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允冠百王刘秀传 > 第177章 陇西之行1

允冠百王刘秀传 第177章 陇西之行1

作者:风非扬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1 19:34:50 来源:笔趣阁

33-1

建武三年的夏天,整个中原犹在一片混战之中,西北凉州却宁静得恍如太平盛世。时值盛夏,山峦纵横的天水郡一派生机勃勃,绿地起伏,草木丰茂。

隗嚣坐在王府花园的大凉亭里,手下将领幕僚们围坐一圈,一如往常,享受着悠闲的午后时光。偶有轻风吹过,廊亭上藤条摇动,暗香流荡,光影婆娑。

众人随意闲谈着,无外乎雄霸一方或匡复汉室的话题。自从隗嚣接受了洛阳的任命,这样的争论就从未停止,隗嚣一直不置可否,中原的战乱距离这里很远,只要没有人入侵自己的地盘,隗嚣就乐得在安闲中观望。

隗嚣往椅子上一靠,轻轻仰起头,饶有兴致地地听着众人互不相让的争论。

这些人中,班彪年纪最小,刚刚二十出头,青衫细瘦,脸阔眼大,像一尊瘦相的大眼菩萨。班彪博览群书,才华横溢,祖父班况是汉成帝时的越骑校尉,父亲班稚是汉哀帝时的广平太守。刘玄占有长安时,年少的班彪原本想在长安图谋发展,却不料不仅未被刘玄重用,反而差点在动乱中丧命,幸有隗嚣的帮助才得以保全。后来班彪跟随隗嚣一起逃难到天水。班彪精通历史,擅长著述,深受隗嚣赏识。

坐在班彪旁边的是马援,马援年届四十,身材魁伟,容光焕发,说话时眼光如炬,照到人心底一般。马援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后代,赵奢曾大败秦军,得赵惠文王赐号为“马服君”,后来,赵奢后代便改姓马了。马援的曾祖父马通在汉武帝时因功被封为重合侯,但马通的兄长牵涉到谋反,连累到马通被杀,到马援的祖父与父亲时,马家日渐衰微,马援父亲早逝,到马援几个兄弟长大时,马家开始重新发达。马援三个哥哥马况、马余和马员都很有才能,在王莽时都做到了二千石以上的高官。

马援年少时胸有大志,不愿圄于诗书,便对长兄马况说想去边地放牧,希望有机会施展鸿鹄之志。马况支持并劝勉他,“一流的工匠从来不会向别人展示粗陋的作品,你有大志,现在虽未显露,但一定会大器晚成,好好去追求自己的志向吧!”

马援还没有动身,马况就去世了。马援住到墓地为兄长守孝一年。后来马援作了郡中的督邮,有一次押送一名重罪囚犯到司命府,马援可怜罪犯,私自将他放掉,因无法复命,只好逃亡到北方的郡县。不久天下大赦,马援就在当地放牧,周围的牧民发现马援能力出众又有信义,都纷纷依附于他。马援带着数百户人家游牧于陇汉之间,并常常激励手下宾客,“大丈夫立志,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不久,马援积累下丰厚财富,他对众人道:“经营财产,是为了能够施舍拯救他人,不是为了作守财奴!”然后把所有财产分赠给亲戚朋友。

后来,马援被王莽的堂弟王林选拔任命为新城太守。王莽败亡后,马援和时任增山太守的哥哥马员一起到凉州避难,马员听说刘秀称帝,便去投奔刘秀,被刘秀拜为太守。马援留在凉州,被隗嚣拜为绥德将军,马援见识非凡,深受隗嚣器重。

马援旁边是西州名士申屠刚,扶风茂陵人,祖上申屠嘉是汉文帝时的丞相。申屠刚在汉平帝时为官,在王莽篡位后避难河西,后来见隗嚣雄才大略,礼贤下士,便归附隗嚣。

申屠刚旁边是河南开封人郑兴,郑兴博学重义,更始时被拜为凉州刺史,更始败亡后西归隗嚣。

在座还有周宗、杨广、王元、王遵、行巡等人,都是精通兵法善于用兵的将领,当初隗嚣起兵时,正是这些人率兵把王莽的官兵打得大败。

除却庭院中的豪杰名士,隗嚣手下还有牛泔、任禹、王孟、高峻、王捷、皇甫文等一大批得力干将,镇守在陇西郡县的各关隘处。

隗嚣一边听着众人议论,一边暗自思量,这些都是天下一流的名士与英雄,都愿意与我图谋大业,我隗嚣难道需要听命于洛阳吗?

