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第三世 > 第104章:李渊称帝

大隋第三世 第104章:李渊称帝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9 21:30:59 来源:笔趣阁

搬家?

是的!杨侗的确是要搬家…更不是临时起意

涿郡虽好!

但远离关中、中原、江南、巴蜀,随着冀州的安定,已经不适合当一方势力的都城,更无法及时应对各方形式的变化。

在定下以冀州为根基,辐射四方的战略时,杨恭仁就说涿郡守成有余,进取不足,要着眼天下选一良地为中心。

当杨侗问他,何地适合为中心时,杨恭仁、杨师道等人毫不犹豫的在地图上,指向了一地——魏郡安阳县(古邺城)

邺城地理位置尤其优越,为北方沟通冀幽大地、南接中原,西进并州!

如此优越的地理环境及交通条件,前倚大河,背靠高山,进可攻退可守,必然造就邺城在乱世中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

早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从事沮授劝袁绍“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附,以此争锋,谁能敌之?”绍喜曰:“此吾心也”。

这是和《隆中对》具有同样意义的纲领性文件。事实上,此提案被袁曹两任霸主都奉为战略总规划。这份战略计划书中,平定河北四州是克复一统的第一步,而占据邺城,则是平定河北的关键。可见其重要性。

拿下北方后,曹操将邺城变成己方势力的都城。到了十六国时期,后赵、冉魏、前燕,定都于邺。北朝的东魏、北齐,定都于邺。

北齐时期,邺城经济繁荣、人口众多,堪称是北方第一大城市。然而,北齐最终被北周所灭,北周武帝命尉迟迥镇守邺城。

580年(北周大象二年),北周宣帝病死,杨坚矫诏辅政,夺取北周江山,镇守邺城的尉迟迥当即宣布起兵,一时间整个冀州地区积极响应。然而杨坚毕竟掌握着全天下资源,他以平叛为名,派出大军进行讨伐,最终将尉迟迥的叛乱平定。杨坚深知邺城人口众多,不仅是北方的重镇,还是兼是北齐遗族的精神信仰之城,一旦有人造反,很容易冲击大隋政权。

于是,杨坚在战争结束后,下达了改变邺城命运的旨意,他命人将邺城的宫殿、民邑全部焚毁,而且还把当地居民迁到邺城南部四十里的安阳,将安阳作为相州的治所。自此邺城这座历代北方势力的名都退出了历史舞台,沦为属县、附属县镇。

杨侗入冀以后,依从杨恭仁的建议,以建造大师宇文恺次子宇文温为总设计师、工程师,广征百万流民以及大量俘虏,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在邺城遗址上重建‘神武宫’!

经过一年多的紧急建造,武神宫耸立在邺城旧址之上,并以神武宫为中轴,兴建了一个类似于长安的的新邺城,迁大量流民、灾民安置于此。

如今群雄割据之势已成,天下时势瞬息万变,杨侗应杨恭仁、房玄龄等人的要求,决定南迁。

事实上,在杨侗和妻子说要搬家的前一个月,涿郡就便已做好了搬迁准备,官员的家眷和如山物资已经通过水路,经永济渠,于清河郡临清县运河进入漳水,经过武阳郡,往前魏郡所在地邺城,也有一些人通过驰道南下。怒涛、狂澜、海啸、飞羽弓骑等常备军也已陆续南下。所以,杨侗一家人南下时,说得上是轻装上阵。

不过在走水路还是陆路的选择上,发生了分歧,两位太皇太后、两位太后偏向于平稳的水路,而水天姬、无垢登船就犯晕。索性兵分两路!愿意坐船者坐船,坐不得船者走驰道!

最后,杨侗带着水天姬、无垢,以及活泼好动的小公主走陆路,小舞虽也想跟着丈夫一起,可是长辈不能没有人陪伴,于是她也坐上了龙舟。

三月二十宜搬迁,杨侗为首的北隋势力正式离开涿郡,此行规模浩大,距离邺城还有不小的距离,他沿途都会停下来考察地方吏治,他怎么做当然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为了加强对冀州状况的了解,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以彰显王者威严。

沿途风景,与当初北上的荒芜、破败完全不同,处处洋溢着生机,沿途只见一条条平直宽敞的驰道和水渠。

后世有条条大路通罗马一说,这句话现在搬到冀州也是一样。冀州作为几个王朝的根本之地,交通本就十分便利,杨侗抵达之后,为了让几百万灾民在耕种的基础上减轻家庭负担,有所收入,一直大兴基建,使得道路更平、更宽、更多,交通更便利,全境内实现了县县通、邻县通的畅想。

在基建方面,契丹、奚族、高句丽、突厥的俘虏发挥的作用巨大,杀了一批不安分份子以后,几十万俘虏为了吃上一顿饭,每天都在为冀州做出卓越的贡献。

看着一条条笔直的道路,杨侗发现自己没有依从魏征、孔颖达那几个杀胚杀俘之议是何其之英明。

又是黄昏。

葱翠的洺水道上,草已深深。

走了几天,道路两旁都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此时的秧苗已青,几乎看不到缝隙,从长势来看,如果没什么意外,今年秋天又是一个大丰收。

这时,前方一名士名飞奔而来,在杨侗面前躬身行礼道:“殿下,天色已晚,在五十里内无村庄,前方是一个开阔地带,罗将军向殿下请示,是前进还是就地驻营?”

