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明扬天下 > 第640章 募兵的疑虑(求月票)

明扬天下 第640章 募兵的疑虑(求月票)

作者:何昊远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4:37:00 来源:笔趣阁

****

由蒙轲和蒋义涵一同署名,请在辽东募兵的奏章送达北京时,秦牧正在皇极殿与大臣们议事。

因蒙轲和蒋义涵的奏章是以六百里加急的形式传送,所以直接送进了金銮殿,无须再经过兵部传达。

秦牧看完之后,让侍殿的太监当廷念给殿中大臣听。

户部右侍郎杨超一听说又要募兵,立即反对道:“启奏吾王,我朝如今已养兵五十又五万,糜费浩大,况乎今日建奴已灭,中原渐稳,本应削减兵员,减少国库开支,以惠民生。当此之时,岂有不减反增之理。”

礼部左侍郎艾南英也跟着说道:“臣以为杨大人言之有理,纵观历朝历代,国家初定之后,无不是削减军用,予民休养生息。如今中原刚刚纳入大秦治下,各地十分残破,万千生民嗷嗷待哺,此时吾王理应想着如何裁撤兵员,减少军费开支,以济斯民,实不宜再增加募兵。”

杨超和艾南英俩的话并非书生愚见,各朝莫不如此的原因很简单,统一天下前,一般仗都打了多年,山河残破,民不聊生,这个时候天下最需要的就是休养生息。

这次北伐,大秦摧枯拉朽,兵力上并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确实不宜再扩军。若再扩军,一方面会造成国库不堪重负,另一方面,各地因为缺少男丁,劳动力严重不足,。

秦牧其实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他也有意裁军,改成征兵制。所谓的征兵制,并不是后世才在,在古代,通常都会规定百姓服役,唐朝的府兵制,连兵器都是士兵自己打制的。

明代的军户。也是子承父业,代代相传。总之,古代的征兵制,不象后世那样,是由你自愿参军。在古代你不愿意,也得强制服从。

在这个大前提下,秦牧确实不想再增加募兵数量。他向殿中大臣问道:“蒙轲和蒋义渌在奏章上提到,关内的士兵到了辽东,难以适应秋冬季节巨大的昼夜温差,很多人因水土不服而病倒。这也确实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若不在辽东募兵,各位大臣还有什么对策?”

吏部左侍郎岑岭南说道:“启奏吾王,臣以为,中原将士刚出关,有些水土不服的现象是常情,时间稍长,便会慢慢适应,吾王不必太过于着急。

如今大秦军兵力已不少。而且现在地方上劳力严重不足,如果再募兵,不但会给国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而且会使上地方上劳力更加缺乏。对民生的恢复极为不利。

况且在辽东募兵,用于关外作战,这会造成很大的隐患。明朝中后期,辽东兵将多为当地人。祖大寿、吴三桂等等,实际上已经是尾大不掉,明庭几乎难以管制。此前车之鉴,不可不防。”

这一点倒是真的,崇祯年间,辽东军实际上都控制在当时的辽东大族手上,象祖大寿、吴三桂这些人,与其说他们是听崇祯的命令在抵抗满清,还不如是他们是在保护自己家族的既得利益。

明朝的京城离辽东其实不算很远,还出现这种现象。以后大秦定都南京,山高皇帝远,是不是会促使这种现象加速出现呢?

总之,明末的辽东军事集团的形成,虽然有他复杂的原因和过程,但既然有过这样的先例,大秦就应该尽量去避免。

在后世,大致上也都是采取异地驻防的制度,要防止的正是类似于祖大寿、吴三桂这种本土化的军事集团出现。

由此看来,辽东的防务,如果全依靠辽东人来担当,确实不是办法,这会削弱朝廷对辽东的控制力。

蒙轲上表请求在辽东募兵这件事本来看上去很简单,就是为了解决关内士兵水土不服导致的战斗力不足的问题。

但仔细讨论之后,却发现这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鲁莽行事,会带来很多预料不到的后遗症。

