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刀斧 > 第一百四十七章 太原

刀斧 第一百四十七章 太原

作者:华太狼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8 18:58:51 来源:笔趣阁

北宋建立后,都城定在汴京,这里地处河南,于是,河北防线和黄河天险,成了宋人最后的屏障。而在河北,太行山又将这里划割为山西和山东两大板块,太原、河间、中山三镇,便成为这两大板块的防守重镇。

当年太宗皇帝亲临太原城下督战,誓要拔除北汉政权最后一座军事重镇,此时北汉早已风雨飘摇分崩离析,末主刘继元投降后,本以为能够轻松接收太原的宋军却受到了军民的顽强抵抗。

或许是北汉与大宋的世仇,或许是千年来战争的洗礼,让太原城内的百姓铁骨铮铮,城破后依旧和宋军展开了残酷的巷战。

攻克太原后,太宗皇帝愤恨于太原军民的死守,厌恶太原城出天子的传说,忌惮于太原毗邻开封的位置,于是一纸诏令,雄关晋阳化为废墟,高大的城墙被踏为平地,太原,这座传说中龙气所在的地方,终于低下了它高傲的头颅。

《禁毁晋阳城诏》:“太原本维藩镇,盖以山川险固,城垒高深,致使奸臣贼子违天抗命,因其悖逆,诖误军民,今既荡平,议须更改,当令众庶,永保安宁。”

数年之后,北宋朝廷在晋阳废墟东北处重新修建了太原城,但行政地位和城市规模都远远不及从前,只是太原城内军民的血性和骨气,却依旧没有变。

阳曲县,太原府城所在,自打辽人入侵开始后,途径太原府城北上的官道上日夜络绎不绝,增援的军士、征调的民夫、往来的信使,给这座山西重镇带来了浓厚的战争气息。

“又是禁军军粮?这么多?”太原府南门守门校官直愣愣盯着手中的枢密院公文,同样的规制、数量、归属,他记得很清楚,这是这三日来第十五批运进太原城的军粮,每批至少三千石粮草,十五批就是四万五千石,看样子后面还有…

十万大军一月军粮,汴京到底派了多少援军?!

“放行~~~你们的粮草全部存放在城东军营!”枢密院、三衙、政事堂印证齐全,小校连忙指路放行。

午时又是一趟,申时又是一趟,全是驮马拉拽的大车,五万石了!

“差不多了吧,天快黑了,再有一刻钟就要关城门了…”此时城门进出的人流也小了很多,小校百无聊赖地盼着下衙。

“头儿,麟府路都打成一片了,咱们也不用查查户帖?”身边一小兵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对这小校问道,虽说都是宋人打扮,可多少是宋人,又有多少是辽人探子?上峰也太托大了,本应城门设卡,严密盘查,这样的城防形同虚设!

“你烦不烦?我还想着早点下衙呢,你要查你就查,我又没拦着你们…”小校抛过去一个白眼,这事儿他之前早就提过,可自家指挥使愣是被河东路主官安上一个引发恐慌的罪,狠狠挨了一顿骂。

若不是半月前枢密院严令死守防范的公文发过来,连来往信使、军队都无需盘查。

“这河东路安抚使就是傻逼!”小校心中暗暗恨道,典型的瞧不起武人,处处打压,军士们平日里连上街都不允许,有时候还在人前大骂贼配军,要知道,汴京传来的消息,朝廷已经废掉了这种带有污蔑的称呼了。

有些门路的都申请调去了汴京禁军,差一点的也调去鄜延路、环庆路等等,那边军事压力虽然大,但是军民风气却是很融洽,拜定西伯连战连捷的功劳,兴庆南路对军人特别敬重。

“唉…这胜捷军待不下去了哦,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换防到其他地方,汴京却又没有门路,要不还是试试去兴庆南路吧…”主官不喜武人,若不是年后京城派下来几个御史,之前还时常驱使胜捷军去做苦力,小校盯着眼前的地面,心中有些惆怅。

突然间,地面传来不同寻常的震动,常年从军养成的第六感提醒自己到,骑兵接近中!

震动越来越明显,小校抬头,南方的地平线上什么也没有,积雪化得东一块西一块,偏西的斜阳将一切都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膜。

错不了,绝对是骑兵,而且人不少,小校来回走了两趟,要不要示警?

之前有同袍虚惊示警,后来却被抽了鞭子!

“次奥,鸣钟示警,关城门!”最终军人的责任战胜了犹豫,小校大声冲四周喊道,被惊醒的城防军们立刻行动起来,排列在城墙边的拒马立刻被搬上了城门外的官道,来往的行人立刻加快脚步,随着城防军冲进了太原府城。

“当当当…”示警钟声在城头急促的敲响,这是大队骑兵逼近方才使用的信号,胜捷军三营指挥使连忙从城楼中走出,城墙上一片喧嚣,早已做好准备的三营,依照战前操练,占据了城墙上的防守位置。

旌旗蔽日,夕阳中,跃动的骑海裹挟着无尽的肃杀之气,快速地向太原城冲来。

“似是友军!”胜捷军中眼力颇佳的军士在城墙上吼道,指挥使手掌挡住右后方斜斜射来的夕阳,定睛细细看去。

“宋”、“云骑”、“捧日第一军”、“破阵”、“骁捷”、“延兴”、“天下第一军”…无数军旗被大风鼓动到极致,定是汴京的入援大军到了。

“哈,弟兄们,禁军援军到了,辽狗蹦跶不了几天了…”指挥使哈哈笑了起来。

“这气势,果真雄壮!”

