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显耀大唐 > 第六十三章 议征高句丽(三)

显耀大唐 第六十三章 议征高句丽(三)

作者:汉胄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3 15:27:58 来源:笔趣阁

唐都长安,蓬莱宫,宣政殿。

高宗望着与自己并肩坐在宝座之上的武后,望着殿内神色肃然的群臣,缓缓开口道:“诸位爱卿,今日早朝,朕与尔等仅商讨一事,便是征讨高句丽之事,诸位亦皆知道,泉盖苏文身死,诸子分立,其二子男建、三子男产联合起来,驱逐长子男生,违背礼法,天理不容,如今男生率众归降我大唐,祈求朕躬助其讨伐悖逆,彰显人伦,其言哀哀,其词切切,朕心何忍?故此,朕决意谴大军深入北疆,讨逆靖难,拟以英国公、司空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总管辽东诸战事,不知诸卿意下如何?”

高宗一句话刚刚说完,便听得之前勾心斗角、泾渭分明的帝后两党官员竟然异口同声的高呼皇帝圣明,如果是不知情的还认为朝中依然是高宗主政呢。

其实这一次令李绩为征讨高句丽的总负责人一事,实际上是高宗和武后相互妥协的结果,因为如今高宗与武后两大阵营对垒,泾渭分明,只有李绩严守中立,却又能够得到高宗和武后一致的信任,资历威望、能力也尽皆足以胜任,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经过了长期的争吵之后,帝后双方各让一步,最终同意以李绩为征讨高句丽的总负责人。

“既然诸位爱卿无异议,那便这么定了,以李卿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总管辽东诸战事。除此之外,为鼓舞全军士气,朕还决意令太子监国,亲自前去高句丽诘问那泉男建,勒令其俯首认输,永不敢叛。”高宗一边说,一边站了起来,突然说出了这个决定,又看到群臣错愕的表情,不由得兴奋不已,意气风发起来。

可是没想到他的这个决定却立刻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只见中书令许敬宗首先躬身说道:“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呀,陛下乃上邦君主,万金之躯,如何能自降身份,亲临下邦小国?更何况陛下身体本来就不太好,若是到那苦寒之地,一旦病情加重,岂非我大唐之大不幸哉?微臣忠直之言,难免冲撞,还请陛下恕罪。”

许敬宗这么一说,王德俭、袁公瑜、侯善业等武后党人也都纷纷附和,有过激的甚至以头戗地,磕得头破血流。

许敬宗当然不仅仅是关心高宗身体那么简单,而是关心高宗亲至辽东后是否会乘机控制军权,所以这才竭力劝阻高宗。

而接下来更加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帝党的刘祥道等人竟然也随之劝阻高宗,他们既担心高宗的身体状况,同时又担心在高宗离开之后,武后会乘机对付他们,所以也是附和许敬宗的意见,死命的劝阻。

许多年以来,朝廷百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竟然出奇的意见一致,而且还是连续两次!这样的一幕绝对是创造了历史。

就在群臣一致反对的声音下,高宗那意气风发的神情终于被打消了,可是他却仍然有些不甘心,还打算来个一意孤行,却没想到武后也当面谏止,并罗列了一大堆理由,比如高宗身体不好,比如御驾亲征规格太高,高句丽不配,比如皇帝亲临容易干涉军政,不利于战争等等。

不管这些理由是不是牵强,总之武后的态度已经亮明了,群臣也都是一副高宗不同意取消御驾亲征便誓不罢休的态度,高宗也不由得叹了一口气,心中开始动摇了起来,但他还是有些不甘心,便对一直沉默不语的李绩问道:“李爱卿,依尔说,朕是否当亲征高句丽?”

却听得李绩缓缓上前,躬身说道:“微臣以为,皇后殿下与诸位同僚所言不错,陛下乃万金之躯,实不宜出征高句丽,然则微臣亦深知陛下之意,以圣驾亲临北疆,鼓舞军心士气,三军将士用力,自可一鼓作气,攻下高句丽,故此,微臣以为,莫若采取一折衷之办法,陛下委派一位皇子代替陛下出征高句丽,如此一来则鼓舞士气之目的能达到,陛下亦不必受舟车劳顿之苦。”

“爱卿言之有理,便是这么定了。”高宗见李绩给自己找了个最好的台阶下,自然是满口答应,不过他随即又问道:“可是朕又该派哪个前去北疆耶?李卿可有人选?”

李绩却是微微躬身道:“郇王素节向来聪慧,又是陛下亲子,臣闻彼最近又作《忠孝论》,想来忠诚可嘉,不如便派郇王代陛下前往高句丽,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郇王李素节是高宗第四子,母亲是萧淑妃,乃是高宗诸子之中,最令武后讨厌的,李绩提出这个建议自然就是在等着后党众人否定的。

果然,李绩刚刚说完,便听得西台舍人袁公瑜上前说道:“陛下,老臣以为此事不可,老臣向闻郇王身体不好,前一段时间陛下还关照郇王,令其不必频繁入宫朝见,如此说来郇王之病应当不轻,既如此,又如何能代陛下出征?”