这是一直困扰隗嚣的问题,也一直是隗嚣手下人争论不休的问题。大家虽然争论不下,但也不急于选择,现在天下正乱,只需静观其变。

对于刘秀,很多人还很陌生,连隗嚣也不知自己与刘秀曾有过一面之缘。大家对刘秀远不如对更始皇帝刘玄的熟悉,只知刘秀是南阳宗室子弟,是刘縯刘伯升的兄弟。但现在关于他的消息越来越多,大家对他也日渐熟悉。

众人正在争论秦始皇与汉高祖功业高下之分。

班彪道:“秦始皇虽然是暴君,但其功业却足可千古。自三代以后,秦始皇开创国家统一之先河,又统一文字、度量衡,为千古效法。此等功绩,非山川土地可比拟。高祖是真命天子,建立统一大业,开拓大汉光辉,也是千古英雄,但凭史而论,秦始皇立意高远,功业更胜一筹。”

王遵反驳道:“未见得,秦始皇开创的基业自秦穆公便已开始,他的策略早在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就已经为他制定好了,他一出生,就站在一个搭建好的高台上,他不过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站在这个高台上,只要没有走错方向,就必然走到统一。而高祖起于草莽,正值天下破乱,兵戈相向,豪强相争,他最终令天下一统四方听命。而且他的后代使汉祚绵长,匈奴远避,才有了大汉文明之基业。秦王朝不过二十载便烟消云灭,而汉王朝延续数百年,使中原文明深入人心。国家的威仪始于大汉而非秦朝,由此可见,高祖之功业当胜于秦皇。”王遵是长安霸陵人,父亲在汉平帝时任上郡太守,王遵为人豪迈侠气,早早就跟随了隗嚣。

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原本就是一个没有定论的话题,不同的人便会有不同的看法。隗嚣一向谦逊谨慎,每有争论,他总是微笑着认真倾听,偶尔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他心中虽自有主张却从不轻易驳斥他人,所以大家与他一起,既能坦然相争,又对他倾心相服。

郑兴道:“秦始皇功业显著,但其罪恶深重,功不掩过而能垂千古,罪不弥功而祸及当世。高祖开创新天地,重建太平盛世而有子孙繁盛百姓安居,此乃天子之大功,推行孝治,天下儒道盛行而奠定文明,此乃文治之基业,因有文治之功,才有后来汉室兴盛驱逐匈奴于万里之外,此乃国家威仪与民族气概,非秦始皇可比。所以我以为,二人俱是创业之大成者,不同时代不可相论高下。”

班彪问隗嚣道:“大王以为呢?”

隗嚣看见一只飞虫落到桌板上,低头轻轻吹了一口气,笑道:“祭酒之言甚是,两位俱是创业之大成者,不可相较高下。”飞虫飞走了,隗嚣坐直身子,“但就我个人而言,我更钦佩高祖。秦始皇之伟业,三分之一的功劳归于秦国历代君王的努力,从秦穆公至秦始皇,几乎没有昏君,都能潜心经营而使秦国在列国中脱颖而出。三分之一的功劳归于商君,商鞅之于秦国,在于统一,统一度量衡与文字就统一了文化与行为,统一中央政府至郡县乡村就统一了国家结构,激发全民建国就统一了经济建设,严格奖惩实行官民平等升迁就统一了法治规矩。商君之作为,实际已经建立了统一基业,剩下三分之一才是嬴政之功劳,能够延续先王之功,能够光大商鞅之法,并能任用范睢、王翦等将相,所以他能够成就千秋之功。但其千秋伟业却只图谋个人私利而不欲万民同享,所以,皇陵未成而身先死,长城未竟而国先破,想传递江山于万世却不料不足两代便败亡。败亡之君何足道哉!高祖起于草莽之间,奋发于乱民之中,举重若轻,气度恢弘,不但重新统一破碎的江山,而且休养生息,藏富于民。高祖虽不好诗书却懂得礼教天下,生性不羁却至情至孝,粗矿豪迈却将大汉的文明威仪递于后世而传于四海。所以,我更钦慕高祖之雄风,实为天下英雄!”

