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第三世 > 第695章:考生闹事,动机不纯

大隋第三世 第695章:考生闹事,动机不纯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9 21:30:59 来源:笔趣阁

凤仪殿一楼,杨恭仁正向杨侗汇报:“圣上,科考出事了。”

杨侗甚是不解的问道:“科举能出何事?莫非是关陇贵族、关东士族、南方士族在背后搞事?”

这几个政治团伙百余年来,虽然一直明争暗斗,但是在科举上,他们的立场是一致的。相对于注重军武的关陇贵族,诗书传家的天下士族更加反感科举,主张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所有录用名额分配到各郡,由各郡中正官推荐优秀子弟。而且各大士族都有私学,不仅教育本族子弟,还广招天下英才去学习,这样就与当代英才挂上了师生之名,一旦这些时代精英成才,便被他们推荐出仕,仗大他们的政治势力,这些人如愿以偿之后,又反哺师门,这样一来,他们便能不劳而获,世世代代窃居高位,左右天下、左右皇权、把持朝廷任免权,这就是‘皇帝与士族共治天下’的由来。而公平公正、实力为尊的科举制侵犯了他们的利益,自然受到大家的一致排斥。

杨广军事变革惹火了关陇贵族,科举又惹毛了士族,大家联手来搞他,不是很正常吗?

杨侗是从稀巴烂的冀州起家,拥有庞大的军队,无人能够制约,科举才得到胜利执行。不过制度上是科举考试是三年一考,但因为杨侗在人才方面,本来就存在着严重不足现象,而他的地盘疯狂扩张,所以为了避免无人治理地方的尴尬,科举真到执行的时候是一年一考。而今年因为杀了一批贪官污吏,后备人才就不够了,于是二月之时临时加考一次;三天前又考了一场,秋季还有一次放开年限的恩科。

搞了这么多年科举,从来就没出过事,考生今年有三次考试机会,怎么反而出事了?真是奇了怪了。

“不是有人在背后搞鬼。”杨恭仁摇了摇头,解释道:“是荆、扬、青、徐四州考生说科举既不公平也不公正,导致考生出现理念上的冲突;双方争执过猛,演变成了地域之争。”

杨侗颇有得色的说道:“我大隋收复这四州时间最长的不到一年,徐州、扬州是近来才收复的地方,然而这么短短的时间内,他们便跑来洛阳参与科考,可见科举已经深入人心,被士子们当成鲤鱼跃龙门、登上九重青天之路。”

考生冲突、暴动,又能干什么事儿?真当城中军队是摆设的?所以,他一点也不担心。

杨恭仁苦笑一声,提醒道:“圣上,问题不在这里,是他们说不公平。”

“我们择优而仕,怎么就不公平了?”

“考题。”杨恭仁口吐二字,直指问题核心,然后再将事情的缘由一一道来。

归根到底,问题还是出现在杨侗身上。他以前在批阅奏疏的时候,总是看到稀奇古怪、不知所以然的典故,最开始,还津津有味的让人讲解,可是后来地盘大了、奏疏多了,他不懂得的典故自然也就多了,对于下面的人来说,利用脑海中的典故构思一份奏疏容易,如果说不通,大不了用花团锦簇的东西来凑,而他杨侗每天要批阅那么多奏疏,哪有时间去研究各地都送上来的‘典故’?

恼火之下,便推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以载道’的观点,要是再有人上疏时卖弄深奥文采,一律受罚。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有所效。一时之间,大隋文坛便掘弃了词藻华丽、晦涩深奥的写作之风,写文章之时力求一针见血。

至于科考是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平台,不是让你写天花乱坠文章的地方,所出之题是实实在在、能够解决问题的题目;只要考生观点好、立意新颖、确实可行,便是文笔再差,杨侗也要这个人;如果有人把庄稼长势写成类似‘白发三千丈’、‘桃花潭水深千尺’这种句子,面临他必然是被淘汰的命运。

北方士人知道朝廷注重事实的套路,在这方面下了功夫,全力以赴的打磨着自己的文笔,比起初来乍到的南方士子有先发之势。

但荆、扬二州是宫体诗的诞生之地,宫体诗这类体裁的诗文用词华藻、绮丽空洞,诗风文风浮艳华靡,以绮错婉媚为本,讲究形式和技巧,追求辞藻华美,但内容和题材十分狭窄,诗作大多是骨气都尽、刚健不闻。南方士子自小受到这种体裁文章熏陶,自己写出来的东西也是如此,当他们面对隋朝的考题以及要求,结果自然就悲剧了。

