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活在原始时代 > 第二百三十八章路漫漫其修远兮

活在原始时代 第二百三十八章路漫漫其修远兮

作者:老山活着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6 12:15:54 来源:笔趣阁

说句实话,阚石和黎巧对于管理国家其实都是菜鸟。所幸的是,他们来自一个信息时代,至少可以找到很多范例作为参考。说句不好意思的话,他们是在摸着后世的共和国过河。

从原始的奴隶制时代一下子跳跃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期,这种跨越实在是有点太大。对阚石来讲也有一种扯到蛋的感觉,更不要说这些原始时代的人们,很多问题都是意想不到的。

比如说,由于工业化的发展,纺织是第一个受到冲击的行业。现在的华夏人根本就没有享受过男耕女织的生活,没办法,市面上的各种布匹又好看又漂亮,而且买回来更加划算。所以谁家还会去继续用简陋的纺织机去织布。

这个世界实在变得面目全非,阚石夫妇俩也无所适从,讲实话他们的治国理政真是走一步看一步,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但是马周的报告让阚石眼前一亮,虽然他的想多想法还很幼稚,但的确他比所有人都看得远,甚至都想到了资本社会的经济危机,尽管他的理解还很肤浅。

这份规划还缺少一些东西,看着这份在某种程度上类似后世五年计划的纲要,经历过新中国20世纪变革的阚石明白,若想把把纲要变成可实施方案,还需要一些专业人士帮助制定详细的发展计划以及区域规划。

但就像马周说的一样,帝国发展工业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而不是机器!农业目前在国内处于超饱和状态,恐怕城市化的进程需要提前几千年进行。

否则生产出的粮食连个倾销地都没有,这实在是一个让人又欢喜又悲伤的事情。粮食太多了发愁,后世那些封建皇帝,如果知道阚武这个皇帝因为这些发愁,那真的会找块豆腐把自己碰死在当场。尼玛,阚武这皇帝实在是让人羡慕嫉妒恨,太特么幸福了!

在这个原始时代,工业化的规模也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太大和太小都不合适,太大了生产过剩,会发生经济危机;太小了产能不足,又会影响创新。因此必须找到这个平衡点。

这也是两个穿越者带来的麻烦,是他们改变了这个时代的格局。在这个时代,能够消化掉这些工业品的市场只有华夏,全世界很多地方还在石器时代呢,难道让他们用石头来交换工业品?

一旦产能过剩,大批的产品积压,很有可能导致华夏的第一次经济危机,连个转嫁危机的对象都没有。不得不说,这是两位穿越者也没有面临过这种局面。

还是伟人说得对,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同理,不管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能够让这个帝国健康发展的政策就是好政策。

说是开座谈会,其实一点都没夸张,阚石也不敢随便拿主意,他的确需要听听这些实际执行者讲讲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既然要推动城市化的进程,就像马周说的一样,帝国发展工业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而不是机器!推动城市化建设也只是人,只要有大批的农村闲散劳力进城,成为城市的居民,这才有可能扩大消费群体。

在这个的时代,土地是不缺乏的,只要你愿意,任何人随时都可以成为农民。可成为城市居民就不那么简单了,你首先得有谋生的手段,或者稳定的职业。

农民进城的话,要不成为手工业者,或者小商人,要不就成为朝廷官员,更多的人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成为工人。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在于人!

帝国不仅仅是缺少熟练的工人,更缺少技术人员,就像即便是想把这个纲要变成可实施方案,也需要一大批专家,帮助制定发展计划和实施方案,帝国没有这样的人!大家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紫金山皇家别院,座谈会从早晨一直开到了中午。元甫、简如、马周的声音不知什么时候停了下来,三人一片沉默,在过去的近五个小时之中,他们一直在翻看着马周的那份发展规划纲要。

此时时针已经指向了下午十二点,尽管在午餐时有侍卫意图提醒陛下要用餐了,可最终还是没有人敢去提醒,无论任何人都能感觉到此时这间会议室内的凝重氛围。

……

阚石和黎巧悄悄地离开会场,他俩也在后院探讨眼前面临的问题。《资本论》夫妻俩都是读过的,两个人谈不上精通,只能算是略懂。

说起经济危机,大部分人都会联想到商品短缺、物价飞涨以及难民逃荒的现象。这种危机可以称为短缺性危机,一般会出现在饥荒、战乱以及自然灾害频发的年代。

在原先的那个时空。短缺性危机困扰着中国的封建社会,欧阳修在《新唐书·食货志》就描绘了一个封建经济的模式:唐朝统一天下后,没收全国的田地归朝廷所有,然后再按人口进行分配。

百姓分得田地后,在上面耕种,收成时将部分粮食作物以租、庸、调的形式向朝廷缴纳地租,余下的归自己所有。

朝廷如果兴建土木、或对外征伐,那么可以暂时增加赋税。太平无事时,农民一年劳作五十天便能缴足租调庸。除非遇上自然灾害,只要朝廷不增税,百姓也不废耕,那么国家经济就处于平衡状态。

