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制周 > 第二十三章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制周 第二十三章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作者:王彧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7 08:13:50 来源:笔趣阁

在营中与众军士吃过午食,他才率队回府。

自后院进了门,人还没还得及下马,便见张巾领着一个小黄门迎了上来。

“殿下。”

郭宗谊看了一眼那眼生的小黄门,问道:“可是阿翁唤我?”

“正是陛下相召。”张巾不卑不亢的答道。

“急吗?我阅兵方归,还未卸甲。”他这次问向那小黄门。

小黄门上前一步,躬身答道:“回殿下,陛下召见了冯令公,并几名起复老臣、翰林修撰,正等着您呢。”

郭宗谊心有所悟,想来是之前所说为他找老师一事,阿翁的动作还是快啊。

“既然没有外人,我便着甲前去吧,以免诸公久等。”他说道,接着调转马头,朝东而去。

小黄门未及反应,郭宗谊便已跃出后院大门,高声叫了一句殿下,他便也抢过身边一匹,急追而去。

滋德殿中,郭威正与冯道、和凝等人闲谈,见郭宗谊着甲前来,不由得眼前一亮。

“谊哥儿今日怎么披起甲了?”郭威问道。

郭宗谊单膝跪地,行了个军礼,叉手道:“禀陛下,臣今日去了右厢的兵营校阅卫队。”

“原来如此,穿着吧,倒也像个小将军。”郭威抚须笑道。

刚坐下,郭威又道:“今日唤你来,是给你找了几个老师,来,朕给你介绍一下。”

他抬手指向冯道:“冯公你已认识,便不再多言。”

右手微移,指向一个须发全白的紫袍老臣,道:“此老乃太子少师杨凝式,出自弘农杨氏,累朝老臣,俊才耆德,工于书法,长于诗文。”

郭宗谊连忙起身行礼,杨凝式的大名他是听过的,书法界承唐启宋之大家。

他拜道:“杨公的《韭花帖》技法精研、翰逸神飞,小子亦曾临过。”

杨凝式姿骇放浪,紫袍领上的扣也敞着两颗,若不是他年近八十,又半仕半退,怕早有御史参他君前失仪大罪。

他哈哈大笑,坐着拱了拱手,声音倒是硬朗:“殿下的字老臣刚刚也看过,笔法细腻,开合自然,点画之间雄姿英发,整卷观之又渊雅儒静,已有几分自家之意,敢问殿下,书学何人啊?”

郭宗谊一愣,他当然不能说学自赵孟頫、文征明等人。

心念急转,他答道:“学自二王、钟繇,亦临过李北海的碑帖。”

杨凝式眯着眼,抚着须,沉吟片刻,才开口:“好,殿下于书法一道,颇有天份,假以时日,当成一家矣。”

“杨公过誉了。”郭宗谊谦虚道。

郭威听杨凝式这等狂放之徒,对自家孙子也不吝赞赏,不禁喜上眉梢,再看这老狂生也顺眼了许多,他含着笑,继续介绍。

“这位是太子太傅和凝,擅诗词,能断案。”

郭宗谊起身施礼,和凝亦起身还礼。

“这是太子宾客李涛,李唐宗室,进士及第,工于诗文,为官清正。”

“这位年轻的是集贤殿修撰李昉,左侧更年轻些的是弘文馆著作佐郎吕端,此二人年纪与你大不了多少,但学识却远胜常人,冯相亦有青睐,作你老师或许不够,但替你讲讲经义,当不在话下。”

郭宗谊同样起身行礼拜见,而不以李、吕二人年轻而小视,二人急忙跳开,还以大礼。

郭宗谊这一礼,也博得了在场所有人的好感。

李、吕二人礼毕,回到位上,李昉二十多岁,留着短须,吕端则只有十七八岁,嘴上还都是绒毛。

这两人在历史上都是一代贤相,李昉工诗,为人宽厚温和,谨小慎微,为政不及吕端,但文学造诣却很高,《太平御览》、《太平广记》便是他带人编撰的。

吕端是恩荫出身,此时正青春年少,气度却颇为老成,“吕端大事不糊涂”,便是历史上宋太宗的褒赞。

若是自史书上看,这六人其实都不过尔尔,但在干戈繁多、文仕凋敝的五代,这已经称得上是当世俊才了。

“我已与诸卿说好,闲时便由他们教导你,课堂就设在弘文馆,冯相事务繁巨,五日讲一课便好,杨凝式年迈,亦五日一讲,和凝、李涛为主讲,李昉、吕端尚且年轻,便跟在你身边,侍讲侍读,常伴左右。”

众臣起身领命,郭宗谊也不能反驳,认命似的一拱手。

郭威见他脸色沮丧,有些不悦:“怎么,对朕的安排不满意?”

郭宗谊强笑道:“臣不敢,只是臣近日要还抚流民事,若是每日听讲,恐会力有不逮,误了朝廷大事。”

郭威闻言面色稍霁,他沉吟道:“你说的也不无道理,那这样吧,便每日学半天,你若有抽不开身的时候,可以告假,但得闲便补,如何?”

