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第三世 > 第925章:拦路虎

大隋第三世 第925章:拦路虎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9 21:30:59 来源:笔趣阁

尽管苏定方万分谨慎,也装得比较好,但是他的好运截止于巴东县,原因是一个个高大魁梧的关中大汉,被敏锐的唐军斥候发现了,并立刻赶赴秭归县向高士廉禀报,说是发现行踪可疑军队,很难确定这支军队到底是唐军还是隋军。

高士廉立即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目前的唐军经过多次大损失,兵源多以益州人为主,尤其是李渊募集到的十万新兵皆是益州人,这些人固然骁勇彪悍,可身材方面却远不如北方人高大。

这倒不是高士廉谨慎过度,而是李世民成功夺权以后,也意识到内忧外患的李唐王朝岌岌可危,想要卖主求荣之士比比皆是,他防止内外之敌诈城,对于军队作出了新的军规,凡是过境大军需要令牒合一方可入城,牒是由兵部签发的官方文牒,并盖在尚书令李世民的大印,先由信使事先通知地方。

侯君集出任援军主帅、李安远担任先锋的牒文早在两天前便传遍了巴东郡各县及军堡,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核对令箭,银质令箭也是李世民新制,每一支都刻有编号,这在牒文上已有批示,为了谨慎起见,李世民甚至将援军的构成也写了,目的便是防范北镇军以假乱真。

这也让高士廉知道援军以益州兵为主,关中人、并州人为主的元从禁军只是极少一部分,李安远的八千士兵不可能个个高大魁伟。他立即让同样建在官道上的巴东县关闭城门,勿使这支军队入城,等认识李安远的将领去核实之后,再作定断,然而斥候一来一回,比苏定方多走了两次巴东和秭归之间的距离,信使尚未抵达巴东县,城池已被苏定方诈骗到手,若非苏定方担心巴东县断了他的后路,需要将守军整编,恐怕已经杀到秭归县了。

信使见到城头乱哄哄的,立刻调头返回,并把巴东县失守的消息告之沿途军堡,让大家做好防范。

接到信使消息的高士廉一颗心冷如冰霜、呆若木鸡。

高士廉年轻时很有器量,对文史典籍有所涉猎,深得公卿赞许,也是在那时候与李渊结交深厚友谊,后来妹夫长孙晟病逝,妹妹和外甥、外甥女被赶出长孙家族,无处可去,于是便将他们母子三人接回家中恩养,后来,高士廉发现李渊胸有大志,又多次发现独孤氏、窦氏默不作声的为李渊保驾护航,默默的将他一步步推到台前,便敏锐的意识关陇贵族有大动作,于是便做主把外甥女长孙无垢许配给了李世民,为高氏家族多开辟一条路;后来不出其料,当天下大乱之后,李渊图穷匕现,对他加以拉拢,并道明了自己图谋天下之志。

然而就在起事之前,李氏父子为了进一步拉近和独孤氏的关系,做出了休妻再娶之事;按理说,高士廉应该感到很不爽,但他并没有,作为一名政客以及李渊的谋士,他很清楚李氏和独孤氏联姻能给‘主公’李渊带来巨大好处,一旦‘主公’得到独孤氏的全力支持,成功的可能性会进一步加强,若是有朝一日一统天下,那他高士廉便是从龙之臣,对高氏传承将会取得巨大的利益。所以为了高氏的崛起,不要说长孙无垢只是外甥女了,就算他的亲女儿也值得牺牲。

一个女子,在这个重男轻女的长辈眼中,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唯一的作用就是为自己家族争取到强大的盟友,但是有更大利益可求之时,哪怕牺牲了也无所谓。这是时代特色,也是世家门阀的共识,高士廉不会因为长孙无垢与李渊闹翻,而李渊、李世民也不会因为长孙无垢怀疑和忽略高士廉。

否则,高士廉哪能当得了巴东大都督?

