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第三世 > 第675章:裴矩解惑,世民遇刺

大隋第三世 第675章:裴矩解惑,世民遇刺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9 21:30:59 来源:笔趣阁

天将暮,裴矩的府邸灯火通明。

自从卸下唐朝礼部尚书后,裴矩便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很少有人听到他的消息。

裴矩确实入下了一切,不过毕竟是在宦海浮沉大半辈子的人,不可能不关注天下大势,他已年迈,可精神矍铄,智力和思维能力远比一些所谓的相国好。要是李渊让他为相,他完全能够胜任繁琐事务。然而,哪怕是子承父业的大一统王朝都有‘一朝天子一朝臣’之说,更何况他是隋朝武帝的臣子,不管是从哪个方面来说,李渊不可能任他为政事堂国相,不过在他辞去礼部尚书之后,李渊也想挽留这位经验丰富的老人,在他身边出谋划策。

但裴矩却以精力不济为由,毫不留恋的退得彻底,一方面是裴矩看不好李唐王朝,不愿与李氏有太多纠葛,免得李渊失败之后,自己的子孙也受到杨侗的清洗;另一方面,裴矩决定把余生精力从天下转向家族,为他这一支裴氏布下百年大局。

裴矩认为天下大势在隋朝,杨侗重新统一为时不远了,而因为这十多年的战乱,旧有世家门阀、旧有势力都会遭到致命打击,没有这些庞大的政治势力掣肘,杨侗的一切政策都会顺延下去,强势的皇帝加上天下百姓的支持,任何人都反对不了科举取士的用人之法,九品中正制将会随着李唐王朝的覆灭成为历史。

科举制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一个天大的机遇,获得这种机遇的办法就是才华出众,而裴氏子弟不但要人才辈出,还要明白上位者的一切治国方略,这样才能与皇帝志同道合、齐头并进,不用担心被上位者抛弃,慢慢地就能带出更多子弟,一步步的占据朝廷各级职位。

裴矩的几个儿子都比较平庸,又因为身在唐朝为官,不可能在即将统一的大隋王朝获得任何一个职位,已经没有培养的价值,所以他将希望和心血全部倾注在孙辈身上。

此时,他正在一间密室内和五名年长的孙子探讨时局,“皇帝是天下间最为善变的人,要想了解他的心思,不仅要听他说什么,还要看他在做什么,只要知道他这么做的利益所在,就能判断出他下一步棋。圣武帝去年有灭唐之机,但他却没有趁胜追击,也没有占领襄阳等郡。所以他今年的第一个目标明显不是李唐,而是李密,统一中原、统一南方才会把目标放到李唐身上,只可惜朝中文武都被隋军营造出来的赫赫声势吓坏了,没有把去年之事纳入全局来考虑,要是明白圣武帝的意图所在,就不会这么被动了。”

“祖父。”

长孙裴弘行了一礼,他是裴宣机的长子,今年二十四岁,也是裴矩重点培养的人,只听他说道:“圣上去年在东征之中损耗了太多兵力,我觉得圣武帝当初完全可以趁胜追击,占据兵力空虚的舂陵、襄阳、夷陵、西城、房陵等郡,逼迫李唐王朝退入巴蜀。到时候,他只需派一支军队堵住夷陵,就能让唐军无法出蜀,这样也不至于像今天这般,既要对付李密,还要糜费无数的募集大军防御李唐,他这么做不但不果断,还耗费无数财物,当初没有一战到底,似乎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大麻烦。”

裴矩问道:“我问你,是荆襄好打,还是巴蜀好打?”

