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朱棣第四子 > 第345章 教育改革

大明:我,朱棣第四子 第345章 教育改革

作者:星月长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6 17:37:47 来源:笔趣阁

如果说之前,只是想将西南这几个小指头大的国家作为大明橡胶种植基地的话,那么在三座大岛相继成为大明的国土之后,这几个小国便成了横亘在中间的碍眼的存在。

军机处等人和六部堂官在地图上,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西南边境国家的重要性,本就没打算反对的他们更是不可能提出异议了。

吏部尚书蹇义只觉得压力重大,他看了一下,又得派四个总督过去,澜沧、真腊、兰纳、阿瑜陀耶各一个。

“殿下,海军基地建在哪里?”蹇义问道。

朱高燨看向他爹,提议道,“昆仑岛这里建一个海军基地,再仰光这里建造一个?”

仰光在缅甸,云南的大理一过去就到了,在这里建一个深水码头,非常有必要。

朱棣却指着兰纳到云南中间的一块道,“这里都是山,修路的话,能修吗?”

“能修,就修一条滇缅公路吧!”朱高燨补充道,“就让缅甸的老百姓帮我们修,就沿着已有的道路进行修建。”

“关于总督人选,臣之前拟定了人选,还请皇上过目。”蹇义很自觉地将名单递上去。

总督应当早派,但之前附近几个国家的国主都在大明,且刚刚纳贡,即刻就派总督过去,也不好开展工作。

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大明没有人。

朱棣将单子扫了一眼,递给了朱高燨,“你看看!”

朱高燨见蹇义提议晁勉之和高贤宁,一个当兰纳总督,一个做阿瑜陀耶总督,不由得笑道,“你手里没人了?把眼睛都盯上我的人了?”

“让你全国进行招聘的事,做得怎么样了?”朱高燨问道。

蹇义差点哭了,他恨不得向皇上申请吏部安排两个尚书了,吏部现在两个侍郎加上他一个,已经忙得连轴转,脚不点地了,却还是忙不过来。

“回殿下的话,布告已经贴出去了,凡是通过了童生试的人都可以参加竞聘,若是不识字,但有特殊技能的也能够报名参加,考试安排在八月初十日,南北各一场,面试在笔试之后的第三天举行。”

朱高燨点了点头,对他爹道,“爹,儿子的两个人就不任总督了,儿子向爹举荐一个人,让大舅去担任总督吧,他这个人能力是有,文成武就,若是他担任总督,就安排在兰纳,乃是边境,旁边就是印度的因帕尔。

现在因帕尔属于哪一个国家,暂时也不知道,而孟加拉国又是怎么一回事,朱高燨也不知道,全赖于有人去了兰纳之后再去了解情况。

朱棣突然明白了儿子的意思,派遣的总督,若是既懂治国,又懂练兵,那就可以省去一个人了。

眼下大明实在是缺人啊!

朱高燨却是想着另外一件事,大明的人少,除了靖难之役死了不少人,还有一个主要愿意,现在的医疗太不发达了,一场伤风感冒都能够带走人的性命。

若是能够把青霉素发明出来,最起码可以将人病死率降低一半以上。

朱高燨心里只是想了想,他对医学完全不懂,只能到时候给那些太医们提供一个方向,看能不能想办法制作出青霉素来。

而前提是,他得带领人将显微镜等这些用于试验的设备制作出来。

今后,南方理工大学的培养方向,就是为大明培养微生物、电子等方面的人才,大明不仅仅要在工业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医疗、信息也不能落后。

张辅留在了北京城,他在城门口送走了皇帝皇后皇子和文臣武将们之后,便开着车去了直沽港,看到充满了现代化气息的小镇和忙碌的船厂,心情格外复杂。

鞑靼和瓦剌的事情交给了他,皇上也将北京城镇守兵的指挥权交给了他,对张辅来说,北京城比起应天府来说,重要性高出了好几个级别。

直沽港的军舰基地,北京城外的科技开发区,城里正在修建的宫城和六部衙门,还有由北朝南铺设的轨道,都太重要了。

回去的路上,朱棣走的是陆路,他和徐氏坐的是一辆轿车,由朱高燨和司机交换着开车,每三个多小时,便停下来修整两个小时,三天之后,汽车便进了应天府。

次日,朱高燨便再次搬去了曾经的大明帝国学院,未来的南方理工大学校址,杨士奇已经领着一群人在门口等着了。

朱高燨从车上下来,背着手,朝校园里望去,古木成林,绿树成荫,成群结队的学子们背着书包,从树荫下经过,让朱高燨一下子想到了当年自己的大学生涯。

“预备班已经招生了?”朱高燨问道。

“是!”杨士奇恭敬地回应道,他抬手请朱高燨进去,“殿下住的屋子已经收拾妥当了,还是原先在学校里住的那几间,已经打扫干净了。”

