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朝请郎 > 第387章 城南韦杜

大唐朝请郎 第387章 城南韦杜

作者:宁溪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2 15:55:10 来源:笔趣阁

打仗其实是一件特别麻烦,繁琐的事情,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派兵去打就行了。不行。

比如开路搭桥,敌境渗入,山地侦察等等,都需要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士去完成,物资的转运,后勤线路的保障,马匹的管理等等。

就是一个煮饭,都得好几千人。你不可能让战卒自己煮饭洗衣照顾马匹吧?

其他的,营寨建设守卫,虞候,侦骑,两翼防护,物料械使的保管发放维护,物资统计供应,等等等等,都需要人手来完成。

即使是现代纯热武器战争,打的也是后勤,何况还是在这个时代。

事实上,相对于大唐的其他部队,凤翔军已经大大减少了非战斗部的数量。

做为一场战役的策划,张军需要考虑的事情要远远超过所有其他参与者。

士兵只需要执行命令去战斗,将官只需要考虑一小块区域,将军考虑的也只是计划内的战争局势。

而张军,甚至需要考虑到后勤补给线上的一个陡坡,一块拦路石。事无巨细,不能有一处闪失。

“耶耶,清禅可不可以要一条船。”小清禅摇了摇张军的手,仰着小脸,大眼睛忽闪忽闪的看着张军。

“船?清禅要做什么?”张军蹲下来,把女儿搂到怀里,软软的小身子给他带来一种难以言述的安心,踏实感。

小清禅指了指水面:“到那上面去,飘啊飘,娘娘说夏日的时候,水面就很凉爽,我陪娘娘来乘凉。”

张军看了看飘着细碎的薄冰,还有些混浊的水面,大手在清禅的小脑袋上抚摸着:“好,耶耶给清禅做船……”

张军忽然一愣。大娘子会不会游泳啊?红蕊会不会?府内侍婢们,都会游泳吗?

不过想来是不会的,这个年代,洗澡都是用木桶,平时又能去哪里学游泳呢?

河里么?即使再开放,也不可能光天化日的几个女子跑到河里去戏水吧?何况别说泳衣,连短衫都没有,穿着儒裙下水么?

当然,会,肯定是有人会的,没有才不可思议。

但也只能是那些平民百姓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在大河湖泊江流边上长大,大抵也是小时候性别蒙沌的时候学来的。

像渔民,船家这样的家庭,会游泳就是必然的。

官贵人家的女子,包括侍婢在内,几乎不太有可能学习凫水,也没有那个机会。当然这不是绝对,会水的应该还是有的,只是极少。

军中到是多有游泳高手,自春秋起,军中就有专门的游泳训练,是一项重要的战技。游泳变成一种娱乐方式是在宋代,尤其南宋以后。

北宋大宦官杨戬在自己的卧室后面修建了专门游泳的水池……这应该是历史上最早的泳池了。还有戏水比赛和表演。

“耶耶。”小清禅见耶耶说了一半的话就没声了,轻轻推了推张军。

“清禅想不想学凫水?”张军用下巴在小清禅脸上蹭了蹭。

小清禅眨了眨大眼睛,没明白耶耶是什么意思。凫水,是啥?

“我,”三三想说什么,说了一个字又顿住了,小手紧张的在身上抓挠了几下,小脸通红。这俩孩子还是有些畏惧张军。

就是小清禅的两个小伴当,一个叫王三三,一个叫崔六女。

张军没让大娘子给她们改名字,就没拿她们当做什么伴当侍婢,就是清禅的玩伴,小朋友,就叫她们自己的名字。

“三三要说什么?”张军笑着问她,伸手在她小脑袋上搓了搓,小丫头就开心的笑起来,胆气也壮了几分:“我我会浮水。”

“哦?”张军睁大了眼睛:“你和谁人学的凫水?”

