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显耀大唐 > 第一百五十四章 给太子上点眼药

显耀大唐 第一百五十四章 给太子上点眼药

作者:汉胄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3 15:27:58 来源:笔趣阁

“哼,我还没有招惹你,你竟然主动惹上我了,既然如此,那就休怪我不客气了。”李显心中冷笑连连,可表面上却是一团和善,拍着胸脯保证道:“皇兄请放心,小弟保证一个月之内定然让那厮再也得意不起来。”

“呵呵,能得贤弟如此保证,为兄也就放心了,那厮得罪了为兄倒也没什么。可是他得罪了贤弟,那简直就是自寻死路,好了,时间也不早了,为兄该回去了,待得一个月后,静待贤弟的好消息。”李弘见目的达到了,也不再多说,便准备打道回府。

“嘿嘿,惹上你没什么,惹上我就是自寻死路,你这不是说你一个堂堂太子还不如我吗?”李显自然听得出李弘话中的挑拨之意,于是惶恐的说道:“皇兄此言,小弟实在惶恐,那厮之所以敢于****皇兄而忌惮小弟,实在是因为皇兄仁厚而小弟心胸不够宽广,对了,小弟还有一事想要请教皇兄。”

“哦?七弟有何话要说?但讲无妨,你我兄弟还用得着这般客气?”李弘妙计得售,又被李显吹捧了几句,心中得意,跟李显也客气了起来。

却听李显说道:“小弟听说那日在朝堂上,兄长为了小弟之事与那厮据理力争,曾经说起过若是此战停止,可将作战所用之粮食救济受灾百姓,可有此事?”

“啊?七弟这话如何说起?”李弘以为李显是在追究他阴谋参与陷害李显,面色顿时就变了,还好李显没有发现,定了定神又说道:“不瞒贤弟,这话其实是戴公所说,为兄当时并无此言论,为兄只是担心七弟征战劳苦,同时又担心七弟立下大功,会受到某些人忌惮,对七弟不利,所以才劝说圣上下旨停战。”

“呵呵,皇兄不必解释,皇兄对小弟一颗拳拳爱护之心,小弟焉能不明白?小弟想说的是,当初圣上已然同意,可是如今小弟返回,战事节省下来的那些粮食是否送到了受灾百姓手上?若是果真能够将那些粮食送到百姓手上,小弟这一番停战,也算是为百姓造福了。”

“原来七弟说的竟是此事,七弟身处逆境却仍然牵挂着受灾百姓,为兄真是惭愧呀,唉,不瞒七弟,当初满朝诸公都是为了将七弟拉回来,有谁真正想到普通百姓?不过贤弟请放心,为兄这一回便是拼尽性命,也要向圣上说起此事,定要满足贤弟一颗爱护百姓之仁心,定要将粮食送到百姓手中。”

李弘对着李显拱了拱手,然后匆忙离去。

不过李弘的心中却是得意不已,自己这一趟周王府可真没有白来,不仅解决了贺兰敏之这厮,还陷害了李显,让他更加受到武后的打压,同时还从李显那里得到了一个好主意,那就是要将之前在朝堂说的省下战争的粮食要出来,接济受灾的百姓,为自己赚取足够的名声。

可是李弘却也不想想,李显怎么会如此好心的送给他那么一份厚礼?实在是因为李显太了解武后了,他相信只要李弘来这么一出,定然会遭到武后更深的忌惮,从而将李弘和武后的矛盾置于最上面,从而减轻对自己的猜忌防范,化解来自武后的压力。

至于李显答应过的关于贺兰敏之的事,李显就更不用操心了,因为他知道杨老太太过不了几天就会蹬腿了,等杨老太太一死,根本不用自己动手,贺兰敏之就会完蛋大吉。

所以这一回,李显根本就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就能轻易化解危机,并且将矛盾转移到武后和太子那里,真可谓赚大发了。

李弘却是不知道李显的算计,他兴冲冲的返回东宫,与戴至德商议了一下,当然没有提起李显,然后就向皇帝上疏,将大军出征一个月所用的粮食细细算了一遍,然后请求从国库调拨数十万斛粮食,用以接济受灾的百姓。

李弘的上疏果然受到了高宗的夸赞,朝中大臣也都赞颂太子仁心仁德,一心为百姓着想,这一念之善不知道救活了多少百姓。

而除了高宗和群臣之外,百姓们也对李弘的仁德大家赞誉,甚至受到李弘恩惠的地方百姓都专门向皇帝上万言书,感激天子洪恩和太子的仁德。

朝野之间共同的赞誉令李弘的声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令李弘心中得意不已,暗暗想道:“吾之所以能有今日,多亏了这位好七弟的提醒,如果不是他那一句无心之语,吾怎能收获到朝野之共同赞誉,嘿嘿,相信经过这一次,吾之太子地位必然是稳如泰山,母亲虽然野心勃勃,却也再难以制衡。”

