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说好悬壶济世却成了阁老? > 第一百八十八章 兵临

弘治十五年六月,入夏,大同府丞秦墨奉旨完婚。取大同王氏女王卿婉,两姓联姻,一堂缔约。

同月,府丞秦墨接任治学一职。衔大同府衙云中书院,以堪表率,大同县城内子弟尽入学,为之府丞才学折服。

其才艳艳,令巡抚周其停大家赞赏。周家子弟能言者尽数入学,不足月,云中书院扩建。

府丞秦墨于云中声名大噪,无数军士子弟拜入其门,行弟子礼。大同巡抚周其停上表京城,送入宫中。

七月初,太监徐理奉旨出京,入大同见府丞秦墨。

秦墨跪拜听圣谕,徐理口微张,吐出白痴二字。而后驾车离去,令在场众人瞠目结舌。

弘治十六年,驻扎在河套的鞑靼再次试探性入侵牛柳关,时任三边总督的老将秦紘退敌,时为人称赞。

“都说善守者赫赫无功,秦紘老大人坐镇三边,鞑靼一年进犯不足十次。”二娘坐在书桌前半歪着头看向另一头写字的秦墨。

“往年可不是这样,听说王越老大人在时,一年能打三十次。小规模的战争,到底也是打仗。”

“这倒是九镇百姓的幸事了,毕竟太平日子最是难得。”

听着二娘慵懒的话,秦墨停下了笔,望向自己名义上的妻子笑道。

“秦紘老大人也好,王越老大人也好,只是一时药治不了老伤。没有用的,鞑靼迟早还要大军犯境。”

“何解?”二娘有些错愕。

有些事情她很清楚,但是唯独对未来的走向,她也不敢保证。毕竟除了秦墨这种外来挂,谁能料到皇帝会突然下线呢。

促使皇帝下线的是,除了久病累积,还有越发繁重的国事。

弘治中期朱右樘无心国事,以至于各地其实并不安宁。但远在京城的皇帝并不知晓,一心求续命之法。

当某一刻皇帝认清了真相,心力交瘁之下,繁重的国事很容易就能将一个人压垮。毕竟朱右樘归根到底只是一个人,而非神。

当阳光下出现一只跳蚤的时候,证明阴暗处已经藏不下了。

上一年的张天祥桉整整查了一年,朝廷的锤子高高抬起,重重落下。受到波及的人很多,同时也给了秦墨机会。

他笼络一批追随者,以学术为中心,基本掌控了大同大半的将领关系。同时秦墨利用一年的时间,更新科技与各种产业。

即使他是个府丞,落在他手里的权利已有了不少。

“朝廷对边将已经极为不信任了,秦紘老大人又能在九镇待多久呢?要不多久就会被调回京城,轮调对于鞑靼来说就是个机会。”

说着,秦墨走到了二娘的身边,随手扑开一副简易的地图,指着河套的方向说道。

“如果我是鞑靼小王子,我会让朝廷的猜忌进一步加深,最好让秦紘老大人越快调走越好。”

“等到秦紘老大人动身一走,马上调兵小规模入侵,制造日常劫掠的假象。等到所有人松一口气的时候,大军压境!”

二娘被秦墨的话说的一时间有些懵,大军压境是她没想到的。但仔细一想,秦墨的话却是可行。

只要秦紘一调走,却是是三边最松懈的时候。群龙无首之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之,九镇也会有很大的压力。

“打哪里?”二娘问出了事情的关键。

她想问的是如果秦墨是鞑靼小王子,依照他方才所言,大军压境会选择从哪入手?上一次鞑靼大规模入侵,走的是宁夏府花马池。

秦墨沉吟片刻,手指向一处,说道。

“假借兵马互市,打大同!”

“大同府?”二娘抿了抿嘴,“大同城高河深,鞑靼怎么会想打大同?”

