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横冲直撞闯大明 > 第两百五十八章:崇祯在后面

横冲直撞闯大明 第两百五十八章:崇祯在后面

作者:酒中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7 11:30:48 来源:笔趣阁

心知肚明的崇祯也不戳破,眼看着王晨恩叫开了书斋的大门,然后被迎接了进去。

二楼里,崇祯让王晨恩熄了房间里的灯火,然后推开窗户静静地观看着街道上。

正阳门门口的这间书斋,正对着的就是永定门直通内城的大街。

朝臣想要进入内城的家中,必须要经过卿元斋的门口!

“皇爷,外面风大,我让下人煮了姜汤,皇爷喝一点!”王晨恩端着一碗姜茶,站在了崇祯身后。

“大伴,帮朕记一下这些都是哪一位大臣!”

街道上已经出现了一行长长的轿子队伍,看着窗下街道上一眼望不到头的轿子队伍,崇祯的声音冰冷的比护城河里的冰,还要渗人。

王晨恩放下姜汤,凑到崇祯身边一看,然后开口道:“陛下,前面的十几顶轿子,陛下若是注意看就能发觉不一样的地方。”

崇祯奇道:“有何不一样,都是朱红的轿子,都是八人抬的,朕怎么看不出来哪里不一样呢?”

王晨恩指着轿子两侧的家丁道:“陛下请看,这前面的四顶,虽然一样都是八人抬的大轿,但是两边共有四人带刀,四人手持火把,虽然并无牌匾随到,但是应该是朝中的大学士无疑了。

后面的七顶,同样是八抬大轿,但是身边只有两人带刀护卫,左右各一个火把手护卫,因此应该是六部无疑了。

至于后方的四人大轿,只有两个火把手跟随,因此应该是主事、诸监、寺卿等再次一级的大臣们了!“

崇祯看着远处驶来的两人抬的小轿,询问道:“那这些人如何分辨?”

王晨恩解释道:“陛下,我朝官阶不同,所乘用的轿子也不相同,非官绅不得用呢子料的轿子面,非秀才之上者不能乘坐轿子,就算是富商,也只能乘坐抬杆,地方上七品文官及以下有正式官身者可以乘坐绿尼小轿,京官七品或地方七品以上六品以下乘坐青色小轿,在直上就是四人轿子,以及八人、十六人、三十二人的大轿……”

崇祯点点头,长叹道:“朕在宫中精简用度,补贴国用,今日忽然想起那张书堂当日廷杖之前的话语,这才心中一动,临时出了宫,朕这才知道原来这方天下,能一心为国者,却是太少啊!”

两人正说着,王晨恩乘机让崇祯喝下了姜茶,这时候却见道路上忽然走来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这老者身边唯有一个小厮打着火把,除此之外竟然连一个代步的工具都没有!

“大伴,此人乃是何人?”

王晨恩探着脑袋,朝窗外看了看,不确定道:“陛下,似乎是前兵部尚书王大人?只是老奴有些看不大清楚!”

王在晋?

这个河南道的倔驴子?

崇祯不知怎的忽然就想到了同样是倔驴子的张书堂,这河南道倒也奇怪,虽然人才济济,但是出的都是一些犟货!

王在晋在崇祯的心中,可是记忆深刻的很,这厮大肆攻击老师孙承宗的策略,说宁锦诸城的政策不可在继续了,若不然就会耗干了大明的财政。

甚至这厮让崇祯记忆深刻的并非是这厮的理论,而是这厮急眼了说了一句:“辽人都是嘴里噢噢的时候厉害,真的打起来了就开始软蛋拉稀了”。

甚至对于孙承宗提出的修建堡垒直接修到沈阳去,困死了达子,这厮指出了辽西走廊到了宁锦之后就是一片平原,到时候普天之下都要修城,哪里堵得住!

与其这样,不若“人人在战,事事在战”。

相对于这时代大都是空乏的修建城堡之类的假大空,这厮更是提出了“防内患、诘内奸、饬内备、严内卫、节内供、急内应”,这样具有简略性提议来。。

遍观明末的史书,王在晋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河南道出身的他有着一股子不赢不罢休的辩才,同时相对于这时代不敢提出大明真实弊端的臣子来说,王在晋又亲手揭穿了朝臣吞没钱粮事情。

王在晋在《三朝辽事实录》中,书写了很多当朝官员经手钱财,最后钱财却消失不见的事情,这样真实的记载,在所有明末可见的所有文献中,都不曾多见。

王在晋这人,万历二十年中进士,初次被授中书舍人,后历官工部署郎中事、南京礼部署郎中事、福建副使兴泉兵备、湖广参议、湖广提学参议、浙江右参政兼佥事、浙江按察使、浙江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兵部侍郎、南京兵部尚书、兵部尚书。

从他的生平经历来看,这个官场沉沦近四十年的老人,不仅是一个知晓官场规矩之人,实际上也是一个务实之人。

因此,他记载的各地官员经手钱财,然后钱财消失不见,应该是真实的了。

实际上关于王在晋此人,有两个小故事可见一斑,天启元年的时候,因为辽东危急,是以天启特招久历边事的王在晋、张鹤鸣、祁伯裕、许弘纲四人火速进京,四月天启否决了自己的老师孙承宗担任吏部右侍郎的提议,五月十九日大朝议。

王在晋与刚刚赶来京师的熊廷弼一起上朝,当年有很多没有拿到粮饷的士卒,堵截在半道上,要揍熊廷弼。

不知怎么的消息被熊廷弼知道了,老熊害怕啊,只得让主事彭克济与自己互换轿子。

就这样老熊用掉包计躲过一劫,而彭克济则替熊廷弼挨了一顿竹笋炒鲜肉,发现打错了人的士卒哄堂大散,只留下彭克济哀嚎连天,与熊廷弼后怕不已。

当时这件事知道的人很多,甚至不乏后来退出朝野之后,著书立传者,但是将这件事完完本本写出来,讲明白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者,只有王在晋。

王在晋的经典辩才,发生在第三次启用熊廷弼的时候,当年广宁失陷的时候,王化贞与熊廷弼两人双双逃跑,王化贞被捉拿下狱,熊廷弼的处理结果是夺职听勘,也就是剥夺公职回家休息的意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