不公平之说,就是缘自于此。

北方士子受杨侗恩惠极多,尤其是寒士,因为杨侗的缘故,不用在士族、权贵面前低声下气,也照样能够凭借胸中所学,登上九重天,个个视他为改变自己命运的圣明天子、恩人,一听南方士子在大隋地盘上公然诋毁圣上,差点被周围唾沫星子给淹死。

南方士子也不是怕事的人,这样就对骂了起来,最终演变成了全武行,参与械斗的士子高达三四千人,若非城中士兵反应及时,恐怕会搞死很多人。

“朕明白了…但是朕不会改。”杨侗说道。

杨恭仁就知道杨侗会这么说,苦笑道:“诗琴书画是以陶冶情操之艺,怎么来都无所谓,但是治国之时需要实事求是,浮夸之风要不得。文以载道、大道至简之文风,乃是我们多年来的心血之一,也为文武百官处理事务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万万不能抛弃。可是这些考生被押了来,他们箭张拔弩的在端门外广场对峙,要不是有军队看管,早就大打出手了。”

“叫上两千名玄甲军,跟朕去看看吧。”

“圣上要杀人啊?”杨恭仁吓了一跳。

“这是一个挑起地域之争的天赐良机,唐军细作不加利用,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细作。”

杨侗说完,大踏步而去。

紫微城端门警戒线外,聚集了四五千名考生,他们以大门为中心,一分为二,出现了泾渭分明之势。在靠城方向,有近五千多名士兵手执长矛战刀,杀气腾腾的将两群考生严密监视。

端门此时已经关闭,三千披挂整齐的隋军手持强弩站在宫墙之上,冰冷的弩箭对准下方,这是大隋王朝的核心重地,不容任何一人擅自闯入规定黄线,一旦有人违规,便会遭到城上城下的士兵击杀。

城下。

南方考生阵营之中,有名书生站在一个临时搭建的木台之上神情激烈的振臂高呼,言语之间极尽挑拨之能事,下面许多人都在高喊口号……

不少老成持重的书生摇头叹息,也有人在出言劝阻,但哪能制止得了数千名考生已经燃烧起来的情绪?

“我们大隋王朝,乃是堂堂正正的国度,既然开科取士,就应该公平公正。难道南方人所交赋税比北方人少不成?”

“同为大隋子民,朝廷为何要歧视南方人?”

“难道朝廷,就不能给我们南方人一个说法?”

“我们所写文章之文风,便是先帝也倍加推崇,并有诸多宫廷诗人承袭创作,同是大隋王朝,到现在怎么就不行了?既然说择优而仕、量才录用,就应该早一点将要求公诸于世,为何考出结果了才说不行。这就是所谓的公平?”

“我们希望得到真正的公平、真正的一视同仁,而不是傲慢的偏见。”

“……”

无数冠冕堂皇的话,从这些人口中慷慨激昂地吼了出来。这些人或许手无缚鸡之力,但说起煽动人心,却都是个中高手!

在他们嘴里,南方人、北方人成了两个国家的人,其核心思想便是挑起双方的对立。

这时,端门开启。

两千余玄甲军如同排山倒海急速而至,迅速将这群人围了起来,浓郁的杀伐之气,令这伙人的神色隐透露出隐恐惧与不安之色。

杨侗站在城楼之上,目光森然地看向下方那伙煽风点火的书生。为首那名书生居然毫不示弱、全无惧色的直视杨侗。

“……你是何人?意欲何为?”杨侗语声中的杀机毫不掩饰。

南北分裂数百年之久,也打了数百年,双方隔阂极深,虽然大隋一统南北数十年,但人心尚未统一,杨坚为了实现人心上的大统一,让杨广在南方经营了足足十年,杨广登基以后开掘大运河沟通南北、提高江都地位、重用南方士族、迎娶萧梁和南陈亡国公主为妻妾、让利于江南百姓,这都是为了抚平南北双方隔阂的举措。经过两代帝王数十年的努力,这才稍微好了一些,如今这伙人却在这里极尽能事的煽动破坏。要是处置不当,落榜的南方考生心怀怨言之下,不但会信他们鬼话,恐怕回去之后还会尽情宣扬朝廷之‘不公’,到时候,南北双方的人心又会再次分裂。其用心之险恶,真是罪该万死。