“也不知道是哪个相公领兵…”

“看!那是延兴军!官家钦赐‘天下第一军’的军号…”

“奶奶的,都是骑兵,这得搜刮多少马匹?”

“西贼灭了!缴获了数十万匹战马咧…”

城墙上一见不是敌军,都是交头接耳议论起来,四万余禁军都着新式铠甲,经过李现指点工艺,穿在身上更显军人英武,于边军和在外驻泊的禁军都大相径庭,随着距离越来越近,引起了胜捷军军士们啧啧惊叹。

“奉枢密院令,大军增援麟府路,今夜驻扎太原府城,这是公文,快开城门!”打头奔来五骑,为首的军士手持羊皮桶,里面装着奉调出征的公文,放入城墙上吊下来的吊篮中。

“枢密院印,政事堂印,三衙印…确是增援大军无疑,开门!快去通知使臣,朝廷的增援大军到了!”指挥使确认公文无疑后,连忙走下城墙,下令开门。

“轰隆隆…”如雷鸣般的马蹄声震耳欲聋,大队骑兵越来越近,指挥使对五名先进来的骑兵拱手问道:“不知是哪位相公领军?”

为首骑兵目不斜视,大声道:“领军主帅为陛下亲封‘定北大将军’、大宋定西伯、上护军、神龙卫四厢都指挥使李现李将军!”

指挥使愕然,竟是武人领军!

城外号角齐鸣,这是大军止步的信号,片刻后,一队铁甲重骑当先跃入城门,黑盔黑甲,连战马都严密包裹在内,河东路安抚使许如年慌慌张张地堪堪赶到,身后还带着众多安抚使司衙门的官员们。

李现顶盔带甲从阵中缓缓而出,身后尽是入援大军的各军主将,扫视一眼后叫道:“河东路安抚使许如年何在?”

许如年还在人群中寻文官统帅,见一武将喝问自己,心中颇有些不快,什么时候武将可以在文官面前大呼小叫的了:“本官许如年,来将何人?”

“定西伯李现。”

“原来是定西伯亲至,敢问哪位相公统兵?”许如年久在河东路掌权,神奇的避开了数次与西夏的大战,并不熟悉李现,再加上之前李现所献各种新政,心中对他谈不上什么好感。

“本伯领兵,还不见礼?!”李现有些奇怪,定西伯的名头在河东路不好使?区区一个安抚使看到自己竟然不行大礼?

许如年脸色微微一变,这李现嘴皮子好生犀利,只得不情不愿地跪下行礼,倒是四周的胜捷军,齐齐单膝下跪,军号声声显得颇有气势。

李现也不着急,下马走到许如年面前,歪了歪脑袋问道:“本伯来的路上听说太原四门打开,对来往百姓连户帖都不查,有军官提议严密设卡,还被你莫名骂了一顿,可有此事?”

许如年戚戚然站起身道:“战事离得颇远,本官觉得无须那般麻烦…”

“老子让你站起来了吗?”李现头一抬,眼皮子一翻,白眼飞了过去。

“你…哎呀!”任怀亮一个箭步上前,一脚揣在许如年膝盖弯处,刚刚站起身用手指着李现的的安抚使大人,伴随着一声惨叫又重重跪了下去。

“战事离得颇远…?呵呵呵,许大人,你莫不是辽人的奸细?!”李现嘲讽道。

“定西伯,你…你怎敢如此对待本官,我要弹劾你…”

“你还鞭打了尽忠职守的胜捷军指挥使?就因为虚惊示警?!战争时期,容不得一丝侥幸!”李现根本不想理他,只是细数旧事。

“我…那…”许如年觉得今天这情形有些不对,怎么事事都冲着自己来了,他当时就是看武人遇战心喜不爽,想杀杀胜捷军的风头,可这话哪能说得出口。

“御史台御史何在?”看着神色慌张的许如年,李现有些无趣,随即喝道。

两名年轻的文官连忙出声道:“下官是御史台派驻太原府的监察御史。”

“把这狗东西的事儿都报上汴京吧,别忘了之前他还经常驱使胜捷军做苦力!”

“下官领命!”

“胜捷军军都指挥使何在?”李现又叫道。

“末将在!”一个中年军官沉稳地走上前来,刚才李现为他们张目,心中欣慰,语气有些发颤。

“官家有令,战时一城一地皆由驻军主将节制,从即日起,太原四门设卡,严密防范,申时正开始宵禁,无户帖者全部拿下,战后再论!”

“末将领命!”

许如年心如死灰,你个丘八竟是来搞我的!当即吼道:“贼配军,你敢动我试试,我乃河东路主官,除非政事堂公文,否则河东路我说了算!”

“仓啷”一声龙吟,刚刚还在咆哮的许如年立刻安静了下来,脖子上赫然出现一把锋利的长剑,李现微微一笑:“这是官家赐给本伯的尚方宝剑,你想不想试试,若是本伯将你斩了,官家会如何处置我?”。

许如年看着李现玩味的笑容,全身一软,瘫倒在地上,李现收起长剑,转身吼道:

“大军进城休整,明日辰时出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