周边的酒楼都在丰乐楼进货,回去了,有的直接打丰乐楼的招牌,有的想打响自家的名号,就给“自家的酒”另起一个响亮的名字。

又譬如,那些带个“堂”字的酒,大多出于贵戚之家,习惯上,多以府中某楼阁的名字命名之,贵戚自高身份,大摆宴席,是不肯说席上的酒采买自某某酒楼、某某酒坊的,但这些“某某堂”,是否真的皆为主人家自酿?

吴浩心说,如此说来,一堆“贴牌”的?

余玠说,玉胥酒庄的酒的品种足够多,才显得实力雄厚,客户才会对咱们有信心;至于实际出货,可分两种情况:

若本为“贴牌”,那咱们也“贴牌”——本没有区别,又如何喝得出区别?

若本来确实是两种不同的酒,特别是产地不同(产地不同,则水、粮皆有别,行家是喝的出区别的),那就或自临安统一进货,或在出货量足够大的情况下,采购自产地,然后加价卖出。

人离乡贱,物离乡贵,产地愈远,卖得愈贵,也是理所当然。

北边儿的土包子,只要酒的味道好,便无任欢迎,这种酒、那种酒的细微差别,其实也没那许多行家去仔细分辨。

卖酒之外,玉胥酒庄还卖酒器。

酒器对普通消费者没有意义,但对高端消费者——贵势豪富之家,却很有意义。

装逼啥的,全靠这个啦。

譬如丰乐楼,酒器有银、瓷两种,任君选择,并不加价,而大多数人,自然选择银酒器。

二人对饮,一副注碗,两副盘盏,果菜碟各五片,水菜碗三五只,皆银光闪闪,那真是相当的有逼格。

这样一套酒器,价值百两以上;若是正经的宴席,一席的银酒器,价值可在千两以上。

前文说过,战事稍平,金国的贵势之家,又重启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节奏,就像十八世纪法国宫廷、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对俄国宫廷、上流社会的影响可算降维打击一样,金国的贵势之家所艳羡慕仿的,也全是临安的那一套,对于高档酒器的欢迎,同二十一世纪富姐们对爱马仕、香奈儿的追捧,如出一辙。

玉胥酒庄卖酒器,赚钱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可以登堂入室——这样的高档酒气器,主人一般是要亲眼过目的,因此,可以同主人直接打上交道,而不仅仅是和管家一类人物接洽。

玉胥酒庄运营至今,山东境内,除了最东端的登州和宁海州,其余州府,都建立了分店,开展了业务;另外,也进入了大名府路以及河北东路的沧州、景州。

余玠的小目标,完成了一半有多了。

好了,话头该回到史天倪身上了。

综合各种情报,余玠、吴浩做出了相同的判断:

木华黎既然选择史某主持河北、山东的战事,说明,蒙古的战略——至少,对河北、山东的战略,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史天倪不是蒙古人,他是汉人,河北当地土著,一个超大号的土豪。

史氏发迹于史天倪曾祖史伦,对外宣称“筑室发土得金,始饶于财”,但这肯定是扯淡,史伦“少好侠”,其实就是盗抢而致富。

史伦以侠称于河朔,所藏活豪士甚众之外,更建家塾,招徕学者,士族陷为奴虏者,辄出金赎之;遇到荒年,一次过发粟八万石赈饥者,士皆争附之。

(八万石,真的是很牛掰了;州郡官府赈济,一次过能不能拿出八万石来,都得两说。)

史伦卒时,河朔诸郡结“清乐社”四十余,每社近千人,塑史伦像,年年奉祠之。

这四万“清乐社”成员,成为日后史氏强大私军的基础。

到了史天倪父亲史秉直这一代,“尚义气”之外,开始正经读书;读书的结果就是,木华黎统兵南伐,史秉直曰:“遍观史籍,知改朝换代在即矣!”于是,率乡里老幼数千人,诣涿州军门降。

就是说,史氏是未经交兵、主动投入蒙古的。

大土豪主动投附,木华黎自然大喜,欲大用史秉直,史秉直辞而荐其子,木华黎乃以史天倪为万户,而命史秉直“管领降人家属”,屯霸州。

史秉直“拊循有方”(其实就是会忽悠啦),远近闻而附者十余万家。

但这“十余万家”万万没想到的是,蒙古人下令:所有“新降”,统统迁于漠北!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