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活在原始时代 > 第二百七十章黎民只为稻粱谋

活在原始时代 第二百七十章黎民只为稻粱谋

作者:老山活着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6 12:15:54 来源:笔趣阁

对于华夏的普通农民来说,欧洲打得天昏地暗也不关他的事。只不过商品粮的收购价格有所提升了,这倒是让农民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战争带来的好处,尤其是身在北美的华夏移民。

华夏六十六年夏,尽管今年北美地区最近两个月的降雨量都极其吝啬,但依靠着布鲁克林地区丰沛的溪流河渠与地下水资源,今年的农业生产还是顺利走到了收获期。

当太阳刚刚从地平线升起,明媚的阳光照进橡树村这个不过只有十年历史小村子的时候,村里几十户人家伙房的烟囱上炊烟便缓缓升起,新一天的生活也随之开始。

这里是曼哈顿城的农场区,橡树村里的几十户都是这里的农场主,村民大部分都来自华夏的关中地区,所以当你听到这些村民的讲话,肯定会以为置身于关中。

村民们都非常开心,这里的土地实在是太肥沃了。放眼望去,总数超过二十万亩的麦田如今已经是一片金黄的海洋。

孟响一家七口在这里拥有5000亩地农场。临时雇佣了十多名本地土著帮工,眼下大伙儿正全力以赴地进行着夏收工作。

皇家拖拉机厂推出的联合收割机很好用,收割小麦的速度非常快,这节省了不少的人力,而且自家人也没那么辛苦。三十八岁的孟响得意地驾驶着收割机,很为自己的远见感到骄傲。

当初他的父亲孟老头极力反对自己去买这样一台拖拉机,理由是要花上一大笔钱,还要背上三年还贷的压力。幸亏当初自己坚持了下来,成为了本村第一个拥有拖拉机的农户。

如今三年过去了,看到好处后,村子里家家户户买了拖拉机。如今谁家要是没有这东西,出门都不好意思打招呼。

如今拖拉机成为了曼哈顿地区最给力的农业工具之一,深受附近农户的欢迎,不管是移民还是当地的土著。

一片片小麦被雇工们收割堆放在一起,然后由华夏特有的挽马牵拉板车一**运到指定的谷物处理场,想当年,这种高大的四脚怪兽一度还引起了当地土著人不小的恐慌。

为了督促农业生产,加快收割运输速度,曼哈顿县城的部分官员也加入了夏收行列,下到田间地头,指导当地的夏收工作。

……

华夏人对这片土地的开拓,也深深地影响着当地人。同样一幕丰收的场景,也发生在哈得逊河下游两岸的多个村落中,只不过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不知道什么原因,拖拉机却无法大量推广到土著人的农场里。

也许是对未知的恐惧,这些本地土著宁愿花费大力气人工收割,也不愿意花钱购买农业机械,哪怕是无息贷款也不愿意。这也让县衙的管理者头痛不已。

已经收割的农场土地将在不久后进行一次整理,然后将大面积种植一波苜蓿、豆类或番薯、土豆之类副农作物,这样在冬季到来前,还可以获得一次不小的收成。

收获的秸秆等也将进行土肥回田,或做为其他工农业原料进行处理。根据朝廷的指示,县里面还会做出规划,迎接下一批新的移民。

各个村的农场,会根据新接收的移民数额,进行一轮新的规划和扩建,参加各种培训。为来年的春耕做好前期准备。

作为海外领地的官员已经很有经验,这些年来,历任县令根据大规模农业生产中所遭遇的问题,已经制定了详细的应变方案。

说实话,曼哈顿这个地方的确很好,水源丰富,土地肥沃,很适应农业生产。

唯一令人头痛的就是,这里野猪成灾,经常闯到田地里损毁庄稼,让农户们防不胜防。因此,每年县里面都要组织民兵,进行打野猪活动。

作为海外的领地,促进民族的融合是当地政府的首要工作。县衙把华夏本土优良的农作物、家禽、畜牧品种,都发放给了愿意融入华夏的土著村落,甚至遥远北方友好的土著部落也获得了一些。

而曼哈顿城移民村落,则只保留了有限的农业种植和牲畜饲养人口,大部分的人都在布鲁哈林工业区从事工业生产。县衙里的农技官更多的时间,还是用来指导这些本地土著进行农业生产。

经过初步统计,从本土带来的麦种虽然不是很适合当地的气候,但肥沃的一塌糊涂的田地质量,使亩产依然达到了近四百公斤。

至于在本土那种亩产千斤的水准,在这里目前却很难达到,只能作为一种梦想存在。不过这已经让当地土著欣喜若狂。

鉴于朝廷制定的民族融合政策,对于当地土著人农业扶持计划,今年,县衙还是为每个土著村落购置了少量的农业机械。

这样一个消息让还沉浸在海浪般农作物收获而如梦似幻的土著首领们非常的高兴,夏收的日子里,土著人幸福地跳起了传统舞蹈。

全县超过百万亩的农场,光是小麦就收获了四万多吨,其他非一次性夏收的副农作物种植区,也提供了不少于万吨的收益。这还不包括土著农场里的数量。

……

曼哈顿县城东北方不过一天路程的某座土著村落里,酋长***叼着烟杆呆呆地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农场,手都在微微发抖。