众人都知道隗嚣向来对汉高祖刘邦推崇备至,才对汉室存有忠义之心,一直以光复汉室为己任。当初天下反莽,隗嚣率众起兵,听说刘玄获取长安,毅然响应征召,却没想到更始破败,自己险些丧命,隗嚣从此对天下刘姓存有戒心。虽然手下不少人劝说他,既然已经接受了刘秀的任命,就应早日派使节去洛阳晋见刘秀,但隗嚣迟迟不决,意在静观时变。

班彪道:“大王所言极是,秦王朝功业可畏,但汉王朝光芒长存,大王矢志不忘汉室之光,就当让洛阳早日知道大王之心。”

“何须急于一时。”

班彪正色道:“现在洛阳是汉室天子,大王有心匡扶汉室,理当早去晋见,这并不妨碍大王观望未来之大势。”

隗嚣笑而不答,光影中,一只蝴蝶正从一丛花枝落到另一丛花枝,隗嚣心想,蝴蝶尚且知道选择,我隗嚣又岂能任人左右。

杨广道:“既是观望,为何要去洛阳称臣呢?”

班彪道:“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王元不屑道:“现在天下大乱,百姓受苦,只有大王所治的凉州才有太平景象,刘秀能否平定中原尚未可知,为什么要向他称臣呢。”

行巡赞同,“就算刘秀能平定中原,也未见得一定要称臣,公孙述何德何能?也敢占据巴蜀,向天下人称帝,大王比起公孙述,正是鸿鹄高飞,志向四海,岂能向刘秀称臣。”

王元道:“对!大王怎能向刘秀称臣呢?现在称帝的又何止刘秀一人,公孙述在西蜀称帝,刘永在睢阳称帝,还有据城自立的李宪。连刘秀手下的彭宠和邓奉都不愿听命于他,更不用说天下其他英雄。大王胸怀宽广,才不世出,如今拥有凉州,山川险峻,民心归一,将士勇猛,贤才归附,试问天下英雄还有谁可与大王相比?我们为什么要对人称臣。”

王元之话,说到隗嚣的心坎上了,隗嚣常以周文王姬昌自居,姬昌是商朝时位居西方的诸侯之长,称为西伯侯,隗嚣常自称为西伯,认为当世之英雄,未有令他倾心之人。当初因为敬仰汉高祖刘邦,又相信汉室气数未尽,所以常以匡扶汉室为己任,自从更始败亡后,隗嚣对汉室气数便有了犹疑,天下英雄不过尔尔,于是,有了自立之心。

申屠刚摇摇头道:“大王之胸怀才德,确实是世所少有,但是当今天下,人心思汉,这是天道大势,不是人力可以妄自逆转。如今称王称帝的虽然不少,但能够令四方敬服一统天下的终究只有一个。卢芳自称刘姓后裔,在北方称王,妄图依靠匈奴的势力称霸,显然是不足信也不可取。公孙述西蜀称帝,妄图对大汉取而代之,不过是依据地势想割据一方,终难成大业。董宪、李宪与秦丰之流既没有贤德名声又没有显赫功绩,还没有宗室名分,必然败亡。刘家宗室的人,都想图谋天下,相较之下,刘秀乃刘伯升之兄弟,素有名声,而且在昆阳之战和平定王朗及河北变民中功业显赫,听说他为人贤德,手下贤才众多,他是真命天子的可能性最大。而今大王既然接受任命,就应当早日向他表明心迹,绝不能首鼠两端,错过时机反负了大王辅汉之志。”