“自然是荆襄……”裴弘说到这里,顿时恍然大悟道:“我明白了,圣武帝之所以忽然收后,是希望李唐王朝把所有战争潜力引到荆襄,然后再把李唐王朝和所有军队歼灭于荆襄,如此一来,易守难攻的巴蜀几乎不战而定。”

“不错。”

裴矩笑着点头,“这些大战略对你们现在来说并不重要,对你们重要的是东征失败之后,李唐王朝权力格局的变化。你们认真想想,当圣上退回襄阳,朝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裴弘思索片刻,说道:“圣上退回襄阳以后,首先是把晋王的嫡系将领散于各处,脱离晋王自成一体。其次,是对政事堂和三省六部主官进行调整,把宗亲和外戚用在军、财、民这些与国家息息相关的职位之上。”

“说得不错,那圣上为何要这样做呢?”裴矩一步步地诱导着长孙思路。

“我认为圣上是在平衡权力,之前的要职大多由关陇贵族把持,但随着隋军放出与天下世家和解的风声之后,关陇贵族蠢蠢欲动,而关陇贵族反过西魏、反过周、反过隋,还有弑主惯例,圣上眼见大唐王朝局势不妙,生怕关陇贵族再次反唐,所以就把亲信纳入权力格局中来,然而官职有限,这就需要有大很多人让位,打击声势浩大的独孤派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在祖父悉心教导下,裴弘窥到了一点权力变局路径,思路也变得清晰了起来。

裴矩对长孙的清晰感到十分满意,又问道:“独孤氏随着独孤整、独孤怀恩之死,朝中已经没有说得上话的人了,窦轨趁机拉拢了很多独孤派的家族,独孤氏除了和元氏、赵氏关系依旧,几乎被孤立了,你觉得圣上下一步落子于何处?”

“下一步?”裴弘皱眉苦思。

就在这时,裴弘的弟弟裴绪说道:“祖父、兄长,我认为圣上下一步要对付的是独孤氏。”

裴弘顿时恍然大悟,追问道:“你的依据是什么?”

“元日朝会的时候,圣上正式颁布军功土地制,凡是立下军功将都将获得土地赏赐,但是灭佛之所得土地远远不够。”说到这里,裴绪话题一转:“而关陇贵族现在虽然弱势了,但也不过是相对从前的权倾天下而已,以前的关陇贵族得益他们手中的赫赫权势,在天下各地巧取豪夺,导致土地、商业遍布天下。隋文帝立国之后,对他们加以限制,使关陇贵族的无度扩张得到遏制,武帝则是从关陇贵族庞大的田产入手,找出了很多罪证,迫使他们用不法所得田产换取武帝宽恕。到了乱世之始,关陇贵族便缩回关陇老巢,虽然关陇丢失了,可他们在巴蜀依然强大的势力和财富,良田大多为关陇贵族所有,各种赚钱的生意也被他们垄断。独孤氏在巴蜀拥有田产无数,而这些,正是圣上之所需。”

裴矩捋须而笑,孙子相互探讨正是他之所乐见,而且他们方向正确,探讨的内容也越来越接近本质了。

刚说到这里,门外传来裴宣机的禀报:“父亲,裴相国紧急求见。”

“他来干嘛?”裴矩闻言皱眉,语声之中充满了浓浓的厌恶的意味。

裴相国,自然就是裴寂了。他和裴矩、裴蕴是同辈,但此人权利心实在太重了,为了权利可以不计一切后果,他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这种疯狂的赌徒素来不为稳健的裴矩、裴蕴所喜,两人同为隋朝相国之时,生怕裴氏毁在此人之手,都没认真提携过,所以才一直当个无所事事的晋阳宫监。后来发生的事情也证明了裴矩和裴蕴的猜想,裴寂在形势不明之时,便一直鼓动李渊造反。

当初的裴氏家主是出自嫡系的裴矩,可裴寂这个庶出成了李唐的开国功臣之后,便利用李渊的亲厚,夺取了家主之位,并且一直背着裴矩在李渊面前说他的坏话,自此以后,裴矩就和他断绝往来,认真的经营着自己这一脉。不曾想,这家伙忽然在夜间造访,这让裴矩的好心情一下子全部消失了。

“好像和迁都之事有关。”门外的裴宣机也知道父亲和裴寂的矛盾,迅速道:“父亲若是不便,我这就把他打发走。”

裴矩沉思片刻,便说道:“让他在外书房等候。”

见肯定是要见,裴寂毕竟是李唐王朝的相国,而且很有可能是李渊叫他来找自己,关键是他在李唐王朝失势了,无法获得第一手资料,也想从裴寂这里获得一些自己所不知的信息来支撑自己的分析。