“嗯,走,进去吧!”朱高燨边往里走,问了其余人的情况,跟着杨士奇来的这些人均是大明帝国学院毕业的学生,那边留了二十人,杨士奇也是眼疾手快,招揽了一二十人过来。

朱高燨对杨士奇的行动力非常满意,到了院子门口,他招呼人进去坐,“顺便将今后教学的方针说一说。”

杨士奇喜出望外,他这些天只是照葫芦画瓢,以前大明帝国学院怎么弄,他就怎么操作,生怕做不好,耽误了大事。

若是能够早点知道学院如何运作,他在做事的时候也能多思考,避免出错。

待众人都坐定,狗儿带着人来上了茶,朱高燨开始说话,“众所周知,大明帝国学院主要侧重于工业领域,办校之初,大明的工业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将来,大明帝国学院也将朝这方面发展,将大明的工业带上一个一个崭新的高度。”

杨士奇对所谓的工业并没有什么概念,而从大明帝国学院毕业的这些学生们,新上岗的老师们,也仅仅只知道工业,而工业将会朝哪方面去发展,也并不知道,听朱高燨的话,只觉得非常新鲜。

“这所南方的学校,我打算将来主要侧重于生命科学以及微电子等领域。”朱高燨道,“对于这两块,我打算先带领大家做两个课题,通过课题来了解这两个领域的知识。”

朱高燨想要带领他们做的课题,一个是制造显微镜,发明青霉素;另一个则是电话。

通过做这两个课题,开创老师和学生的思路,让他们对生物和微电子有一个了解,并学会应用,将来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做出更多的发明创造。

接下来,朱高燨便一直留在学校编制教材。他以前读书的时候,书本上的知识学得并不好,而且课本上的毕竟都是些基础知识,与工厂里的知识之间差了好几个年代。

朱高燨能够牢牢记住的全部都是走上社会,参加工作之后,通过实践的积累。

而生物和微电子这些领域,前者,朱高燨了解不多,不知道从何编制起,对于后者,朱高燨的脑子里全是些电路图。

好在,朱高燨不是那么纠结的人,他觉得能够从哪里做起,就从哪里做起,没必要照搬后世的教学经验,他这么一想,脑子里灵光一现,心想图成将他想要的教材全部都具现了。

朱高燨喊了狗儿进来,将两套资料交给他,“安排人将这些资料打出来,上面的图片不能机打的话,就让老师们动手画。”

“是!”

狗儿双手郑重地接过了教材,小心翼翼地送到了学校的打字室。

朱高燨的婚期定在冬月初十日,日子定下来后,沐汝嫚便被程氏拘在屋里绣花,学校里的事,她半点都帮不上忙。

五月二十二日,朱棣下了圣旨,向世人昭示,朝廷将在南方开办一所大学,赐名为南方理工大学,今年会开设两个专业,一个微生物专业,一个是微电子专业。

学校初期,专业划分也很模湖,这需要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

消息其实早就透出去了,要不然,杨士奇怎么会开始招收预备生呢?

现在更大范围的人都知道了,正在很多人开始犹豫,到底是参加朝廷的选拔考试还是参加南方理工大学的招生考试的时候,又一记重磅炸弹在老百姓们的生活中炸响了。

未来五年,朝廷将在县、州府开设小学、县学、府学和省学;小学毕业后,可以直接上县学,县学考试通过后,可以上府学或是省学。

府学相当于后世的职业中专,侧重于技能学习;而省学则相当于是高中,侧重于理论学习。

府学和省学的学生均可参加高考,高考过了分数线,才可以上大明帝国学院和南方理工大学。

当然,今后,还会开办更多的大学,眼下,朱高燨打算先把两所府学开办起来再说,府学既然是侧重于技能学习的话,必然需要配备一定的教学资源,比如各类车床以及发动机和各种汽车,学生唯有亲自动手才能更快地掌握技能,才可以为社会做贡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