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朝请郎 > 第355章 用意何在?

大唐朝请郎 第355章 用意何在?

作者:宁溪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2 15:55:10 来源:笔趣阁

张军心里也在打着旋子。

他确实不太待见韩游瑰,这哥们有点任性,经常能干出来不顾大局的事儿,比如自己不等交接就扔下部队跑了,造成了骚乱。

但是他又确实有实实在在的军功在身,打吐蕃着实也是一把好手。反正吧,这个人挺矛盾的。

张军对他的看法就是不堪大用,但摆正位置的话也好用,也能干出成绩。

不过这个骆元光,在张军心里就比较有份量了。

骆元光本姓安,确切的说他即不是汉人也不是胡人,而是安息人,他祖上是安息王子安难陀。安息就是伊朗,唐人称之为粟特。

多说一句,安禄山也是安难陀的后人。

安难陀在北魏的时候因为国灭,举家迁徙定居在了凉州,并在那里生根发芽,成为北魏重臣。

大唐初立的时候,北魏石州刺史安罗之子安兴贵流寓长安,投奔了李渊。而他的弟弟在凉州拥立李轨建立了凉国,并成为初唐的大敌。

619年,安兴贵匹马只身来到凉国,和他的弟弟一起掀翻并活捉了李轨,一人灭一国,还是强国。

迫使凉州周边的势力纷纷向大唐投降。进上柱国,封荣国公。

安兴贵的儿子安元寿,孙子安忠敬,重孙安重璋,都是大唐重臣名将,柱国国公。安重璋就是李抱玉,昭义军节度使李抱真的哥哥。

骆元光是安难陀另外一支的后人,祖上是北魏征东大将军安同。

他少时被中官骆奉先收养,改姓骆,取名元光。后来他和他的族兄弟李抱玉哥俩一样,被赐了国姓,赐名李元谅。

这哥们是个能干的,和养父骆奉先学了一身本领,靠军功累升镇**节度使,镇守华州,封武康郡王。他对水利相当精通。

骆奉先也不是一般人,左骁卫大将军,军容使,封江国公。这会儿已经死了。

在张军穿过来之前,骆奉先是凤翔的监军使,很受皇帝信赖,如果他不死的话,凤翔估计根本就乱不起来。

张军对骆元光的能力各个方面还是挺看中的,只不过,骆元光是马燧的人……这么说不准确,确切的说,这个人比较信重马燧。

这几年四镇叛乱,表现的最为亮眼的人物也就是马燧和李晟,浑日进三人,而骆元光,韩游瑰,尚可孤,唐朝臣,曲环等诸将都在马李二人麾下打仗。

李晟这个人擅战,也颇有计谋,曾经有一次让他带兵五千出征,他说五千人如果硬打不太够,用计谋又有点多了,于是只带了两千人。

但是这个人心眼有点小,有点贪功,一来二去的就被众人疏远,都和马燧交好起来。

就像骆元光本来是亲近李晟的,结果后来被他用计逼的撤军让功,心中自然记恨。

人都有私心,尤其是在这个人命不如草的年代,马燧也不是什么老实人,为了占功他连节度使都杀过。

但心胸这事儿是天生的,在李晟的衬托下,马燧就丰满高大了起来,威望一时无两。浑日进是中官,不需要自己的势力。

张军推马燧为帅是要借他的威望稳定军心安抚皇帝的,可不是用他的威望来给自己添堵。

现在两将找上门来,光明正大的说想在军部谋差使,张军一时之间有点想不出这是两将的私意,还是马燧的试探。

“军部之事,在于统领天下诸军,统一号令令行禁止,诸军皆为天子之军,中间再无隔阂差别,与诸道州再无瓜葛。”

张军想了想,给两个人讲了一下推行军部的目的:“巨唐多年糜乱,始于节镇之渐强,始于诸将之私念,但终是始之于军令不通罢了。

诸军,诸节度,诸团练,诸州县乡兵,各自为政盘踞一方,吸食血髓壮其自身,互不统领节制,犹一盘散沙。

由此,渐成割据之局,陡增贪念,纵旅帅也敢称霸一方自封为王。

某推行军部,欲使天下军伍归一,统一旗号建制,由上及下不分彼此,使相互依存节制,犹力握成拳。

你我皆为武将,武将当凭军功立身。”

张军指了指韩游瑰和骆元光,又指了指自己:“何为军功?收复失地开疆拓土驱虏夷狄,令吾巨唐天威光耀宇内。

攘外安内,这就是某推行军部的原由。

使道州失去武力依仗,自然也就相安无事河晏海清,只需厘清吏治自可生生相息。

军力统一之后,就可以按照实际的需要进行军将的调配指派,形成牢固可靠的防御体系,而到那个时候,”

张军顿了顿:“国内没有了纷乱,岂不就是吾辈军人大展身手的时候吗?”

