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收个皇帝做小弟 > 第五十三章 冲突

收个皇帝做小弟 第五十三章 冲突

作者:青玉狮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47:33 来源:笔趣阁

史弥远上奏,请为沂王立嗣。

这是不必“谲谏”的——沂王嗣子的位子既空了出来,找人补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这一回,皇帝就不打哈哈了,非但立即准奏,还将此事全权委托给史弥远,并叮嘱,“不着急,仔细挑”。

着急是着急的,但仔细挑更是要仔细挑的。

诚如史嵩之所言,绝不能一不小心,再挑一个贵和郎君出来,如是,史氏上下,人人买一块豆腐,撞死了算逑。

但不挑一个贵和郎君出来,只不过是一个最低要求。

史氏的终极目的,是长保富贵。

史弥远专擅朝政十数年,不晓得得罪了多少人,又被多少人目为权奸?就连祁国公这种本与史氏无任何恩怨的,都对史弥远咬牙切齿,所以,欲长保富贵,必长保权势——舍此无他途;而欲长保权势,新君——新任沂王嗣子取祁国公而代之,继承大宝,之后,必如今上一般,继续乃至长期信用史弥远。

于是,就带出了第一个必要条件——

新任沂王嗣子的性格,必仿佛今上,温和、良善,兼以二三分懦弱。

一句话:听话。

可是,这个必要条件,同另一个必要条件,几乎必然形成冲突。

另一个必要条件,啥?

且听狮子从容道来。

史弥远、史嵩之叔侄密室筹议,得出结论:以沂王嗣子取祁国公而代之,只能矫诏,其时机点,只有两个:

一,今上病危不起、昏迷不醒、弥留之际;二,今上刚刚崩逝。

有遗诏,篡改遗诏;没有遗诏,直接矫诏。

反复推演,最后决定,取后一个时间点。

前一个时间点,有两个问题:

其一,今上还没咽气,“遗诏”公布,储君并不能立即即位,留给反对者相当的时间、空间。

反对者绝不在少数,尤其是那班治理学的,以卫道自居,以死进谏都是有可能的,这一层,没有任何侥幸的余地。

其二,万一今上回光返照,神智又清醒了呢?

矫诏必须皇后配合,而皇后是不乐意更换皇子的,不过,这是另一个问题,解决之道,自然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若情、理皆不奏效,那就只好来硬的了——白刃加颈。

当然了,俺们不能杀皇后,可是,可以杀皇后的哥哥和侄子呀?

皇后,您看着办?

“遗诏”一经宣布,虽然更换的不是太子,但对朝野上下的心理冲击,同样巨大——相当于更换储君,亦即相当于更换下一任皇帝。

但只要动作够快、够突然,反对者还来不及反应,新君便已经即位,则最激烈的反对者,也不能在台面上反对了——不然,就成了谋逆啦!

可是,台面上一回事,台面下另一回事,人心不服,政局不稳,那是必然的。

就算有人发动政变,推翻史弥远,废黜新君,迎立被赶下皇子宝座的那位前沂王嗣子为帝,“拨乱反正”,也不稀奇。

再说一遍:史弥远只是权相,不是董卓,他的固位,必取得各方各面的支持,其中,反对者反对归反对,但至少不会采取极端的对抗手段。

如何“服人心、稳政局”呢?

通常的路数是诱之以利,但在史弥远这里,能够给出去的政治权力已经给出去了,再给,就是引狼入室了。

史弥远最重要之仰赖,是新君的表现。

新君必给人以“明君”的印象,叫大部分的反对者认为,他是比祁国公赵竑更加合适的皇帝人选。

如是,反对者可能还会继续反对史弥远,但至少,不会反对新君本人,也即是说,不会采取政变一类的极端行动。

“明君”——即前头说的“另一个必要条件”了。

可是,“明君”,尤其是理学家心目中的明君——

欸,找到这样的人选,可真心不容易啊!

这也罢了,关键是,既是“明君”,自然有自己的想法,乃至乾纲独断,又怎会一切乖乖听史丞相摆布呢?

这就是两个必要条件冲突之所在了。

这两个必要条件都属于软件范畴,还有硬件:

年纪必同祁国公相仿,也即十五六、十六七岁;同时,身体健康——最好强壮,相貌端正——最好英俊。

那种找个襁褓中小孩子养起来的把戏,是行不通的——谁晓得啥时候就夭折了?谁要这样子的“嗣子”?

*

史嵩之终于接受了“赐进士出身”的恩赏。

既“中”了进士,便该正经出仕了,而对史嵩之的任命,几乎跌破了所有人的眼镜——光化军司户参军。

光化军,属京西南路,在襄阳府以北,正正经经的国境线,宋、金对峙的最前线。

司户参军,州、军僚佐之一,掌户籍、赋税、仓库交纳等事。

也即是说,史二公子出仕的第一站,非但是个最危险的所在,干的,还是个最繁剧、最琐碎的活儿。

我去。

之前,几乎所有人都以为,史嵩之既是他那位权势滔天的堂叔最欣赏的子侄,这出仕的第一个差遣,自然是个中枢清要的活计,孰料?

而既有这位权势滔天的堂叔在,就没人能给他穿小鞋,也即是说,这是史嵩之自己的选择。

真正想不到!

“真正想不到!”吴浩微微摇着头,用感叹的语气说道。

史嵩之狡黠的一笑,“长风,你说,我为什么挑这么个差遣来做?”

吴浩的表情,表示俺在认真思索。

过了好一会儿,用决然的语气说道,“此兄长志在天下也!”

史嵩之目光,微微一跳,“何以见得?”

“小弟浅见,宋金对峙,两淮为东路,襄樊为中路,川蜀为西路,三路之中,襄樊为核心,位置最为紧要,襄樊在,大宋在;襄樊不在,大宋不在矣!”

略一顿,“兄长不避刀矢,不惮繁剧,深入宋金交兵之最前线,了解、掌握第一手情资,为日后经营襄樊,打下坚实根基,此非志在天下,又是什么?”

史嵩之瞪着吴浩,半响,重重一拍桌子,“好你个吴长风!”略一顿,“知我者,长风也!来,且浮一大白!”

两人举杯,一饮而尽。

史嵩之将杯子一顿,冷笑着说道,“还有一点——我这个‘赐进士出身’,不晓得多少人侧目而视?暗地里嚷嚷:不算正途出身!囚攘的,既如此,老爷就奔前线去了!那些个‘正途出身’的,敢不敢也如老爷一般,水里、泥里、血里、火里打滚去?”

吴浩点头,“是!彼等宁不自愧?再没有人说闲话了!”

史嵩之摇摇头,“有没有人说闲话,我其实并不真在乎,我在乎的是——临安这边的情势!欸,就走,也走的不放心啊!”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