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第三世 > 第665章:陈智略宋城发威

大隋第三世 第665章:陈智略宋城发威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9 21:30:59 来源:笔趣阁

梁郡即是开封至商丘一带,通济渠穿郡过而,还有汴水、济水、涣水、睢水等等河流,郡内河网纵横、交通便利,大隋王朝时期曾在郡治宋城修建了货运中转站,筑有上百座大仓库,不仅具有交通和物资储运上的便利,而且四周沃野千里,也是中原人口极为密集的一郡。在中原的重要性仅次于河洛地区。正是得益于种种优势,李密的兴洛城失守之后,曾一度想在这里设立自己的都城。

李密和王世充交战之时,由于李密大多处于进攻一方,所以梁郡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创伤,成了李密的产粮重地,所以在防御隋军之时。徐世绩让副将陈智略率领两万大军坐镇于此,和彭城郡、淮阳郡结为犄角之势。故而,它成了李靖分割徐世绩和王伯当的重点对象之一,只要将梁郡夺下,那徐、王二部将陷入各自为战的局势。这一片战场由东部大帅杨恭仁负责,当他等到杨侗的消息以后,便配合起了李靖之战略,委派裴行俨和高雅贤夺取梁郡。

李密大败于江都的消息已经传来,魏军上下人心浮动,陈智略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百战之将,心知分兵的结果是让自己的军队被隋军一一蚕食,所以放弃了大半个郡,将军队集中在宋城县,但尽管如此,他依旧是三角防御中的突出部,在徐世绩和王伯当被隋军重兵牵制之下,一切只有依靠他自己。

他也将自己的军队一分为三,其中两万大军镇守宋城,另外一万兵马分别驻扎在宋城东北方向的虞城、西南方向的柘城,这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防守办法,因为这三城都是梁郡不可失守的地盘,丢失任何一城,都会影响到大局。

这还不是陈智略苦恼的地方,关键是梁郡的商业被几个东关士族垄断了,所以他只控制了军队,但经济和民生几乎都落在东关士族之手,连李密也得不是看这些士族的脸色。

由于李密屠戮了江南士族,以及隋朝打起了正义的旗帜,这些士族见到李密如秋后蚱蜢,于是断绝了和李密军队的粮食交易,再加上江都的失守,使得宋城的粮食供应日趋紧张,仅靠陈粮远远无法养活三万军队和三万民夫,更不要说是供给城中百姓了。

士族们断粮直接让粮价飞涨,短短几天时间内,粮价便翻了十倍之多。

粮价的飞涨也使很多商人看到了商机,纷纷组织船队去各地购粮,却被隋军在运河拦截,使商人们损失惨重,购粮计划由此而失败。

陈智略也遭受了极大的压力,此时的宋城县因为频频调兵,军队乱成了一团,但宋城百姓却出奇的平静,就在几天前宋城县爆发了一场抢米风潮,被军队镇压了下去,十几个带头人都被公开处斩。

大街十分安静,斗米已经涨到骇人的八百钱,家家户户不得不节衣缩食,希望能够熬过这一次战争,他们知道只要坚持到战争结束,不管是隋朝还是魏朝都会调粮来平抑粮价,这是乱世百姓多年以来的宝贵经验。但这也只是本地民众,对于十几万从梁郡各地逃来灾民,斗米八百钱无异是杀人劫财,饥民为了一口活命之粮,被迫卖掉微薄家产。

所以当隋军骤然杀来时,魏军手忙脚乱、气氛骤紧,但是在这里生活的百姓却没有多少同仇敌忾,相反,很多人都希望隋军能尽快破城,能够早日结束这该死的战争。

城头上,陈智略望着城外通济渠两岸一眼望不见边的隋军,心情异常沉重。

宋城是郡治,城周长达三十余里,计有六座城门,至少需要三四万人才能完全防御,而他手中的两万兵力似乎远远不够,若是平时也就罢了,关键是李密在江都的惨败,已经严重的动摇了军心,让大家对大魏王朝充满悲观情绪,觉得己军根本不是无敌于天下的隋军对手。

