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第三世 > 第858章:蜀郡来讯

大隋第三世 第858章:蜀郡来讯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9 21:30:59 来源:笔趣阁

当杨侗从酒楼出来,藏在一条巷子里的侍卫簇拥着一辆华丽马车出来,侍卫们乔装成了普通的随从,马车也平平无奇,和普通的马车没有什么两样。

等杨侗和房玄龄先后坐进马车,马车才徐徐开动,并由罗士信护卫在侧。

车上,杨侗问道:“你认为这个上官仪怎样?”

“见微知著,睹始知终,是个好苗子。”房玄龄煞是动心的答道:

“想抢人啊?”

“有点。”房玄龄也不否认,他笑了笑道,“尚书省有民、吏、礼、兵、刑、工、御、学、武、商十部,十部之下各有数司,司司缺人,所以每次科考结束,尚书们就开始抢人了。如今好不容易遇到一名良才,微臣当然想抢先一步了。”

“这个不能给你。”

“圣上打算怎么安排?”

“上官仪天赋不错,但年纪太小,还有极大的成长空间,我不想他太早就彻底入仕,将他的潜力扼杀在繁忙的政务之中,他还有很多东西要学,未来将是我大隋的栋梁之才,是以,我打算将他派去地方实干一段时间,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之后,再回洛阳学宫继续学习,积累更多知识。”杨侗看着房玄龄:“你家房遗直也是这样一步步来的,你实话说,今日的遗直比之前如何?”

房玄龄一愣,随即认真回想了长子的所为。

房遗直先从弘化郡洛源县这个偏僻下县开始做起,花了两年时间,才把地方治理得颇有成效,之后,回到清华学宫学了一年,又被安排去了更偏远、更复杂的敦煌常乐县,然而不到一年,就把各种事物打理得井井有条,尤其是汉羌等民族问题,解决起来更是得心应手,房玄龄此刻扪心自问,若是换成自己,恐怕也就这样而已。

“比之从前确实是长进了那么一点。”房玄龄说道。

杨侗笑了起来,以房遗直现在的能力,当个太守绰绰有余,只不过房玄龄素来谦虚,自然不会夸自己的儿子,“所以说,学习相当重要。除了你家房遗直和上官仪,还有杨禅师、杨思讷、杨思俭、阴弘智、刘仁轨、马周、来济、杜构这些年轻人,我都打算这样安排。”

“圣上英明。”房玄龄脸颊抽搐了起来,眼前这位比起一些所谓的‘年轻人’还要小,感情是把自己的年纪给忘记了,当然也没人当他是年轻人,只因大家很多时候都得像学生一般授受他的教育,自然而然的视之为同辈人物了。

不过他也听出来了,杨侗对这些潜力青少年期许很大,打算要全力培养。

作为房遗直的家长,房玄龄自然是喜闻乐见。虽说长子可以继承爵位,但哪个父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有真才实学?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杨侗忽然想起了上官仪自称‘矮个里的高个’,对房玄龄说道:“三学普及得如何?”

朝廷之所以大量制造文具,将书籍和纸张的价格降下,目的是让更多人读得起书,但如果没有学舍和老师带进门,书籍和纸张依然产生不了知识。

杨侗把学部扔给孔颖达之后,对教育方面关注得比较少,而房玄龄虽然是吏部尚书,但学部很多事情,都需要各地官员配合,他对大隋教育并不陌生。

提起这个,房玄龄顿时一脸兴奋:“形势一片大好!按照当初设想,我们每收复一个地方,赴任官员把维护治安、恢复民生、修建学舍同步进行,郡县二学学舍都已经建立了起来,来年,吏学二部争取把乡学办到大隋每个乡里。然后乡学启蒙、县学固基,郡学开始分列学科,培养专长学子。然后再从郡学考入学宫深造,接受更精更层次的教育。”

“夫子呢?够不够?”

“够的,由于科考有年龄限制,使年长文士绝了入仕之心,返回乡里,一些才德兼备长者被学部聘请为当地乡学、县学的夫子。”

杨侗欣然颔首,这几乎就是科举制度成熟以后的全国教育骨构了。

但他还是告诫道:“科举能为大隋源源不断的提供人才,但我族源远流长,文化不单有诗书礼乐、经史子集,还有农、工、法、数、格物、天文、地理、阴阳、兵法等等,应当在郡学、县学多设学科,尽量使每位学子多方面学习,大隋绝不需要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