“我耶耶。我家阿兄也是会的。”小丫头看了看水面:“三三浮给相公看。”就要往水边走,被张军一把拉住。

小丫头没理解张军的意思,疑惑的看向张军。

“现在不许,还有冰,水里太凉,而且池中污浊。现在浮水会生病。”张军给小丫头解释了一下:“待夏日才可凫水。”

小丫头懵懵懂懂的点头应是,其实不太明白张军的意思,不过还是知道张军的善意的,相当开心。

“是要跳到池里面去么?”小清禅也明白凫水是什么意思了,小脸上全是震惊。

小孩子是不准靠近湖水的,家里大娘子红蕊等人看护的紧,生怕出了意外,在小清禅心中,跳进湖水也就等于死掉了。

“凫水是可以练的,只要弄懂了水性就可以浮在水面上。”

“耶耶可会?”

张军点了点头:“当然,耶耶凫水还是很厉害的。”

小清禅眼中满是惊讶和祟拜,搂着张军的脖子在他脸上亲了两下,向后仰着小脑袋看着张军的脸:“耶耶不要跳池可好?”

“好。”张军的心瞬间就被幸福给填满了。小棉袄太贴心了。

“郎君,前堂有长安客至。”一直随在后面的侍婢快步走过来,小声向张军通报。

长安?张军琢磨了一下,想不出这个时候长安有什么人会来。肯定不能是紫蕊。便牵着清禅,带着她的两个小伴当往前面走。

到了北堂,把三个孩子交给大娘子由绿蕊带着,张军看了看身上,稍整理了一下衣衫,这才绕过廊庑去了南堂。

近卫把来人带了进来。

来人是个满脸胡子的大汉,在寻常人中也是个大个头,身材有些魁梧,但气质却是给人斯文的感觉。

“京兆韦氏渠牟,见过太保。”

“免礼。”张军打量了他几眼,摆摆手请入座:“随意坐吧。可是有事?”

“某奉我家相公之命,奉书信于太保。”汉子恭敬的奉上信匣。

他从随身的皮包里拿出密封的信匣,给张军展示了一下完好无损,封印俱全,然后把信匣轻轻的放在案几上,向后退了两步。

这个礼节尺度拿捏的刚刚好,即不刻意疏离,也不越矩。

他是没有资格把任何东西交到张军手里的,哪怕张军再随意也不行,这是律法的规定。但密信这东西又不能假手他人。

张军已经想到他是谁了,又打量了几眼,这才去拿信匣。

当着信使的面拆封看信,也是一种礼节,表示对写信人的一种尊重,我没有怠慢你,第一时间就看了信。信使是要回报细节的。

这个韦渠牟,字元均,出身不低。

唐代豪门众多,比较有势力的就有九十八家,但都被五姓七望碾压,不能比。

唯一能和五姓七望掰掰腕子的,也就是京兆六姓韦、裴、柳、薛、杨、杜。韦家是六姓之首,是继五姓七望之后的新顶级豪门。

只是大唐一朝,韦家就出了十七位宰相,两个节度使,牛逼的不要不要的,甚至隐隐的有着天下第一氏的辉煌。

韦渠牟祖上是韦氏分支,虽然不显,也是享受着韦氏蒙荫,妥妥的官好几代。

他这个人挺有意思,年轻的时候做过道士,然后又跑去做和尚,三十好几了才不知道怎么想的,还俗出来做官,跑去韩滉那里做了个从事。

他们家和韩滉家里是世交。这就是官宦子弟的优势了,不管怎么胡来怎么玩,想要编制了就可以马上到手,平步青云。

那些寒窗苦读拼搏十年换个机会的,在这些子弟眼里都是渣渣。

他跟了韩滉多年,被推举为四门博士,然后开始一路升迁,做到了太常卿,散金紫光禄大夫。

按现代的说法,他也是唐代的诗人,不过并不是太出名,唐代的大诗人实在是太多了。但他的老师就比较出名。李白。

有个不太着调的老师,所以也就能明白他为什么又当道士又当和尚三十六七才出来当官了。

不过他的诗写的确实不太咋地,如果不是官做的大,估计我们都看不到。

能留下大作的人,没有一个是家势小的,基本上都是大员重臣,包括李白和杜甫。

李白是皇室,杜甫是京兆杜氏。城南韦杜,去天五尺,是和老韦家齐名的家族,出过十二个宰相。

关键是韦杜两家还是世代交好的联姻家族,出来的宰相也基本上都是刚正清廉德学并举,名声特别好。

‘乡里衣冠不乏贤,杜陵韦曲未央前。尔家最近魁三象,时论同归尺五天。’这是杜甫自己说的。

说咱们那里官员特别多,只有老杜家和老韦家住在皇宫门口,你们家最近连着出三公啊,不愧是和俺家齐名去天五尺的家族。

杜甫官不大,不是他做不大,是他一直在辞官胡搞追星,基本上一辈子没干过什么正事儿。

你看他想上班了马上就能当节度参谋,缺钱了就马上能找守将要上几十两,那能是一般人吗?而且他也是没赶上好时候。

话说回来,成都府的节度参谋,那也不能算是小官了,一般人努力一辈子能做得到么?