裴矩换了件衣服,不慌不忙的来到外书房,门没有关,可以见到裴寂坐在那里低头沉思,神情十分凝重。于是轻咳一声,走进了房间,呵呵笑的拱手道:“让裴相国久等了,罪过罪过。”

“兄长客气了。”

裴寂连忙起身还礼,哪怕他是李唐相国,哪怕裴矩已经无官无职,哪怕他在背后再怎么算计裴矩,但是直面裴矩的时候,长年积累下来的敬畏感,仍旧不由自主的喷涌而出,显得十分卑微。

他之所以连夜登门,确实是为了迁都之事而来,不过不是李渊的意思,而是他自己的。

李渊以前最信任的人是裴寂和刘文静,由于裴寂善于察颜观色,而刘文静书生意气重,得罪人尤自不觉,所以李渊更加倚重裴寂,不过裴寂是并州战役失败的罪魁祸首,不但间接的害死了李德良,还导致并州沦陷,再加上他和刘文静无理也要争三分,搞到现在,两人都被李渊厌恶、嫌弃,慢慢疏远,而陈叔达和萧瑀则是成了得利的渔翁。

刘文静熟知兵事、大局观强,善于谋划庞大的战局,一直以来就是李渊不可或缺的人物,再加上刘文静经过这几年的历练也圆滑了很多,所以李渊在重视陈叔达和萧瑀并没有疏远和冷落刘文静。而裴寂内斗内行、外战外行,又有并州之失,已经不再为李渊所重,名义上是相国,实则已经远离中枢。

裴寂不知李渊巡视巴蜀是真的巡视,还是迁都,想听听裴矩的意见,他轻轻喝了一口茶,放下茶盏后问道:“兄长听到圣上将要巡视巴蜀的消息了吗?”

“此事闹得沸沸扬扬,我自然也听说了。”裴矩笑了笑,说道:“皇帝出巡自古以来就是头等大事,坊里都在说圣上出巡着实迁都前奏,不过到底是不是我就不知道了。”

裴寂沉吟道:“我听说李密死了。”

“此言当真?”这个消息让裴矩感到震惊无比,“这也未免太快了吧?”

裴寂苦笑道:“杨侗跨海南下,袭击了李密的大后方,夺取了江都,然后轻松的打了几场,李密就完了。”

裴矩点了点头,李密的死了,隋朝下一步自然就是攻打李唐,李渊生怕自己打不过,所以用巡视巴蜀为名逃跑,一旦到了巴蜀,就不会回襄阳了。

这道理就跟杨广南巡江都一模一样,杨广聪明之处在于没有提过要迁都,再加上他常年在天下各处奔走,所以他提出南巡江都的时候,阻力极小,臣子们即使反对也只是希望他坐镇在洛阳,指挥大军平叛,增加朝廷的信心,可杨广去了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了。

而有了杨广南巡为例,以及李密灭亡的消息为证,裴矩一下子就看穿了李渊巡视的真实动机,问道:“朝廷官员是什么反应?”

裴寂微微一叹,“李密败亡的消息尚处于保密之中,这消息仅止于政事堂,襄阳九成九的人都不知道李密之事,当圣上把巡视的消息放出来以后,朝中自然是反对声一片,背后就是关陇贵族在推动,还搞出了一个反对的薄子,很多人都在上面签名了。”

“李密败亡,隋唐之战迫在眉睫,襄阳已经沦为战争前沿,朝廷在此很不安全,圣上恐怕有迁都之想,正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迁都确确实实是明智的选择,你觉得呢?”裴矩瞥了他一眼,似笑非笑的问道。

“此时此刻迁都确实很有必要!”裴寂点了点头,又说道:“只是我想不通的是,要是把李密败亡的消息说出来,很多人也知道隋唐之战即将爆发,反对之声至少因此少去一半以上,为何要在李密败亡的消息传到襄阳之前,先一步放出巡视之风。我是怎么也想不通,还请兄长指点。”