“咱们的知识璀璨耀目,结果却除去法家不得不借助‘儒皮法骨’苟延残喘,道家因其崇尚自然而保存传承之外,墨家、阴阳家、农家、杂家、兵家、医家等或遭排挤,或遭打压,等尽皆成了不入流的学说,连传世的经典都渐渐失传,令我等后人扼腕长叹。儒学固然不错,但光靠一个儒家就能够保证发展进步了?我们必须从科举创建之始,奠定百家争鸣、齐头并进的基调。”

房玄龄自然知晓杨侗的用心,为了让学子多方面学习,不惜在科考考题中加入了农、法、算、史等题目,他苦笑道:“臣等定当竭尽全力,只不过圣上也明白,阻力很大啊。”

杨侗微微点头,也明白房玄龄所指的阻力来自何方。

科举试题中参杂别的学科内容,这是皇帝意志,谁也考生无法改变的事实,他们只能顺应考卷去学习,除非自己不想要高分。

然而在上层对皇帝的强硬态度妥协的儒士,转头在下层设置层层羁绊,不遗余力进行打压。房玄龄指的“阻力”,便是来自于底层。

“各学都在官府的监管之下,学舍、师资、经费都捏在官府手里,但是儒家学者在民间影响力极大,这些迂腐之士故旧知交无数、门下徒子徒孙众多,随便拎个出来便是一张广布民间的大网,他们不敢抵制教育政令,但暗地里的手段让人防不胜防,有人在教导学生之时,故意模糊其他学派内容,让学生学不到其他学派知识,也有人阴阳怪气的抹黑其他学派,让学生产生反感之心…种种乱象,便是致力恢复儒家本真、提倡儒家在竞争中发展的孔尚书也没办法。”房玄龄摇头苦笑,嗟叹连连。

杨侗沉吟半晌,“将三学夫子也纳入刑御二部的监管范围,如果谁敢阳奉阴违,那就撤去夫子之职,并给予一定的惩罚,同时还要在当地公开批评,将之定为误人子弟之徒。”

房玄龄双眼一亮,一下子就领会了杨侗的意思,县学乡学夫子几乎是本乡本土的人,深受当地百姓的敬仰,他也享受这种膜拜,如果被定为误人子弟、断百姓人家崛起之路的人,那他不仅立即坠落尘埃,还要天天饱受百姓的排斥,戳脊梁骨,这后果比杀了他还要难受。

“另外,夫子不是一辈子的职业,自己不行,就要为有能力之人让位。”杨侗看了眼房玄龄,继续说道:“在乡学加设比较简单的加减乘除课程,要是孩子们学了几年下来,连一百以内的加减法弄不懂,那就说明这些夫子就算有德,也是无才,将之辞退也不可惜。”

“微臣明白了。”房玄龄微微一笑,如果说将无德之师公诸于众,是摘其名,那么辞退则是断其利,朝廷掌其名利大权,想必会让部分夫子老老实实、认真授课。

杨侗又问:“你对三学有没有别的想法?”

“微臣有两个建议。”房玄龄说道。

“请说。”

“重视教育、广开义学,乃是利国利民之举,但教育不同于打仗,不是几年十几年就能收到胜利的果实。圣上今天种下的种子至少要二十年甚至百年才会成为大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道理。所以急是急不得的。”

杨侗点头:“现在识字之人太少,我也明白教育之路任重道远,这点耐心还是有的。请继续说。”

“微臣说得第二个建议是科举和官学课程,如果说廉价文具、学舍是让更多人读得起书、有地方读书种子和土壤,夫子是抚苗老农,那么更加完善的科举制度,以及三学教育课程,就是阳光和水,只有数者齐备,种子才能生根发芽、力争成长,是终才能成为参天大树。”

……

这时,马车已经缓缓在尚书省官邸前停下,两人下了马车,迎头就遇到杨善会。

杨善会面露喜色的迎了上来,行礼道:“微臣参见圣上。”

“免礼!”杨侗见他手持一摞书稿,便笑道:“看样子,朕是自投落网了。”

杨善会也笑道:“微臣正有要事禀报圣上,是关于兵部之事。”

“里面去说。”

“喏。”

几人到了主邸,却发现杨恭仁、韦云起、杨师道、魏征、孔颖达、凌敬、裴仁基正热火朝天的争辩着什么,一个二个面红脖子粗。

“你们不是有刀剑吗?既然争执不下,干脆单挑决胜,谁坚持到最后,算谁赢。”杨侗大步入内,玩笑着说道。

“咳咳!”

起身相迎的众人脸都黑了。

这话说得大家好像是伙流氓一样。

杨侗大马金刀的坐上长期预留的主位,敛去玩笑之色,问道:“怎么个个都臭着一张脸,哪里出事了?”