而事实也的确不出李显所料,李弘声望的迅速膨胀也立刻引起了武后的警惕,武后虽然在表面上也夸赞自己的儿子,可是心中对他的恨意已经十分浓厚,于是下令寻找太子的过错,以便乘机教训教训他,却没想到太子这厮竟然十分循规蹈矩,武后和她帐下那般党羽在经过十余日的苦苦寻找,竟然始终没有抓住其错处。

然而没有错并不代表武后就没有办法对付他,她暗中传令自己的亲信、司元太常伯王德俭,令其暗中掣肘,无法克期交付粮食,让李弘的承诺无法兑现。

王德俭这人性情狡诈多智,加上其脖子上长有一颗瘤子,所以人送外号“智囊”,此人不等武后的命令发出,就早已暗中做好了准备,待得收到命令后,立刻向皇帝上疏,说是国库告急,又因为今年天气干旱严重,朝廷已经放出去了不少粮草,再加上前一段时间高句丽遗民反叛,朝廷为了平叛也耗费了不少粮草,因此各大粮仓早已经入不敷出,如果再将太子所需求之粮草取出,恐怕明年的种粮都没有了。

高宗闻讯大怒,可是实情如此,他就算再着急又有什么办法?只好下令王德俭先从各处凑出数万斛粮食应急,可是王德俭却说他连一千斛都拿不出来,并且提出辞职不干了,任凭皇帝处置。

高宗见状没有办法,只好下令从皇宫里调出数千斛粮食,交给太子应急,结果太子这些粮食没能满足灾区百姓的需要,令百姓很是失望,这时又有人造谣说是太子亲信官员、太子右中护兼摄正谏大夫、同东西台三品赵仁本贪墨了粮食,才导致有这样的结果,结果百姓闻言大怒,围住了赵仁本,将其打了个半死,并且请求朝廷重惩贪官,后来为了避免引发民变,高宗只好下令将赵仁本贬为崖州刺史,方才平息了民愤。

而与此同时,皇后武氏带头节衣缩食,大幅度削减宫中仕宦人员的俸禄,说是因为皇太子请求接济百姓、宫中调拨粮食之故,结果惹得宫中怨声载道,人人怨恨太子,导致李弘名望大跌,心中惶恐之下只好从东宫府库中捐出大量钱帛,以填充之前皇宫捐献粮食的空缺。

李弘这一回没有落到好名声,反而赔出了大量的财物,真可谓是得不偿失,可是李弘却没有想到是李显在算计他,反而对武后更加怨恨。

而就在这时,突然传来了一条消息,他的外婆,也就是武后的生母荣国夫人杨氏于昨夜病逝于九成宫,享年九十一岁。

这个消息暂时中止了各方的斗争,却让各方的矛盾一致对准了作威作福的贺兰敏之。

荣国夫人杨氏,出身于隋朝宗室,父名杨达,隋炀帝征讨高句丽期间为右武卫将军,进位左光禄大夫;伯父杨雄为隋朝观王。杨氏于四十岁时再嫁时为工部尚书的武士彠,生下三女,长女为韩国夫人武顺,次女乃是武后,三女不知名,嫁给名将郭孝恪之弟郭孝慎。

在武氏谋求皇后之位的过程中,杨氏东奔西走,求见开国元勋长孙无忌、李绩等人,请求得到他们的帮助,虽然遭到长孙无忌的拒绝,却被李绩所接受,结果李绩一句“次陛下家事尔”促使高宗决定废王立武。

正是因为母亲在武后进位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武后对于母亲深为感激,先是封为代国夫人,又改封荣国夫人,同时规定荣国夫人的品级是第一品,位在王公母妻之上。

也正是因为念着母亲的好处,武后一直容忍贺兰敏之的胡作非为,不管有多少人揭发检举他的罪名,都一概不问。

如今杨氏夫人逝世,意味着贺兰敏之的保护伞失去了。

可是贺兰敏之却好像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连他母亲武顺的劝告都听不进去,依旧是胡作非为,胆大至极。甚至杨夫人去世当晚,他竟然在康平坊花天酒地,醉生梦死。

“七弟,你那日许诺要铲除贺兰敏之,如今正是机会,可不要坐失良机。”吃够了武后苦头的李弘暂时偃旗息鼓,不敢明着与武后做对,甚至明明知道武后对贺兰敏之厌恶至极,却也不敢出头,只好使出借刀杀人之计,将这个任务推给了李显。

只见李显点了点头道:“皇兄且放宽心便是,小弟自有分寸,最多二十日,定叫那厮在劫难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