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耀四方 > 第72节 玉娘

明耀四方 第72节 玉娘

作者:右边幸福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9 18:17:52 来源:笔趣阁

没穿越之前,张新是一个苦逼卖酒业务员。

每天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发不了财,也饿不死,眼看一脸青春豆印即将消失,媳妇却还没着落。

万万没想到穿越后魅力属性大涨,大到男女通杀的地步。

这不,千娇百媚的周明,妖娆地站到张某人面前,愣是没能躲过去。

“张老板好啊。”

周明以他最温柔的方式打招呼。

张新放下手掌,换上见客户的微笑,后知后觉道:“原来是周先...老板。”

‘周先生’差点脱口而出,在张新认识中,还是要适当尊重人家一下的性别自由,话到一半,换成‘周老板’。

“我可以坐在这里吗?”周明指向方桌对面的空长凳,看上去比淑女还有礼貌。

张新心里那个无奈啊,他想坐在这里是为安静等任务消息,顺便等等陶青云,没想遇到怀疑自己性别的周明。

“正式自我介绍一下。”周明坐下后又站起来,微微一个万福道,“小女子大名周明,小名‘玉娘’,字‘如是’”

“....”

还是那句话,张新对怀疑自己性别的人并不歧视。

对方郑重自我介绍,出于礼貌,张新朝‘如是’拱拱手,“在下张新,乳名也叫张新,小时候没读过书,没有先生赐字。”

‘如是’掩嘴轻笑,替张新解释道,“没关系,除官老爷和几个读书人,濠镜澳没有几个人有‘字’,我的字也是自己取的。”

张新把头点点,社会环境不一样,对于商人或一般家庭来说,孩子能认字就行,功名什么的都是浮云。

所以没有‘名’不是丢人的事情。

但对于京城的那些大官来说,这个年代广州府不是流放之地,却等同于流失之处,一般皇帝不喜欢什么人,都往南边贬。

话锋一转‘如是’好奇问:“张老板为何一个人在这里喝闷酒?”

“不是喝闷酒。”说话时张新把一只酒杯摆到周明面前,并为他添上一杯黄灿灿的女儿红,“闲来无事,出来散散心而已。”

“是家里的老虎太凶嘛?”说到里周明‘娇媚’地笑起来,“郭家小姐可不是好相处的主,我比她更温柔。”

本打算和周明碰一杯,闻言张新收回举起的酒杯。

郭文静虽然‘冷’,但身子暖啊,而且她和陈晴儿是两种不同味道,表面虽然偶有伴嘴,但张新打心底里喜欢她。

可是周明是什么?连自己性别都怀疑的人,有什么资格质疑自己明媒正娶的郭文静?

见张新表情有点冷,周明自知说错话,转移话题道:“我听闻有人在市场帮你找好马,我或许可以帮上忙。”

“不用。”

张新不是傻子,他拿不出周明想要的东西。

周明只是怀疑自己性别,智力没问题,秒懂张新的顾虑,提出条件道:“你还记得上次用椅腿打我吗?”

张新疑惑,难不成这假男人今天是来报仇的?

不待张新想更多,周明又道,“你只要像上次那般,再打我一次,我就能从倭国给你带来上等好马。”

“....”

张新懵,听错了吗,有人求打?

见张新迟疑,周明又道,“你需要几匹?”

“几匹?”张新把头摇摇,“大概一千匹。”

“???”

“你是打算经营马场吗?”周明惊掉下巴,劝道:“这是错误决定,官方从民间收购马匹约10~15两一匹,最好的蒙古马不过五十两一匹,你在南方养马,毫无优势可言。”

“不是马场。”张新介绍道,“喜欢马而已,就像你喜欢男人,没有特殊理由。”

后世某王、某储、某家族,能有劳斯近千辆,跑车数百辆,张新养一千匹马算什么?

何况,现在不比明代中期以前,民间允许大规模养马。

而且张新是真的很喜欢马,原因是他曾经去某景区,骑马不到五十米,收费一百!