旁边梁郡太守刘智看出陈智略的忧虑,便安慰道:“我已经派人向徐大将军、王大将军加急报信,梁郡是我大魏不可或缺的郡,相信两位大将军一定会派兵支援,我们只要坚守十天左右,援军就会赶到。”

陈智略苦笑一声,只要隋军大举攻城,自己恐怕三五天都守不住,不过隋军似乎还没有攻城的打算,或许他们还有两三天时间。

“两位大将军的压力极大,恐怕是指望不上他们二人了,就算他们派兵,恐怕也难逃隋军骑兵猎杀的厄运。”

说到这里,陈智略又对刘智说道:“我们只有两万兵力,至少有六个地方需要防守,若是隋军从六城攻打,我连后备之军都没有,已经无兵维持城内秩序了,一旦饥民再闹事,我们的麻烦就大了。我觉得我们最好能够开仓赈济灾民。”

刘智满脸愁云的说道:“由于运力有限,圣上之前发动西征的时候,江阳仓的粮食优先供应钟离郡,淮北已经已经很久没有粮船到达了;江都如今失守,南方之粮已经指望不上了。郡仓里只有不到五千石粮食哪能赈济灾民?如果赈济了灾民,本地百姓恐怕也不满意?”

刘智作为一郡太守,他当然也不希望发生民变,他想了一想又说道:“汴水仓倒是有几万石粮食,不知道将军能……”

“绝对不行,绝对不行。”

陈智略脸色微变:“汴水仓是军队的粮仓,我打算加倍奖励将士们,只有如此,才能让军中将士稳定下来,要是用来赈济灾民了,将士们怎么办?将士们要是不满,我们根本守不了十天之久。”

刘智叹了口气道:“如果隋军攻克宋城,这些粮食一样保不住,还不如藏之于民,免得被夺走。”

陈智略沉思片刻,还是坚决的摇头道:“我也知道使君的想法好,但我承担不起军队兵变的后果,还请使君见谅!”

“这样吧。”陈智略眼中寒芒一闪,冷冷的说道:“既然城中士族不配合,那我效仿圣上,以通敌为名将之屠戮干净,拿他们的粮食用来赈济灾民好了。”

陈智略本是岭南豪族,信安郡人,杨广在江都扩编骁果军,他率一万余子弟兵应募后成为骁果军一名将领。

李渊以反隋暴政为名占领隋都大兴,但是唐军刚刚进入关中,立足未稳,就受到西秦薛举三十万大军的进攻,而唐朝却以十三万军队一举击败西秦大军。这是唐朝得以立足关中的关键性一战,也是历史盛赞李世民的军事才能的原因之一,这背后其实有李轨和突厥连兵而进的,而代价是“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使得突厥支持唐朝,与李世民连兵共破西秦大军。

李渊不仅向突厥称臣,还把军队的旗帜换了,中原的军旗一般是红色的,北方的少数民族喜欢用白色,李渊的军旗用的则是绛白色,即绛色和白色杂半,绛色和白色正好是桃花的颜色,“赤白相映若花园”,远远的望去像桃花一样。

当“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的消息经过独孤氏等关陇贵族传到江都,骁果军思乡心切,其统领司马德戡伙同顶头上司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发动兵变。陈智略亦是其中一员,他知道自己一旦兵败,杨侗绝对不会放过自己,所以不管于公于私,都要坚守住宋城,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士族什么的他不在乎。

“这…我担心会发生大乱。”刘智有些犹豫了,他是洛阳寒士,参与过杨玄感谋反,与李密有同僚之谊,李密入主瓦岗军之后,得到了重用,对于士族并没有多大好感。

“现在就不够乱吗?”陈智略冷哼一声道,“这些士族一看到我朝形势不妙,就纷纷为隋朝说话,一旦隋军攻城,必然会当内应,所以我们应该趁早下手,而且宜早不宜晚。”

“也好。”刘智沉吟了一下,便同意了陈智略的计划,作为造反的惯犯,他的处境比陈智略好不到哪里去。

陈智略得到支持,大喜说道:“那我们好生定计一番。”

“回城楼。”

