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节度江山 > 第一百一十三章 秦卒耐苦战

节度江山 第一百一十三章 秦卒耐苦战

作者:远处白云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0 04:03:34 来源:笔趣阁

“统领至少要留下一旅之兵驻防西京,这般算下来,边境戍守,仅有二万六千余人。”陈疆达小意提醒道,“鄂勒支麾下能战之兵,四万有余,敌众我寡,形势不容乐观也。”

“各结城寨,互为策应。”刘清廓不为所动,在舆图之上标注一个个小点,“前沿各处,若一处遇敌,则两翼各遣援兵,依地形,据山谷,间道击之。大总管若破单于台、丰州等处,鄂勒支必不能久撑,只能回兵。”

“可是大总管出击丰州,未必就会这般顺利。”陈疆达仍是担忧,“这回用兵,粮秣俱由雍、并两处支应,若出师不利,对两地民心士气,都是重挫。”

刘清廓依然神色自若,一面提笔写令,一面说道:“用兵之道,有七八成的把握,就当全力一试。若务求万全,战机稍纵即逝,则悔之莫及矣。”

他放下笔:“当初本官与关统领分头给枢密院去信,便已料知会有今日艰难情形。不过,本官曾与大总管并肩作战,信得过他的能耐,也信得过,我雍州军之诸位将士。”

“统领,防线太长了啊。咱们又不能确知鄂勒支会从哪一处发起攻势。待敌军袭来,我师必有折损也。”

“对,确实是不能预知敌之动静。”刘清廓瞧着舆图,“所以深沟高垒,以待敌至。至于部伍折损,虽在所难免,然若能收取朔方故地,就算某拼却一死,也是在所不惜。”

“统领乃是国之干城,西北军民所倚赖之,何须亲身陷阵!”新任雍州四师师监的曹靖此时恰好进来,便拍着胸脯喊道,“若有吩咐,某这便率领部伍,越营盘岭,直趋庆阳!”

“不用你去庆阳,”刘清廓招手示意他近前,指点着舆图上自己标注的小点,“只是营盘岭必须设垒。而且事不宜迟。”

曹靖凑过来仔细瞧了瞧:“是,卑职明日便率二旅赶过去,屯兵驻防。”

“新平、罗川、营盘岭、直罗、伏陆、延安。”刘清廓一路点过去,“若一处被敌围攻,则东西两路俱出援兵,窥其侧翼,寻机扰之,以分其力。如此,虽不能说我已立于不败之地,亦已足够稳妥。”

“如此,须得各路将官指挥精细,不能贪功,不然,必为敌所乘也。”陈疆达又一次提醒道。

“陈司马,你未免谨慎得过了头也。”曹靖拍着腰间的刀鞘,“某随都帅、粟统领,转战千里,从无畏惧,区区一支图鞑左军,实不足虑也。”

“就是怕你们轻敌大意,”刘清廓摇摇头,神色仍是平和,“明日本官与你们一道出发,移署宜君县城。”

于是次日雍州军第四师拔营向北,从已经废弃的玉华行宫之旁经过,然后兵分三路,点检黄寿率一旅经升平县奔赴直罗,二旅由师监曹靖率领,往营盘岭安营扎寨。三旅则作为统领官的亲卫,留驻宜君县城。

刘清廓性情沉稳,部属们从未见过他发怒慌张的模样,只有陈疆达察觉到统领内心的焦灼不安。一日数次,刘统领询问前方间报,他要确知图鞑军在这个秋季会不会再次发起攻势。从俘虏的口中得知,图鞑左军主将鄂勒支的身边并没有汉人谋士,但是这个图鞑将领一直试图占据关中平原,为此,朔方地的许多百姓都被强征入军,赋税也是一加再加,民力几乎已经被压榨到了极限。

根据这些消息,刘清廓推断关内前线不会就此平静下来,尤其是,三个师的兵力北调胜州,这么大的举动肯定会被对面探知。陕北地形破碎,图鞑军最佳的行进路线依然是沿着泾水河谷拿下新平县城,但是敌军去岁已经在这里吃过大苦头,沈望把守的新平城极难攻克,尤其是这位点检又在县城北面的山坡设立了新的营寨,分兵把守,鄂勒支决计不会再次一头撞过来,白白耗费时日。

