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收个皇帝做小弟 > 第一一八章 国之大政,国之根本

收个皇帝做小弟 第一一八章 国之大政,国之根本

作者:青玉狮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47:33 来源:笔趣阁

海州拿下来了,至此,淮北之泗州、邳州、海州,淮南之盱眙、楚州,连成一片,黄淮,于吴浩,真成为“内河”了。

攻取海州的过程,大致算顺利,但也有几个意外:

其一,孙武王南逸入硕濩湖,在海州的腹心之地埋下了隐患。

其二,东海岛上,有一批存粮,数量虽不算太多,但若裴渊、宋德珍、孙武王全军退入东海岛,也够他们吃上两个月的。

这颇令吴浩意外。

红袄军投宋之前,流窜岛崮,一向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缺粮最严重的时候,“相率食人”;裴、宋、孙逃出涟水,占据海州,不过小半年时间,居然就囤积了这些粮食,很不容易。

他们聚粮的渠道?

其三,也是叫吴浩最意外的,是海州的盐场。

原本以为,裴、宋、孙等前涟水忠义,流寇耳,既占据了财富渊薮的盐场,必然敲骨吸髓,涸泽而渔,弄得乌烟瘴气,然而,现实情形却是——

一切井井有条。

裴、宋、孙等如何卖盐,还不清楚,吴浩暂时能看到的,是生产环节。

此时代,盐的生产,是一件颇具技术含量的活计,“盐户”是一种独立的户籍,父子相承,“上户”为工头,“下户”为工人,盐的生产是相对独立的,前涟水忠义们并不直接参与盐的生产,而只是负责生产的管理。

海州一共三个盐场,每天的盐产量都有一定之规——基本上,就是根据过往的的经验,该盐场每天最高的产盐量。

所有的盐灶,都是统一管理的:每天起灶、封灶的时间,都是固定的,封灶之后,由士兵看守,第二天,到了点儿了,再交由盐户起灶。

如此一来,盐户——主要是其中的上户,就没有生产私盐的机会了。

以该盐场历史最高产盐量为生产标准,看似苛酷,但上户失去了生产私盐的可能,这个产盐量,就不算太高了——管理混乱的盐场,私盐的产量,可能高过“官盐”的。

守卫盐场的士兵们逃跑了,但盐户们自然不会挪窝,问及他们的收入,都说还过得去,勉强可以温饱,较之孙将军来之前,算是天壤有别了;之前,这个盐场,荒败不堪,不论上户、下户,都在饿肚子。

孙将军?哦,就是孙武王。

海州的两个盐场,都是孙武王在管理。

这——

有点意思了。

再问俘虏,原来,孙武王本人,就是盐户出身。

怪不得,怪不得。

恐怕,东海岛上的存粮,同盐场蒸蒸日上的经营,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吴浩改主意了:这个孙武王,我要招抚。

这是个人才啊!

同时,暗自庆幸:幸好你往南边跑了,若往北边跑,一时半会儿,还不好找你呢。

硕濩湖虽大,到底在我的手心里,你跑不掉滴。

盐政,本就是吴浩极感兴趣并极重视的,下一个阶段,本就打算好好做一番文章的。

地位如同粮、铁,盐,亦为军国之第一等战略资源,为国家财政收入之最重要支柱(至少之一罢),《新唐书·食货志》之“天下之赋,盐利其半,宫围服御、军晌、百官禄傣皆仰给焉”的说法,不算夸张。

早在春秋时期,管仲就在齐国实行盐铁专卖制度;汉武帝手上,盐铁的专卖,正式成为国家制度,此后,历朝皆遵汉制,中央政府直接掌握盐榷,反复增益,形成了一套严密而独立的管理体系。

盐政,国之大政,国之根本。

淮扬地区,本就是最重要的产盐区,吴浩既做了淮东制置使,理论上,掌握了天下第一利薮,但盐榷的主要收入,归于中央,地方政府只能分润一小部分,吴浩又是个有“异志”的,自然不甘心,觊觎盐榷之利已有年矣!

不过,盐不比粮、不比铁,后二者,自产自用,除了极特殊的情况(譬如,吴浩大费周折,偷偷向金国的东平府输粮,以保证东平府暂不落入蒙古人的手中),并没有销售的问题,但盐的销售,同生产一样重要,淮扬只是产区,淮盐必须广销全国,才能言利。

宋廷对盐的销售,有非常严格、细致的规定,而且,生产区往往对接销售区——即是说,某生产区的盐,只能在指定的地区销售,“广销全国”,理论上是不存在的。

因此,莫说目下吴浩台面上还是大宋的忠臣孝子,就是日后他政治上半独立了,也不能轻易变易淮盐固有的生产、销售体系。

不然,很可能一拍两散,陷入一个吴、宋双输的境地。

除非他自己变成一个最大的私盐贩子,私下底将淮盐“广销全国”。

即便如是,亦非长久之计,且必然造成全国范围的盐的生产、销售的紊乱,最终反噬自己。

但“变易”依旧是必须的,不然,如何增加身为地方政府的我对于盐利的分润?

看得到,吃不到,这个感觉,很不好。

另外,经过了两百年的运作,此时的南宋的盐政,经已弊端丛生,别的不说,官盐滞积而私盐泛滥,不“变易”(也即改革啦),我又如何真正言利?

还有,虽比不得淮盐,但山东沿海,也是产盐区,但连年兵隳,许多盐场都荒败了,攻略山东沿海诸州后,恢复诸盐场运作,乃第一急务也。

孙武王既出身盐户,除了熟悉生产环节,吴浩以为,他很可能还贩过私盐,如是,对于销售环节,也是熟悉的——生产给力而销售不畅,海州的盐场,不会是这样一个蒸蒸日上的局面。

这样的人才,我如何不用?

如何招抚孙武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关键是双方没有足够的互信。

当初,孙武王随裴渊、宋德珍出逃涟水,便已被吴浩归入“劣币”一类了;这一次,“顾得全身耳”,又事实上拒绝了裴、宋、孙的投降,吴浩一转眼打到昨日之我,很容易被孙武王理解成“诱降”。

“诱降”的下一步,往往就是“杀降”啦。

吴浩以为,互信的重新建立,也没有啥更好的法子,不过八字弟弟耳——实话实说,以诚相待。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