如果朝廷荒淫无度,厚敛于民,或者国内出现战乱、兵连祸结,那么国家就会陷入短缺性的经济危机之中。在这种经济模型里,危机表现为产品短缺、需求大于供给。

这就是原时空封建时代的常态,阚石在这个蛮荒时代创立的帝国实在是有些超前,特别是农业技术超前,因此这种短缺性的经济危机是不太可能出现了。

但是,任何事情有利就有弊,《资本论》上描述的经济危机就很可能会爆发,这种危机爆发的危害一点也不亚于前者的破坏力。

阚石苦笑着对黎巧说:”我们的帝国所面临的经济危机不同于短缺性危机,它的表现颠倒了过来:产品过剩、供给大于需求,应该称之为过剩性危机……”

”……后世华夏的封建社会一般采用简单再生产的方式,也就说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为了消费,例如农民生产粮食是为了卖出去,换得铜钱,然后再用铜钱来买油盐,是为买而卖……”

”……在这种社会里,过剩性的经济危机是没法想象的。既然大家都是为买而卖,那么市场中就有着足够的需求,一笔销售之后,必定跟着另一笔等额的购买;例如农民卖出粮食后,必定接着购买油盐,他一年计划要卖多少粮食,视将来的支出而定……”

“……所以流通过程就不会出现中断,也不会有大规模产品滞销。为买而卖代表着市场需求的充足,既然有需求,怎么会出现生产过剩呢?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实际上就是对为买而卖的诠释,买是目的,卖是手段……”

黎巧不耐烦的打断阚石的话,她蛮横的说道:“老公,我不想听这些,说实话我没有看出什么危机。我只想知道现在帝国面临着什么样的危机?”

阚石无奈的耸耸肩说道:“怎么说呢?应该说这个危机是我们自己种下来的。一般来说,大部分人遵循为买而卖的原则,例如劳动者为了生存,得先出卖劳动力,换取工资,然后再购买食品。但是有一个阶级不同,他们是为卖而买……“

”……而我们这个帝国已经出现了这种阶级。例如一个企业老板,他先是支出货币,买进布匹,再雇佣工人,然后把制成的衣服卖出去,重新换回货币……”

”……这个阶级就是资产阶级,所有阶级都会遇到短缺性危机,唯有资产阶级造成了过剩性危机。因为,如果他的衣服卖不出去,投资的钱收不回来,更没有产生利润,那么他就要破产,并连带的导致工人失业……”

”……资产阶级不是为了消费而生产,而是为了获取利润,利润会诱使他们盲目的扩大再生产,从而使供给远远超过了需求,导致许多产品卖不出去,形成过剩性危机。”

说到这里,黎巧总算是明白了阚石忧心的是什么,也难怪阚石接到马周的报告后,会变得寝食难安,第一次插手朝政,搞了这么次座谈会。

黎巧即使不知道经济运行的规律,起码她知道“为卖而买”已经隐含了过剩性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在为卖而买的中,谁也无法确定资本家生产出来的产品都能够卖出去。

资本家只是根据自己对市场潜力的主观判断来决定产量,盲目性已经呈现在其中了。以前指导人们进行生产的是社会的消费能力,指导资本家进行生产的是期望的利润水平。

其次,为卖而买造成了买与卖两个过程的分离。资本家先进行投资,买进劳动力和原料,过了一段时间才把产品高价卖出去,买与卖两个过程在时间与空间上都分开了。这就隐含着一种可能性:资本家买进来的东西,在一段时间后可能卖不出去。

后世这种例子太多了,比如在房地产经济火爆的时候,资本家购置土地,雇佣工人,买进建材,并强迫工人连夜加班、剥削劳动力,三年内快速盖起了一座又一座的商品房。

可是由于市场变得不景气,他的房子卖不出,造成了大量的库存,形成了生产过剩。这种情况在简单再生产中是不会出现的,农民卖出粮食,获得货币,即使第二天因商家缺货,他暂时买不到油盐,但货币始终不愁花不出去,因为它是一般等价物——只有卖不出的商品,没有花不出的货币。

在经济社会的买卖循环中,只要有某个地方出现了断裂,就会波及其他行业。假如房地产由于投资过热造成了大面积的库存,那么房地产商就无法向建材商采购,这样建材行业的危机又将波及采矿行业,并不断的传递下去,形成普遍的经济危机。

帝国现在的生产方式隐含着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而在整个链条中,“甲不能向乙买东西”的这个原因则是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听完阚石的解释,黎巧也有些头大,她也情不自禁地感叹道:“这个马周可真是一个人才啊!一个原始人都能想到这些东西,真是时势造英雄啊!”

“所以说,我说他是一个战略型的人才。”阚石也感慨地说道:“我们建立了一个怪胎帝国,一旦爆发了危机,连个倾销的对象都没有,只会导致动乱,甚至是一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