………

入夜。

宋城郑府秘密聚集了一群人,一个个面色凝重,无人说话。

“诸位,天子不仁,视我士族如同草芥一般,他为了钱粮,将江南士族屠戮一空。如今江都失守,后勤给养已经跟不上了,据我所知,不但梁郡军队缺粮,便是徐世绩、王伯当也有断粮的风险。李密要与隋朝作战,就需要大量的钱粮,所以只要把我们这些人杀了,他就能获得大量的钱粮。”

说话的荥阳郑氏的郑仁愿,世家不会把鸡蛋不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郑氏亦然。

当初他们有人降了王世充,也有人投降李密,当郑氏祖宅那些人被‘乱军’屠戮一空之后,郑氏便一分为二,一部分支持李渊,一部分支持李密,李密帐下的郑元璧、郑德韬、郑颋、郑虔象等人皆为荥阳郑氏的子弟,立足梁郡的这一支以郑仁愿为家主,但李密对江南士族大开杀戒之举,以及不利形式,引起了郑仁愿警惕,当他自己家族子弟尽皆死于钟离郡之后,心知郑氏在大魏王朝已经没有了什么影响力,生怕自己步江南士族后尘,因此和同样立足于此的崔、卢等关东士族代表商议出路。

郑仁愿脸上表情十分肃穆,看着一个个被他邀来的士族家主和代表,沉声道:“李密亲征淮南,却在隋军将士浴血冲杀之下,不得寸进,反而被圣武帝端了老巢,兵败于钟离,据说李密已经逃到了淮阳。但以他如今的处境,恐怕也坚持不了多久。我们都知道,隋朝这些年扩张大快,出现了官员严重不足的窘境,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献出宋城,助隋军一臂之力,即便日后不能在隋朝担任要职,却也能够成为拥有隋朝国籍的正常百姓,这样一来,我们的子弟也可参与隋朝的科举,士族子弟的学识终非寒士可比,要想夺得名次其实并不困难。”

说到这,他又注视着大家,笑着说道:“对于我们千年士族而言,最不缺少的就是时间了,我们不争朝夕,也不争一朝一代,我们在本朝争不过,大不了在下一代争好了。只要我们有机会,未必不能影响到圣武帝的继承人。”

“郑公言之极是。”卢氏家族卢宏笑着说道:“前不久,圣武帝大肆消洗官场,杀了数百名官吏,这说明寒士品行不好、教养不行,一朝得势便容易失去自我,一个人连自己的行为都控制不住,如何能掌管国家大权呢?”

“卢公说得有理,人才可以兴国,而庸才只能灭家,如果圣武武帝重用庸才,他的大隋绝对走不了多久。”

“不知使君意欲何为?”博陵崔氏家主崔俨皱眉的问道,当年杨侗统一冀州、幽州地时候,趾高气昂的要想回去,结果被杨侗‘如何证明土地是你们、如今证明墓地里躺着的是你们祖宗’这两个问题难住了,卢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赵郡李氏、渤海高氏成了天下笑柄,个个对杨侗恨之入骨,但时过境迁,昔日的仇敌居然变成了‘士族的维护者’,这让他们都决定放下过往恩怨,打算向隋朝靠近,而不予宋城百姓贩粮便是他们讨好杨侗的第一个手段。

“如今隋军兵临城下,正是我们起事立功之时。”郑仁愿笑着说道。

“虽说魏军士气低落,可城中也有两万之众。”崔俨沉吟一下,接着说道:“加上陈智略征发的民夫,兵员计有四万之众,我们应该如何行事?陈智略可是参与弑君之人,这种人绝非善类。”

没兵就想造反,这不是找死是什么?

“圣武帝去年在历阳击溃李密之后,曾经参与江都之乱的骁果军,尽皆被屠杀一空,可见,圣武都对这些人怨言极深。也正因为陈智略是江都之乱的贼首之一,所以我等应该将他送给圣武帝,正所谓富贵险中求,不冒险怎么获得足够的晋升资本?”郑仁愿说道。

众人点头。

这不是什么秘密,大家都知道。

“诸位放心,我郑氏早有准备。宋城北门守将王兴乃是我郑氏门生,麾下有五百名精锐隋朝可以调动。”

五百?

