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新唐朝王爷 > 第46章 启蒙读物

新唐朝王爷 第46章 启蒙读物

作者:头条帝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0 03:43:08 来源:笔趣阁

杜言走后不久,一个长相很文雅的五六十岁老人带着几个青年人模样的人走进了大殿。

这名老人叫韦澄,朝庭最高的教育行政机构——国子学祭酒。

韦澄,京兆杜陵人。在隋任大丞相府法曹、东京兵部侍郎、定陵郡守、尚书左丞、国子司业等官。入唐后,李渊任命为国子祭酒,出为绵州刺史。

唐朝的教育系统有官办跟民办两大类。

第一类以国子学(贞观改为国子监)为代表的公办学校,第二类则以私塾或者是宗族自己的私人学校。

唐初武德初年,国子学下设立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跟算学五个专业。

而国子祭酒则是朝庭官学最高的行政长官,三品大员。

参观了大殿里的一切陈设,当老人看到大殿正中间的黑板上写着的白色粉笔字的时候咦地一声走上前去。

“这……这是石灰?”老人用手轻轻地摸了一下白色的粉笔字,嗅了嗅,一阵刺鼻的粉末瞬间充斥着他的鼻腔,打了个喷嚏后问道。

“回恩师,是的,听杜先生自己说是叫什么粉笔来着,而这个板也如其样也叫黑板。”一个青年人跟在老人的身后解释地说道。

这个青年人是培训班里的学生,由于见到了杜言“发明”的这粉笔跟黑板在教学上的作用后,马上去请自己的恩师过来一看。

“白色的石灰做成的粉笔跟黑板配合,嗯,绝配,绝配呀。”老者看着黑板上白色的飘逸的粉笔字不断颤抖着地点头肯定地说道,那表情像是中了五百万彩票似的。

“不知道这杜言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法的,要是把这个粉笔跟黑板普及开来那……”老者一想到这黑板跟粉笔在教学中的作用就身体一阵的颤抖。

老者说完,拿起一根粉笔就往外走。

身后的那个青年人却着急了,走上前去说道:“恩师,这个……粉笔您不能拿走。”刚才答话的那个青年人说道。

“嗯?”老人听到自己学生的话,有些不好意思地转头看着对方。

自己活了这么大岁数,这是第一次在没有经过人家主人的同意情况下擅自拿别人的东西。不过跟借书不算偷书一样,这不算偷。

自己拿走是想作个考究,好将来把这两样东西普及起来。

“怎么啦?”老人问。

“这个……实在是杜先生走的时候亲自交待过,这粉笔跟黑板,不准任何人乱动也不准拿走。”青年低着头说道。

“我会亲自跟他说的,放心便是。”老人说完拿着两根粉笔走出了大殿,留下几个青年人愣愣地站在那里,想拦却不敢。

而杜言回到家里,来到了后院一个秘密的小院。

“公子。”五个匠人模样的老人正在拿着一个个小小的印章一样的东西在雕刻着什么。

旁边的货架上也摆放着雕刻好的细小的印章。

杜言来到货架上巡视一圈后问道:“情况如何了,还差多少个?”

这五个匠人是杜言在外面花了大价钱买来的专门从事雕刻的老师傅。

最年长的一个老人回答道:“公子,已经差不多了,一些之乎者也的常用字还不够,大概要今天第一本的内容就好了。”

杜言随便抽查了几个雕刻好的印章,雕刻还不错,都是小楷字体,接着说道:“不着急,慢慢来,有什么需要的跟我说,我让人去外面买,这里就辛苦你们了。”

“现在条件不允许先用木头雕刻着,要是往后条件允许了,咱们做成瓷器的,也就不会害怕木头放久了会出现裂纹的情况。”

“按理来说用铅是最好的,不过那东西现在外面不多,价格又不便宜,瓷器是最适合了。”

杜言一边解释着说道。

“是的,做成了瓷器只要保存好,就没有木头的裂纹而影响印刷质量的问题,可是做成瓷器,那得有烧瓷器的窑口才行,就是不知道……”

“没问题,没有窑口咱们就自己盖一个不就行了?也不用太大,咱们又不是做烧制大形的瓷器,只是烧制这些细小物件,一口窑一次就烧得差不多了。”

“这个事情对咱们杜家很是重要,你们是知道的,要是让外面的人知道,特别是世家的人,咱们杜家就会有麻烦。”

“所以呀,这里就先委屈你们了,有什么需求就尽管说,只要我能办到的事,一定会满足你们的要求。”杜言知道自己要做的这个东西对现在来说有多么的重要,要是泄露出去,那些世家估计会把整个杜家踏平了不可。

可是自己不得不这么做。

要是让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地把整本书抄下来,自己又做不到。

耗时浪费精力这是一方面,就是自己那跟狗爬似的毛笔字,抄出来也不好看呀。

没有办法,为了教弟弟妹妹学习识字,杜言不得不把后世的一些国学典籍如《三字经》、《百家姓》拿出来。

可是现在的雕版印刷太慢又耗费财力物力,杜言做不到。

当然了,里面的内容也是要用一些删减的。

比如《三字经》里面讲到唐朝的那些内容跟还有后来的朝代得删减掉:“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宋朝赵普这个还没出现的内容也得删除,不然让人问起来自己这个主编不知道怎么解释。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晏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

这些还没有出现的历史人物也得删掉,不能照搬过来。

这《百家姓》吗,这排在第一个字那肯定是“李”字而不是“赵”字。

同时为为了引起后面不必要的麻烦,杜言在《百家姓的》编写上也不得不照顾一下世家的面子。

这个时候的世家力量可是很强大的,整个朝庭一半以上的官员都是家世子弟。没有办法,形势比人强,谁让现在知识都掌握在人家手中呢。

为了照顾到皇家跟世家的面子,杜言在改编《百家姓》的时候改了开头,把“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改成了“李崔卢郑,王孙赵钱”

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这些都是时下最有名的世家。

要是自己照着原来的印刷出来,让他们看到赵、钱、孙、周、吴这几个姓氏排在他们高贵的世家前面,他们会把自己这个“主编”找出来喷死。

由于现在的雕版印刷技术落后,使得书籍非常地稀少,而他们这些世家凭借着几百上千年积累下来的丰富的藏书,使得知识都掌握在他们的手里。

有时候连皇帝都不得不看他们世家的脸色。

甚至更吊的是,公主想下嫁他们的子弟,都们都嫌弃公主跟他们门不当户不对,配不上他们而拒绝。

所以在打算拿出《百家姓》这本启蒙读物的时候,杜言不得不作一些改编,要是把赵氏排在李氏跟王氏的前面,世家人不找自己,李渊也肯砍自己的脑袋。

现在好了,把前面最主要的皇家跟世家排在第一位排,将来有人提出异议,自己就有话说了。

你要是觉得你们自己比皇家高贵那你去跟李渊说去呀,他们要是没问题,我就改。

但是这个可能吗?

李崔卢郑,王孙赵钱

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金魏陶姜。

……

后面的基本没动。

让杜言改编一新的《百家姓》就写好了。

现在小院里五个匠人就是专门雕刻这两本书里面的字,然后进行排版,然后印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