“是兵部!”杨善会苦笑道:“兵部之下的驾部司至关重要,但它连年亏损巨额财政,而且这亏损正一年年加大,大家都很苦恼。”

“右仆射说的是驾部之下驿站?”杨侗问道。

驿站自秦即有,任务包罗万象,既负责国家公文书信的传递,又传达紧急军事情报,还兼管接送官员、怀柔少数民族、平息内乱、追捕罪犯、灾区慰抚和押送犯人等事务,有时还管理贡品运输和其他小件物品的运输。

驿站分有陆驿、水驿和水陆兼并三种,像一面大网密布交通大路上。各驿站都设有驿舍、驿丁、驿马、驿驴、驿船及驿田等,现有水驿220个、陆驿1100个,专门从事驿务的成员就有20000余人,根据驿站不同等级,驿丁配备数目也各是不同。

“正是驿站。”杨善会说道:“驿站有任务的时候才有作用,平时几乎是闲着,但又不能不设,所以每年需要支出大量钱财维持。如今《大隋半月谈》也由它来传递,也就是说,全国驿站每年要大动二十四次,如果加上不定期刊印的特刊,那次数就更多了,这也意味驿站的亏损只增不减,长此以往,如何了得?”

“驿站不仅肩负着传递军情、公文、半月谈等使命,还要负责往来官员食宿。”杨善会又说道:“官员食宿是统一的标准,开销不算大,但马匹喂养、马车、船只保养靡费极大,所以开销累计起来,就是一笔不小的消耗。”

“你们争的就是这个?”杨侗黑着脸。

杨师道苦笑道:“对,朝廷虽然承担得起,但架不住驿站的长期消耗,这玩意完全就是只进不出的貔貅,吃的都是钱粮,而且还很多。”

“那就让它扭亏为盈好了。”杨侗摇了摇头,古人脑子太过僵化,非朝夕可变。

杨善会皱眉道:“可是如何让驿站盈利呢?难道让它做生意不成?”

“也不能算是生意,而是将长期闲置的驿站用来方便天下所有人。”杨侗像是黄蓉一样,年长日久之下,早已被大家的僵化弄得习惯了,现在是既不着急,也有耐烦心。

房玄龄灵光一闪,问道:“圣上打算让驿站为游子传递信件?”

“不错。”杨侗说道:“对于边关将士、他乡游子、异地就任的官员、奔波天下各地的商旅来说,最放心不下的是留守故乡的亲人,反过来说,他们的亲人也担心在外亲人,对方双方来说,相互报平安家书足抵万金。然而对这类远离故乡的人来说,遇到故乡人已是侥天之幸,但有故乡人并不见得立即返乡,即便返回,也是几个月以后的事情了,委托送信的人有时候回到了家,信件还在路上。”

众人默然点头,他们作为大隋的高官,自然可以有些特权,但普通士兵、普通百姓想要和远方亲人通信,实在太难了。

“驿站的使命是传递公文和军情,在《半月谈》出现之前,许多驿站一年难得使用几次。这么空着,倒不如让它为所有人传信。以这庞大而完善的驿站网来说,只要有准确地址,就能将信件送到目的地,而寄信之人只需花费少许钱财即可。”

杨侗笑着说道,“按照相互传递的方式来算,从大兴到交州,所用时间不过十来天而已,如果遇到急事,则可以采用六百里加急快件,这对异乡人来说,有着莫大的吸引力。你们说,要不要做这笔便民生意?”

“做,当然要做。”杨善会断然道,“就拿兵部来说,每年有大量士兵远离家乡,去到各个边关服役,如果驿站能替全军将士传信,让他们和亲人互通信件、互报平安,就能取得稳定军心之效,使将士们可以安心镇边。”

“不错,还有他乡为官的官员,也需要这样的便利。”房玄龄亦道:“除了将士、官员,还有前往他乡求学的学子,他们每取得好成绩,第一时间就想让亲人一起分享喜欢,如果驿站为其通信,给远方亲人报喜,这是何等的美事?”

