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我的知青路 > 第五章 敲钟上工 初干农活 集体劳动 有说有笑

马厩既是饲养棚,也是召集社员开会议事的地方,同时还是上工的聚集地。

招集上工的人,农村话,叫打头的,也就是工头。他必须是庄家地里的一把好手,是样板,你完成跟他一样的工作量和质量,才能记十个工分。打头的前一天和生产队长商量好第二天的农事,上下工的时间由他掌握。

那个年代,人们都很贫穷,生话好一点的人家,能有个座钟或小闹钟就不错了。所以,每天上工,他都要在马厩敲钟。

其实,这钟也不是我们想像中《地道战》里,老钟叔敲的那样钟。就是一小段铁轨,用麻绳拴牢,吊在一个横木杆上,拿个铁棒一敲铛~铛~~的声音,全村都能听到。

听到钟声,人们纷纷从家里走来,拿着农具到马号集合,由打头的分派当天的农活。

过了春节,也没有太多的农活,就是备春耕生产。

扒麻皮、搓麻绳、搓苞米都在马厩干。

扒麻皮,就是把麻杆从根部折断,麻皮和麻杆就分离了,顺势一拽,麻皮就下来了。

这活一般都是妇女或半拉子干(末成年的劳动力)。

年纪较大的妇女,用纺锤打麻绳。

纺锤是用一小段圆木做的,中间细,两边粗呈V字型,中间镶一根小树叉呈渔钩型。把扒下来的麻皮栓在钩上,用手旋转纺锤,这样麻皮就上劲了,上了劲的麻绳缠绕在纺锤上边纺边往里续麻皮。

这是一个技术活,一般都是有经验的妇女干。

纺好的单股麻绳就可以用来打大绳了。

打大绳

大绳是生产队用来做绳套的,用在马或牛车和犁杖上。

打大绳,事先要找好一个宽敞的地方,把事先搓好的三根单股细绳一头绑好,固定住。另一头挂在一个旱爬犁上,旱爬犁齐腰高,门型,横旦上面有三个等距的圆孔,穿上一个用金属制作的曲柄,靠外面的末端有个勾,用来挂单股麻绳,里面的手柄是用一块窄木板掏三个窟窿眼,穿在手柄上,这样三个手柄就可以联动了。

把绳子挂上后,伸直蹬紧,站立在旱爬犁上的人用力不间断地转动手柄,三股单根麻绳就一齐均匀拧上劲了。

一开始上劲,绳子长,转动起不费力。越到后来,距离越来越近,也就越来越费力。

绳子的另一头,有一个人拿着一个锥形的木头,插在三根单股绳的中间,把它们等距地分开。锥形木头的中间,横向有一个圆孔,穿过一个小木棒,这个人用双手紧紧地握着木棒,双脚蹬地,身体使劲向后倾斜,一点一点地向前挪动,绳子的质量好孬就掌握他的手上。

绳子在上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缩短距离,此时的旱爬犁就在地上慢慢的向前移动。直到一根大绳打完为止。

搓苞米要用一种工具,叫玉米穿子。

就是一个长方形的木方,一面有条半圆形的凹沟,中间有一个大钉子,倒向一面呈35度角,下面有个小圆洞,把苞米棒平放在凹槽里,用手摁在上面向前一推,苞米棒经过时玉米粒就通过下面的圆孔掉下来了。下面要用笸箩接着,穿两三下,扔到一边,再人工用手拧下玉米粒,玉米和棒子就分开了。

干这种活时,人比较多,大家在一起,一边扯大栏或是讲笑话,说着笑着,就把活干完了。

挑种子,都是几个人一袋子,背到某一家,大家做在炕上,放个炕桌,手抓一把种子粒放到桌子上,用手指扒拉着挑选。

一般都是妇女或是半拉子(不是成年的劳动力)干。

因为,我们是头一年到乡下干活,所以,分配点轻活。

重体力劳动是刨粪,刨塔头甸子积肥。

北方的塔头甸子,在地理上讲,其实就是湿地。

里面长着,像蘑菇一样的,大草墩子,春夏秋都不能进去。深的地方能没过人,只有冬季上冻了,才能进去。

冬天刨塔头甸子,那是真叫累啊!

数九寒天,冰封大地。一镐下去,震得虎口发麻,满头大汗,汗流颊背。

脱下棉袄,摘掉帽子,只穿秋衣,光着头干,一天下来,刨得胳膊生疼。

刨下来的土块用牛车拉回去,堆到一起沤肥。这中间还要倒两次才能沤好,成为腐质土。

开春以后,把它拉到水田地里,用筛子筛过后,把它铺在苗床上,用它来培育水稻秧苗。

在马厩住了一段时间

生产队长,又把我们按排到村中心的一处,三间茅草房居住。东西两间住人,中间伙房。南北火炕。

我和史卫国住在北炕。

南炕灶台做饭菜,北炕灶台烀猪食或烧水。

住到这里以后,我们每人轮流做一周的饭。

水是我们男生到井台去打,烧柴也是我们轮流劈。

这就是:

钟声一响,迈出门槛。

带上农具,直奔马厩。

分工明确,出工出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