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藏冰 > 第二百五十一章:明镜楼台,各有千秋志【二合一】

早在百年前,已有人言,当今世间有九国,其中占地最广疆域最大,财力最为雄厚,朝堂最为稳健,君臣和睦,文武和谐的第一强国,当属大周。

但经过百年岁月流转,大周三朝更替频繁。

成帝,先帝,孤帝,朝中越加混乱,奸佞四起,久压不绝,朝堂渐至分崩离析。

在先帝时,尚且有平东座北二侯坐镇大周土地最肥饶的沧北与云东二地。

至于自古便有“人间仙土”之称的千里沃土——荆襄七郡与中土十城,虽经过南周反叛军的战火洗礼,却也凭借长久的经济积累与实力积累,迅速恢复繁荣盛景。

但时至今日,靠着大周五百年底蕴累积的气运与财力人力如流水一般泻出。

在孤帝日复一日难以约束的朝堂之上,其帝国百载积累正在以一种肉眼虽不见但却可怕至极真实存在的速度照样。

虚名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座北侯口中的时候,大周就已经到了最为艰苦卓绝的时候,肩扛为大周续命大旗的爱国志士一波接一波,飞蛾扑火般投效朝堂投效战场。

奈何奸人居高位,终究是石沉大海,无有半点涟漪。

众所周知,在这个时代里,承继周夜城续命之志,夙兴夜寐专心为君的朝中权贵大臣,竟只剩下一介文人京刑司丞,与一个天性只爱江湖不爱庙堂的儒祖公。

每每想到此处,纵使非是大周国人,也不禁不胜慨叹起泱泱大国的国运前途如此堪忧。

近年来,横空出世一般雄起的天唐国国力兴盛不知几何。

朝中群臣奉君如信仰,唐皇李霖又以民为子,秉持着君舟民水的理念治国安邦,发扬民生,深得民心。

大内高手层出不穷,单单在江湖上留有威名,并被武甲阁曾经评上前二十的就有三个之多。

其中大内第一高手游少府挤进前十,甚至仅居在前六位之下也是极有可能的。

再加之酒山大宗师的张进酒张师甲坐镇天唐边境,整个天唐国局用固若金汤四字来形容绝对名副其实。

除却高手如云在外,文人墨客,治世安邦,经天纬地的定国之才又以唐皇座下首席大相张奕治张相引领风华,屡屡变法新制均在国内收效显拔。

虽然天唐人给外人的感觉一度是低调内敛,不愿争名夺利,只喜朝局稳固,百姓安泰,万民祥和。

作为大周的附属国也是谨小慎微,兢兢业业,年年进贡,岁岁称臣。

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人心物欲利欲有岂非如此简单便可言说?

民间俗语有云,哪有良禽不愿择木,哪有良臣不愿择主,哪有军卒不愿为帅,哪有权王不愿称帝。

屈居人下者,不是甘受胯下之辱的腹中乾坤,就是浑浑噩噩的不堪之人。

大国天唐,显然并非后者。

蠢蠢欲动之心,虽隐而不彰,却呼之欲出。

在今代曲晋帝,封号圣帝的公丕圣眼中,人生之大敌并非大周的宏伟疆土万万臣民,更非是勾连外邦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夺天的镇天王,而是这个一直不露圭角又不矜不伐的天唐。

圣帝作为举国认同的百年内第一雄才伟略,更作为二十年前就被大辽文甲阁首个录入文评册的帝王,其心机城府,当然不会是展现给镇天王看的那么简单而已。

或许镇天王真有制衡其西境军泛滥云东、侵染大周疆土的本事,可圣帝的想要吞下去的胃口却绝对不会是镇天王与其谈判时所许诺的那些而已。

此时已将二十五万西境军悉数送入云东境内的公丕圣心中再清楚不过,送入云东的区区太叔离是远远不够控制住场面,完成自己心中宏伟蓝图的。

所以,他还需要再送出一颗致胜的棋子,来收获镇天王苦心孤诣费尽心酸数十年图谋的一切。

孤帝这只蝉后有自诩螳螂的镇天王,螳螂之后有还有愿为黄雀搏一个万古名声显扬的关老邪。

可又有谁会知晓,黄雀之后竟还有一条盘踞左右肆意吐露蛇信,等待必杀一击的毒蛇,曲晋帝。

而那个传承续命大周一道的管叶二人究竟位于这条环环相扣的食物链的哪一个位置,又有谁能说的清道的明呢?