“以太保之意?”络元光好像听懂了,又好像没听太懂,下意识的问了出来。

“吐蕃屡犯边疆,占我陇右困我安西,西域诸国貌合神离,多与吐蕃大食私通。

回纥逐年南侵,室韦靺鞨诸部蠢蠢欲动,新罗不断蚕涌,南部六诏多次犯边不改,窥视安南诸州。”

张军伸手从一边拿过地图铺在骆元光韩游瑰面前,在上面点了几点:“经年岡乱,巨唐四周已经烽火连连众狼环伺。

今日你与我等还在蝇营狗苟,岂不知边疆多少军士边民流离失所骨肉分离,何人听得见彼等呼号之声?”

这是一副大唐周边态势图,红色为失土,黑色为边疆,绿色为国土,紫色为交战区。

第一眼便只见到大唐疆域周边火红一片,紫色连连不绝。

“可知我巨唐有边民几何?今存几何?屯兵几何?现存几何?”张军拍了拍桌案:“可知经年以来大唐失土几何?弃国几何?”

两员将默不作声,趴在地图上细看。

大唐有地图,也有比较详尽的军事地图,但说实话,还真没有几个将领愿意琢磨地图,而且这个时候的地图本身也比较抽像。

等他们看了一会儿,张军接着说:“巨唐以外的世界颇大,巨唐不过居十之有一,外面土地连绵,矿藏无数,皆远超我巨唐。

那才是我辈丈夫建功立业的地方,而不是只会躲在一隅阴私算计,在方寸间称雄论霸,贻笑世人。”

“元光尝闻,太保有世界之图。”骆元光抬头看了看张军,问了一句。

“有世界之图,亦有世界之山川河势之图,”张军点了点头:“都已献与陛下,凭陛下定夺。”

我有,但是给谁看谁能看这事儿,你去问陛下吧。

这也是客气的点了骆元光一下,你不是我的人,不要和我讲这些亲私的话题,咱们公事公办。

卫阿荣急步走进来:“郎君,怀表,惠将有信。”

张军看了卫阿荣一眼,未见燥色,知道不是什么大事儿,点了点头,伸手示意拿过来。

卫阿荣转身出去,片刻又回转了来,把信封交给张军:“郎君,尚有名刺一张,是由长安本府转过来的。”

张军在长安的府邸又不是什么秘密,总会有各路诸候或者是朝中权贵想结交一下,便会递了名刺到府上,再由府内转交到凤翔。

也算是一种人情往来吧,也就是我曾到府拜访过的意思,留一点情面在这里,日后真的有事也有个搭话的藉口。

汉唐时代,这种上门递名刺是很正规的社交行为,就相当于本人亲访,是很隆重的礼仪,相当于重视,信任,亲近。等等。

要知道这个时代任何人拿着主人的名刺都可以当主人的面子用,可不是现代的名片,那是相当重要的身份证明。

这就相当于有了一份承诺一样,是很重的人情。是信物。

张军微微点头接过来,名刺被摆在上面,却是尚书左丞杜佑拜。杜佑回朝了。

想了想,张军吩咐卫阿荣:“去寻杜参军,告诉他杜左丞回京了,可修书信,若想拜谒便好生安排。”

“诺。”卫阿荣应命,转身要出去安排。

“急躁。”张军斜了卫阿荣一眼:“着紫蕊安排相应人等,持某的名刺,备了贺礼,去杜左丞府上恭贺。”

