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朝请郎 > 第383章 进士贡举

大唐朝请郎 第383章 进士贡举

作者:宁溪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2 15:55:10 来源:笔趣阁

张军第一感觉,就是某位亲王在打皇位的主意下了盘棋,但略一思付,这个理由就被剔除了。

原因就是,李适虽然有十一个儿子,事实上,有两个是义子,有几个早夭,这会儿一共也就四个活的,其中有两个还是娃娃。

至于其他的亲王嗣王,和皇位没有任何的可能性产生,琢磨也没用。

朝中的重臣……也不是没有可能,只是没有这么做的理由。唐代重臣对朝政影响很大,但对皇室向来敬而远之,不会掺合。

再联系前前后后的事情想一想,张军低声骂了一句。这个李适是真特么够操蛋的。

他估摸着,并不是张延赏没检举,而是被李适压下来了,然后一番小操作……他想换太子。

这事儿也是真发生过的,不过被李泌,李勉和陆贽等人劝住了。李泌和陆贽因此晚了好几年才拜相。

而李诵也是因为这件事,才患上了抑郁症,变得小心冀冀,活的战战兢兢,终于中风成了半身不遂。

李适病重的时候后悔了,晚了。

等他病死,李诵也在病中,身不能动口不能语,成为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哑巴皇帝,然后被自己的儿子给弄死了。

李诵想立的太子还不是他亲儿子……这玩艺儿怎么说都奇怪。是他的亲孙子,义子李謜。今年五岁。

李适对他喜欢到什么程度呢?每天都要抱着哄逗,七岁封王,实授开府仪同三司,十岁进义武军节度使,易定观察等使。

虽然李适和李泌李勉等人好像是无意之中提起了这么个话头,说的也是舒王李谊,但张军太了解李适了,太明白他的心理。

舒王李谊是前昭靖太子的遗腹子,被李适收养为子,并且是长子。

说句实话,如果李邈不死,这皇位真和李适没什么关系,准准是人家李邈的。李适自己也清楚,所以对李谊也就特别好。

但是说到皇位,要是真以为李适打算给李谊,这就有点扯了,必竟不是自己的骨血。李謜就不同,那是亲的。

你见过哪个皇帝天天喜欢带孩子的?天天抱在腿上逗弄,天天亲自带着……李謜的生母史料上没有任何记载。

萧妃为什么没有孩子?李适为什么要杀萧妃?这都是未解之迷。

不能琢磨了。

张军晃了晃头,爱怎么怎么的吧,皇帝家的破事一箩筐,谁能理得清?而且理清了也没什么意义。

回到府中,张军又写了几封信,着人送去长安。

一是着人搜集舒王李谊的消息,增加对京城的关注。

第二封是写给韩滉的,先是表达了一下感谢。不管出于什么心理,韩滉把宣州‘让’给了张军,这是事实,需要感谢一下。

然后就是恭喜拜相。虽然这事儿早就心知肚明,该说的还是要说。

最后,张军说,不明白韩滉和元琇之间的矛盾因由,也不想知道,但是元琇这个人是个人才,他的去职对国家来说是损失。

大唐太需要擅长理财治税的专业人士了,这不是谁握在手里都能处理好的,关系到大唐方方面面的兴衰发展。

‘某亦是凡人,亦有喜怒脾性,嫉妒好恶,但即偷得高位,便需压抑自心,以国衡论。

朝中宰臣以降,文武诸臣,某有所喜,也有所恶,人之常情。

某只观其司位,度以优绩,不以私念论之,也不希望他人以私念论某,韩相以为如何?’

张军告诉韩滉,自己不对朝中诸事发表任何意见,只是在私人之间聊聊,自己会把元琇召到凤翔来充任司户参军,借用他的理财专长。

第三封信写给紫蕊:“火速着人寻去元琇府上,将全家递送至凤翔,若已上路,速速追回。”

嘱咐紫蕊要多关注凤翔驻京办的工作,加强京城各种消息的搜集整理,梳理朝中诸臣的关系脉络。

另外,张军让紫蕊安排暗探严盯长安永乐坊资敬寺尼智因,摸查和她交往的,来回到寺中和她接触的人,一一记录在案。

这事儿只能交给紫蕊去办,因为她永远不会背叛。

将写好的书信密封,唤近卫马上送去长安。这种信,就不能交给脚力去做了,风险太大。

好在从凤翔到长安沿途都是张军的实际控制区,到是不会发生什么意外。

又看了会儿公文,张军感觉眼睛有些酸涩,自己揉捏了一会儿,起身来到外面,让眼睛放松一下。

院子里已经有了些春意,地上绿影绰绰,树也在返青,有了许多的生气。

张军负着手顺着石阶小路慢慢的逛,卫阿荣陪在身侧。

“明日,都准备好了么?”

