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活在原始时代 > 第二百零五章积石高峡出平湖

活在原始时代 第二百零五章积石高峡出平湖

作者:老山活着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6 12:15:54 来源:笔趣阁

元甫神色非常凝重,他点点头答道:“王上亲自和我密谈,要我们提前做好准备。恐怕此次的灾难不会小,你要有心理准备。”

简如脸色难看之极,恨恨地说道:“特么的!我怎么会碰到这种事,四年的心血啊……”

两个人相对无言,马车进了金东关以后,便直奔总督府。金城和关中山西各城一样,在城墙之外,另有一道关,东关、南关,都是很大的城圈。

金城只有北门,出门就是黄河,才没有关。由东门到总督府,是个干字形的街道,非常的开阔,足足有五十米宽。街道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往来的行人络绎不绝,很有一种大都会的景象。

两个人却无暇欣赏街景,心中就像压上了一块大石头,沉甸甸的无比的沉重。此刻简如没有了刚才的意气风发,他手上拿着阚石的亲笔信,阚石在信中告诉他,有迹象表明,一场猛烈的大地震把黄河拦腰截断,一场浩劫即将来临。

阚石为什么会这样肯定这场灾难呢?这还得从年小六说起,年小六神秘回归后,回到国内阚石第一时间接见了他,年小六本身没有一点记忆,根本不知道他晕倒后发生的事情。但是他身体的后背,多了一些奇怪的图画和文字。

这些图案和文字对临摹了下来。交到了阚石的手中。夫妇俩一起研究,图案很像一副地图,文字竟然是简体字,上书:”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翌夏地陷,九州阏塞,四渎壅闭。”

夫妻俩百思不得其解,最后还是黎巧破译了第一组文字,她指着“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说:“老公,我想起来了,这是尚书里面的话,我读过。这是记录了4000多年前的一次日食。4000多年前,不就是我们这个时候吗,上个月十五日,不正好有日食吗?这个翌夏地陷,应该说的是地震。”

“大禹治水!”

两个人异口同声的说出来,一时间两人脸色煞白。阚石看过清华一位考古学家的论文,他描述了大禹治水的来龙去脉,文章根据考古发现的证据,推测大禹治水的大洪水是由地震引发的,而且还给出了确切的地址。

一场猛烈的大地震把黄河拦腰截断,位置在后世的青海省循化县积石峡一带。这里将形成了一个纵深1.3公里、高于古黄河河道二百一十米的超级堰塞湖。黄河水被蓄积了九个月以后,蓄水量达到170亿立方米!

这个水量是什么概念呢?举一个最直观的例子,被称为二十世纪最大的科技灾难的驻马店板桥水库溃坝事件,1975年8月,由于超强台风导致的特大暴雨引发淮河上游大洪水,蓄水量是7亿立方米,这个堰塞湖是板桥的20多倍。

而阚石所知的驻马店水库溃坝事件,导致河南省有29个县市、1100万人受灾,1700万亩农田被淹,其中1100万亩农田受到毁灭性的灾害,倒塌房屋596万间,冲走耕畜30.23万头,猪72万头,纵贯中国南北的京广线被冲毁102公里,中断行车18天,影响运输48天,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试想一下,积石峡堰塞湖崩塌后,170亿立方米的大洪水汹涌而下,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几乎被瞬间淹没,整个北方大地一片汪洋。古书上曾经这样记载:九州阏塞,四渎壅闭。

这场超级灾难带来的灭顶之灾,导致了在大洪水中幸存的氏族部落南下,从山西转移到了河南。在之后长达两百年的时间里,华夏文明几乎不复存在。这才有了后面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用了足足十三年,依靠简陋的工具,才让黄河水入海。

这是华夏历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阚石决不能让它发生在自己的时代,把自己几十年来的成果毁于一旦。既然知道了灾难的源头,疏通积石峡的堰塞湖就成了首要的目标。

事不宜迟,夫妻俩立马分工,黎巧亲自督促炸药的生产,明年夏天之前,一定要有足够的炸药使用。阚石将前往第一线现场指挥。同时山西、关中、甘州接到命令,调集各类物资。组织军队和民工前往青海积石峡,参加抗震救灾的工作,才有了金城的一幕。

华夏十六年四月九日,阚石动身前往青海,车站内黎巧握住阚石的手说道:“阚大哥,你一定要小心。这件事不管是不是真的,我总觉得有些诡异。我很担心你出事,不管怎样你一定要保住自己。”

阚石拍拍妻子的脸微笑着说道:“你放心吧!我会小心的。你也要保重,炸药一定要跟得上。好了,我先走了!”