他就是家族势力大了,轻狂,又受了李白的影响,总感觉自己怀才不遇,应该当宰相,不能踏实下来做事。

李白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真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么?

那他成天给皇帝献诗,给公主送诗,和王维争风吃醋的,干什么呢?玩啊?再说他自己是皇室,娶了两个宰相的女儿当老婆,谁是权贵?

他如果不是权贵,不是皇室,你看他敢不敢折腾高力士。

现代人都被宦官这个词给带歪了,高力士可是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齐国公,妥妥的一品大员,是内相。

他就是在牢骚自己的官小了,想一步登天,这在大唐是不可能的。

大唐干县令的皇室多了去了。蒙荫入仕简单,但能干到什么程度全得靠自己,得真能做事做出成绩来。

这韦渠牟,在张军看来,就是第二个被李白这个损友影响太深的人。

不过这会儿李白都死了好几十年了,韦渠牟也不再浪荡,虽然快四十了,但也是来得及,最后干到了太常寺卿,为九寺卿之首。

虽然没有正式拜相,但也是小相公,有朝议的权力。

他和谢清昼,权德舆的关系比较好,也颇受颜真卿的夸赞。这么算的话,还算是张军的自己人。

从事,就是幕僚,属于是地方主政官员的私聘人员,不在朝庭编制内,和历史上的从事史不是一回事儿。从事史就是唐代的参军事。

虽然从事不是秩官,但都是和地方官长亲近,是很多蒙荫入仕的官宦子弟,还有吏考不过的贡举及第人员的第一选择。

他们在地方长官身边干几年,取得赏识,然后就可以被举荐到朝庭上,起步就是正七品,一步到位。

往往比正儿八经经过吏考分配的人员升官要快。

韩滉的信不长,主要是给张军解释元琇被贬官的事情,说什么并不是出于私愤什么的,张军一个字都不信。

不过特意写封信来解释,这个态度还算可以。而且这事儿和张军也确实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他也不想掺合。

漕运里面的东西,太复杂了,如果没有一锅端起的能力,就最不好不要去碰触。至少这会儿不行,张军相当清醒。

这一块他肯定是要肃清的,但是至少要在拿了南诏封锁吐蕃之后。

从秦开始,到隋定型,一直到清光绪二十七年,漕运都是东西南北商货流通粮食周转的重要方式和通道。

那是一块肥肉,也是一个大坑,涉及到了太多家族官员的利益,弊窦丛生,黑的伸手不见五指。

韩滉把元琇贬谪,还真不一定就是他的态度,后面的豪门氏族也逃不脱干系。

韩滉说,不知道张军和元琇有旧,事情出的也比较突然,这次就只能报歉了,以后大家多联系多沟通。

对于张欲征元琇到凤翔任职一事,韩滉表示没有态度,凭张军安排。又说自己行伍多年,初履新职难免不周全,会慢慢改进。

这就是有点扯蛋了,不过也能理解,肯定要找个理由解释一下嘛。

大唐的地方主政官员,可以说刺史以上都是军伍出身,都可以叫将军,真正的文官少到可以忽略不计。

甚至所有的上县,县令都是兼戎兵事的,本身也是武将。

满朝四品以上官员,包括诸相,哪个没领过兵?

不地这话也就是在心里想想,张军也不可能真怼回去,没有意义。老韩这个人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算比较正面。

而且,他最多也就是个辅相,首宰的位置轮不到他,张军是肯定要推李皋上的。有李勉和李皋在上面压着,翻不起大浪。

韩滉在信里没提韦渠牟,看来真就是让他送一趟信。张军还以为有别的事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