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刀斧 > 第两百四十六章 保守派的反击

刀斧 第两百四十六章 保守派的反击

作者:华太狼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8 18:58:51 来源:笔趣阁

五月,东华门外唱名。

西南、西北、高原、幽燕,每年需要大量官吏补充,如今连荫补的官员只要一到十六岁,就得进磨勘院待命,各处都缺官吏缺得厉害。

六年的春闺,进士及第以上,足足一千八百余人,其中一千六百余明经科进士,早就被各部分配完了,内侍唱完名,各部官员就将进士拉出人群,吏部的任命函往怀里一塞,牵来一匹马,聚在一旁候着。

过了一会儿,同一个去向的凑满百十来个官员后,就会在一都禁军骑兵的护卫下,立刻走马上任。

这哪里是去做官?感觉像是发配!

除了前十三甲留在京中外,其他考中的士子都被外放,三年小考,五年大考,徐徐升迁。

只有明算科两百名士子留在原地,他们不需要经过考核,直接到枢密院任职,以往看不起的小道,最终却换来了鸡犬升天,众人的脸上无不洋溢着满满的得意。

他们精通算数、地理、天文等在当世看来是小道的奇技淫巧,要是在往常,顶多授个博士官,如今一下子就得封正八品京官,一旁的明经科士子们无一不是眼眶通红,满心嫉妒和愤恨。

“不公平!吾等饱读圣贤书,却要发配边疆,尔等怎能留在京城…”一名新晋官员忍不住在人群中叫喊起来,刚嚷了一半,就被打断。

“你嚷嚷什么?!”那官员看了一眼就闭了嘴,来者正是燕王,面对诘问只是支支吾吾不敢答话。

“这位大人,你考了第几名啊?”李现并不打算放过他,理科男就是嘴拙,被文人一怼连个反驳的都没有。

“这位士子明经科七百四十二名。”唱名的内侍答道。

“才七百多名,以往可是录不上的吧?”李现笑问,那士子双颊渐渐红了起来,只是低着头。

李现又将目光投向在场的士子们,大声道:“做官为何?!在京中享福吗?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先贤的这些言论,你们摸着良心问问,可都还记得?!”

广场上鸦雀无声,不少人的脑袋耷拉了下来。

“怎么!朝廷和官家需要你们,那么多疆土,那么多子民,他们想要更好的生活,想要更好的未来!

你们,要让大宋的疆土变得更辽阔,让大宋的百姓活得更幸福,如此,方能不负官家和朝廷的期望!

到了任上,谁要是胆敢尸位素餐、以公谋私的,监察御史饶不了你们、百姓饶不了你们、官家和朝廷也容不下尔等!

听明白了吗?!”

“明…明白…”回应声稀稀拉拉,更多的人只是红着脸不吭声。

“大声点!”李现的嗓音顿时暴起,如炸雷般在人群中响起。

“明白!”回应声如雷,李现听了后暗暗点了点头,转身来到两百赞画司新晋官员们的面前。

“在京的回趟家,外地的写封信,明日辰时正,准时到枢密院报到,迟到者除名!”

众人一脸面面相觑,不是授官后都有一个月的探亲假嘛?得了官怎么也得回乡挂挂红花,收收官府和乡绅的红包嘛…

李现皱了皱眉头,声音又大了起来:“没吃饭啊?听明白了没有?!”

众人心头一凛,眼前这位可是个武人!

“属下领命。”

……

御花园。

赵祯看着跪在地上的任守忠愣了半晌:“燕王凶了新晋官员,现场无人反驳?”

“正是,唱名的内侍就在一旁看着。”

一旁的张美人给赵祯斟满一杯温酒,递了过来:“燕王殿下好大的威风呢,善待士子可是本朝祖制。”

赵祯又是一愣,挥退了任守忠,看着张美人沉默了片刻,随后起身:“燕王可是说了朕想说又不能说的话…”

张美人见赵祯要走,连忙急道:“官家去哪里?”读书网

背影脚步不停:“朕许久未见皇后了,去那里坐坐,晚上不用等我用膳了。”

任守忠跟在赵祯身后,微不可查地摇了摇头,娘娘说这些做什么,后宫不干政才是最严厉的祖制。

庆历四年的汴京守城战后,曹皇后和赵祯之间,隔阂渐渐消除,英姿飒爽的将门女子,在婉婉嘤嘤的后宫花丛中,显得那么鹤立鸡群。

任守忠并不喜欢李现,原因无他,被视为最有可能威胁到自己地位的袁德海,和李现的关系太好了。

自己返回权力中心的历程,袁德海正在重新走一遍,而且看效果,比自己走得更快更稳。

可中书内阁被韩琦一党把持,司马光被李现打怕了,晏殊能一直待在三司使的位子上,纯粹是因为官家处于平衡的考虑,满朝文武,说得上话的或多或少都算李现的党羽。

李现今日所为有些逾制,自己也想看下,官家心中对李现到底有没有丝毫顾忌?