“既如此,那杞王上金如何?”李绩假装皱眉,然后提出了高宗另外一个儿子,向高宗问道。

到目前为止,高宗一共生了八个儿子,其中长子李忠被处死,次子李孝病死,剩下的也就是三子李上金最大了,可是由于并非武后所出,所以甚为武后厌恶,虽然此子身体素质和能力都可以担当这次代替高宗出征的重任,后党众人也绝对不会同意的,因为万一此人借此掌握了兵权,岂不是武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么?

所以,李绩的提议自然也遭到了后党众人的一致反对,甚至连武后都亲自出面否决,理由很简单,李上金并非高宗嫡子,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众臣见高宗仅存的两个庶出儿子全被否定了,那么剩下的也就是武后所生的四个嫡子了,而在四个嫡子之中,李弘是太子,自然不可能冒这种风险,而豫王李旭轮又实在幼小,所人选就只能在沛王李贤和周王李显之中选出一个了。

而在大多数大臣的眼中,这一次被派往北疆代替皇帝出战的,定然是沛王李贤无疑,毕竟李贤自幼就有贤德之名,再加上年纪比李显大两岁,相对也更合适一些。

所以这一次不待李绩再说,便有大臣举荐沛王贤,而这个举荐者,乃是帝党之首刘祥道。

这并非是刘祥道讨厌李显,而是站在客观的角度,认为李显年纪有些小,不太适合,同时也知道李贤和武后关系不好,便想着让李贤借机掌控一部分兵权,以制约武后的野心。更兼刘祥道过去曾做过沛王府长史,与李贤关系甚好,想着等到此事之后主动与李贤联系,联合太子共同制衡武后,或许能够遏制武后的野心,令高宗更加好过一些。

可是武后又是什么人?她怎能眼睁睁看着权柄落入与自己一向不和的李贤手中?所以便示意许敬宗带头反对。

许敬宗乃是武后的心腹,自然深知武后之意,当先便带头反对道:“微臣以为不可,沛王虽贤,然而性情太过刚强,于征战或许无碍,然则此次征战高句丽,须当剿抚并用,以抚为主,以剿为用,周王性情柔顺随和,更加适合。”

“不然。”刘祥道当即反驳道:“许相虽言之有理,周王亦甚贤能聪慧,然则周王年纪尚幼,读书又是不多,恐难担此重任,沛王虽性刚,然则颇通经史,又素来仁爱,只需陛下派遣一老成持重之士佐之,定能圆满完成陛下所托。”

这时候却见详刑寺正侯善业冷笑着说道:“如此说来,刘公是嫌周王年纪幼小、文采不好了?然则刘公莫非不知,周王年纪虽幼,却是身高七尺,比沛王还高出半头,不仅武艺出众,文采更是非凡,如何去不得北疆?”

“呵呵,莫非是道听途说乎?吾可是听说周王这几年来只懂舞枪弄棒,不喜读书,不著经史,尔说周王文采非凡,不知有何证据?”刘祥道一向瞧不起靠溜须拍马而得富贵的侯善业,如今见对方竟然用如此啼笑皆非的问题诘难自己,不由得哑然失笑,开口驳斥道。

但见侯善业一脸不屑地说道:“下官本以为刘相身为司礼太常伯,当朝宰相,定然对天下许多大事尽皆知晓,如今看来,实在是名不副实啊。”

“尔此言何意?”刘祥道没想到自己竟然被对方如此鄙视,不由怒气渐生,沉声喝问道。

只见侯善业呵呵笑道:“刘相之前为沛王府长史,如今想办法为故主多谋些功劳,下官亦理解,然而刘相却不能因此而随意污蔑周王啊,刘相岂不知,数年前,周王仅仅七岁,便做出一首诗,此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却又工整,写景抒情完美交融,意境浑成,堪为绝唱,如此诗作唯有大才者方能作出,如何被刘相称作读书不多?”

“哦?不知是何诗作?竟然被尔如此推许,本相倒是想要领教领教。”刘祥道早已见惯了这阿谀拍马者的嘴脸,所以自然是不大相信,于是冷笑着问道。

却见侯善业也不着恼,缓缓念诵道:“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狂生去,萋萋满别情。”

刘祥道闻言一愣,随即哈哈笑道:“尔说甚?哈哈,真是可笑,这首诗乃是最近流行于文坛之内一首绝品佳作,据说乃是一位神童所作,尔竟然将这首尽人皆知之诗作推到周王头上,亦不知是成全了周王还是害了周王乎?”

却听得侯善业也是嘿嘿冷笑道:“这歌刘相恐怕就有所不知了,此诗乃是周王当初戏弄一位狂生所作,只不过当时周王乃是微服出访,未免麻烦,故此才未透露身份,此事当时李公府上长孙敬业亦在场,公若不信,只问李公便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