“城高河深,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秦墨撇了撇嘴,“现在是可不是名将辈出的朝代,大同千疮百孔。”

“兵骄将傲,若非前些年出了张天祥桉,恐怕杀良冒功的事情还有不少。”

“朝廷不是已经处置了吗?”二娘问道,脸上闪过一丝犹豫。

王氏子弟大多也在军中效力,不止在大同,连同着九镇都有王氏的人。张天祥桉多少也波及到了王氏,好在并未大碍。

朝廷确实处置了,张天祥绞刑,杨氏父子绞刑。所牵连的镇守太监,与一同总督重臣都受到了惩罚。

“处置归处置,明年秦紘老大人就要退了,鞑靼马上就会打过来。不提早做准备,我们只能处处受制。”秦墨说道。

这里秦墨用的是我们,完婚后的秦墨与二娘并不住在一起。秦墨忙着做自己的事情,根本没有心思理会二娘。

两人的婚姻更像是结盟,男女之情也有,毕竟都是二十出头的年纪。两人又郎才女貌,不图色也不可能。

有是有,就是不多。

秦墨与二娘都是狠人,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更何况都是一路走来的,都清楚对方为了达到目的付出了多少代价。

所以更不会因为一些儿女情长阻拦对方的野心,再加上各自忙得都不可开交,一年的时间如流水一般转瞬即逝。

一抬头,两人才发觉一年过去了。时间还是过的太快了,秦墨底下建造的三个实验室还在发展中,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

最先受益的当然是王氏族人,整个族的经济翻了好几十倍。如今掌控王氏的都是忠于二娘的那批人,另一批族老已经退了。

当初秦墨与二娘完婚后,所使的手段比二娘要狠厉的多。所有对二娘不满的人,都被秦墨是手段肃清。

整个云中王氏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状态被二娘接手,底下所用的人全都唯大小姐马首是瞻。

“确实应该做些准备。”二娘点头道,“族里一批子弟到了年龄,我打算让他们入云川卫。”

云川卫是左云下的军营,与大同左卫一同治左云。大同位于边塞极地,鞑靼入侵,不破大同就没有任何战略意义。

大同左右卫是整个山西的门户,拱卫着北方,是防御鞑靼的第一道防线。

“你既然已经决定了,那这件事我来办。”秦墨点了点头,对于二娘的决定并不加以干涉。

王氏是二娘的,现在也是秦墨立足的根本。不然以秦墨这般毫无根据的空降兵,又怎么可能在大同迅速立稳脚跟。

任命大同府丞,秦墨获得了诸多权限。在军事重镇里搞点钢铁研究不过分吧,搞点伤药研究不过分吧,顺便弄个神机营不过分吧。

当然很过分,所以秦墨一直虚报规模。明明手下的实验室已经弄出了比大明神机营更凶勐的枪,却不上报。

巡抚那边不问,秦墨这边也不闹事。造出的枪全用在内部训练上了,直接给整成了一门专业课。

王氏子弟必修,云中书院选修,限量供应。

问就是技术存在瑕疵,容易炸膛,暂时不能量产。即便如此,秦墨还是得到了一批能够熟练使用枪械的人。

时间如流水般过去,从盛夏入冬,腊月又逢春。

弘治十七年,三月,秦纮以功加官太子少保,召还朝中,掌管户部事务。

当消息传入大同,正在处理事务的二娘微惊,抬起头吃惊的看着问秋。问秋眨着眼睛,不知道自家小姐怎么了。

“真被他说中了?”

“小姐,什么说中了?”问秋问道。

“夫君上一年说过,秦纮老大人过了年就要被召回京城,结果这年刚过京城就来了调令。”

“掌管户部事宜,这是要封户部尚书。”二娘抿着嘴思衬道,“秦纮老大人已经七十九了,快八十高龄。”

问秋听着懵懵懂懂,掰着手指头说道。

“小姐,若是这样说,哪里是赏赐。”

“户部尚书事务向来繁杂,是福是祸也难说。朝廷这是怕秦纮老大人在边塞作大,勾连武将拥兵自重。”

闻言,二娘眉头也皱了起来。

“朝廷向来对于边塞忌惮,自打两年前的张天祥桉,朝廷对九镇的管制越发的严格了起来。”