“诺。”卫阿荣又应了一声,站在那等了一下,看张军没再说什么了才转身出去。

他接手武怀表的时间太短,还没有完全适应这个职务。

杜佑回京,张军还真的没关注,也不知道他是真的来示好还是关心族子杜环,不过礼尚往来是应该的。

按说两个人从未见过,唯一的一次打交道就是张军着人去岭南寻杜环来凤翔那次,也算是结了份善缘。

别看杜佑称杜环为族子,但事实上杜环的年纪要比杜佑大,只是辈份小。

杜环年纪大了,又经历了十几年的漂泊身体不算太好,现在就在凤翔修书,算是张军给了他一个职务养老。

主要是张军需要他的记忆,希望他慢慢回忆,把经书写的再详细些。

大唐去三兰国,去殊奈,去桑那加的商人游客不少,但都是从海上走,从安南的交趾州起程,经三个来月的船上生活到达。

杜环是唯一一个从陆地上过去,并且详实的‘游览’了从怛罗斯到北非的风土人情。最重要的是亲眼目睹了延途各地的军队和军事设施。

他是被俘过去的,一路押解都是军队,住也是在军营。

虽然被俘的人不少,后面回来的也可能不只他一个,但是找不到啊。很多都在那边定居了。

这会儿在西方定居的大唐人不少,不管是阿拉伯帝国还是拜占庭,都非常欢迎唐人的到来,给他们很高的地位。尤其是工匠。

不管是造纸,印刷,治炼,制刀制甲,还是金银匠,画匠,绫绢织工,在这会儿都已经被大量工匠带到了西方。

安史之乱,不仅仅是削弱割裂了大唐,它直接促进了整个西方社会文明的跳跃式发展。

把杜佑的名刺放到一边,张军这才查验火封,打开武怀表和惠静寿两个人的露布,也就是报告。

露布是指上行牒文的类型是军事情报。其他还有抄,弹,议,代表不同的文件。

“前军,静寿。谨牒。

某部已按指令完成夏盐二州诸地接管事宜,收拢团练乡兵与安定军余部计三千有百二十一卒。

无遇险阻,集结五原,司令如意示某部兵分两路,上勾连灵州,中取兰池诸部,职下无异。

惟如意令怀表独率一部取萧关,职下存惑,请示处分。

牒件状如前谨牒。新军试练师参谋长惠静寿牒。”

“中军,怀表。谨牒。

前军静寿部已依令完成夏盐二州接管收纳事宜,如期集结五原。中军本部纠结诸羁糜州壮卒于芳池诸部,无遇险阻。

现着怀表率一部取萧关,遮蔽原州诸地,着静寿部勾连灵州中取兰池,如意率部取安乐兰池诸部,与怀表静寿左右呼应,齐攘鸣沙。

牒件状如前谨牒,新军试练师司令王如意牒。”

两个人都把试验师目前的情况和下阶段布置报告了一下,但惠静寿对王如意派武怀表独自领军打萧关表示不理解。

他感觉这样有点冒险,希望张军能干涉一下。

张军笑了笑,把两封书信原样叠好收进信封,起身和杜佑的名刺一起送到办公桌这边,收进抽屉。

惠静寿的耽心是有道理的,但张军并不打算干涉,就让他们自己玩吧,反正也不可能失败。不经历就不会有思考。

骆元光和韩游瑰还有那研究地图。

两个人第一次看到如此直观的态势图,不自觉的就把所熟悉的情况往里面带入,然后一发不可收拾。都入迷了。

这很正常,都是一方大将,乍一看到地图不入迷才怪,那只能说明这个人不称职。

“两位郡王,”张军轻轻敲了敲桌案:“即为河中信使,未知马帅有何差使?”

这哥俩顶着信使的名头跑了过来,一见面唠了半天废话,这会儿又看地图入了迷,反到是把信使的身份给忘记了。

“太保恕罪,某到是忘记了。”骆元光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老脸一红,起身给张军施了一礼,这才从怀中掏出马燧的火封密信来。

张军疑惑马燧到底有什么事情找自己,接过信件查验了一下火封,然后当着两个人的面就拆开来取看。

结果密件看完,张军反到是更疑惑了,挑了挑眉毛站起来负着手在屋里打转。

马燧在密件上只说了一件事,说回纥武义成功可汗药罗葛多莫贺达干上表求与大唐合亲,并想把回纥改为回鹘。

张军还以为他要和自己说关于两部制的事情。

药罗葛多莫贺达干求亲并更改国名这事儿张军自然是知道的,虽然时间上比原历史上提前了一点,但也不意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