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制周 > 第二十九章 占城稻

制周 第二十九章 占城稻

作者:王彧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7 08:13:50 来源:笔趣阁

回府的路上,朔风一吹,郭宗谊才惊觉自己竟出了一身冷汗,加上心力交瘁,当晚就小病了一场。

他琢磨不透郭威最后那句话的意思,他的语气为何那般落寞。

但可以肯定,话里话外,并不单单指王峻,也有阿耶和自己。

他心中莫名生出不尽的恐惧,人生中初次体会到伴君如虎的惊乍。

许是郭威这阵子对他的宠溺蒙蔽了他的双眼,只以为这是个慈爱的爷爷,却忘了他还是大周的皇帝,是生杀予夺的君主。

舐犊之情是真,皇帝天威亦不假。

郭宗谊在府中养了三日才好,此事被他勒令禁口,这个节骨眼,他可不能倒,但他清楚,郭威是瞒不住的。

病刚好,曹翰便急吼吼的来请见。

“殿下。”曹翰进门便拜,语气急切,但抬头看见郭宗谊微白的脸色,一时间又有些犹豫。

“有事直说,你什么时候也变得如此婆妈了。”郭宗谊不满道。

“是。”曹翰应道,支吾了半天,在郭宗谊等得冒火时,他才期期艾艾的开口道:“城南的大营,兵部没借给我们。”

“你先前不是说王仁裕已经答应了!?”情急之下,郭宗谊怒上心头,斥道。

曹翰吓得两腿一软,伏倒在地,他慌忙解释道:“王仁裕是答应了,还说帮忙组织人手清理大营,但是方才,我去兵部找他们交割时,兵部侍郎韦勋却说大营内仍有小股的留守军队驻扎,以‘兵不与民混’为由拒绝了。我与他理论,他却说王尚书昨日已迁为太子少保,现在兵部是他韦勋在管,我转头去寻王仁裕,他却抱病不出,标下……”

“行了。”郭宗谊听了一半,便有些不耐,看来自己这脾气,也挺急的,类父。

“韦勋按规定办事,便不能强求,借营的事儿你先别管了,那王仁裕今年七十多了,半致仕也是早就拟定的,但在这个节骨眼放出来,定是有人故意为之,给咱们使绊子呢。”郭宗谊冷笑道。

曹翰见主上也是如此看法,忙点头附合道:“殿下英明,这天下哪有这么巧的事,再者说,昨日转迁,今天就能交割完吗?这兵部如今是闲,但怎么说也是国朝一部,哪有这般交接效率。而且那韦勋,小小一个侍郎,哪有胆子驳回老尚书与您定下的事,这背后,定有奸人教唆。”

郭宗谊没有接话,是谁教唆他心里有数,听说王峻这老伶优昨日又上了一道乞休表,被驳回后,立马就出招了,自己先前绕过了工部,他这次就发动了兵部,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只是如今京城已没有能住那么多人的空院了,目下只能是想办法让那些留守军队搬走,韦勋就再无正当理由阻挠自己了。

但调兵权在枢密院,而枢密使是王峻,一瞬间,他觉得刚好起来的脑仁又开始涨疼……

用力揉了揉太阳穴,他问向吕端:“流民何日抵京?”

“首批那三万人还有六日抵京,另外,昨日西厅收到奏报,又有两批人分别自邢州、冀州出发,邢州三万五千人,冀州四万人,名册都在路上了,但人大概十五日左右才能抵京。”吕端汇报道。

西厅是对西院那帮借调官办公署的称呼,这些日子,分别由李昉、吕端、薛居正三人统领,流民城的建设规划,物资的筹措调遣,全赖他们尽力。

“十万五千人,有我们预测的一大半了。”郭宗谊沉吟道。

转头,他又吩咐曹翰:“你现在无事,便再领府中一百侍卫,暂且协助柴旺去运送物资吧。”

“惹。”曹翰涩声道,差事办砸,说话都没力气了。

正待离开,郭宗谊叫住他:“此事不能怪你,不必放在心上。”

曹翰这才转哀为喜,高声唱了个亮惹,脚下生风的离开。

吕端待他走后,才担忧问道:“殿下,新城尚需要流民来建,在此之前,他们居所怎么办?”

