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仙宋 > 第542章 庄子井、寻仙锁(十三)

仙宋 第542章 庄子井、寻仙锁(十三)

作者:禁区中的幽灵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5:06:49 来源:笔趣阁

“张继先?你去年不是已经……”

眼见耳听眼前之人如此年轻,竟然是天师道第三十代天师、正一派的天师,刘行不由得惊疑地问了一句。

天师道由道教创始人祖天师张道陵所创立,并著写《老子想尔注》,为后期道教发展打下了基础。

随后,又由其孙张鲁改革教团,待曹操拜其为镇南将军后,道教开始向北方传播。

张道陵的四代孙张盛,又将传教的地区从青城山迁至到龙虎山,至此道教也开始向中国的东南地区发展。

天师道,是张道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所立。

当时在巴蜀一带,原有巴人信奉原始巫教,大规模的**祀而害民。而这些祀奉鬼神的法教巫师聚众敛财,无恶不作。

张天师携王长、赵升二位弟子和黄帝九鼎丹经,来到北邙山修行。后与巫鬼群体发生了大规模宗教冲突。

川渝一带流传的张天师以太上老君剑印符箓大破鬼兵的故事就是以此为原型的。

而被赶跑的巫鬼教不甘心失败,在大巫师张修的带领下,急跌天师道的教理,创立五斗米道。

根据后汉书灵帝纪可知,张修为“巴郡巫人”“巴郡巫妖”等。

正一道的创立使道教开始以教的形式出现,区别于以前的巫教,奉太上老子为最高崇信,奠定了千年的道教历史。

后来北魏寇谦之修道嵩山三十年,为适应历史潮流,对天师道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使道教摆脱了原始宗教的粗陋浅薄的风貌。

从而得到北魏朝廷的承认,从民间进入殿堂,寇谦之成为一代宗师。

此后,道教不断得到历代道教大师的丰富、发展,完善了道教的思想体系和斋醮仪式,使道教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东晋南朝时期,道教在组织形式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主要表现是祭酒制的衰落和道官制度的兴起。

祭酒制度为早期五斗米道之旧制,其基本特征是“立治置职”,道官祭酒“领户化民”,实行政教合一之统治。

为实现道官祭酒与道民的统属关系。天师道制定了三会日、宅录和缴纳命信等制度。

规定在三会之日,道民必须到本师治所参加宗教活动,登记检查“宅录命籍”,听道官宣布科禁,考校功过。

道官凭此向天曹启告。请天神守宅之官保护道民家口安全,禳灾却祸。自魏初天师道北迁至晋宋之际,出现了组织混乱,科律废弛的严重局面。

当时许多道民在三会之日不赴师治参加集会,不报户籍,不交租米命信。

一些道官更“妄相置署,不择其人,佩箓惟多,受治惟多,受治惟大。争先竞胜,更相高下”,“纵横颠倒,乱杂互起,以积衅之身,佩虚伪之治箓。身无戒律,不顺教令,越科破禁,轻道贱法。恣贪欲之性,而耽酒食。背盟威清约之正教,向邪僻袄巫之倒法”。

祭酒制度的腐朽败落,就失去了“清约治民”,使“道化宣流。家国太平”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陆修静又对天师道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使之变得更加趋于成熟。

亲眼目睹两公主入道的张万福,似乎还是当时的太清观主史崇玄的属下,不过才过了两三年,大概是随着太平公主的倒台。史崇玄的败亡罢,他渐渐开始崭露头角,终于作到太清观新的主人,成了开元时期的道教重要人物。

据都筑晶子从前刘行从史书上看到的的说法,在盛唐时代,张万福和朱法满在长安的太清观和玉清观分别占据了重要的舞台。

他们编纂的《三洞众戒文》、《洞玄灵宝道士受三洞经诫法篆择日历》和《要修科仪戒律钞》等等,在规范道士行为和整理道教仪式上起了很大作用。

其中特别是张万福,在后来很多道教文献中都可以看到,他是道教史上清理道教仪范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他一方面批判各地的道教仪式的失范,一方面动手将各种道教流派的斋醮仪式重新进行了编排和清理。

张万福的影响在道教中一直持续到晚唐五代,当晚唐时代的杜光庭再次批判道教混乱状况的时候,他仍然要回忆到张万福。

他说,“近有庸流,不达古贤之情,先于玄师前补署六职,宣科授简,然后升坛,仍云简寂先生斋法谬误,饰非谤说,词理纷然,寡识无知,一至于此,尚有其党,相仿行之,不唯获乱法之愆,实亦受谤贤之罪,达教君子,宜共斥之”。

他强调说,“金篆古仪及黄篆旧法,宿启之夜及言功之时,皆先作自然朝然后行事尔尔。所以云:须明旦晨晓,依法行道”,他指出,这一整齐化神圣化的道教仪范,是此法自张天师、陆简寂、寇天师、张清都相传至今,颇历年代,皆以斋法出于自然朝,示不忘本也……

可以说天师道真正的宗师谱系,是从张陵、葛玄、陆修静到张万福,经过历代发展与革新如今的道家宗派里面的正宗一脉、故而其门人又自称“正一道”。

张继先这个人据传为人沉默寡言,他九岁嗣教。徽宗崇宁以后四次被召至东京,建醮内廷,赐号“虚靖先生”、视秩中散大夫,并赐昆玉所刻“阳平治都功印”等。张继先天师亦为正一天师清微派大宗师。

张继先得宋徽宗恩宠,却志在冲淡,喜在山中旷逸自怡、清静修道,屡乞还山。

作庵于上清宫后,为心斋坐忘之所,徽宗亲书“静通庵”赐之,有亭名“翛然”,并建灵宝、云锦、真懿三观,改祖师祠为演法观。

可是去年的时候,刘行曾经从天策卫那里得知这位天师道的年轻宗师已经羽化飞仙去了,如今他却突然携着炼妖壶出现在自己面前,怎能不为之惊疑、随之发问。

张继先似乎也知道刘行惊疑原因,他淡淡一笑道:“寿本已尽,奈何无法清心而去。都是那个薛老怪,言说天下将大变运数、硬是请来了续命符将我从酆都城拉回到了这烦嚣的尘世间。”(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