鄂勒支再次来到庆阳,秣马砺兵,刘清廓此时已经部署完备,他确定图鞑军的主攻方向一定是在子午岭至直罗一线,因此,武铭所部的一个旅由检校师监魏春盛亲自率领,移驻升平县,以为机动。

三师兵马一字排开,严阵以待。雍州都督杨龄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亲自赶到宜君县城:“刘统领如此布阵,几无纵深,若某处救援不及,被虏骑突破,则长驱深入,全局崩坏矣。”

“虏贼持续征战,如今也是师老兵疲,只要诸位旅将自己不犯错,咱们调遣接应及时,这条防线,乱不了。”刘清廓正在将自己的部署详具呈文,预备报与枢密院,他丢下炭笔,“老令公远来劳乏,就不用急着赶回去了,与下官一道在此处督战罢。”

“西京有窦宪使坐镇,老夫不用急着回去。”杨龄忧心忡忡,“刘将军,老夫就怕你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啊。”

刘清廓没有接话,过了好一会才说道:“胜负之机,全赖将士也。”

杨龄赶到宜君县城的次日,图鞑军就出现在了子午山一带。上万敌军强攻营盘岭,雍州四师师监曹靖手持横刀,亲身上阵,双方激战逾四个时辰,虏军未能攻破城寨。曹靖报给宜君县的急文中说道,敌虽勇悍,但是火油弹等利器使用不动,难以撼动我师营垒,营盘岭无需增援,但是务必小心,这支敌兵恐非鄂勒支主力。

接到营盘岭军报,刘清廓、陈疆达心下稍安,又遣传令兵晓谕别处营寨,严加戒备。

果不其然,两日之后,风沙大起之时,鄂勒支亲率主力两万余人出现在直罗县城西面。

直罗城位于河水交汇之处,历为陕北要地,把守此处的是雍州四师点检黄寿亲自率领的一旅。连续两日残酷血战,缺少火器的虏兵未能攻下县城,不得不稍稍后退。但是这两日交战的险恶情形却令黄寿十分担忧,他一面向宜君县城报信,一面打算将兵马撤往南面的三川县城。

一旅旅监鞠义激烈抗声,反对就此撤走,他甚至抽出横刀当在衙署门口。眼见这条大汉双目血红,怒气填膺,黄寿也有些恼火:“谅你一个才擢拔的校尉,不过仗着自己是燕镇老人,就这样目无尊上!某才是四师主将,再不让开,某便教人过来,将你绑了!”

巡检董玉仁连忙领着人上来将鞠义拽开:“鞠旅监,你这又是何必!点检只是教咱们暂退三川,又不是逃走。直罗城离宜君等处太远,若援军不能及时赶到,咱们将同袍们都折损在此,那才是坏了统领的大计。”

“卑职只知道统领钧令是守住直罗,要走,你们走,某来守城!”鞠义还刀入鞘,头也不回地走了。董玉仁惶然无措地瞧着他的背影,又转头瞧向黄寿。

黄寿四十出头,身形瘦高,他也被鞠义气得不轻:“燕镇来的人,眼里哪里有咱们?他要留在这里等死,某就成全了他!”

于是一旅在城内分兵,鞠义率领一千余人继续留守,黄寿、董玉仁则率部出东门,撤往三川。

因为行军仓促,南撤的这半旅人马在白庙梁遭遇虏兵伏击,混战之中,黄寿被敌将蒙陈固一箭射中面门,当场殒命。董玉仁只得率领残部向北面突围,他背上吃了一箭,侥幸拣回了一条性命。

后路已被截断,直罗城里的守军也就绝了突围的念头,安心固守。

白庙梁之败传到宜君,陈疆达连忙恳请刘清廓遣兵救援。于是驻屯在伏陆的二师三旅陈道臣部,连同留驻升平县城的一旅苏义明部,俱都驰援直罗城,这几乎已经是刘清廓能够遣出的全部援兵了。他又钤下一道军令,急擢鞠义为四师检校师监,营盘寨的曹靖则署为四师点检,留在宜君县城的四师三旅,也随时预备出发迎敌。

鄂勒支在直罗城外顿兵六日,因为缺少攻城器械,火油弹也十分紧张,地形又是十分狭窄,结果伤亡甚重,依然未能拔城。鞠义身先士卒,箭无虚发,守军虽然折损近半,他们依然守住了城池。

伏陆和升平的两路援军赶到了城外,陈道臣赶来见师监魏春盛,询问如何解救城内守军,魏春盛却道:“鞠兄弟性情能耐,本官深知。解围不急于一时,咱们得另寻战机。”

于是这两路援军合兵一处,继续沿着罗水向西,他们做了一个十分大胆的举动,拦河筑坝。

罗水的径流原本就小,图鞑军士们在河边取水之时,发觉水位一直在降,便连忙报与主将。鄂勒支面形方阔,唇上留着短髭,戴着一对大耳环,在营帐之中眉头大皱:“断水?”

