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混在三国的咸鱼 > 第一百零四章 蔡邕离京

混在三国的咸鱼 第一百零四章 蔡邕离京

作者:盲眼哥斯拉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0 15:29:29 来源:笔趣阁

由于学子的流动,夏侯宇这篇千字文在五月初的时候流传到了长安。这个时候虽然董卓当权,政局不稳,但是堂上的文人还是有着自己相对稳定的地位。

就如那蔡邕蔡伯喈,董卓就非常的尊敬他。虽然董卓刚愎自用,但是对于蔡伯喈还是算得上十分客气。

这天他拿着偶然间从手下那传来的一卷《千字文》递到了蔡邕的府上,因为他知道这种文人对于这些东西必然是非常喜欢。

得到千字文的蔡邕如获至宝,在拿着参阅了一番后,他激动的向董卓打听这文章出自哪里。

知道蔡邕必然会来找自己,董卓早就将献上文章之人叫来,从他口中得知这书传自于颍川的颖阴县的荀家。

得到这个消息,蔡邕本来就心有打算前往兖州避难,前面被堂弟蔡谷阻止的想法再次萌芽。不过这次他有更好的借口。

借着去颍川访贤的名由,蔡邕带着女儿离开的长安。

对于蔡邕的离去,虽然董卓有些可惜,曾一度想派兵拦截回来,只不过都被朝中其他官员劝了下来。

毕竟这次蔡邕离开出了女儿和必要的仆人和守卫以外并没有拿多少东西,比起去逃难更像是兴致来了去访友。

而蔡邕在文坛的名声极大,董卓也不可能将他困死在这长安不许外出。

并且最重要的是,蔡邕是难得的少数在自己如此行为下还会出手稳定朝政的人,他这次送于千字文本来就是投桃报李的行为。此番蔡邕的后续动作皆因自己而起,所以他在犹豫再三后,还是放蔡邕蔡琰父女俩离开。

在离开长安百里都没有追兵前来阻止后,蔡邕也放下了心,看来这次董卓是放过了自己,不过为了保证安全和万一董卓反悔他不会被重新抓回去,他还是马不停蹄的转向向着陈留方向赶去。

选择陈留也是有几个原因,一来陈留离颍川不远,即使被追兵追上他可以借口顺便回老家去省亲。

二来陈留现在实际控制权在曹操的至交张邈手中,等自己到了陈留,自然有机会接触到曹操手下的荀文若与夏侯子卿。

在他来的路上已经派人赶往颍川给他带回了消息,这篇文章是荀家荀文若推散出来的,而文章的作者是那曹操的兄弟夏侯子卿。

作为年过花甲之人,蔡邕早已不是年轻气盛之辈,跟那孔融一样,对于有新人能写出惊世骇俗的文章他都是抱有十二分的善意。

这次他的想法也是在陈留歇息一番后去东郡跟夏侯宇交流一番,然后带着女儿去北海孔融处隐居。

以自己跟孔融的交情,到了北海后也不会愁吃穿用度。自己也可以专心的做自己喜欢的学问。

当他驱车赶到陈留的时候,得知蔡邕前来的张邈早早就派人前来迎接。在进入了陈留城后,蔡邕一直提着的心才彻底放了下来。

董卓这边虽然在过了一段时间后还是后悔了,派人前往颍川寻找蔡邕,但是还没等人回来告诉他蔡邕并不在颍川这件事,就被王允和吕布使计诛杀。

杀掉董卓的王允志满气得,自负不凡,产生了居功自傲的心理,一门心思以一己之力清理掉董卓残余,也没有多余的心思去寻找不知躲去了哪里的蔡邕父女,这才让蔡邕彻底淡出了朝廷。

当蔡邕被张邈送到濮阳的时候,才得知了长安的剧变。望着长安方向他也不由得心有余悸。就这短短的不足一月的时间,长安竟然就改天换日,那权倾一时的董卓竟然就这样死在了那里。

为此他不由得叹了口气,虽然董卓的确横征暴敛荒淫无度,但是对他还算是照顾得不错,所以乍一听到董卓的死讯,他还有一些觉得可惜的感觉。

而其他诸侯和曹操也都在很短的时间内知道了长安发生的剧变。可惜这个时间点无心拥汉的诸侯在各自征伐,有心拥汉的又腾不出手来。

所以即使王允除掉了董卓,大家也没办法前去支援,以期归还旧京,重振汉室威风。

夏侯宇这段时间是过的风生水起,虽然自命清高的大贤不会从他这里出仕,但是本着捞不着大鱼捞小鱼也成的原则他还是收纳了不少人才。

这些人才虽然谈不上经天纬地,但是协助他治理一县也是绰绰有余。有了文人的加入,他也轻松了很多。

加上他舍得放权,本来就懒散的他将手里的活分成很多份,然后交付给手下的人,这些人在获得了权利和有了一展才华的地方后,也乐于将夏侯宇的名声向外宣扬以表达善意。

虽然这些人质量不一定行,但是数量很多,而且毕竟大家都有亲戚朋友,这一宣扬,夏侯宇在文坛的地位也算得上小有名气。至少在这颍川士族里,哪怕没看过千字文也从各个地方听说过夏侯子卿这个人,而且评价都还相当的正面。

就在他满意的看着聊城依照预定的规矩欣欣向荣的发展,他又不需要劳心劳力,自然是得意非常。

平时只需要吹吹牛,装装逼,然后跟前来拜访的学子士族们聊一聊就行,如果不是媳妇不在,这聊城对他来说就是天堂。

这些夏侯宇手下的文士们如果让后世的资本家看到得羡慕到死。不要钱,什么都干,而且遇见困难还会自掏腰包,这种员工别说打着灯笼,就是做梦也没几个老板会这么想。

在这聊城重新稳定下来的时候,他得到消息,由长安过来的大儒蔡邕到了濮阳,而且指名道姓的要见他,得到这个消息的夏侯宇还吓了一跳。

因为在董卓死的时候他就还在叹息,董卓的死是死有余辜,但是蔡邕是可惜了。除开他本身才华横溢以外,最出名的还是他那女儿蔡琰。

毕竟后世的人你说蔡邕还有可能有人不知道,但是蔡琰那绚烂的才情,悲惨的身世和流传的《胡笳十八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文姬归汉的故事在后世也广为流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