“这不是还有五六日的光景吗,流民抵京之时,我就有地方给他们住。”郭宗谊轻描淡写道,他此刻虽毫无办法,但做为主君,必须要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淡然。

见自家殿下胸有成竹,吕端也放心下来,他又道:“前些日子您吩咐曹指挥使找的三家商号,已联系妥当,只是您这几日身体抱恙,我便拦着没让他们前来打扰,您看现在……”

“请他们来。”郭宗谊果断点头。

不到半个时辰三家商号的掌柜便联袂而至,吕端来禀告时,郭宗谊还有些惊讶:“他们住得很近?”

“三人都住在城外,倒也不近,只是臣早有吩咐,令他们这几日在附近住下,说不准殿下就要相召,所以只路上耗了些功夫。”吕端老实答道。

“不错,有心了。”郭宗谊赞许道,“走罢,我们去前厅见见他们。”

三位穿着朴素的国中巨富,正在前厅战战兢兢等着,他们各自低垂着头,眼底尽是忧虑。

“三位掌柜看起来都有心事啊。”

沉寂被打破,三人抬起头,见一翩翩少年自廊后走出,身后跟着一位绿袍文官,还有阉宦宫女分成两路,远远坠着。

来人的身份不言而喻,三人连忙起身,行大礼拜见。

“不必多礼,看座,奉茶。”郭宗谊挥手道。

“谢殿下。”三人又是一拜,才各自就坐,却只敢半边屁股挨着椅面,抬头挺背,目不斜视。

郭宗谊能理解他们为何紧张,历来商人地位都很低下,工商杂类无预仕伍的禁令虽然早成废纸,但官面上,他们还是贱籍。

地位低,却掌握着大量的财富,难免会被人盯上,尤其近代以来,被滥杀的商人比比皆是,无它,怀壁其罪尔。

打量一圈,郭宗谊缓缓开口:“三位都不是榷商,值此兵荒马乱的年月,却能把生意做到这个盘子,想来都不是蠢笨之人,今天叫你们来,便是想和你们做几桩生意。”

三人你望我,我望你,俱不吭声。

吕端瞧不下去,怒从心起,厉声喝道:“放肆!殿下有问,何敢不答?”

说着,便冲进几名侍卫,呛啷啷拔刀相顾。

三人吓得一哆嗦,有两人同时看向在首座的一位黝黑中年人,他便是复字号的“祝半州”祝仁质,被田冒与朱同推为此行代表,算起来,他还是朱熹的祖先。

祝仁质颤巍巍开口:“殿下若有吩咐,直说便是,草民岂敢不从。”

田、朱二人也连声附和。

郭宗谊挥退侍卫,温言安慰:“你们不必紧张,我不是不讲道理的人,唤你们来,是有好处给你们。”

“还请殿下明示。”祝仁质谦声道。

“想必你已经知道,我抚流民之事,很快他们便要抵京,十几万人吃喝用度,哪怕只为温饱,所耗亦不菲,召你们来,便是想问几位买些粮食、麻料、药石之类,以赈济流民。”郭宗谊吹嘘道。

先前的三万人里,真正身无片缕的人已经统计出来,不过一万多人。

若按此比例,需要长期采买的,不过是七八万人的物资,其余人只要管上一两月,发放田地农具,从事生产,待新城能住了,直接编民入户,不再集中赈济。

三人大喜过望,纷纷表态道:“殿下放心,草民必按最低价给您。”

郭宗谊浅笑一声,端起茶杯呷了一口,才悠悠道:“比市价低上个三成便可。”

三人更是喜上眉梢,十几万流民,吃穿住用数月,没个几十万两白银可是下不来的。

“不过呢,这钱得先欠着。”郭宗谊冷不丁说道。

三人愣在当场,原本高涨的情绪也迅速滑落。

“这……敢问殿下,要赊多久呢?”祝仁质苦着脸,小心问道。

殿下的说辞比抢要委婉一点,所以他还是残存着一丝希冀。

郭宗谊伸出两根手指,比了个八。

“八年?”祝仁质试探着问道。

要是八年的话,三家凑一块,还是能够承受的,只希望皇家人比那些军中杀才们要点脸,不会不认账。

不过不认他们也没办法,自打前日收到名帖,三人便寝食难安,朝中的那些人脉也都无能为力,只劝他们看开一点,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所以三人已做好了大出血的准备,田冒甚至安排好了后事。

郭宗谊摇摇头:“八个月,最迟不会超过一年。”

祝仁质怔住,半晌才惊喜道:“当真?!”

郭宗谊闻言颇为不悦,板起脸道:“我乃当朝皇长孙,岂会诓你?”