说罢,他义无反顾的就上了火车。看着远去的火车,黎巧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此刻她心悸的厉害,有种不好的感觉,又说不出原因来。

……

积石峡又叫孟达峡,位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交界,整个峡道长25公里,两岸大山插云、峭壁耸立,谷中滔滔黄河由西面奔腾而下,水声湍急,声震如雷。

这里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南高北低,四面环山,山谷相间,气流回升,夏无酷暑,冬无甚寒。平均海拔2200米,是青海省海拔较低的地区之一。河谷地区平均海拔1850米。其中黄河在此流经七十六公里。

站在谷口的山坡上,眺望则犹如水槽的峡谷。阚石不敢想象这条峡谷若是被堵上了,这将是一个多可怕的场景。这么高的海拔如果出现一个平湖,170亿立方米,这样可怕的数据。堰塞湖一旦溃堤,将携带着大量的泥沙倾泻而下,那将是排山倒海,毁天灭地的力量。整个北方会变成一片泽国。

山西、关中和甘州共十万抢险大军,已经陆续抵达这里。这也是能动用的最大力量,人太多了,后勤也供应不上。首先选择好扎营之地就是重中之重,营地必须选择地势较高平坦的地方。要保证人员在地震中不会受伤。

在地震没来之前要把谷口先要扩大,加大泄洪的面积,阚石亲自对这里的地质做一些调查,根据这里的地质结构,将可能垮塌的地方提前做出预判,做好应急预案。

十多万抢险人员不知道为什么来到这里,他们非常服从安排。已经根据阚石的预判,在一些地方提前开挖通道。这些人只以为是要在这里搞一项水利工程。

大家的表情都非常轻松,出役官府是要给工钱的,这样能够给家里增加收入的好事,大家的干劲都很足。与民工相反,阚石不知道发生灾难的具体时间,所有的知情者只能在等待中煎熬。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运上来的物资也越来越多,知情者有些怀疑王上的判断。阚石也有些沉不住气了,毕竟那位考古学家也只是一种猜测。万一他的判断是个错误,这可就成了劳民伤财的坏事了。

华夏十六年八月二十日,眼看着马上就要立秋了,还是没有任何动静。很多官员已经沉不住气了,每天在这里人吃马嚼的耗费很大,很多人开始生出各种怨言,矛头纷纷指向官府,元甫也承受巨大的压力。

这天凌晨,元甫走出帐篷,见阚石站在坡上远眺河谷。犹豫了一下,他走过去正想开口劝一下王上。突然,大地开始震动,山岳开始怒吼,巨大的石块滚落下来,无情地飞向山谷中,所有人开始四下奔逃,可跌跌撞撞的根本迈不开步子。

一切只持续了一瞬间,整个世界就面目全非,更可怕的是,河谷中一座近千米的高山,从峰顶一直轰然塌下,把沿途的一切夷为平地,最后,把整个河谷堵得严严实实,筑起了两百多米高的坝体,河水顿时被截断了。

地动山裂,瞬间灰尘漫天。时间停格在那一瞬间,哭声、哀嚎声。地震最大时,多数人哭喊成一片,有个别的求天拜神的,有个别惊傻了呆如木鸡。所有人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尤其是知情者更是被吓得魂不附体。

阚石不顾一切的奔向山谷,朝着那个堰塞湖跑去,所有官员都醒悟过来。他们纷纷组织手下的民工,清点好人数,然后带着他们跟了过去。

阚石爬上高高的坝体,也不禁为眼前的一切惊得目瞪口呆。泥土和岩石在河谷中筑起了一个长约三百多米、高约二百二十米的土坝,如果要疏通它,需要开挖的土石方量至少超过100万方。

他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凭借着手中简陋的工具。这是一个不可思议巨大的工程量,而且必须在六个月内必须完工。据记载,这个堰塞湖就是在第九个月垮塌的,如果不能及时往下游排水,上游的水将在这里越积越多,到时候灾难肯定会越来越大。

最不利的因素是余震不断的发生,大家人心惶惶。阚石站在高高的木台上,面对着下面黑压压的人群,对着下面的人群高声讲话。

“……刚才我把问题的严重性跟你们说清楚了。乡亲们,是的,你们没有猜错,我的确早已经知道了会有这场地震,而且我知道这是一场浩劫。如果我们不尽快疏通河道,这场洪灾将顺流而下,九个月内将冲毁整个北方地区……”

“……北方将不会再有一座城池,一间房屋,一片庄稼地。我们幸福的生活将会被彻底的摧毁。想想吧,失去了家园,我们的家人和孩子将会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为了挽救我们的家人,我带领你们来了……“

”……我将和你们一道,疏通这条河道,将这场大洪水消灭在萌芽状,让灾害远离我们的家园!是的,这里余震不断,到处都是危险。但是你不冒险,我不冒险,那谁来保卫我们的家园?难道我们眼睁睁的看着洪水肆虐我们的家园吗?……“

”……乡亲们,为了我们的家园,为了我们的家人。我们拼了!我向你们保证,我阚石,作为你们的王,我将冲在最前面,撤退我也会走在最后一个。是男人的,都给我拿起工具,我们一起战天斗地,开创人间的奇迹。”

说罢,阚石就拿起锄头,分开人群。他第一个走向坝体,元甫和简如也紧紧的跟随在后,义无反顾的朝着堰塞湖走去。一个,两个,三个……

所有人都默默地拿起手中的工具,迈着坚定的步伐跟了上去。他们迎着两边坡顶滚下的落石,没有任何人退缩。一种悲壮在所有人心中升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