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朱棣第四子 > 第215章 让小矮子来帮忙修路

“爹,儿子一开始想到的也是这样,把他所有人全部都杀了,但一想吧,太浪费了,儿子这边还没人用呢,这件事就交给朱能,让他去一趟倭国,把那边的小矮子全部给儿子带回来,给儿子修铁路。”

“这事,爹给你办!”朱棣终于激动起来了,虽说,儿子说的那小矮子们发动的侵略战争,他不曾经历,也不曾所见,但他身上流的毕竟是炎黄的血脉,稍稍被儿子一点,就爆炸了。

朱高燨松了一口气,道,“爹,还有一件事,儿子想让马三宝出一趟海。”

“出海做什么?”

朱高燨想着,他爹这靖难之役是真的太轻松了,得位又正,反而成了坏事。

历史上,永乐大帝何等雄心壮志啊,修《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设立奴儿干都司,迁都北京,浚通大运河,五次北征……短短二十二年时间做了多少事!

并不是说,他身为帝王,不喜欢享受,他做这些事的初衷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后世人对他有个稍微好一点的评价,觉得,他哪怕篡位,也为大明,为这片土地上的生民做了很多事,对他稍微多一点宽容。

他的心里还是很在意的,而正是这份在意,鞭策着他不敢忘记自己肩上的责任,一直到死都在奋斗,拼搏,最后死在了榆木川,回京的路上。

多少帝王,唐太宗,康熙,年轻的时候,还有满腔热情,可等老的时候,意志被消磨,晚年昏聩,最后累及己身,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但朱棣不是,他始终如一,为他辛辛苦苦挣下的大明,奉献了自己最后一滴血和泪。

后世评价朱棣的五次北伐,是他好大喜功,所做的无用之功。

五次北伐,得不偿失!

若果真如此,朱瞻基即位后,宣德五年瓦剌首领脱欢密遣麦克零部落迎脱脱不花,宣德八年脱脱不花被脱欢立为大汗,之后,更是出现了土木堡之变。

大一统的朝代,国力原本鼎盛的时期,国君当了俘虏,简直是闻所未闻!

朱高燨似乎更加能够体会到历史上朱棣的感受,压在心头的那份沉重,他紧紧握住了爹的手,声音有些哽咽,“爹,这个世界如此大,咱们也不清楚别的国家的情况,总要有人出去联络一下,顺便做的生意买卖,挣点零花钱给爹和儿子花。”

他抬头望着爹,“爹,我大明的兴盛需要有人知道,永乐的年号也要有人知道,儿子想要万国来朝,让大明的威名远扬。”

朱棣道了一声“好!”

他的眼里迸射出了烈火一般的光芒。

道衍的俗名叫姚广孝,长洲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人,家乡遭灾难,道衍讨了赈灾的差事,亲自回家乡救济灾民。

道衍赈灾苏湖,主要是担心赈灾的官员中饱私囊,苦了家乡的百姓,其次,便是看看本家的族人还有他的胞姐。

道衍十四岁十四岁出家妙智庵,十八岁剃度为僧,习兵法,结名士,兼通佛、道、儒诸家之学。如今站在熟悉而又陌生的村口,看着记忆中的老屋,竟然百感交集,不敢近前。

道衍身后服侍的人见此,不解,催道,“姚大人,您的姐姐家住哪儿?要不要小的们上前去给您问问?”

道衍出远门,朱高燨这个当学生的不能不管不问,是以,不管道衍愿不愿意,他都派了几个人跟在道衍的身后,一路尽心服侍!

道衍摆摆手,抬起步子,走到了靠东头的一间屋子前,站在门口,又是一番发怔。

这时,从敞开的大门里出来了一个妇人,她梳着圆髻,插着一根竹簪,身穿花布棉裙,端着一盆水,出来,站在廊檐下,朝门口泼来。

水溅起了泥土,点点污渍落在了姚广孝的袍摆上,他穿的布鞋也被打湿了!

那妇人不但不道歉,抬起眼,愤怒地朝他瞪了一眼,转身就进了屋子,将大门关上了。

道衍闭了闭眼,道了一声佛号。

岂有此理!

但这些近侍们也不是傻子,看这架势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便都低着头,装作没有看到这一幕。

道衍无奈,只好转身。

道衍又来到了好友王宾的家门口,王宾听到通报,出来在门口站着,朝着道衍叹了一口气,又摇摇头,摆摆手,一句话不说,转身又进了屋子。

昔日,道衍乃是燕王那边的人,燕王靖难,他们这些道衍的亲人朋友们没有少担惊受怕,生怕哪一天,朝廷来了人,将他们全部拉走斩首示众。

整整三年时间,没有一个人睡过好觉,如今,道衍是功成名就了,他们又得到了什么呢?

三年的提心吊胆,朝不保夕,刻骨铭心,无人能够当做是一场噩梦,更加不可原谅。

苏州城里,涌进了不少灾民,城门口架起了数十口大锅,一日两顿粥施给那些面黄肌瘦的百姓们,一面数十台拖拉机开进来,将那些禾苗枯了的地全部都犁一遍。

只是这个季节,地里又能种什么庄稼呢?

谁知道,他们这些人能不能熬过今年,也不知道明年到了春耕的时候,还有没有命,又有没有种子下地?

老百姓们都是一副麻木的表情,可是,随着犁地的范围越来越广,且被犁的地都是那些普通百姓们的地,甚至朝廷拿出了一些荒地,开始分给无地的百姓的时候,终于有人动容。

慢慢地,有老百姓加入了劳作的队伍,他们拿着棍子,锄头或是铲子,跟在拖拉机的后面,将犁起来的土块敲碎,甚至有人开始和开拖拉机的人说话。

“啊,你们问犁地做什么?当然是种庄稼了!种什么?你们不知道吗?这一次啊,姚大人向他的学生四皇子要了好多红薯,眼下还早,等到了秋天,还能收获一茬呢。”

红薯?

很多人听说过,北边种红薯,听说最早是从燕王府流出来的,后来好多老百姓都在种,听说种个亩把田,一年到头都有吃的。

“四殿下吗?哎呀,我跟你们说过啊,我三姨家的儿媳妇的娘家侄儿的表弟,听说就在四殿下开的学院里读书,他们那啊,专门搞一些见都没有见过的东西,年头的时候,他还给家里带了一种叫辣椒的东西回来,他们家种了一茬,我地天啊,一两辣椒你们猜卖了多少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