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李世民找我当大官 > 第154章 上朝

大唐:李世民找我当大官 第154章 上朝

作者:风中之客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1 10:28:58 来源:笔趣阁

李二聪明,李君羡自然也不是愚昧之人,如此一圈下来,二人都不禁思索起来。

半响之后,李二像是明白了什么,叹息道:“果真如你所言,只有花出去的钱那才是钱,只有让铜钱在各个商贾手中流动起来,朕才能收到更多的赋税。”

李君羡望着得到赏赐的丫鬟点点头:“原来钱花出去,未必就不会回来。”

李洛笑道:“各种生产出来的物资才是财富,铜钱只是衡量财富的一种工具而已,而银行的职能就可以让世间所有的死钱,重新流动起来,让它们产生价值。”

“当百姓将手中余钱存于银行,朝廷只需支付百姓一些利息,这样百姓会很乐意将余钱一直存于银行。

如此,朝廷便可将这些铜钱利用起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放贷给需要用钱的商贾。只要政策对口,百姓自然会富裕起来,经济自然能发展。

其实银行对朝廷的好处十分之多,比如说,可以增加百姓的凝聚力,当有外敌入侵时,因百姓将钱财存放于银行,必然会奋力抵抗外敌。

再比如,朝廷可以通过某地的百姓的存钱情况,从而判断当地的人们的收入情况等等。”

李洛无法让老爹立即认识到银行的全部职能,不过在他吃完几盘菜的时候,他大概认可了,银行于朝廷而言,是百利无一害的。

之后,李洛又谈到了教育,谈到了房地产,正式给他推荐了公输家族,给他描绘了一个科教兴国的蓝图,直到最后,李二拿出了自己的圣旨。

“洛儿,朕要封你兴国公,你可不能再推迟了!”

李洛笑笑:“哈哈,不推迟!”

当然不推迟,都立了这么大功了,再推迟岂不是徒劳无获!

……

两天后,从未上过朝的李洛,一早便被李世民给拉到了朝堂之上。

群臣肃穆的向李世民躬身行礼,李世民口呼,免礼,平身,早朝也就正式开始。

群臣开始一个个按序向李世民回报一些日常工作,一个个子曰诗云,引经据典,听得李洛这个文盲是昏昏欲睡。

经过近两个时辰的商讨,这群朝堂大佬终于将今日工作敲定,快要睡着的李洛,本以为要就此下朝,谁知,李世民清了清嗓子,说起了两天前与李洛聊的事。

“诸位爱卿,朕欲大力发展商业,同时新设一银行,专为百姓保管钱财。不知,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李洛闻盐,心中暗暗鄙视老爹,明明都与长孙无忌、房玄龄几人商量好了的事,还要拿到朝堂上讨论的样子。

果不其然,一向直言不讳的魏征今日也陪李世民演起了戏。

只见魏征道:“陛下,这钱财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方才安心,百姓又怎会将钱财托予朝廷保管?若是陛下欲强行让百姓将钱交予朝廷保管,臣反对建立这银行。”

李世民胸有成竹,笑言道:“魏爱卿多虑了,朕常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又岂会做那民心向背之事。

至于百姓不肯将钱财托付予朝廷保管,朕已想到对策,那便是,朝廷只需付给百姓一定的利息便可。”

一位户部官员闻言,顿时急了,道:“陛下,此事万万不可,朝廷耗费人力物力帮百姓保管钱财,还要倒给利钱,那朝廷岂不是要赔上一大笔钱?臣以为此事不妥。”

这位户部官员之所以如此着急,实因户部管理着财政。

如今天下刚太平没几年,大唐国库并不是很充盈,也就是堪堪维持整个帝国的运转。若是再给百姓利钱,那这些户部官员只能将自己的俸禄贡献出来了。

李洛看着这个跳出来的户部官员,心中想到,自从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这天下读书人几乎将陶朱公之法忘得一干二净。,这天下间最赚钱的银行,竟被说成了亏钱。