“谢陛下。”郭宗谊这才喜道。

郭威又捊着须,语重心长的叨念起来:“朕长于军伍,没正经读过几本书,昔年家微,你阿耶十来岁便出门行商补贴家用,亦没有专门上过学,到了你这一代,便不能再放任啦。”

“朕自登基以来,愈发觉得,这打天下靠武人,但这治天下,还是得靠文人,究朱温以来,朝堂频替,民不聊生,皆因这执政者,多为武将,少见文士之故。”

“朕一片良苦用心,希望你能明白。”

郭威难得吐露心声,一片望孙成龙之意令郭宗谊极为感动,他深深下拜:“孙儿定不叫阿翁失望。”

“你懂事便好。”郭威满意道,说着站起身离开御阶,轻飘飘丢下一句“散了”,便消失在侧门。

弘文馆是三馆之首,在皇宫北面厚戟门旁,馆制肇始于唐朝武德四年,属门下省,司掌校理典籍、教生授徒,与国子监六学、东宫崇文馆并称“六学二馆”,乃是唐朝官学的最高学府。

唐末以来,弘文馆渐不教学,只掌皇家图书,兼修撰国史、勘理文献,并备皇帝咨询顾问之职掌。

馆内藏书二十余万册,满院墨香,来往皆饱学之士,立是儒林。

郭宗谊吃过朝食,便被李昉、吕端一左一右,半夹半带的领来了,至此,弘文馆百年来,又一次有了学生。

冯道早已于堂中静侯,他穿着青色襕袍,头戴纱帽,腰系素带,一派文士的打扮。

郭宗谊整肃衣冠,执弟子礼下拜:“学生拜见老师。”

冯答微笑颔首,指着堂下一方矮几道:“殿下请坐。”

待他坐定,李昉、吕端便于他身后就坐。

冯道这才开口问道:“殿下以前都读过哪些书?”

“正经有《礼记》、《左传》,中经有《诗》,小经有《尚书》,旁经学过《论语》,其余律学书算等,亦有涉猎。”

“可作过诗赋?”

“学生愚钝,未曾作得。”

冯道噢了一声,闭目抚须,心中已有个大概,突然,他睁开眼,问道:“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这句出自《左传昭公十八年》,子产驳裨灶星相之言。

但冯道所问,太过模糊,他想了想,用同样模糊的春秋笔法回答:“天爱人甚矣,人之所欲,天必从之。”

冯道哈哈大笑,抚掌道:“大善。”

李昉与吕端相视而笑,心中俱是一松。

他们很高兴,没有在郭宗谊身上,看到穷兵黩武的好战天性,哪怕昨日初见时他便披着甲。

在这乱世,文臣所求,不过是少起兵戈,与民休息,让百姓能安居乐业。

可惜他们不懂,能带来和平的,只有战争,能制止战争的,只有比战争还要恐怖的东西。

冯道唾沫横飞,神采激昂,一讲就是一上午,且还精神十足,临末了,他告诉郭宗谊,“殿下天资聪颖,一点就透,老臣当向陛下上奏,改为三日一讲,如何?”

郭宗谊自然是从善如流的答应了,对于这位被苏轼赞为“乱世菩萨”,为相二十余载清俭如故的老人,他是发自内心的钦佩。

尤其是上完课后,方知他博学通晓,宏才伟量,对经子史籍有角度独特的见解。

后世许多史学家都觉得他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但抛开为君主**制度特别打造的思想武器——忠君观念,你会发现,其实冯道很单纯。

他的情怀志向与处世之道,早都写在他的诗作之中。

无论是《天道》里的“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还是《偶作》中的“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都能看出,支撑他仕宦四朝的信念,就是天下百姓。

他可能并不死忠于哪个君主,但他忠于亿兆黎民。

后晋刚立朝时,他也隐退过,但石敬塘一道口谕,他又不得不再度出仕。

能在乱世中慨然出仕,行力所能及之事,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不比那些为了清名,避世不出的名仕大儒们要来得高尚吗?

可笑薛居正、欧阳修、司马光等人秉笔写史,却只知攀附君上,不分时局。

更可笑的是有些生长在新时代的史学家,竟也对他的“忠君”观大加讨伐,他是十朝元老不假,但又未曾卖主求荣,生逢乱世,你当若何?

出了弘文馆,李昉与吕端仍旧寸步不离跟着他,郭宗谊奇道:“课已上完,二位还跟着我作甚?”

吕端报以憨厚一笑,李昉年纪大些,他拱手答道:“禀殿下,臣二人在馆阁中的差遣都被停了,省中也无新的差事下来,我二人只能跟着您了。”

郭宗谊恍然,想来应该是阿翁特意安排的,于是道:“那也好,我近日抚流民事,手下正好缺人,二位俱是青年俊才,若不嫌弃,便帮着我办好这趟差吧。”

二人大喜,拱手下拜:“臣敢不效力。”

一左一右将两人扶起,郭宗谊道:“下午要与李榖、袁鶻去实勘流民城选址地,二位这便随我去吧。”

“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