明天,王如意惠静寿带着部队和俘虏回转凤翔,虽然不搞献俘什么的那些活动,但还是要迎接庆祝一下的。

这些事情都是凤翔军方办公室那边在准备,在安排,张军也没有过多的过问。

张军就是提了些建议,比如给本次出征的军将家里的大门挂紫,在城内的主要街曲悬挂一些宣传条幅。

精神荣誉和实物的奖励,一样也不能少,这两样东西在这个时代都是聚拢民心的不二法宝。

张军不需要和其他的节度使一样,部将军士们成为他的私军,但思想意识上的发动和统一是肯定要搞的,军心所向必须要。

“一切均已安置妥当,明日南城军属列道,诸营将士远迎,”卫阿荣笑着汇报:“飨食烹猪宰羊,慰劳诸军。彼等**却是荣光。”

“兵事顺利,自然荣光。”张军笑着点了点头:“虏营如何了?”

虏营,就是给俘虏们准备的营地。这次的俘虏有点多,原来的旧营装不下,要立新营进行分别,也方便管理。

卫阿荣又把这方面的情况汇报了一下。

汪汪。花奴的叫声传过来,张军扭头看过去,就见小清禅一身胡装,骑着她最喜欢的紫奴顺着石子路向这边来。

花奴一直在和小马们争宠,跟在侧面不时的叫几声,也不知道是在向小马示威还是想引起主人的注意。

在府中纵马,也就是这个丫头可以了,还颇受大家欢喜。

现在小清禅的马骑的已经相当溜了,甚至还能做些不太复杂的马技出来,想来将来长大了也是一枚巾帼女子。

大唐盛产女汉子啊。

小清禅的两个小伴当现在也熟悉了府上的生活,打扮的精致可爱,跟在小马的后面向这边张望。

虽然张军不会把她们当成奴仆侍婢,让小清禅很平等的和她们交往,但是她们也没有在府内骑马的资格。

这个改变不了,也不能改。要不然就乱了。

“耶耶安。”小清禅看张军‘发现’了自己,小脸上马上笑的花一样灿烂,扬着小手给张军问安。

张军不由自主的就笑了起来,大步迎了过去:“怎的跑到前面来了?”

小清禅大睛睛一转:“是紫奴乱跑,它不听话。”

前面是张军办公的地方,平时大娘子多有嘱咐小清禅不要到前面来。

但是小孩子嘛,你越不让的事儿她反而越有兴趣,张军又是个宠闺女的,一来二去就随着她跑了,只要不出后园就行。

当然,小姑娘也不会捣乱,人家都是悄悄的观察或者问过了近卫,耶耶房中没有人才会来。

张军把闺女抱起来,去嫩脸上亲了两下,又伸手在两个小伴当头上抚了两把以示亲近,两个小姑娘也笑,有些笨拙的给张军问安。

正抱着闺女说话,卫阿荣提醒了一声,前面府中有人来了。

找来的是司功参军和经学博士。

“见过郎君,见过郡君。”

小清禅在张军怀里有模有样的拱手还礼,张军就笑:“可是有事?”