龙位上的李世民看着那位户部官员,想到,若这位户部侍郎是陶朱公门下,定然不会说出开银行会亏钱的话语。

李世民不再理会这位户部侍郎,而是将目光投向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心领神会,站出来言道:“陛下,臣同意开设这银行。户部担心朝廷会亏钱,这完全不必,朝廷可以将百姓托管于银行的钱再以更高的利息借给那些需要用钱的商贾,这样便可解决。”

长孙无忌言罢,又一礼部官员言道:“陛下,臣亦反对这银行之事,若真如长孙大人所言行事,那朝廷于那盗贼何异?百姓将钱财托付朝廷保管,这本是好事,说明百姓信任朝廷。若是朝廷再私自挪用百姓之钱,借予商贾,此事有伤国体。”

李洛是实在听不下去了,站出来对那位礼部官员道:“这位大人此言差矣!”

礼部官员见是李洛,忍住怒火言道:“请兴国公指正。”

“大人不必将什么事都上升到道德的高度,我且问你,百姓将钱存放于朝廷开设的银行中,省去时刻担心钱财丢失的烦恼,且还有利钱可拿,百姓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礼部官员脸上火辣辣的,扭捏道:“如此,百姓自然是高兴的,可是……”

李洛打断道:“没有什么可是的,百姓们关心的是朝廷给他们的利钱,只要朝廷在百姓急需用钱时,能连本带利将钱财取付给百姓,百姓才不会在意朝廷会不会挪用那些钱财。”

“那若是将钱财借予商贾了,而百姓又急需用钱,前来取要,又该如何?”

他本以为,这一问会难住李洛,谁知李洛不急不缓道:“此事易尔。这银行存款、贷款皆有讲究,有百姓取钱,自然也会有百姓存钱,只需将别的百姓新存之钱,付于那取钱百姓便可。

就算某一天取钱的百姓多过存钱的百姓,也不必急慌,咱们先前借出去的钱,自然有该收回的,只需将这些钱收回,便可取付给百姓。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很多种,比如一些大户,将钱埋入地下,一埋便是几年,甚至几十年。争对这样的人,银行只需多出些利钱,将那些长时间不会动用的钱财存放在银行之中,规定这些钱只能到了一定的年限方可取出。比如说半年,一年,甚至十年不等。

哪怕某个时间段,都是借钱之人,和取钱之人,银行也可靠着这些暂时的死钱来应对。最重要的是,银行会设立存款准备金……”

要跟这些古人全部讲清银行的运转以及利害,那是不可能的,好在古人很聪明的一点就是,他们虽然不明白设立银行是对是错,但知道抱大腿总没错。

当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都选择支持的时候,其实已经告诉了他们陛下对于此事的决心。

“银行之事,不必再议,朕意已决。”

李世民霸气的一挥手,阻止了群臣的讨论。李世民虽说是个虚心纳建的皇帝,却也是个有主见果决的皇帝。

跟李洛讨论了这么久,李世民知道一个银行对国家有多重要,历代王朝更替,其中一个最大原因便是土地兼并。

世间一旦有什么天灾**,受苦的始终是底层的百姓。而一些富户大族,便会趁此机会大发一笔。

比如百姓家中已无钱粮度日,这些富户大族便会向百姓借钱借粮,这些钱粮自然不是白借,往往都伴有高昂的利息。

来年百姓若是还上还好,若是还不上,那就只能用那赖以生存的土地去抵债。一个种地为生的百姓,没有了土地,那还如何生存?

这时百姓就只能沦为这些富户大族的佃户,帮人家种地每年上交一定比例的租子。就这样,一个本来有地的百姓,变成了无地的佃户。

而如果有了银行的存在,百姓就不必向富户大族借高利贷了,只需向银行借便可,如此便可极大的减少土地兼并。

敲定好银行之事,李世民并未宣布退朝,而是又言道:“朕还有一事宣布,即刻传旨天下,朕欲修建一所大唐书院,遂召集天下工匠,来长安举行工匠科举,取那技艺出众者入工部为官,督建大唐书院……”