答案显而易见,自己那点小心思,尚需蛰伏。

不过无妨,等得起!

……

益州成都府。

“砰!”的一声,楠木雕花的桌案剧烈的抖动了下,茶水四溅,一张被拍得通红的手掌仍然颤抖着摁在桌上,另一只手上死死捏着一份公文,若不是上面盖着皇家玉玺大印,这个年方四十的中年人恨不得将公文撕个粉碎!

文彦博,字宽夫,未来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的元老,有宋一朝与司马光齐名的保守派,此时官至成都府知府。

“荒唐!”

“大人,公文上所述何事?”幕僚接过文彦博手中的公文,细细一看,脸色大变。

“废除交子?!”

“哼,韩稚圭!”文彦博双拳握紧,按捺不住的愤怒从双眼中喷薄而出。

庆历四年十二月,文彦博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改知益州成都府,当时成都米价极高,投机商人遍布,文彦博到任后从州外购买粮食,在城门四周设立官府平价售粮点,并在成都府的主要街道张贴布告,通知百姓可以不限量购买。

这一措施非常有效,不到半月,成都米价恢复到正常的行情,百姓们称赞不已,认为文彦博治蜀有方。

交子是宋朝在四川地区广泛使用的纸质货币,大宋一直被钱荒困扰,蜀地通行不便,铜钱运输更加困难,交子的出现极大的便利了往来四川盆地与中原的客商,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不过却也造成四川盆地的金银铜等稀有金属,牢牢地把握在当地官府和乡绅的手中,并未成为整个朝廷财政的助力,反而向着与中原撕裂的深渊缓慢地滑了下去。

新政推行触动了大地主、大士绅的根本利益,《方田均税法》于庆历五年作为《均田制》的补充法令在大宋全境推行,良田多缴税,薄田少缴税,贫下中农的利益得到了进一步保障,富农地主阶级本来就对均田制叫苦连天,这一下就如同刀插进了心窝,整个地主士绅一片怨声载道。

韭菜割到士大夫们的头上了,如今还要区别对待,P民少割的部分,竟然要算到我等读书人的头上,这天下还有没有王法了?!

统治阶级的反扑是无孔不入的,各种贿赂砸向了各地的主官头上,丧心病狂的将良田按倾为单位,统统修改为薄田、贫田。

可他们忘了,官府体系之外,年轻的监察御史们,就等着揪出米缸中的硕鼠,成就自己踏上汴京权力高峰的抱负,当年的成都府知府,就是在推行均田制时,被监察御史拉下了马。

贿赂舞弊这条路效果很差,当下之计最稳妥的莫过于在朝堂之上扶持起保守派的代言人,此人既要能力出众、从政口碑良好,最关键的必须是自己人!

治政能力出色的文彦博逐渐出现在士绅阶级中,他对新政持保留态度,与韩琦、范仲淹等在执政思路上有根本性的差别,和鹰犬李现等军功集团有不可调和的文武撕裂的历史矛盾,不仅仅是自己人,而且还很年轻。

在保守派领袖晏殊的授意下,各地的知名士绅纷纷向朝中重臣去信,动用巨大的人际网络,一路保驾护航,审官院已经传出可靠消息,成都知府任期一满,文彦博就会被调入汴京,担任位高权重的枢密使,接替已经连任两届的原枢密使杜衍。

而且因为平抑成都粮价有大功,据说有一次官家用膳时,端起米饭突然冒出来一句:“米粮民之根本,若地方官都如文彦博一样用心,天下间还会有饥民和奸商吗?”

官家显然动了要用文彦博的心思,要不然,审官院一个尚书省的职能机构,能有这么大能量决定中枢京官人选?

政事堂对于这个窜上来的政治新星有些摸不透,按理说当年韩、范刚向官家上疏改革时,文彦博作为汴京中的青年才俊可是附在其后署了名的,虽然说后来外放为官,怎么着也应该是自己人才对。

而文彦博自己听到这些风言风语后,只是嗤然一笑,直言应当做好本职,公道自在人心云云,不管在保守派、新党、官家的心中,都隐约成了大宋的未来栋梁。

若是李现知晓,定当锤头扶额,大呼韩琦等人糊涂,这种坦言“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的保守派领袖,怎能随意放进中枢内阁?!

不过李现一心扑在赞画司的组建上,此时的他可真成“两耳不闻窗外事”,等到发现文彦博提前回京担任参知政事,与韩琦、范仲淹、富弼一起,组成新内阁班子时,已经到了庆历六年的年底了。

而那时的自己,正站在寒风凛凛的辽阳府城墙上,东望高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