“现在秦纮老大人接了调令却迟迟没有动身,对于三边应也是有留恋之意。”问秋补充说道。

“我们能看出来的事情,朝廷自然也能看出来,这哪里是调令,分明是催命符。”二娘说道,目光瞬间暗澹了下来。

她突然发现,花了两年时间振兴的王氏,在这种重大的变革面前显得苍白且无力。秦纮一走,鞑靼肯定会有动作的。

大同首当其冲,王氏的子弟也在军中,必定与鞑靼有一场恶战要打。

方才积蓄起的势力,又不知道要被战争磨掉多少王氏子弟。但即便如此,断然没有退缩的道理。

大同在,云中王氏方有兴盛的希望,大同破,王氏绝不会独活,包括她在内。

秦纮虽走,但大同依旧能防。大同破城倒不至于,但二娘所耗费在王氏一族上的心血难免要毁于一旦。

时间一下子紧张了起来,二娘一时间想不通,很快就病了。

就好比自己刚在沙滩上堆了一个房子,刚弄出雏形,一个大浪过来将所有的努力都冲毁了。

深深的无力感让忙碌了两年的二娘内心防线瞬间崩塌,加之春夏换季,种种原因交杂在一起,病来如山倒。

战争比任何事物都要恐怖的多,而鞑靼即将入侵这件事成为了压垮二娘的最后一根稻草,直接昏睡了一天。

等她再度醒来时,房间里有一阵熟悉的气味,她唤了问秋进来才知道秦墨来过了。给她治了病熬了药又走了,什么都没留下。

她知道秦墨很忙,也没有再问。

病好之后,二娘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一整天,夜晚推门出来时又恢复了对复兴王氏的热情。

时间一晃,五月,秦纮恋恋不舍的离开边塞,朝着京城缓慢进发。

还没走多远,路上传来了消息,鞑靼借着上贡进攻大同。大同巡抚周其停率兵逐之,又遇鞑靼两万人马设伏。

大同巡抚周其停战死,府丞秦墨暂时接管大同府丞,负责抵抗鞑靼大批人马围困攻城。

秦纮听闻后立刻停马,写下奏折令快马送入京城,请求固原常备1200重骑赶赴大同解困。

他已经不是三边总制了,做事要遵守规矩。

另一边,大同府城。

临危受命节制大同的秦墨面对大军压境,却一点也不慌。在大同蛰伏了两年,总算是完成了大炮与机枪的重机枪的改制。

除此之外,同年,水泥孕育出世。大同的城墙早在三月初完成了修固,鞑靼的火炮根本无法撼动城墙半分。

混泥土加固的工事,对于一个骑射闻命的大军来说是致命的。

对现状不明不白的鞑靼军队兴奋异常,迫不及待的准备掠过九镇进关掠夺。在他们眼里,大明兵弱马瘦。

边塞防线绵延万里,大明的军队根本无法防守。令他们忌惮的三边总制秦纮走了,这就是绝佳的机会。

而对于秦墨来说,等了两年终于迎来了扬眉吐气的机会。

以往偷偷摸摸的搞科技,现在鞑靼兵临城下,终于可以不用装了。镇守太监战死,巡抚战死,整个大同暂时由他节制。

宣府、固原自顾不暇,鞑靼大规模入侵并非只针对大同。宣府的兵马八万人马,却仍旧被鞑靼五千骑牵制着不敢擅离。

除去固原增援来的一千两百骑之外,再无别的增援。

京军不可擅动,也根本来不及支援。鞑靼骑兵机动性高,等不到京军支援,鞑靼已经掠夺完跑路了。

霎时间,大同成了一座孤城。不仅要面对大军压境的鞑靼,还要应对城内世家大族搞的各种幺蛾子。

就在这种关键的时点上,人们的目光都聚集在了临危受命的年轻府丞秦墨身上。关心他的一举一动,妄图揣测官府意向。

可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个年轻的府丞不巡视军营,也不找人加固城墙。反而搞起了老本行,治学。

一天之内,秦墨巡视了云中书院在内的各个大小书院。吟诗赴宴,射箭骑马,问学,走的是老一套的考察士子才学那一套。

大同的文官都快疯了,心道怎么平时没发现自家这个府丞如此缺心眼。大军压境不重视,搞什么治学?

难不成靠那帮士子打退鞑靼数万骑兵?做梦吧!

但令人意外的是,似乎是误打误撞之下,城中的百姓见府丞如此悠闲,倒是安心了不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