李世民的话语引得朝堂顿时炸开了锅,各位朝臣纷纷交头接耳起来,一时间朝堂之上嗡嗡声不断。

就连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也是面面相觑,显然他们也不知道李世民会来这一手。

古代工匠地位非常的低,士农工商的排序,看似是士的地位最高,商的地位最低,农工居中。

而现实中却并非如此,农民和工匠往往都是给富裕商人打工的,如此农工自然而然就低了商一头。

李洛跟李二提了兴建教育的事情,也跟他推荐了公输家族,却不曾想到李二会有这一手。

如今李二要搞工匠科举,这是要将工匠的地位,提高到与读书人相等的地位啊。

李洛这个现代人自然是非常希望看到这样的事,因为人类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工具的发展史。

想要发展工具,自然离不开工匠,若是工匠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又将会有怎样的惊喜,李洛不敢想象。

从清末民初才开始大搞洋务运动的我们,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我们也只用了短短百年时光而已,这期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若是这个时间,再提前一千多年,那将会是怎样的一个结果,谁也不得而知。李洛这边心下高兴,为老爹这个决定暗暗称赞。

然而千年来一直是儒门一家独大,李世民突然的这个决定,让不少儒家感到了不妥与不安。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陛下若是想召集民夫,和工匠重修书院,只需一道旨意便可。举行工匠科举,让工匠入朝为官还请陛下三思。”

原本有些嘈杂的朝堂,渐渐安静下来,李二皱起了眉头。

又有人说道:“陛下,三思啊!这天下工匠,大多目不识丁,只懂得侍弄一些奇淫巧技,怎可为他们举行科举,还让其入朝为官?此事万万不妥,这会让天下寒窗苦读的学子寒心,请陛下思之。”

李二眉头皱得更深了。

不知怎地,一听奇淫巧技几个字,李洛就有种无名怒火在胸中燃烧,华夏的历史,就是因为被这种思想,阻碍了科技的进程。

看着年纪一大把的孔颖达,李洛忍不住出言道:“孔师此言大谬。”

孔颖达见是李洛,张口欲言,李洛却是话语未停,说道:“孔师头上这顶冠冕,也是能工巧匠所为,不知这算不算奇淫巧技?”

孔颖达老脸通红,言道:“李兴公何意,是觉得老夫不配佩戴这顶冠冕吗?”

孔颖达语气明显有些底气不足,在他看不起工匠开始,便注定了他无力反驳。

李洛并没有步步紧逼,而是又问道:“孔师平日书写文章,是用竹简,还是宣纸?”

一听此言,孔颖达就知道李洛要在这宣纸上做文章,可他却是无可奈何,只得答道:“自然是这宣纸用的多些。”

李洛会心一笑,说道:“众所周知这纸张乃是东汉蔡伦,蔡侯所创。在我心中蔡侯与孔圣无异,就算世人称他一声蔡圣,也无不可,不知孔师可否认同?”

此言一出,原本安静下来的朝堂又一次嘈杂起来,许多文官更是对李洛怒目而视。像是李洛与他们有什么不共戴天之仇似的。

李洛也不理会周遭,只是静静的看着孔颖达,看他作何回答。

孔颖达听闻李洛将蔡伦与自家老祖相提并论,心中怒火哪还能压抑得住,这蔡伦是何许人也?乃是东汉的一个太监。

将孔圣人和一个太监相论,这不是在羞辱孔家吗?同时也是在羞辱天下儒生。

孔颖达气得身子发抖,哆嗦着嘴唇,颤抖着食指,指着李洛道:“你……你你……”

你了半天,也你不出个所以然来,最后身子一歪,气昏了过去,还好一旁的同僚将其扶住,才没让其摔倒在地。

李洛也是心下一惊,他没想到一个蔡伦会将孔颖达给气晕过去。

李洛虽说气恼孔颖达说古代工匠所作所为,是奇淫巧技。而他自己却也是学着儒家文化而长大的,不说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至少尊老爱幼,李洛还是懂得,将一个头发胡子都白了的老人,气晕过去,李洛心中难免愧疚。

孔颖达这一晕倒,朝堂上顿时乱成了一锅粥,号脉的号脉,掐人中的掐人中,就连龙位上的李世民也大喊一声:“快传太医。”

片刻后,御医还未到,孔颖达倒是被众人救醒过来,孔颖达醒来第一句话便是。

“兴国公,你若是不道出个所以然来,今日我孔家与天下学子定不与你干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