孔颖达赞同:“如此惠及天下之壮举,哪怕驿站亏损多上一些也要做。”

“亏不了的!”杨侗说道,“以我大隋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就算每人每年通信半次,一年就有两千万封书信,就以一封信一文钱的标准来算,那就是两万贯钱,当然这只是三百里平信,若是六百里加急,费用自然更高,此外还可根据重量设定不同的收费标准,不敢说赚钱,但维持驿站收支平衡应该不是问题。”

八百里加急太费人力、马力,杨侗并不打算对民间开放,继续专供官方即可。

“如此一来,驿站人手恐怕不够。”

“只要驿站有了收入,完全可以招募不影响骑马的退役伤兵。”杨侗说道。

“圣上英明!”杨善会赞同道:“送信的人需要懂得会骑马驾车,更何况送信也不是什么体力活,伤兵完全可以胜任,也算是为将士们谋了一份长久生计。”

“圣上!”魏征拱手道:“凡是牵涉到钱财,就要防止贪腐之事发生,往来信件多少只有驿站的人知道,要是有不法之徒送走千封信,却只上报一封信,朝廷岂不是大亏特亏?所以微臣以为还需制定更加详尽章程方可。”

“只需效仿银票,印制带有金额的精美图画来代替钱财即可,百姓寄信的时候,则需从驿站购买图画贴在信封之上,在由驿站盖上印章。如此一来,没有图画则无法寄信,给驿站多少张图,收多少钱回来就可以了,这样就能避免各处驿站贪污。此图可以称之为邮票。”

“其次、为了防止驿卒怠政,每次转运的时候都要详细记录好编号,每次转运都要印上当地驿站印章,以防信件丢失,当信件到了收件人之手,要让其在收据签名或印手印,留着日后查证,以防驿卒懒惰,同时也以此作为奖励驿卒的依据。”

“第三、信件极易淋湿,送信马车、包裹需要密封完好,而且要防水。”

“第四、信的内容乃是私密之事,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心里话被外人窥视到,所以信封由朝廷统一用柔韧、耐用的纸张制作,这又是驿站的收入。”

“第五……”

杨侗洋洋洒洒,直接将邮政和快递的各种措施一一道来,听的众人醍醐灌顶、目瞪口呆。

他们连问题还找不到,杨侗却连问题和解决方法都有了,然后大家只需照着办就是。

这一刻,大家又被打击到了。

凌敬说道:“圣上,一封信要走几千里路,这也是巨大的费用啊。就靠邮票和信封那么一点钱,哪够啊?要是每封信都亏本的话,亏得就更大了,这哪是收支平衡了?”

“从其他地方补充回来好了,比如说《半月谈》,到了异地之后,价格暴增数倍。既如此,我们干脆交给驿站翻倍售卖,朝廷只收一半的钱,另外一半收驿站所有。”

“精美的邮票怎么弄?”杨善会头大如斗,驿站归兵部驾部司管理,如今尚书李靖、左侍郎秦琼都不在,只能由他来管。

“交给朕好了。”杨侗忽然灵机一动:“邮票由朕画原图,交给少府监制模印刷,图案嘛,就是大隋郡王、国公头像。”

唰!

众人激动得脸都红了起来。

整个天下,只有杨侗和长孙无垢、卢清华能画出像人的人物画。

他们三人的人物画个个都栩栩如生,这在朝中不是什么秘密。若是以大家的头像为邮票,那么自己的肖像将会随着信件传遍天下。

这是什么?

荣耀。

天大的荣耀。

见到大家的表情,杨侗乐了。

有一说一。

古人对于名声、名望、名气,简直难以自拔。

不过希望成就好名是件好事,只要不是使用损人利己的手段获得名利,都应当受到鼓励和赞赏。

要是一个王朝不在乎名声好坏,那才是世间最可怕的事情。

“只要哪户人家集齐用过的、盖有印章、印有当年日期的一套完整邮票。”杨侗面带微笑,加大边度道:“则可免税一年。”

家家户户都想免税,自然不会把用过的邮票送给他人,即便有人凑齐,那也是少之又少,这对人口数目庞大的大隋王朝来说,影响并不大。

当集邮之风大涨,便会有人专门去买一整套收藏,这又是驿站的收益之一。

杨侗忍不住为自己这法子点赞,如此一来,既能让文武大臣满意、高兴、激动,激励大家努力努力再努力,又能用他们的头像卖钱,缓解财政亏损,着实是一举两得之事。

轰!

众人更加不淡定了。

……

便在这时,门外侍卫禀报:“启禀圣上,庐江公主紧急求见。”

“请她进来!”杨侗说道。

“喏。”

不一会儿,杨沁芳手中拿着一管红色鹰信,匆匆忙忙的走了进来,行礼道:“末将参见圣上。”

“这是哪里发来的?”问道。

杨沁芳将鹰信呈给杨侗:“是益州发来紧急情报。”

杨侗抽出一看,幸灾乐祸的说道:“独孤武都安静了这么久,朕本以为他已经散伙了。万没想到这家伙竟然藏到了大巴山,如今避实就虚,带着关陇贵族残余之兵,忽然杀到了伪唐新都所在的蜀郡,李渊怕是过不好这新年咯。”

“漂亮!”

众人喜上加喜,他们久等的一刻终于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