杨侗看了看天色,道:“就地宿营。”

军令传下,士兵们开始忙碌地搭建帐篷,埋锅造饭。

小公主骑着小白马奔了过来,脆声道:“侗儿,我要住营帐。”

一路上都是住驿馆,野外扎营还是第一次,以无垢的马车宽敞程度,住上几个女孩绰绰有余,但是对于小公主来说,充满野趣的营帐更有吸引力。

“随你!”杨侗无所谓的说道。

“我要去玩。”

“嗯,注意安全!”杨侗让水天姬带着一队女兵跟上。

营帐很快扎好。

作为主帅,杨侗有一大两小三座营帐,大帐是中军帐,也就是军队指挥中枢。

尽管是在搬迁路上,但还要批阅各地文牒。桌案上已摆了厚厚一叠重要文牒,尽管他尽量放权,但一些重大事情还是需要送到他这里来下决定。

“殿下,几位大人求见。”

“请!”

片刻,随行的杨恭仁、房玄龄、魏征鱼贯而入,就坐后,杨恭仁道:“殿下,关中有急件送来。”

“李渊称帝了?”

杨侗一直关注关中局势,李渊依诏废杨怀、下唐王、为杨广批素的举动他都知晓,这三大举措极大的恢复了李渊的种种名声。

“是的,李渊的确是称帝了……”杨恭仁将急件递上。

李渊称帝在意料之中,杨侗好奇的是他的国号,以及李世民会不会被封为秦王。

急件上说得非常详细,说丧服一过,李渊就在众官的一致要求下登基为帝,正式建立了李唐王朝,李渊追封亡妻窦氏为皇后,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吏部尚书,次子李世民为晋王、尚书令、雍州牧、右翊卫大将军;三子李元吉为齐王、司徒、侍中、并州大都督、左卫大将军,嫡女李秀宁为平阳公主、司空、幽州大都督、右卫大将军、上柱国……

封窦威为内史令、独孤整为尚书左仆射、裴寂为尚书右仆射、屈突通为兵部尚书…

跟着李渊在太原起事的人尽皆得到丰厚的封赏,分别是纳言、鲁国公刘文静,左骁卫大将军、薛国公长孙顺德,右骁卫大将军、任国公刘弘基,右屯卫大将军、谯国公窦琮,内史侍郎、莒国公唐俭、吏部侍郎、郧国公殷开山,工部尚书、应国公武士彟……

鸿胪卿刘世龙、都水监赵文恪、骠骑将军张平高、李思行、李高迁、左屯卫府长史许世绪等人尽封国公。还有许多关陇权贵都得到了非常高的职位。林林总总数下来,‘国公’爵位就有百来个。

但很多职位虚得让人好笑,也不值钱,比如李秀宁,幽州在杨侗的手里,李渊却给她冠上一个幽州大都督,这有什么意思?又如窦琮,他是食邑千户的谯国公,但谯郡在瓦岗手中,你窦琮能收谯郡的千户赋税才有鬼了。

更让他意外的是,李渊称帝后就以关中为中心开始攻城掠地了,不是进军一方,而是四方征战。

在北部,命柴绍对阵关内道梁师都;又以李孝恭为南路军元帅,率五万大军上洛郡的朱粲。

更厉害的是在西部,李渊先以屈突通为先锋,率军两万驻防新平县,又命李世民为西路军主将,刘弘基为副将,殷开山为行军长史,率军八万人前去北地郡和薛举对阵。

杨侗将急件给几人一一过目,等大家看完,他脸上笑意不减:“这李渊真有意思!封的这些官有意思吗?”

杨恭仁笑道:“官员的册封自古以来都这样,不稀奇,令我吃惊的是李渊惊人的战略思路。”

房玄龄赞同道:“我们近十万大军兵临太原城下,且在长宁、上党又有大军与他对峙,他倒好,没想着把我们打败,就匆匆忙忙在关中三线作战!从李渊的战略布局上就可以看出他的一些心态:他得到河东和关中太容易了,便以为各地都会望风而降。故而,他现在非常高傲、狂妄、得意。我对李渊的这些动作的评价是急功近利、自寻死路。”

房玄龄的分析使杨侗点头,果然眼光独到,看得很透彻,笑着说道:“被李渊如此无视,心头挺不爽的。”

杨恭仁点头道:“这是一个天赐良机!殿下,我们几时出兵?”

“臣复议!”魏征道:“现在各路反王都知道我们南迁邺城,而且自古以来就有得中原得天下一说,所以一些人肯定以为我们下一步的行动是南下中原,这起到了很好的战略欺骗。微臣以为这是收复并州的最佳时机。”

杨侗见这几个文官都一副恨不得立刻出兵并州的表情,不由哈哈一笑:“我决定让药师吃下霍邑以北的地区,然后再啃下陷入四面合围的太原;而我们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河东郡、绛郡,阻止来自关中的李唐援军,同时,断长平、上党唐军退路。三位以为如何?”

房玄龄沉默的看了一下地图,点头道:“完全可行!不战则已,一战就要把并州收复。”

“好!令药师和李景看着办,同时让四军秘密潜入河内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