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回到三国的特种狙击手 > 第2111章 真正的传道授业

回到三国的特种狙击手 第2111章 真正的传道授业

作者:东一方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5:07:24 来源:笔趣阁

李承乾从未听过王灿所说的道理,所以当他听到后,内心很有些触动。

商人,是衡量太平盛世的标准。

商人多,且商人活跃,的确是让百姓的生活更好。

李承乾接着道:“按照先生所说,商人的确是不错,可是,如果商人违法乱纪,那么又当如何呢?”

王灿说道:“太子的这个问题,却是有些庸人自扰了。朝廷设立了法纪,设立了律法,不论是商人,亦或是百姓,都有应得的惩罚。更何况,太子说商人违法乱纪,难道官员就不违法,百姓就不违法,如果是如此,天下也就不需要牢狱、律法了。所以所谓处处针对商人,本就是一个谬论。商人也是人,也是百姓,仅此而已。”

顿了顿,王灿再度道:“至于你担心商人扰乱大唐,或是商人贿赂官员,商人勾结官员等等,这本就是存在的问题。即便打压商人,也会有这些问题。所以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商人本身,而在于制度。朝廷需要制度约束官员,需要制度让人不敢铤而走险。”

李承乾闻言,那眼中愈发的明亮,说道:“先生一番话,如晨钟暮鼓,令弟子茅塞顿开。商人的确是没有必要打压,甚至于还应该鼓励商人。”

王灿道:“自是如此,商人四处经商,有利于百姓的发展。当然,也不能任其肆意哄抬物价之类的,但凡违法乱纪,但凡是哄抬物价等,予以重罚便是。”

李承乾道:“先生的意思是,不能因为商人逐利,就一棍子打死了商人。朝廷需要做的,不是打压商人,而是制定律法,确保商人不敢肆意违法乱纪。”

王灿道:“是这个意思。”

李承乾说道:“先生,弟子受教了。”

王灿话锋一转,便继续道:“现在再来说说工匠吧,士农工商,工匠是排在第三位的,也就略微比商人高一点。对于匠人,这个无数人认为的下九流贱业,你又怎么看?”

李承乾这个时候,却是稍稍谨慎下来。

他没有立刻说话。

因为有了商人的先例,他也就有了前车之鉴。

李承乾思虑一番,说道:“先生,弟子曾在匠作坊接触到了一众的匠人,也在酒楼接触到了许多的匠人。这些人,做事情极为认真,他们很是淳朴。不过因为他们自身的眼界,以及自身的经历,所以也就只能是成为匠人,无法有更高的身份。”

王灿说道:“工匠的身份,不在于自身眼界如何,而在于朝廷的认可。耕农是天下之本,必须要有人耕种,但实际上,匠人却一样是不可或缺的。”

“居住的宅子,是匠人修建。”

“士兵的武器、甲胄,也是匠人锻造冶炼而成的。”

“我们身上的衣衫,也是裁缝制成。”

“甚至于道路、桥梁、船只等,都需要匠人,如果没有匠人,那么整个天下,都是乱糟糟的,不可能有序。”

王灿继续道:“所以匠人也是关键中的关键,事实上,尤其最为厉害的工匠,譬如说能改良冶炼刀尖的匠人,稍稍一个改动,能锻造出更为锋锐的武器,却是凝聚了无数的心血。若说这样的匠人,不珍贵吗?”

“自是珍贵的。”

“甚至可以说,是国之柱石也不为过。因为一个武器的改良,会使得无数士兵免于死伤,会让朝廷的军队取得胜利。”

“再者,如疏通河流的人,因为懂得山川河流走势,使得河流不至于泛滥,不至于波及百姓,这样的人不珍贵吗?”

“也是珍贵的。”

王灿沉声道:“这天下除了儒家外,其余诸子百家,但凡各自领域,真正顶尖的一小撮人,都是有利于大唐发展的,都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因为真正顶尖的技术,最终又造福于人,使得百姓能够受益,使得国家能够受益。”

李承乾仔细的琢磨一番,颔首道:“先生所言甚是,真正顶尖的匠人,不论是医师,亦或是农人,还是冶炼武器的,都是很重要的。”

王灿道:“所以简而言之,这些大国工匠,都值得给予身份。”

李承乾道:“先生的意思是,这就等于是千金买马骨,一方面是朝廷给予嘉奖,以示对匠人的器重。另一方面是朝廷给予了嘉奖,会吸引很多匠人做事情。”

“是这个意思。”