曾经的岁月里,无论如何虔诚地祈祷神灵,村落祖祖辈辈都是在饥一顿饱一顿的轮转中一代代挣扎生活。

华夏人来这里之前,为了生存,他们的年轻人要练就一身可以和猛兽搏斗抗衡的本领,要和其他部族进行血腥的战争,要在大自然神灵变幻无常的情绪下瑟瑟发抖。

如今,似乎这些都不存在了,就算是要向县衙缴纳10%的收成,眼下沿小河两岸分布的仅仅两千多亩土地带来的粮食,也足够整个村落用上整整一年,而且看起来是那么轻松简单。

看来要扩大耕地面积!还要去打猎捕鱼吗?也许以后只是为了增加更多的副食。村里大部分年轻人都在华夏人的工厂或自家的农场里忙碌着,妇女和小孩们个个带着灿烂的笑容在农场收割现场帮着忙。

一捆捆收割好的小麦堆积如山,昨天,县衙里派来的农技员孟坦,告知奥马一个消息。这两天,县衙里会送来各种奇怪的工具,他们村子里未来可以用上那些好用的农具。

想到那个农技员,奥马不禁露出一丝微笑。这个名叫孟坦的小伙子真的很不错,身体强健,又踏实能干。而且很快就会成为自己的女婿。

前不久,在亲家翁孟响的盛情邀请下,奥马跟着孟坦和女儿去了他的家里,在华夏人的地盘上生活了一段日子,那种不可名状的安逸与富庶感一直到现在都深深印在老人的脑海里。

在那里他看到了许多令人惊奇的事情。那些看似不可救药的外伤,在那个奇怪的白色房屋里出来后,就痛苦尽去。

看似危险重重的大河,华夏人却能坐着他们那种奇特的大船轻松往返;看似太阳隐去的黑夜,入眼的却是如天上星河般的明灯亮火一片……

“姆爸,你在想什么?还在发呆啊?”

突然,身边的女儿拉了拉自己的手臂。奥马这才回过神来,一脸慈爱地看着已经十六岁的女儿塔雅,一种庆幸与自豪油然而生。

“唉,我的塔雅快要嫁人了。嗯,孟坦那个臭小子在干什么?为什么今天没陪你一起回来?”老人家故意装出严肃的表情。

“姆爸,孟坦对我很好。嗯,他好像被选上一个首领位置,要负责很大一片地方,现在他很忙。”塔雅有点点不满地撅着嘴,但红润的小脸上,洋溢的幸福表情显然比她的老父亲更加骄傲。

“呵呵,我的塔雅长大了!哎,村里的年轻人都喜欢在华人的工厂那里干活,连村子都很少回了,姆爸有个打算……”

奥马说到这儿,有点担忧地回头望着村落方向:“我想在今年的族长大会上提议,我们全村都搬过去,我发现,村里的小伙子们其实已经在那里有了新家。”

塔雅一惊,有点紧张地看着父亲那郑重其事的表情。她已经听说村落里这段时间产生的争执,就是有关部分家族族长打算将整个家族都搬到曼哈顿东南面,那里有个县衙给他们建没的新社区。

这样的想法自然遭到了老一辈的村落首领的反对,尤其是塔雅的母亲,那位村落的大祭司,同样也是家族的最高权威。但是村里的小伙子,都喜欢生活在那里。这也是让他们无可奈何的事情。

新社区离孟家很近。今年自己要出嫁了,能够离父母居住的地方很近,塔雅当然很高兴,但一想到自己的母亲整天封闭在屋里枯坐冥想的摸样,塔雅又有一种说不出的担忧和伤感。

“姆爸,孟坦一家人肯定会很高兴的,但是姆妈她……”塔雅想了下,还是忐忑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她……放心吧!我会好好劝劝你姆妈的。也许这是神灵给我们带来的希望和方向。”

奥马缓缓背过身去,步伐坚定地慢慢走远。

……

附近的几个土著部落,愿意搬迁到新的社区。这件事情让县令非常的高兴,经过几年的努力,总算是出成绩了。

只要这些当地土著愿意搬迁到县城附近,今后融合的速度就会变得更快。说实话,朝廷针对北美土著改造的方式是很温和的,很少会采取武力手段,使用的策略都是润物细无声的办法。

随着夏收工作的展开,人们变得更加繁忙。随着人口的增加,用来保持曼哈顿县城和布鲁克林工业区码头之间货物与工作人员的东河轮渡,已经增加到三条柴油动力的轮船,还是略显不足。

不仅如此,轮船还要担负每三天前往北方八十公里外的.asxs.镇从事物资矿产运输工作,甚至史坦顿岛煤矿的煤炭也需要这几艘轮船来运输。

想到这里,县令骆为民有些头痛,运输能力的不足,这已经严重影响到曼哈顿县的发展,修建铁路的报告已经打上去一年了,朝廷迟迟没有答复。

鉴于布鲁克林工业区的冶金基础设施的逐步改进升级,钢铁产能从最初的月产五百吨提高到了两千吨,但依然无法满足本地的市场需求。

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史坦顿岛的煤炭和.asxs.镇的煤炭铁矿石运输量,越来越难以喂饱钢铁厂这个每个月都在膨胀的大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