他站在一张巨大的地图前,默默注视着地图上的荆州、益州各地,隋军的地盘已经贴了小红旗,一眼看去,密密麻麻的,给人杀机重重的感觉。

目光略过,回到了巴东郡,发现自己的生存空间小得只剩下一个可怜的秭归县,而且李靖为首的第十军兵临‘城’下,日夜不休的骚扰着;西部这支来历不明的隋军已经断了他们的退路,而大江中还有一支浩浩荡荡的战船队伍,使他们陷入了绝境。

从这支从天而降的军队来看,高士廉终于看穿了李靖猛攻秭归县的战略用意了,目的是掩护这支军队行动,同时也是为了把巫山县、巴东县的军队引到这里来,否则的话,此之二县不可能这么轻易拿下。

高士廉拾起一面红旗,又贴在人复县,估且把郡治也算成失守了吧。

如果隋军已经夺取人复县,那么唐军援军大举反扑也不会有效果。

只因这条三峡古道对巴蜀和荆州的作用是双向的,固然卡住了荆州入巴蜀的咽喉,但同样也是把立足巴蜀的大唐王朝困在了巴蜀。是以每有战争发生,三峡道上的夷陵、秭归、巴东、巫山、人复必有重军驻防,但是因为他的疏忽,所以才出现防守上的巨大漏洞,被这支隋军钻了个大空子,他也知道人复县的防御,实在太雄险了。纵有十万雄兵,也没地势可以摆开阵势,人复县东西两面城墙,一次顶多只能摆上两千士兵,这对高大险峰的城墙根本造不成多大的伤害。

高士廉心中的焦急和苦涩,实难言表。不过他也知道,隋军占领巴东郡的主要用意并非是瓮中之鳖的自己,而是先一步占领这条战略通道,为进军成都平原创造良好的条件,至于自己这收拢而来的军队,不过是癣疥之疾而已,只有确保人复县不会再陷唐军之手,那西边隋军就不会动,朝廷现在应对巴东的唯一办法,就是在自己还有能力顶着李靖和巴东县隋军之时,夺取成都平原东大门人复县,然后自西向东,一步步的杀向秭归县。

但这谈何容易?

想了想,便写了封信,让人通过水道西进,去给援军主帅侯君集送信。

……

高士廉的担心并没有多余,侯君集的大军被阻挡在人复县已有七天时间,人复县城是三峡道西大门,左边是悬崖峭壁,右边是近百丈深的悬崖,而下方是水流湍急的长江,人复县就扼守这条悬崖峭壁的必经之道上,凸地而起的官道只有三百步的度宽,而城墙却高大雄峻,是座名副其实的险关雄隘,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毫不为过。

独孤彦云率领了七千士兵坚守在这座险关雄城之上,已过了七天时间,经过二十多次激烈的攻城守城战,隋军伤亡不足三百人,这一座县城成了唐军难以逾越的天堑。

“咚!咚!咚!”

唐军的战鼓声再一次在三峡古道上隆隆敲响,侯君集一挥战刀,怒气冲天的吼道:“给我冲上去,务必把人复县给我夺回来。”

与城同宽的三百多步宽官道最多只容得下两千人同时进攻,这也是让侯君集最恨最无奈的地方,他有两万多名士兵,却无法展开兵力上的优势,每一次攻击,隋军只须千人就能把他们的攻势轻松的接了下来。

两千唐军士兵扛着攻城梯如潮水一般地冲了上去,他们的攻城梯十分是临时制作,十分简陋。但让侯君集更加担忧的是高士廉那边的情况,已经过了这么多天,那边毫无动静。如果高士廉全军覆没或是降了大隋,那隋军就能源源不断的杀到人复县,这里固然不利于陆军行军,自己也可以退回去搭建军堡,可问题是隋军水师照样能够通过宽阔的长江西行,使已经没有水师的唐军防不胜防。

如果是这样,那事情就麻烦了。

“攻不下城池,谁也不准给我回来,第二批弓弩手压上去。”

侯君集心中也是发狠了,他为攻下这座县城,已经亡了四千多名士兵。

随着两千多名士兵冲来,城下箭如雨下,连续几天的天守城,隋军自身所带的箭矢几近耗尽,但人复县是高士廉的后勤重地,使他们始终有足够的箭矢防御唐军的攻击。

隋军所使用的都是穿透力极强的兵箭,此箭箭身粗重,以抛物线射出之后,重力作用下,所产生的穿透力和杀伤力极强,一般木盾抵达不住。

一轮又一轮的兵箭从城头射出,这时,独孤彦云看见唐军的箭阵到位就绪,立刻大喊:“避箭。”