王灿笑着回答。

对于王灿来说,他希望能改善匠人的地位。不论是商人,亦或是匠人,还是农人,王灿都希望能改善,而不再是一家独大。

这是王灿的想法。

所以,才有王灿和李承乾的一番话。

李承乾正色道:“先生,关于嘉奖工匠,其实这一点应该不难。但是,要抬高商人的地位,恐怕是不容易,毕竟这事情在朝中,极可能遭到抵制的。满朝的诸公,不可能同意。”

王灿说道:“这事情,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自然不可能让你一蹴而就。而且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说到这急于求成上,便说点题外话。”

李承乾道:“先生请说。”

对王灿的话,李承乾是极为相信的,若说朝中的一些官员,和他说话时,都有自己的利益,可王灿不一样,王灿和李承乾之间,并没有利益上的瓜葛。甚至于,王灿不曾正式收李承乾为弟子,也就是李承乾自己称呼王灿为先生,而王灿没有拒绝。

王灿说道:“但凡君王,或者说但凡上位者,都容易存在一个缺陷,那就是急于求成。一道命令下去,就希望贯彻下去。”

“因为君王,都希望立刻见效。”

“前朝杨广,便是如此。”

“杨广修建大运河,三征高句丽,以及其余诸多事迹,实际上,都过度的急于求成。如果杨广把他要做的事情,拉长时间,变成五十年六十年,乃至于更长时间来完成,那就不一样了。”

王灿说道:“可惜的是,杨广急于求成,施政严苛,以至于大隋最终覆灭。你是大唐的太子,将来是要继承基业的。这一点,要引以为鉴。”

李承乾道:“先生教诲,弟子谨记于心。”

王灿说道:“言归正传,又回到对于工匠、商人的地位提高上,不论是工匠,亦或是商人,在抛开了自身官职的情况下,士农工商都应该是对等的。如此,朝廷的发展,才会是越来越好。否则,那就会走入极端,百姓的日子会越来越难。”

李承乾道:“确实如此。”

王灿道:“士农工商,各有分工,而在最前面的士,掌握了最多的资源,享受着最为风光的官职。但实际上,应该反哺百姓的是这些官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便是这个道理。所以当官的,应该是孺子牛,应该是为百姓服务,这才是根本。可真正的情况,却并非如此,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作威作福,都是享受着最好的待遇,却是没有尽职尽责。所以对百姓的监察力度,还应该是加强。即便是朝中有大理寺,有刑部,都还有待加强。”

李承乾说道:“这一安排不容易啊!如今朝中的官员,如果朝廷施政稍微严苛一些,这里的严苛是针对官员,那么便会遭到群起而攻之,说什么并非圣君垂拱而治,说什么皇帝与民争利,总之各种事情都能套过来。”

王灿说道:“所以到这里,又涉及到了一开始的问题。所有的规则,都是儒士制定的,而所有的好处,都是儒士得了。偏偏最应该遏制的,就是儒士。”

顿了顿,王灿继续道:“太子要执政,那么这些事情,就是需要一点点改变的。”

“当然,说得再深刻一点。”

“和朝中官员政权,其实涉及到的便是君权和臣权的争执。君、臣之间,总有一方是更为强势的。一旦皇帝强势,那么所有臣子的一切,都是围绕着皇帝来。一旦臣权强势,也就是所谓的相权,朝中宰相权势强,那么君权就会受到压制。”

“皇帝要贯彻思想,就必须要压制儒士,就必须要压制臣权。”

“这是不可能调和的。”

王灿侃侃而谈,继续道:“所以太子向继往开来,要做一个明君,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总之,我只是抛砖引玉,提一个大方向,真正要践行的是你。知易行难,纸上得来终觉浅,终究还是要落到实践上。”

李承乾双手合拢,恭恭敬敬的道:“弟子谢先生授业解惑。”

在王灿这里,他学到了太多。

因为这一切,都是所有他的东宫老师不会传授的,甚至于就算是李纲,也不会说得这么透彻,不会把事情说清楚。

所有的教导,都是教导他要礼贤下士,要体恤百姓,要信任臣子,甚至于宣扬什么尧舜之君无为而治等等。

可所有这一切,仔细的想一想,没有涉及到官员自身的。

有的是对皇帝自身的约束,偏偏真正要交给皇帝的手段,却是半点都不曾提及,这是李承乾最为不喜也不满意的地方。

恰是如此,李承乾对王灿万分感激。

因为王灿是真正的传道授业。

是真正教导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