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朝请郎 > 第364章 中风太子

大唐朝请郎 第364章 中风太子

作者:宁溪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2 15:55:10 来源:笔趣阁

很多东西一开了闸口那就是奔泄千里,拢都拢不住,而大唐的盛世却没有那么长。

“这些小事你们就不用琢磨了,有这个心计不如想想如何让百姓温饱。”张军摆了摆手:“先在凤翔诸镇施行便是,有了结果再看。

到是有一事,大监你……”张军认真的看了霍仙鸣一眼:“若有道者言及仙丹密药,你要及时通知某。”

霍仙鸣笑道:“某还未及发问,节镇却已自招。听闻节镇祟尚修道,立紫阳观于城中,广加布施。”

张军看了霍仙鸣一眼:“此事需陛下相面,大监就不要问了。”

其实紫阳观的事儿前面霍仙鸣来凤翔就提了几次,都被张军含糊过去了,这次却不好再混弄,只好推到皇帝身上。

想问,让皇帝当面问我好了。

“某自认不是节镇对手,”霍仙鸣拱了拱手:“但若节镇以灵丹盅惑陛下,某必寻节镇同归于尽。”

张军的勇武老霍是亲眼见过的,那就不是正常人能发挥出来的力量。

但大唐的官员重臣最痛恨的就是所谓丹方密药这种事儿,要是张军真这么干,霍仙鸣还真能和他拼命。

不像大明,大臣们带头哄着皇帝吃,可是遇到个嘉靖愣是吃了四十年都没事儿……请问当时大臣们的心理阴影。

张军笑着摆了摆手:“哪里有什么灵丹妙药,不过是胡乱攀附而已,某寻此类道人可不是修道,若有道人进献丹药,某来击杀。”

张军也就是给霍仙鸣提个醒,这事儿他还是放心的。

从秦以来,以各种仙丹密药纳贡以谋富贵的方从道士不知道有多少,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甚至有史书留名的。

老李家自诩老子之后,祟尚修道,皇室宗亲修道的多不胜数,后来为了平衡才搞出来一个先妃礼佛的规矩。

就是皇帝家基本上都修道,已故皇帝的无子嗣妃子们去礼佛诵经,也就是长安汉宫禁苑里的感业寺。

不过唐代的尼姑称女道,不剃光头也不受戒持戒,只是念经清居而已。

霍仙鸣问完了李适让他问的话题,两个人又随意的聊起了剑南两川,就听外面脚步急响,卫阿荣小跑了过来。

“郎君,大监。”

“你惊惶什么?”张军奇怪的看了卫阿荣一眼。

“回郎君,大监来府后,营内神策将便多有不奈,时而鼓噪,现在与某部对峙起来了。”

张军和霍仙鸣对视了一眼,都笑了起来。

张军摆摆手:“无妨,比斗就是,莫叫伤了筋骨。”

卫阿荣来回看了看两位大爷:“无,无须制止,吗?”

“叫健儿比试就是,定下规则,莫伤和气。”张军点点头摆摆手,卫阿荣满脑子迷惑,转头又跑出去了。

“惭愧。”霍大监冲张军拱了拱手,有点不好意思。张军刚才说他们是骄兵他心里还有不服,这会儿证实了。

“此时骄纵,总比临敌自大要好。”张军表示没事儿,不服打一顿就好了。

他对凤翔军士很有信心,打一群兵老爷毫无问题。一顿打不服就打两顿。

军伍军伍,当然要用拳头说话。

又坐了一会儿,霍仙鸣就坐不住了,于是起来告辞,张军笑着把他送到堂外。

他没兴趣去看一群糙老爷们打架,有这时间不如看看公文。

马上大军南征,他要做的事情太多,方方面面的都要看一眼,可比这会儿的霍大监忙多了。那就是过来度假的。

王郎中和左员外都比他忙。

这次出征虽然是凤翔镇主动发起的战争,但李适也没真的好意思什么都不管,还是安排了一些东西,物资和钱财送过来。

以神策军训练物资的名义送过来的,王郎中和左员外这几天就在交接这些物资款项。

张军到是不关心这些具体的事情,他要把控总体的准备情况,还要关注工坊等各个方面。

不知不觉时间就飞快的过去了。

“郎君。”

“嗯,讲。”

“皇姑郜国大长公主有下教到,皇妹升平公主有下教到。”