最后的赢家,一定会在这一群个个聪明绝顶,自认为考虑详尽百密无疏的大人物之中诞生。

……

曲晋的中心法礼中,与他国风俗礼法景观布置有所不同。

在巍巍雄壮,王气蒸腾,人流熙攘的曲晋帝都太颖的宫城之中,正对烈日骄阳与正对夜幕月光的两个关键位置,竖立着两尊被命名为“明镜”的丈高古铜镜。

据说此明镜,乃是出自儒帝管起臻之手,当初搭铸这两尊明镜,乃是为了光照日月,引日月之精,吸纳天地之阴阳二气,汇人理命道气运才流于一城。

为关帝统一的仙汉帝国创造风水阴阳最为雄浑积厚的雄城,而作为整座久经历史大潮洗礼而并没有被湮没的,数百年古都太颖城中最为显眼也最具深意的两尊铜镜,其地位不言而喻。

有人说,如今的曲晋大国之所以威震四海,拥有可以和近六百年实力的大周分庭抗礼的实力,正是凭借着两尊明镜所世代累积的气运。

因此,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项本无任何一条律法规定限制的帝都习俗便由于世世代代帝都人对于明镜气运的尊敬就此而产生了。

无论是文武百官上朝,还是贩夫走卒摆摊贩卖,亦或是平民百姓赶集逛会奔波行走于帝都街巷之间,每日清晨必行的事情就是对着这两尊明镜的任意一尊,行三跪九叩之大礼,并虔心祈祷,恭敬拜祭一炷香,奉若神明般尊敬。