隋军士兵纷纷躲在城垛之下。

这时,三千多名唐军弓弩手向城上放箭。

这种战术隋军经历过无数次,彼此之间了如指掌,隋军之前已经躲到墙后,唐军的箭雨并没有造成任何杀伤效果,但是对于攻城唐军来说,却是攻城的机会。

一架架攻城梯顿时搭上城头,士兵们如蚁群一般地向上爬去。

城上下城就像演习一样,彼此配合熟练无比,等到唐军即将攻上城时,城下的射箭便停止了。而在这时,躲在城垛的隋军出现了,他们强烈反击,把滚木礌石如冰雹一般的砸下,唐军士兵无处可闪,纷纷惨叫着跌下城去。

隋军的自身携带的长武器是战槊,但由于战槊长度不够,士兵们都换成了唐军的长矛,将即将杀上城头的士兵挑下城去。

城下尸体已经填满了壕沟,极为血腥残酷,但这已是家常便饭,没人放在心上,而且很多唐军士兵摔到在尸体上,反而保住了性命。

双方经历了二十几场恶战,都摸透了对方套路,伤亡均在大幅减小,唐军每次攻城的伤亡数目也由最初的数百人减少到百余人,而隋军的伤亡更是减少了十人以下。

唐军只有十多架攻城梯,但每架都十分沉重,难以造成破坏,二十几名隋军士兵先用长叉顶住了一架梯子,这是隋军特别赶制的大铁叉,长达两丈五尺,重四百余斤,需要十几二十名士兵合力使用。

二十几名隋军抱起钢叉一起向外用力,攻城梯渐渐的离开了城墙,在一片惨叫惊叫声中,攻城梯向外翻下,上面数十名唐军士兵纷纷跳下,下面的士兵被沉重的梯子压到下面,死伤惨重。

紧接着是第二架、第三架……

短短半个时辰左右,便有七架攻城梯被推倒在地,这些攻城梯制作粗陋,摔到地下全部断裂。

侯君集喝令道:“再拿十架攻城梯!”

“启禀大将军,攻城梯没有了。”

侯君集愣了一下,十分不甘的看着城关一眼,颓然令道:“退兵吧。”

‘当、当、当!’

退兵钟声敲响,唐军士兵如潮撤下,这一战时长一个半时辰,他们也只是伤亡一百七十余人,而隋军只有九人受伤,都是在激烈的搏斗中被刺伤,没人被箭矢所伤,更没有阵亡的士兵。

唐军的退却,城上隋军甚至都欢呼都没有,便坐下休息了。

城前狭窄,隋军兵力充足,打这种仗实在轻松不过了。

城下,侯君集也见到了高士廉的信使,信使是从水路上来的,找到侯君集后,将信呈给了他。

侯君集打开信件看了一遍,信是高士廉所写,问他们为什么还不到道秭归县,以至严重的贻误了战机;并且还希望他尽快打开局面,重新打通巴东的沟通。

语气中带着明显的责备,让侯君集又恨又恼,难道他愿意被困在人复县吗?要是高士廉任命的人警惕一点,这样的坚城那会失守?

现在遇到大麻烦了,搞得好像是他们援军错了似的,这责任真是太会推卸了。

“你能回去吗?”

“能,卑职可顺治而下。”

“能回去就好。”侯君集当即写了一封信,简要的说明了他们的情况,又让高士廉从东面攻打巴东县来支援自己,从东面攻打比较不太险峻的巴东县,要比攻打人复县容易得多。

侯君集又根据这名信使所说的情况给李世民写了一封急报,希望朝廷尽快送来一批攻城器械,以便他们打通三峡道。

说来也是挺让人郁闷的,他们唐军本来占据着地利上的优势,隋军要想拿下三峡道上的某一个城池,都需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还未必拿得下来;现如今,让这支隋军奇兵忽然来这一手,情况全部反着来。

这时,侯君集问道:“我们的粮食还能支持几天?”

他们轻装前进,每人只带十天干粮,要不是南浦县和云安县还有存粮,他只能撤军回巴郡了。

“启禀大将军,还能支持十天左右。”

“这就好。”侯君集点了点头,又想到了高士廉的教训,命令道:“将受伤士兵送到云安县,并派两千士兵接管云安县的防务。”

“喏!”

“对了,让人到上游收集一些船只,商船、渔船一律征用。”

侯君集知道,接下来不管是支援高士廉粮食辎重;还是事不可为的把高士廉军队撤回,全都需要用到大量的船只,必须得事先准备好。

“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