隗嚣心中不悦,但不愿反驳申屠刚,只是一脸平静,默然不语,又见马援若有所思,便问道:“文渊,你有什么意见?”文渊是马援的字。

马援道:“各位之言,难言对错。只是大王胸有大志,岂可被世俗所束缚。帝王将相,宁有种乎?虽然人心思汉,但并非江山便只为刘姓所为。只是大汉基业持续了两百年,文明教化,根深蒂固,又恰恰新朝不得人心,为世人所怨弃。所以便都以为汉必再兴,但更始朝廷比新朝更加**不堪。所以,不在于哪家姓氏更有前途,也不在于哪块地盘更有发展,而是在于谁更能得人民拥护。任何时候,民心不可欺,民意不可违。秦始皇一扫六国,匡合天下,连接长城纵横万里,修筑宫室移山填海,那是何等的气势,真以为世上没有他实现不了的愿望,还想传王国于子孙万代,谁知不到二十年时间就把这个不可一世的王朝摧垮了。所以,这个世界,财富、武力和智慧都不值得炫耀,只有得到民心才是王道。大王静观天下并没有什么错,但早有所选更为明智,不为天下统一出力,哪能有人生之功名。陇西之外,我认为只有刘秀与公孙述具有争霸天下的实力。我与刘秀不熟,只是听说刘秀能以才德服人,是成大事之人。公孙述与我是多年同窗,礼贤下士,才能卓著,而且现在占据的地方最广大,人民最富庶,可凭借的关隘最多。但究竟谁更合天意?谁更得民心?恐怕不是我们坐在这里道听途说可以判断的,我愿为大王出使成都与洛阳,知己知彼,方知何去何从。”

隗嚣心中大喜,暗暗赞叹还是马援见识不凡,笑道:“文渊此话有理,我与各位虽有匡扶汉室拯救百姓之心,但无奈陇西地僻,又恰逢天下大乱,本欲忠心更始汉室,却不料刘玄仓促败亡,辜负各位厚望。我之所以接受洛阳任命而拒绝成家天子,只是希望有机会匡扶汉室而已,但洛阳是否就是真命天子,我也不敢确定。如今天下称王称帝的人甚众,令我难以选择,我不敢因我之失而使诸位志向不遂,那我隗嚣百死难恕。就请文渊为我们出使西蜀和洛阳,探看一下天下大势,我们再做决定。”

杨广道:“知己知彼固然重要,但以大王之才德,凭陇西之地利与人和,何尝不可图谋一番事业,何苦非要看他人脸色。”

隗嚣笑而不答。

马援道:“大将军是人中豪杰,陇西之地,历来豪雄辈出,但天下统一乃世间大势,非豪杰可以阻挡。良禽择木而栖,英雄顺势而为。我们当以顺势之心来成就人生之功名,而不能以人生功名图谋改变天道民心。”

王遵道:“文渊此话有理,但英雄自立何尝不可求顺势之功名,以陇西为基础又何尝不可纵横天下。”

马援道:“并非我马援轻视我们陇西贤俊,只是图谋大事从来不可只靠一己之力,莫说天下之大,仅陇西而言,又哪里是太平世界,陇山观天寨的土匪,我们至今也不能清剿……”

杨广不悦道:“不是我们不能清剿,这些土匪不过是向过往商旅讨要点盘缠找点活路,并不比贪官污吏坏,况且一直与我们相待友善,大王宅心仁厚,既不愿断了这些人的活路,也不愿为了剿灭他们枉自牺牲将士生命。而且他们在陇西边缘,还能为我们挡住外来人员。”

马援道:“我明白大王之心,但这些土匪不灭,影响商旅,也影响陇西的名声。”

隗嚣诚恳道:“这些土匪盘踞高山,又武艺高强,派了军队去了几次也奈何不了他们。现在天下变民贼匪又何止观天寨,我想,剿灭他们不是当务之急,等有机会再说吧。”

正说着话,卫兵过来道:“报告大王,观天寨二当家的来拜访。”

“叫他过来。”

众人大吃一惊,刚刚说到观天寨,竟马上就有人来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