裴矩听了这么久,终于知道裴寂已经被李渊踢出李唐核心了,若不然,他也不会疑神疑鬼,而是直接从李渊嘴里得到明确的答案了,他忽然觉得裴寂这家伙可以让自己得到很多不知的信息,便决定帮他一把,只要帮他分析透了,那么以后也会将一些密闻拿来分享,于是说道:“如果我没猜错,这次圣上是要把反对者一网打尽,在李密败亡之前放出巡视巴蜀之风,就是要引出那些与朝廷不同心的人。你看吧,李密败亡的消息肯定会继续隐瞒到隐瞒不了的时候才公布,这一次反对巡视的人,恐怕谁都逃不掉。”

裴寂脸色全白了,裴矩何等厉害的人物,他一下子就看出了裴寂的不安,问道,“难道你也在反对薄上签字了?”

裴寂摇了摇头:“我没有弄懂圣上真实用意,自然不会草率签名,只是我看到发动人是于筠,后面的名字足足有一百多个,这份阵容强大的名单除了窦氏以外,囊括绝大多数关陇家主,还有很多关东士族出身的官吏。”

“这些人完了,必死无疑。”裴矩断定道。

“这么多人,圣上会下得了手吗?”

裴矩扫了裴寂一眼,他发现裴寂认识李渊这么多年,根本看不透李渊的本性,更不懂一个将亡皇帝的疯狂之处,接着又说道:“政权面临重大危机时,上位者的的猜忌之心往往会越演越烈,这是自古难破的规则,英明神武的汉武帝不例外、穷奢极欲的高纬不例外,隋武帝也不例外。在李唐王朝危机日益深重的今天,因为隋朝一纸和解令,关陇贵族已经有了新的出路,已经没有多少人愿和李唐共存亡了。这些人极有可能和杨侗里应外合,把荆襄巴蜀献给杨侗,就像当年他们背叛大隋,将关中献给圣上一样,与大唐江山相比,这些人算个什么东西?”

“小弟明白了。”裴寂这下子是心服口服,他是真的没想到这件简单的事情背后还有这种天大的秘密,这一刻他觉得自己和裴矩的差距实在太大了,人家只凭只言片语就猜到了根本,而自己却想破脑袋也弄不明白。

裴矩不再多说什么,他不太相信裴寂,所以没有把李渊图谋独孤氏的田产说出来,要是裴寂告诉李渊,自己就倒霉了。而之前所言,其实只要是明智的旁观者,都能看出一二,所以他并不担心什么,而且他相信裴寂不会蠢到去坏李渊大计,以裴寂的为人,恐怕还会利用自己之言,趁机推波助澜,从中捞取一部分功劳。

与此同时,天空下起了大暴雨,李世民在千余名骑兵护卫下,从夷陵奔向襄阳,他经过一天的长途奔袭,已过襄阳义清县,灯光通明的襄阳城遥遥可见。

他设在南郡的情报点传回李密灭亡的消息,李世民感到无比吃惊,担心隋唐大战紧跟而来,于是冒雨回京与父皇商量对策,大雨把他全身淋透,但他根本不在乎,多年的军事生涯,令他有一个健康体魄,大雨反而能够让他更加清醒。

便在这时,李世民只感到眉心突然一跳,心中警兆蓦然升起,作为出类拔萃的神箭手,这种感觉他再熟悉不过了,没有丝毫犹豫就地一滚。

“噗噗噗噗噗”

一连五支弩箭射在了他的战马身上,战马轰然倒地,口吐白沫而死。

“有毒。”

李世民吓出一身冷汗,大声道:“有刺客,大家小心。”

几乎就在下令的同时,官道两旁的灌木丛中,出现了数十道人影,这些人也不说话,各自举起手中弩具对准李世民的方位便是一轮射击。

也幸亏李世民退得快,这些人手中所持的弩具不但是军中专用的二石大黄弩,箭矢淬有剧毒,反对稍慢些,恐怕如同那匹战马一般,中毒身亡了。

也有此时,百余名蒙面人冲上官道,他们二话不说,用手中的武器对李世民所在之处发起了猛攻。

李世民反应迅速,从死马身上取下弓箭,也不细看,便张弓搭箭,拉弦如满月,三箭齐发,三支箭矢闪电般射向速度最快、离自己最近的蒙面人,对方大概也没想到李世民这个时候都能如此冷静,更不想李世民反应得这么快,猝不及防之下,直接被李世民射中三人,惨叫着倒在地上。

“吹响号!”