各地方官员或边境将领进京述职,必行公务并不是首个进宫面圣,更不是到司礼部学习冗杂繁琐的帝都礼节,而是五笔分别向两尊明镜行大礼,跪拜叩头。

口中还得低念帝都流传千古的【明镜楼台歌】以示对先人对王朝无上的敬畏。

如此一来,无论为君者还是百姓,都会在明镜前万众一心,作为君上,历代曲晋帝公丕帝王家,都会借此来更好地抓住民心人心。

二尊明镜,无疑是极好的笼络人心之法,经历历代君王亲生体会而长盛不衰的帝王心术中,有一条长久不变的规律,但凡有信仰的人,想要控制起来,便是易如反掌。

举国信佛者,只需以佛治国,则万众归心。

举国崇道者,只需依道治国,则万民同法。

这不仅仅是曲晋王朝帝王家可得民心的一大原因,更是蓬莱三岛香客不断,永不用担心财帛无处来的重要原因。

久而久之,每日上朝前,代代帝王都会早起一个时辰,以黄土垫道,净水泼街,沿主青龙大道直行,随着满城百姓一般,向着距离宫城最近向着阳气的明镜施礼祭拜。

故而,阳气明镜此间日日大礼之状,反倒成了曲晋国内最有名的一处盛景神迹,时时都有无数曲晋人亦或是他国人慕名而来,只为一见这万众祭拜明镜的盛礼。

今日,圣帝带百官行过祭拜礼过后,却并未回到上朝,反而命百官入宫殿候旨,而自己却在几个贴身侍卫的保护下,大张旗鼓的来到朝中唯一的一处道观,静知观内。

而后他屏退左右,只于观中一位道法高卓,看来仙风道骨一身灵气道韵的老道士在内院叙话。

这位老道不止看来骨骼清奇,形容更是超乎常人的神异,眼含双瞳,诡异非常。

与之对视时,会发觉有一股超然灵秀的道法自然之气涌入体内,分外舒适,透彻心灵。

双瞳老道无眉无须,面净如青栀,头上雪白长发梳成一个道髻,整齐平朴。

如果从上至下观察其人,除却双瞳一点神异外,此人左手仅有四只手指,无小指,而右手小指处却并排长了两根细指,合六根手指。

双手叠加虽固十之数,但看来异常古怪惊人。

圣帝知他所修乃是“有缺道”,是一种非常人所修的道,据说所创立者乃是一独臂独腿单目已瞎的小道士。

仅有此道初创者,也就是那小道士一人凭借此道登天端,其后除非天生神异者,否则鲜有人会效法,也就更没有人会借此登天。

所修此道者,周身各处均要与他人不同,似乎正为了迎合“大道有缺”四字真言而刻意为之,欲练此道,其法古怪莫名,令人叹为观止。

当日周倾在天下道统的藏冰观道德阁中并未看到任何有关【有缺道】的修行典籍,由此观之,此道并未被道统所承认。

这老道正是因为执念于自己天生双瞳,天生与他人相比有其缺。

自觉唯有修行此【有缺道】才能有所大成,因而自残双手双脚,寻良医为自己断指移接,只为换得一个周身必有其缺的资格来修行有缺道。

他也因此被从前所拜师门观门驱逐,逼不得已流落江湖。

也因其形容太过吓人,在江湖中屡屡遭人嫌弃折磨,非打即骂,吃遍人世百般苦楚,最终仍以坦然对之,心中怨恨在日益深厚的道法之中渐渐消磨干净。

其人所修虽非常人所能及,但胸有沟壑,除却修行【有缺道】时进境极快,一日千里,由于体质问题补虚十年方成,但在补虚之后,他凭借有缺道,在短短二十年时间内横跨四重境,最终走到第三步,登天之下。

距离登天一步之遥,他突然发觉自己身受【有缺道】影响,有缺之道早已根深蒂固,自己基本不可能独善其身,自立己道。

可心中志向不平的他,不愿就此委顿于被江湖推崇为顶尖高手的四重第三步,宁愿摒弃从前所有长处与道法,退道重修。

正在其退功之际,最为落魄无以为继之时,乃是明眼识人的圣帝一眼看出其人不凡,将之请入宫城,对之以兄弟之日,二人相见甚晚,结为八拜之交。

事后,圣帝将曲晋书库银库完全向老道展开,老道苦读圣贤经道数十载,闭关思修,重补四虚,重以己道再上四重第三步。

这一次,他道法通畅,周身气机已达归一之境,一朝入得道门中人追求无数年都无法寻求的高深境界,终于自立己道,一步登天。

自此,他无声无息,其名不扬的成为了曲晋王朝第一也是唯一一位登天的高手。

自登天以后,老道与圣帝关系更为微妙,圣帝敬之依旧如兄长,如上宾,却从不要求老道做任何事情。

甚至因为老道不喜宫中烦扰气闷,单独为老道在这寸土寸金的太颖城中修筑了一座占地甚广,院落众多的静知观。

这并非是要老道站在世人眼光的中心,将老道的身份与实力公之于众。

反而是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谁能够想到,这个虽然是圣帝义兄,但在静知观中从来不问人间一草一木,只苦心精读道法,时常与观中其他道人论断道门长短的双瞳老道,是一位浩大天下间一只手都数的过来的天端高手!

近年来,圣帝在太叔离等一众主战派的东征郑庭国屡建奇功,疆土不断向着东方扩张,军力不断丰富强盛的同时,时时不忘每月来到观中与义兄坐探风云变幻。

义兄心中的谋略,更胜自己,这一点圣帝是知道的,尤其在对方依然升入天道,了却心中一桩执念后,对于天下大势看的越加深远通透,也愿意将更多而心念转移到为义弟筹谋的心思之上。

故而圣帝每每与之坐谈一日,胜过千万篇兵书战策。

双瞳老道姓姚,名求孝,道号有缺,观中道人都称之为有缺道长,而圣帝则更喜称呼其为“道兄”。

今日在圣帝到来之前,有缺道长以净水洗脸后,便默默坐于内院床榻之上,似乎是在等待着什么人,眼神无意识地在窗外一菩提树枝繁叶茂间游曳。

恍然间又将实现转移到那隔着道观院墙都能够看到的高大明镜,低低沉吟一句。

“明镜楼台,各有千秋志。老道静修多年,亦放不下这俗世繁华,想在这千秋志向间,添上一笔……”

嗟叹未完,圣帝一身帝衣正装,推门而入。

二人相识数十年之久,根本无需国家客套,两个胸有千秋志的人,在相互对视一眼后,都明白了对方眼中的意思。

“道兄,扰你多年清修,朕此次前来,有一事相求……”

姚求孝一抖道袍,倏地站起身来,一汪深水的眼底泛出些许多年未曾出现过的激动之意。

“不必多说了,这一次大周之行,老道愿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