“回圣上,草民余玄。敢问圣上出动大军,杀气腾腾包围我等南方考生,又是意欲何为?难道想我尽我等不成?”自称是余玄的书生竟然反问了一句。

“你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大隋子民,却又刻意划分什么南方人、北方人,明显是让南北考生相互敌视。真以为大家是傻子吗?”

“回禀圣上。”余玄昂然道:“草民挑拨离间之意,事实就是朝廷对南方不公。草民虽是一介书生,却也希望朝廷能够一视同仁,要是目的达成,哪怕血染当场,亦再所不惜。”

众多书生群起应和。

不少明白人心下冷笑:这么毫无依据之事,居然也说得大仁大义,这人的脸皮厚比端门。真以为杀伐果决的圣武帝不敢拿你如何?

杨侗眼中,余玄已是一具尸体,他没有和尸体说话的习惯。

旁边的杨恭仁高声说道:“我是尚书左仆射杨温,想必你们也听过我的名字,你们报效国家、造福一方百姓的心情我能理解,但一名地方官员,首先要有分辩是非、分清对错的能力,这样才能在破案时找出真凶,免得冤枉好人。可你们一听谣言,就头脑发热的闹事,单凭这一点,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官吏。”

“其次、科举已经举行多年,每年的考试题目都以实实在在的内容为主,这并不是什么秘密。年年如此,何来针对南方人之说?”

“第三、今年开科取士的时间,朝廷早在年前就已经公布,那时候的徐扬二州还在李密之手,朝廷甚至没有将此二州的士子纳入科考范围来考虑,这又何来针对南方人之说?”

“我来补充一下。”这时,孔颖达拿着一本厚厚的名册跑到城上,也走上前来说道:“截至朝廷规定的最后报名时间,只有三百二十多名徐扬二州籍考生报名,但是考前三天,人数暴增六千六百余人。要是朝廷严格按照制度执行的话,这六千余人是不能参与考试的,可圣上知道大家舟车劳顿,来一趟洛阳不容易,不忍心大家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才破例一次,圣上和朝廷如果真有地域偏见,一句‘报名时间已过’就将这六千余人打发干净,这群人连进入考场的资格都没有。可圣上的浩荡皇恩,不仅没人感激,还听从小人蛊惑闹事,我认为‘狼心狗肺’这个词,指的便是这些人,我孔颖达这个学部尚书都替你们感到羞耻。”

“这六千六百余人为何突然到来?”孔颖达冷冷的说道:“无非就是想当官罢了。你们见到洛阳水陆交通便利,乘船的话,可以十二个时辰行走,所以你们不愿错过一个能够当官的机会。但录取名额有限、才学却高低不齐,所以落榜居多,而一部份落榜之士,不但没有自省己身,没有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反而对朝廷充满了怨气,于是在小人怂恿之下,便一起示威。说到底,是你们怀着不轨之心,自以为法不责众,又觉得南北纷争这个话题极为沉重,或许能够逼迫朝廷妥协,从而达成你们获得官位的目的,这才遂了小人之愿。你们用心不良、动机不纯,即便当了官,也一定是自私自利、为害地方的贪官污吏。”

孔颖达这番犀利冷峭之言,直指问题根本,揭开了这些考生的遮羞布,致使这些人面红过耳,纷纷羞愧低头。

对老孔再次刮目相看的杨侗冷冷的说道:“朕也不妨告诉你们,这些搬弄是非的人,乃是伪唐细作,目的是挑起大隋内乱,从而给予李渊喘息之机。其心可诛,其人该死!立即斩首示众。”

主动权已经挪到朝廷之手,杨侗哪会再给这伙人说话的机会?

随着杨侗一声令下,早已瞅准目标的玄甲军冲进人群之中,将余玄和那些帮衬他的书生一律扭了出来,刀子如魔鬼勾命的利器,一片刀光闪烁,满目尽是血流成河。

感谢书友——‘初话’大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