那个时候,张新心里像是着了魔,特别想在家里养一匹,奈何条件不允许,买的起,没法养。

现在,他当然要实现这个过去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

“数量太多,”周明为难道,“你知道倭国禁止战马出口。”

战马是好马的代名词。

“你帮我想想办法,”张新好言相劝道,“如果你能帮忙,我可以每十天上门打你一次。”

闻言,周明心动,许多证据表明,张新能松口很不容易。

思考半响周明咬咬牙道,“我帮你想办法,价格是成本价的两倍,没问题吧?”

“没问题。”

张新爽快答应,达旦商行在大明朝收购红糖每百斤0.5两银,卖到倭国每百斤五两银,中间有十倍利润。

不比红糖,倭国不允许战马出口,加两倍价格,简直是良心!

心里这样想,张新给周明倒满酒,碰杯,一饮而尽。

与此同时。

京城正在大雪纷飞。

地面积雪三尺厚,冰厚一尺半,冷到没朋友,山东、山西、河南、江西及大江南北相继告灾,但是这些地方的救灾文书送上去,却无人理会。

原因?

老子曾经说过,最好的国家,是老百姓不知道统治者是谁,从某些角度来说,老万做到了。

老老朱在世时取消多达两千多历史的‘丞相制’,集权力于一身,这是因为他是个劳模。

老万也是,一把岁数,天天还在女人身上勤耕不辍,也是相当辛苦的。

这么做的后果是,大量学子辛苦考上进士,却无官可做;地方大量空缺,却无官来补。

比如,和都指挥司、地方军区、吏部、户部同级的‘都察院’。

都察院属于国家级监察机构,按惯性认知,这么一个打老虎兼职打苍蝇的重要衙门,怎么得也要有数百人吧?

实际这个时候都察院只有六个人,要巡察全国十三个省,其中一个老哥足足在外面巡查六年没回家,辞职递交上去三年,三年没有人给他批。

其他五个情况也不好,在外面跑断腿,到头发现,递上去的举报文案,根本没人看。

因为这个六个都是基层御史,高层左右都御史更是经常空缺,一担空缺,短则半年,长则四五年没人。

这还不是最惨的,核心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正副部长加起来不到八人,有的机构没有部长,有的机构没有副部长。

有的甚至即没有正部,也没副部,全靠郎中小吏,小腿打着颤硬顶着。

这种情况不仅针对中高层官员,连首辅也是,走马灯似的首辅中就有那么一位七十三岁高龄的首辅。

这老爷爷刚干一个月就被言官骂的心脏受不了。

于是辞官,结果辞不掉,老板见不到,最后自己回家,三年后病故时依然还是首辅。

这些事情张新不知道,如果他知道的话,便会明白濠镜澳巡捕司正使长久空缺的真正原因。

张新还不知道,老万百忙之中其实批了数百个补缺,其中正有濠镜澳巡捕司正使的补,但因为吏部缺人严重,无人发证,这些批红几个月一直放在吏部吃灰。

这只是一个缩影,同样情况也在大明其它地方上演,有的地方没典吏、有的地方没县令,还有的没知府,各种缺。

再比如刑部大牢。

这里关着上千犯人,有些小偷小摸,正常也就是个治安处罚,但因为刑部长官没人,这些人就一直关着,一关就是好几年。

不过,犯人们还是应该感到庆幸,至少牢房管饭的还在,要不然可就惨喽,几年能成化白骨。

依此判断,在大明当小偷是个十分危险的行业,以为关几天,实则可能会关好几年。

总体而言,老万的这个政府,中后期基本属于无政府。

如果重八哥还活着,他或许会这样骂重孙子,‘斗争、斗争、再斗争!你是属斗犬的吧!’