嗯?张军抬头往门口看了看,想了一下才把自己从文件中抽离出来,起来整理了一下身上的衣服,来到门外。

这个时代,来自皇帝的叫制,敕,册,来自皇后和太子的叫令,公主和亲王的叫教,中央部门的叫符。

这是下行文书,上行还有一大堆规定,各称相当复杂。

其实一想这就是郜国和升平给张军来的私人信件,算不上下行文书,但下面人也得这么叫,也得按礼仪流程走,表示尊重。

送信的是升平公主府上的女官。

张军施礼了接了信件,眨巴眨巴眼睛,却是不太知道该怎么安置女官。请到后宅?府上也接待不了啊,全是老爷们。

女官抿嘴轻笑:“若太保不急启上,奴先告退。尚有屋具需送至观内。”

“已经安置好了么?”张军这段时间没功夫关心这事儿,只是让人给找了个清净的地方。

唐代的道观和寺院并不是像现在一样需要刻意修建,也就和普通住宅没什么区别,当然,是官员的住宅。

包括长安在内,大唐有名的寺院道观有一大半就是原来的官宅。

换个方式来说,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寺院道观,是保持了唐代建筑的基本风格样式而已,并不是特有的东西。

而且这会儿也还没有供奉大型塑像的行为习惯,所谓出家就是离开世俗清居,专心研究经史典藉,也不要求吃素。

烧香也不是佛道的专有习惯,而是大唐这会儿所有官贵人家的习惯,每天要薰香,带动了制香产业的迅猛发展。

说白了,就是找个清净的地方换一种生活方式,不掺合尘俗之事了。也可以叫避世。

当然了,手里有钱,找个风景秀美的地方盖个别院什么的那也没人管,反正在唐代中期以前,寺院和道观还很少有隐匿深山老林的。

“谢太保挂念,别院已经整理清楚了,长公主正在处置家业。”

张军点了点头:“那便如此,尚宫自去忙吧,回京之时来取启上就好。”