他突然一拍大腿,站起来厉声喝道:“全军拔营,速沿谷道,退往华池!”

“咱们往华池去,要经过大槃山——”一个千户小心提醒道。

“那就先至大槃山,重新扎营!”鄂勒支恶狠狠说道。

士卒们都忙碌起来,撤帐聚马,预备北走,就在这时,东唐军在上游掘开堤坝,浑浊的河水一泻而下。

水势并不算大,但是瞧着被洪水冲走的马匹、云梯等物,鄂勒支气得面色铁青。但他毕竟不是无能之辈,冷静下来之后,下令全军北撤,往大槃山重新扎营。

暮色之中,魏春盛率军尾随而来,他们在十里庙追上了敌军,鄂勒支此时正是满腔怒火,当即喝令全军掉头反击,恶战在夜幕之下展开。

虏兵人数众多,很快就反将追赶过来的唐军围困住,但是二师官兵久经战阵,全无慌乱,稳稳守住阵型,激战一直持续到凌晨,当太阳升起之时,鞠义终于率领着直罗城的守军赶到了。

敌军终于退却,魏春盛肩上带伤,向鞠义抱拳道:“惭愧!咱们这支援兵,反要鞠师监来救,真是教二师的伙伴们,十分汗颜。”

“若非贵部同袍以水决敌,某等何能解危!”身材高大的鞠义回礼道,“诸位想必已经十分劳乏,城中尚有许多米粮,不如就一道返回,好好休整。”

直罗之战以鄂勒支的暂时退却而告结束,刘清廓再次将战事情形报往燕京,他在军报中将魏春盛、鞠义等将领的应敌之法都做了详细的分说,并认为:“敌实已强弩之末,战力衰疲,无足为惧也。若大总管北面报捷,则我当面之敌进退无据,必回灵州。”

南面的沈望也没有闲着,在接到宜君传来的急报之后,他便点起新平和三水两处人马,间道急行,潜至定平城下,一举克之,以为南路策应。

定平县城的百姓人数不多,神色麻木地瞧着汉军入城。三年厌应西烽争,千里重随北鸟飞。胡汉之间的反复争夺厮杀,让平民百姓都已经十分厌倦,却不知道这种日子究竟何时才是尽头。

城中无有县令等署官,只有一个图鞑千户,领着数百老弱之兵,他们在败出县城之后,一面退往安定府城,一面则向庆阳报信:南面唐军大部,已经杀来。

鄂勒支再次意识到自己手里的力量始终无法击破刘清廓的防线,他必须再次征集人马,严加操训,等待下一次进兵的时机。但就在这个时候,丰州来人了。

在周恒的命令下,八万唐军沿着大河,南北两路同时西进。北路五万大军餐风露宿,冒着风沙日行百里,直扑单于台。

自从库罗兄弟率部北走,乌伦布台便知唐军迟早会大举来攻。他的应对之策是在大同川的西面以骑兵袭扰,阻敌攻势,然后从东面绕击唐军侧翼,将他们击垮在乌梁素海东面的沙碛地之中。

一开始,图鞑骑兵的行动十分顺利,唐军接连分兵,中军很快暴露在乌伦布台与达贺乌的主力面前。但是,当太阳高高升起,却被乌云遮住之时,唐军不慌不忙地列开了阵型,六门簇新的轮式野战炮,炮口狰狞地摇起,旁边则是相衬之下显得十分小巧的二十门虎蹲炮。在炮队的两侧,则是上百名手持新式自发火枪的枪兵队。

这不是射程四百步的虎蹲炮,而是能在八百步之外就将人马轰成齑粉的新式大炮。

惊天动地的大炮轰鸣之色,精锐的图鞑骑兵迅速被炸得支离破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