秦牧接着问道:“蒙古正值大乱,大秦在辽东的兵力必须加强,并且要能迅速形成战斗力,以进一步控制漠南蒙古,否则等漠南蒙古自然兼并,完成了势力重组,对我大秦将极为不利。”

司马安出班奏道:“秦王所言极是,臣以为,有些事虽然要留心防范,但也不可因噎废食,辽东苦寒,民风剽悍,不少民间青壮上马即能作战。招募此类青壮入军中,一来可以减少地方上发生叛乱的机率,有利于辽东稳定,二来可以迅速增加辽东军力;

臣以为,要防止辽东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在将不在兵,从辽东当地招募士兵,从关内调派将领,一但辽东籍士兵因功升至参将以上的高位,就调入关内,不许再留于辽东本地领兵。

如此一来,应该便能避免出现祖大寿、吴三桂之类的现象。至于兵源数量的问题,先把军中一部份老弱病残裁撤掉就行了,如今天下尚未完全安定,大规模裁军还不到时候。”

司马安的方案,需要还存在一些问道,不过算是比较周全的了。而且作为文官,他主动提出现在还不宜大规模裁军,这完全是出于公心,审时度势后做出的结论,秦牧对此甚为欣慰。

于是,他便按司马安的方案,颁旨同意在辽东招募一万兵力。当然,这不是由蒙轲去招募,而是由兵部派人去辽东招募。

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今后这一点必须严格执行,将领不能拥有自主募兵权,哪怕要招募一个人,也必须由兵部来执行。

秦牧下早朝回到乾清宫时,韩赞周拿来一封说道:“秦王,这是王后遣人刚刚送达的信函。”

秦牧接过打开来看,杨芷首先是问安,接祝贺北伐大捷,然后说了些南京王府里的事,李香君、巧儿、顾含烟、董小宛几个都有提及,再有就是儿子秦业了,杨芷在信中夸了儿子几句,大概又不好意多夸,所在些词不达意的感觉,现在儿子也开始读书了,由傅青主执教。信中杨芷还特意夹了一张秦业抄写的《三字经》笔墨,看上去字还写得挺端正的,大概这也是杨芷最得意的事情吧,秦业毕竟还差没满三周岁,能抄写《三字经》,确实是不错的了,秦牧作为父亲也甚为欣慰。

信中关于巧儿的那部份,笔迹不同,秦牧能看出那是巧的笔迹,看来这封信还是俩人“合著”的。

看到这,秦牧不由得想起在南京初见巧儿的样子,这丫头抢了自己一个剪饼,却还了六千万两,谁能想到呢?除此之外,秦牧与她多更的是一种相依为命的感情,是以还没圆房就封了她一个妃,想到她,秦牧心中就有一股暖流淌过。

信的最后,杨芷着重写到了卞玉京。说卞玉京还有一个多月就要临产了,身体还好,让他不要担心。

十月怀胎,算算日子,确实快到临产的时间了,秦牧思量着,卞玉京生产之前,自己肯定是赶不回南京了。

秦牧莫名地想起一句诗来: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对于南京的几个女人来说,这几年秦牧与她们其实是聚少离多,尤其是杨芷,作为正妻,每次都是她留守后方。杨芷虽然不是那种心计很深的女人,但正是因此,秦牧反而对她很放心。

事实也证明,每次自己出征在外,作为王后的她,在后面从没有掀风鼓浪,一直谨守着自己的本份,从不干政,而又能起到很好的稳定后方作用。如果是大玉儿这样的女人,只怕就没这么安份了。

想到这些,秦牧多少有些欠意。他让宫女磨了墨,给杨芷回了一封信,一番温言之后,主动告诉她,红娘子有了身孕,暂留在开封的事情。最后他想了想,在信的后面加了一句: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

ps:别人的黄金周,轻松旅游,我却累了个半死。保持更新的同时,还要一章章地去查改旧章节,和谐二字,差点没把我压趴下,累得无力吐槽了,一恍眼天错地暗的五天过去,兄弟们的订阅月票出来了吗?投来鼓励一下吧,极度虚弱中..........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