李世民连张三次弓,射倒九人之后,感觉已经反应不及了,便将弓箭一扔,反手拔出腰间定唐刀,定唐刀或许不如湛卢、龙渊、干将、莫邪那般有名,却也锋利无比,李世民只是横刀一扫,便将近身的五把横刀尽数削断,但这些人显然经过特殊训练,不等李世民反击杀人,便有另外五人迅速跟进,对着李世民也是一刺。

李世民侧身闪过,一抹森然幽幽光华一闪,一名刺客脑门儿直接被一刀劈开。

重为亲卫统领的翟长孙见机从腰间摘下号角,鼓足腮帮吹起来,这是李世民麾下赤甲军集结的号角,赤甲军在朱阳关一战覆灭之后,李世民重新从军中、民间挑选出勇悍之士,日夜训练,而翟长孙鉴于赤甲军之灭,不但加大了训练量,还从古籍之中寻找到了刺杀之术,日夜训练之下,赤甲军虽然还没有成型,但也个具备了一定的水准。他们听到号角声,便会立刻杀了过来。

翟长孙吹完号角,将长枪一抖,与李世民合力杀敌,两人一长一短,失去战马的李世民主守,翟长孙主攻,两人合力之下,数十名训练有素的刺客无法近身。

可是这一段道上的赤甲军却遭了殃,他们被手持强弩的刺客纷纷猎杀,一声不吭就倒地不起。但是赤甲军毕竟人多,而刺客的弩填装速度慢,他们眼看着赤甲军纷纷涌来,却迟迟无法拿下李世民,为首一名刺客吹起一声口哨,一群刺客便要撤退。

“放箭!”翟长孙眼见对方此刻要退,哪里肯罢手,厉喝一声,赤甲军便迅速摘下弩具,对着想要退走的刺客便是一阵齐射,顷刻间便倒下一半,剩下的仓惶退走。

“逢林莫入,穷寇莫追,别中了贼人的计。”李世民挥手止住想要追击的翟长孙,下令道:“各司其职!”

“喏!”翟长孙应了一声,命人加强戒备,副统领田留安仔细看了几个没有被击中要害的刺客,扭头看向李世民道:“殿下,这些刺客也都吞毒自尽了。”

“不用理会了,回襄阳要紧。”李世民摆了摆手道:“让人叫地方官员来处理这些尸体。”

“殿下知道主使是谁吗?”翟长孙看向李世民道。

李世民稍微沉吟了一下,摇头道:“这时候想我皇族死绝的人实在太多,我也不知是何人所为。”

“会不会是杨侗派人所为?”翟长孙问道。

李世民摇了摇头,说道:“不可能是杨侗,他是一个讲规则的人。”

翟长觉得殿下犯了失心疯,要是杨侗讲规则的话,那他翟长孙就是圣人了,失声道:“杨侗讲规则?那李密当初的遭遇又是怎么回事?”

“当年李密让裴世清拿杨倓的王妃与王世充联姻,目的是祸水东引,企图引发隋郑之战。这种行为是对隋朝皇族最大的侮辱,也坏了战争法则,这才引起杨侗恐怖的报复,之后,他再也没有发动如此规模的刺杀。”李世民凝重道:“他在战场上无所不用其极,但始终谨守祸不及家小的规则,不然也不会轻易将皇族家眷归还了。”

杨侗火攻大兴宫的时候,差点把李渊给逮住了,但李渊尽管逃掉,可是宫中的皇妃、皇子皇女被抓了个干净,最后花重金才赎了回来,这虽是李氏皇族之耻,但李世民也不得不承认杨侗在事上很地道。

翟长孙心知事关皇族尊严,便唯唯诺诺的不再多说。

“回京吧。”李世民接过一名士兵送来的战马,纵向上马,在赤甲军团团护卫下,往襄阳城奔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