“郎君,春闱呀,某前数日呈有公文入堂。”

“哦,春闱之事,你二人且办就是,寻某何事?”春闱张军知道,一年一次的科举考试嘛。科举考试分为两个大部分,一个是在**月份的秋闱,是县考,叫解试,县考过了再参加州府复试,叫解状。

解状是一份文书,名字就叫解状,记录着县考州考,以及参考人的全部信息,包括脸上有没有痘痘,有几颗痣。

复试过了的就是举人了,称乡贡,也就是拿到了去京城考试的资格。

然后举人们开始进京,二月或者三月,参加礼部和国子监主办的科举试。所以叫春闱。

入京考试的乡贡生员们,是不用自己费劲花钱入京的,有各州统一的公车,食宿全部是公费,有部队护卫,一路送到京城。

那些小说,志异,影视剧里,书生带着书僮和钱,经过不远万里的跋涉进京赶考的情景,现实里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不允许。

写那些小说的人,往往都是连乡试都过不到的,根本就不知道后面是什么样子,全靠想像编。

还有,科举事实上分很多科,也不是影视里那样就闷着头写篇文章就好,不同的科考的内容还有时间什么的都不一样。

唐代的分科最多,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书、明算,明医……足足有五十多科,很多都是专科,比如医生,会计,律师。

其中最难考的估计所有人也都会很意外,就是秀才。秀才可不是普通的最基础的称号,那是最顶级的,最难考的科目。

整个大唐朝一共就出了二十九个秀才……绝对是难出天际,凤毛麟角都不能形容的。年年开科,年年考,年年挂零。

反而现代人最熟悉的进士及第,每年都有好几十个。当然,状元只有一个,唐代没有什么探花榜眼的称呼,就一个状元。

考试就在尚书省的……屋檐下面,是的,露天的,在屋檐下面摆上小桌子就开考了。

也不是要考好几天,一个白天加上三根蜡,蜡烧完了就交卷。考好几天是指还有别的科目要考试。

而且唐代的阅卷是开卷,考生的名字信息一目了然,所以唐代的人平时都拼命给自己编故事树人设,拼命发表诗词作品攒人气。

平时没事就交笔友啊,参加诗词会啊,要不就印点自己的诗词文稿到处发。所以知道为什么唐诗那么多了吧?

都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让阅卷的人听到自己的名字,有个好名声。

所以,唐代就产生了一个很普遍的行为……行卷。

在大唐,你不搞行卷,考上的机率和中福彩差不多。

不是作弊,是把自己的诗词作品通过关系送给一些达官贵人,让他们评价,可以理解为一种广告营销。

其实也可以直接给礼部送作品,叫公卷,只是难度更高。

韩愈三考不中,第四次的时候,他找了贬职宰相郑余庆行卷。

老郑看了他的作品,觉得是个人才,就在朋友圈给宣传了一下,再加上考官是他长兄韩会的故人,然后老韩就中了。

进士及第,或者干脆就中了状元,是不是就代表着当官了呢?

不是。中了,只是表示你有了当官的资格,还需要经过吏部的‘释褐试’,笔试加面试,状元也不一定就能过。

身、言、书、判,看看身高相貌,口语表达能力,字写的丑不丑,文章写的好不好。

这次考试通过,才是当官了,才能把白衣换成浅绿官服,算是有着落了。至于什么大红袍状元帽,你真想多了。没有。

那是明代以后的事儿,明代以后,大红色才成为喜庆吉利的代表色,唐朝还不是呢。这会儿结婚新娘子都是穿绿的。

新郎穿的也不是红袍,而是浅绯色,就是五品的官服颜色。

实际上就是驸马都尉的官服,这叫借吉,就像宋代为了鼓励婚娶允许新娘子凤冠霞帔。

张军用鼻子在女儿的小脸上蹭了蹭,惹的小姑娘嘻嘻咯咯的躲着笔。他没搞明白这两位来找自己干嘛。

春闱实际上和地方上的关系不大,乡贡生员去年秋天已经录下来送到礼部去了,现在也就是公车送行的事儿。

而且凤翔距长安这么近,再磨蹭也就是三天的事儿。

哦,现在不是了,自己的辖区可是从朔方到剑南西川,还要加上远在江南的宣州。

“可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张军问了一句。

要是真的自己辖区的乡贡生徒不能按时赶到长安参加科考,免不了要被御史们参上一本,这事儿还是挺严重的。

虽然他到是不怕这些事情,但终归不太好。而且他也不想因为自己的原因耽误了这些生员的未来。虽然也都是些官宦人家的子弟。

每年科考的生员有两部分,一部是通过县州两级考试举出来的乡贡举人,还有一部分是县学,府学,太学,国子监的学生,叫生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