“是是是,是草民嘴贱,嘴贱。”说着,祝仁质轻扇了自己两巴掌。

“八个月后,以粮帛抵债。”郭宗谊道。

“成!”祝仁质干脆道,生怕这小殿下再反悔。

“那便立字为据。”郭宗谊见他们答应,一颗心也放了下来,八个月的时间,并不算长,是他们能承受的范围。

他了解过,几人的商号中都有十数支商队,近百艘漕船,主要贩些中原的瓷器、生丝、药材至西蜀、南唐,再采购当地的锦锻、茶叶、粮食等回来,两头赚钱。

朱同还私贩马匹、铁器、盐、酒等榷卖品,只是此人是定难节度使李彝殷的亲戚,李彝殷此时投靠刘崇的伪汉,不归王化,去岁郭威诏封他为陇西郡王,他都没受,所以国朝对他一直是拉拢怀柔政策,朱同做事不算过份,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你们谁家,在闽地或是岭南有生意来往?”郭宗谊突然问道。

三人面面相觑,号不准他的脉,都不敢回答,毕竟没有明文,允许与南唐(留从效割据闽南,奉南唐为主)、南汉两国通商。

当然也没有明文不许与两国通商,由此可见朝廷对货殖商贸一事并不重视。

眼见着那绿袍文官又要发火,还是祝仁质壮着胆子答道:“草民家中有两支商队。”

他倒不怕这小殿下借机发难,至少在抚流民事完成之前不会。

郭宗谊点点头,开口道:“你留下,田、朱二位掌柜,可以回去准备物资了。”

田冒、朱同如蒙大赦,行了礼便小跑着出门。

郭宗谊瞧得好笑,轻声道:“胆子这么小,还做什么走私的生意。”

祝仁质心里咯噔一下,心道小殿下居然连这等事都打听清楚了,看来找他们做这档子生意,是有备而来。

“知道为什么留下你吗?”郭宗谊看向祝仁质,玩味问道。

祝仁质避开那略显锐利的目光,稍加思索,便拱手答道:“是因为草民胆子大。”

“哈哈哈。”郭宗谊一阵畅笑,“祝掌柜也是个妙人。”

“殿下折煞草民了。”祝仁质恭声道,心也放回了肚子里。

“留你下来,是想让你帮我在闽地带些稻种回来。”郭宗谊说道。

“稻种?”祝仁质疑道,“中原大多干旱,这水稻如何能活。”

郭宗谊摇摇头:“非也,我要你找的,是一种名为占城的稻种,耕作粗放,耐旱耐涝,一年三季,百日可熟,且不择地而生,若在中原推广,稻麦相济,粮产必能提高。”

祝仁质闻言大惊,这天下还有如此优良的稻种?自己跑了几十年的行商,也没听过,他是怎么知道的。

郭宗谊自然是梦里知道的,历史上,占城稻是唐末时传入福建的,百年后,也就是宋真宗大符年间才推广至江淮两浙。

不过目前的占城稻肯定没有他说的那么高产,一年仅两季,且因在中原,雨水与日照均不足,恐怕只能一年一熟。

据记载,占城稻只在岭南一些上等田才能一年三熟,其余地方皆是一年两熟,且至南宋末年,才培育出六十日而熟的优种。

农作物大都需要后天培育,美洲的原生玉米也不过小指粗细,以后将占城稻与本土良种杂交,未必不能在北地实现一年两熟。

“给你一个月的时间,往闽南去找,若有熟知此稻种者,可重金请回来。”郭宗谊又道。

“是!”祝仁质收起心绪,连忙应道。

“若能带回来,我会在陛下面前为你请功。”郭宗谊又画了一张大饼。

祝仁质欣喜若狂,五体投地,拜道:“谢殿下,草民必不辱命!”

郭宗谊的话他并不疑虑,若稻种真如这小殿下所说的那般高产耐旱,于国于民都是大功一件,届时赏个官身,也是寻常。

他是个商人,是贱籍,若是借此功摆脱身份上的桎梏,那子孙后代,便能大大方方的参加科举或是效力军中,以后这仕林,也有祝家的一席之地了。

祝仕质老泪纵横,千恩万谢的走了,吕端忍不住问道:“殿下,我观他神色,似是不知道有此稻种,月余时间他能找得到吗?”

“当然。”郭宗谊无比自信的答道,“他很快就能反应过来,若是不尽全力将稻种带回,八个月后我就没有粮食还他们的债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