总结,先斗张居正,再斗国本(争太子),梃击,言官,大臣、首辅,轮番上阵,一天斗到晚,加上重孙几十年不上朝,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就像秦始皇,有人骂他,自然也有人夸他。

张新为什么能活的这么滋润?王大友为什么能卖小黄书?这都得感谢老万同志。

万历在位时期,恰恰是大明朝经济最发达时期,东方大陆第一次触摸到资本主义的门槛。

对于有些老百姓来说,这是个想干嘛就干嘛的年代,万历之前出个村子要开介绍信,未经许可瞎晃悠,抓住就是充军。

而万历时期大部分地区,别说介绍信,连黄册(户口本)都不需要,只要你有本事,去南美、去北美、去欧洲都没人管你。

到万历中后期更自由。

正常来说朝代晚期,总会出现大量贪官污吏,欺压百姓,摊派剥削,万历时期也有同样情况。

但是,牛逼的来了,万历中后期这个问题是所有末代王朝里最轻的。

比如巡捕司正使,换个人上位肯定继续贪,可如果这个位置没人呢?

同样情况放大看,造成一种‘超凡脱俗’的效果,因为地里没有食物,许多农民涌进沿海城市打工,成为明代农民工。

人口流动增加,思想变的活跃,涌现出一大批受普通人喜欢的读物,比如:金某梅,三言等等,都可以在王大友的书店里找到。

放在重八哥时期,这种读物都是乱码或星号,封书更是常见的事情。

像王大友这种传播污秽的人,估记要坐牢,甚至杀头,但这个时期因为没人管,所以可以大范围传播。

后世人能看到金某梅,这事得感谢老万的无为而治,使其能够广为流传。

人们的思想无限突破禁固,除小黄书,还有穿衣服。

明初穿衣是件极为讲究的事情,甚至写进是明律当中,衣服的面料、颜色,都有规定,身份不到不能穿。

而今天已经不拘束于穿什么,男人穿女装才是弄潮儿,龙阳是雅事。

什么孔孟,三纲五常,看看郭文静,思想和后世女人区别已经不大。

综合分析。

不问原因,万历超越后人,率先尝试自由市场经济,是值得肯定的事情。

效果也挺好,当中原腹地、西北、东北一片狼藉时,这个时期还能吊着气儿,便是有力证明。

只是可惜那些灾民,基层官员送上来的文案,因为各个部门都缺人,在市里能压几个月,在省里能压两三年,在皇帝那里能压五六年。

等皇帝发现时,他会这样感叹一句,‘啊原来是十年前的事情,拿去烧火吧。’

地图放大。

位于京城东南方向的一座小院里,失明的李聪聪身披一件蓝色厚披风,笔直地站在堂屋门口,抬头打量正南方,不知在想什么。

她身后是两名身宽体壮的农妇,正是张新派给李聪聪的随从兼职保镖。

地图缩小,往右看。

视线从京城移到沈阳东南方向七十公里处,这里叫清河城,也就是后世的辽宁本溪县北清河城。

城内原本有有明军官兵6400多人及500多户居民。

四个月前新增1100人,忽地增加许多人口,不出所料,还是冷冷清清,外面冻耳朵,无人出门。

不知童守义走的什么关系,张新的老爹张四九升为千户后,便被调来这里。

张四九皮躁肉厚还算抗冻,李海棠缩在炕上,身上裹着儿子买的皮草,看上去可怜兮兮。

“我后悔了。”李海棠吸吸鼻涕,“这个时候狮子村一定很暖和吧?”

像是碎碎念,李海棠表情担心又道,“晴儿也应该怀孕了吧,万一新儿不会照顾她怎么办?”

“那你就回去吧。”

张四九也坐在炕上,一口一个正在吃饺子,看上去很好吃的样子。

听着张四九夹枪带棒的语调,李海棠气不打一处来,“儿子迎娶晴儿也是你同意的,怎么听着都是我一个人的错。”

“是我的错。”张四九看上已经无敌,“你回去吧。”

“....”

李海棠气死,她早前跟张新说,担心张四九在东北找给他小娘,其实只是借口。

她真正担心的是被人打上门。

打上门不怕,关健是还理亏,这才来东北,享受冰雪大世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