众人脸上的肌肉狠狠地抽搐了几下,五百人能干什么啊?

“五百人的确是少了一点,但我们若是献出城门还是可以的。”郑仁愿笑了笑,继续说道:“城中还有很多灾民,只要将之鼓动起来,那么全城必将陷入骚乱之中,而以陈智略两万之兵,防守尚且不足,哪有力量来平叛?而据我所知,各家都有一些青壮奴仆,加起来的话,少说也有一两千人,这些人战力不济,却也可以在混乱之中起到作用。”

“既然郑公有了详细办法,我卢氏当以郑公马首是瞻。”卢宏咬了咬牙,便答应了下来。正如郑仁愿所言,风险与机会并存,要想在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若不是冒险一搏,谁又肯定杨侗会放过他们?要知道他们当初,可是谩骂杨侗的主力,为了将他弄死,不惜以各种方式诬陷罪名,希望杨广将之定罪,虽说没有成功,但以杨侗的狠辣,他未必不会计较。

“我崔氏亦有两百名青壮,愿意交给郑公调派。”崔俨亦是说道。

“交给郑公做什么?”这时,大堂门口忽然传来了一阵冷笑。

众人一回头,顿时脸色大变。

只见陈智略带着百余名亲卫大步入内,这些亲卫出鞘刀剑尤在滴血,身上带着浓浓的血腥味。

“啊。”

一名管家匆匆忙忙而来,路过陈智略身边的时候,被他一刀子砍下了脑袋。

郑仁愿心中大惊,强作镇定的说道:“陈将军这是何意?”

卢宏亦是厉声道:“陈将军是想趁机把我们斩尽杀绝吗?”

“没错。”陈智略冷笑道

“你……”郑仁愿吓坏了,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我本来是想一家家的找上门的,恰好得到郑公召集各家家主聚集,这倒是省去了不少麻烦。”陈智略心中也是庆幸,若是晚一两天,恐怕这些人就会献城投降了,狠狠下令道:“给本将剿灭这些贼首。”

这些亲卫听了陈智略的话,顿时疯狂了起来,哪管这些高高在上的士族家主,毫不犹豫的发起了进攻。

“杀进去。”便在这时,一群闻讯赶到的郑家死士,在外面发起了攻击,顿时,连绵不绝的惨叫之声传到了大厅之内。

“果然是想谋反。”

见到百余名死士杀来,陈智略一声大吼,身形冲入乱军之中,手中的模刀挥舞,就见一个个叛军倒在地上,亲卫士气高昂,纷纷仗着兵器朝郑家死士杀了过去。

这些人皆是原先的骁果军,个个骁勇善战,郑氏死士虽然悍不畏死,但又哪是配合默契的堂堂正正之师的对手?很快就被屠杀一空。

郑仁愿等人却是一脸的惊慌失措,他们哪里想到陈智略的兵这么厉害?郑氏的死士竟然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

“一群酒囊饭包,居然也想反叛,真是自寻死路!”陈智略虽是弑君之将,可他却打自内心瞧不上这些夸夸其谈之徒,这年头,刀子才是最锋利的武器,书本算什么玩意?

“杀!”

一干亲卫如狠似虎,冲入大厅,将这伙乱逃的士族首领屠杀一空。

在失去了这些人主导之人后,郑氏死士很快就被歼灭,郑府到处都是尸体,根本就没有任何人活得下来,所有敢于叛乱的人都被陈智略所杀。

“凡是参与叛乱的家族,一律诛杀。”陈智略毫不犹豫的下达了命令,这些世家大族没一个是好东西,既然杀了就要杀个干净,只有斩草除根,才能保证宋城不乱,才有粮食救济灾民,让合城百姓稳定下来,不给大军带来麻烦。

郑府对面的一间客栈三楼,一名皮肤黝黑的青年长叹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很正常的。”另一名青衣毫不在意的说道:“嘿嘿,有陈智略下手,这倒是省去了圣上很多麻烦。反正我们有的是办法打开城门,都没有想过依靠这些士族,只不过这些人也算是死得其所了,至少,能够让宋城乱上了一阵。”

女儿这两天生病住院,更新一时间跟不上,实在抱歉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