“是,奴告退。”女官礼了一礼,带着人走了。体型是真不错,还白。白嫩白嫩的。

张军目送女官离开,回到屋里,查验了一下火封打开信件看了一下。

升平的也就是想念啊什么的,稍微有点肉麻,郜国的就正经多了,把准备情况什么的都说了一下,说这几日就要搬过来正式出家了。

她把她前后的事情都说了一下,问张军可有不周到的地方,怕留下痕迹。这女人是真怕了。

张军看后,取火把两封信烧个干净,把纸灰处理掉,这才坐在那琢磨了一会儿。

他不可能留两封公主的信放在这等着人发现。你想干啥?哪怕在这个时代这种事儿很多,甚至还挺被人喜闻乐见的。

但那是见别人的,看瓜吃瓜和养瓜做瓜能一样吗?唐代因为书信获罪的公主官员不是少数。

义阳公主曾经是李适最喜欢的女儿,骄横肆行,被德宗关了禁闭。

即使这样,义阳公主死的时候,李适还是相当伤心,追封国公主,起祠堂一百二十间,治丧花了四千万钱。

而她门下蔡南史和独孤申叔两个写‘义阳子’歌,什么‘团雪散雪曲’,搞的李适差点就把进士科给废掉,把人流放了还余怒未消。

老双标了。

其实郜国公主所说的处置家业,不是散卖家产,她两任丈夫留下了一堆孩子,所谓处置也就是把家里安排一下,主要还是遣散门客什么的。

大唐的公主都喜养门客,每日里诗情画意,围炉聚众什么什么的,你懂。

她也不缺钱,用不着卖什么,唐代的公主是职务,是有俸禄工资和田产分配的,平时皇帝皇后什么的也总会赏赐。

一般公主家光是房子就得好几套,都是那种半坊四分之一坊的豪宅。

比如新都公主死的时候,她的房子改成道观寺院的就有好几座。还有升平公主建的公园,那都是自己家的地方。

郜国在信上这么说,其实只是告诉张军她在处理一些事情的首尾,让张军放心罢了……她肯定也是调查了解过情况,害怕张军不管她了。

事实上,公主亲王这些人不管犯了多大的罪都不会至死,顶多也就是禁足,但相关人员包括她的儿女们肯定要遭殃,流放都是轻的。

她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儿女被发配到房州那种地方去,那还不如死了。

房州是专门流放王亲贵族的地方,这个规矩是秦朝定下来的,各朝各代继承,愣是把那地方给流放出来了一个中等县城。

就是今天的房县。

那地方守着神农架,四周全是大山老林,别说古时候,现代交通曾经都是个大问题,任你跑都跑不出来。

土生土长的房县的人肯定想不到,自家祖上全是历朝历代的王亲贵胄,历朝皇帝的直系血脉,无一例外。

张军琢磨了一会儿,提笔给升平写了封回信,想让她转告郜国一些细节,他不好直接给郜国写信,容易被猜忌。

信写了一半,张军又停住笔,巴嗒巴嗒嘴摇了摇头,把笔放到一边,把墨迹未干的纸揉作一团。这信写不得。

想了想,又抽了一张竹纸来,用铅笔给长安的紫蕊写了封信,让紫蕊去办几件事。

一个是让她准备礼物,安排人去张延赏和杜佑的府上祝贺。

二一个是让她亲自去拜会升平公主,告诉她,郜国的事情搞的越简单越好,以往的千丝万缕必须全部斩断。

三一个是邀请升平在夏天的时候来凤翔避暑。这娘们现在对张军有点太粘,得安抚一下,别再干出来什么事儿。

大唐公主们的任性程度可一点也不比现在的那些女权们差。

尤其是这个时代又没有什么发散精力的地方,她们又不用干活做事,脑袋里每天就那么点事儿。

写完折好,简单封了一下,张军又取了黄麻纸,检查了一下纸边没什么问题,换成毛笔给皇帝写奏表。

‘春收西川嶲姚爨故地表。臣朝请郎增。

巨唐自高祖以降百六十八载,太宗文皇帝文治天下,内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外开疆拓土,以仁怀以谒万民,四方宾服。

太宗仁和宽厚,盖德泽洽,封域之内,皆为赤子,全其部落,顺其土俗,果有忤逆,即往不咎。

兴设羁糜府州,广开将仕之路,置四方通驿,赐玺书八荒,视四海为一家……

愿乞陛下圣意,复我巨唐恢宏,收嶲姚爨故地,还我大好山河……

又,增蒙陛下不弃,委以太子太保,增虽浅薄,但尽全意,此番南征,增请陛下允太子出行,亲抚故地,徒增阅闻……’

张军现在写奏表也算是个小能力,骈语兼词用的贼溜,把老李家从高祖太宗从头夸了一遍,然后请李适降旨南征。

另外,他身为太子太保,太子的老师兼保卫首领,请李适允许太子李诵和他一起去云南一行,替皇帝巡边。

李诵这个可怜见的,今年二十五,已经当了七年太子了。

这位太子不知道的是,他还要继续等十八年,然后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中风之姿继位,继位半年就被劝退,成为大唐第三位太上皇。

想想也是,本来就半身不遂了,还听信密臣的鼓动搞变革,能成功才是怪事。

这就是后来的永贞革新,也叫二王八司马事件,刘禹锡柳宗元均在列。不过这会儿两个人还都是十三四岁的小屁孩呢。

张军给李适讲了一下大唐当前的总体形势,分析了一下北方,京畿,江南和西南经过三十年的动荡后产生的变化和影响。

建议李适派密使到各地走走看看,也让太子多出来行走,多接触一下民间和军伍,自己保证太子的安全,并会尽所能的教授。

为什么张军突然想带着太子呢?

也并不都是因为这个太子有点凄惨,他是真的想让皇帝一家多亲近民情,多了解一下地方上的真实情况。

当然了,把这个躲在东宫当中委屈抑郁的太子捞出来散散心也是用意之一。

李适对他实在是,有点过。哪个皇帝天天没事就找太子毛病的?还三番五次的琢磨换换。李适就都干了。

要不是李泌,李适说不上还真就把这事干成了。

张军其实深度怀疑李邈和李謜是李适亲生的,不是有那么句话嘛,什么什么不如偷的,他可没少摆弄别人的媳妇儿。

想了想,张军干脆又给李泌和陆贽两个各写了一封信过去,把自己对大唐的现状,农耕,还有军武方面的一些想法和他俩说了一下。

最后请他们劝一下李适,把自己想让太子亲近民情军伍的用意阐述了一下。

这两个人都是李适极其信任的人,也是最容易说动李适的人,有他们帮忙,这事儿基本上就成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