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横冲直撞闯大明 > 第一百二十三章:缺粮的危机

横冲直撞闯大明 第一百二十三章:缺粮的危机

作者:酒中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7 11:30:48 来源:笔趣阁

那个年轻的匠户当即忍不住了,率先开口询问道。

张书堂呵呵轻笑,他知道这是这群人在怀疑自己有没有这么大的财力,毕竟大明的军户也不是一个有钱的地方!

而他又是空降的守备,能够有多少钱财呢?

“李陵,打开给他们看看!”

张书堂冲着一边的李陵挥挥手。

李陵笑着上前,掀开一口口箱子。

只见大厅内的百十个箱子,里面满满的都是一箱箱银子。

张书堂带到郧阳的十几万两白银,并没有使用出去,相对于只装了一箱的银票来说,十几箱白银,六千多斤的重量,带给穷苦人的震撼,却比两百万银票带来的感官更为巨大!

十余个穷苦了一辈子的匠户,眼睛都直了……

我滴个乖乖,这么多钱,几辈子才花得完啊!

匠户们都留了下来,对于除了做枪,再无一技之长的他们来说,能够二话不说,先给他们一两白银安身的上官,一定差不到哪里去!

……

第一天招募的士兵已经带了回来,有两百多准军官在,根本就不用张书堂亲自训练。

他只是在训练之余,提出了多喊喊“保境安民”的口号罢了!

“努力训练!”军官们在士卒队列里面大声喊着。

“保境安民!”士卒们满头大汗,口号却是异常的响亮。

张书堂站在城墙上,看着操场上热火朝天正在卖力训练技能的新兵,心中不由得感慨道:这是我立足的根本啊!

守备城寨的左侧,三千民夫已经在山坡边修建了一座座砖窑,这是用来烧制修建营垒的砖块的。

王勇跟在张书堂身后,看着热火朝天的场景,笑道:“书堂,这就是我们的根底!”

“是啊!这就是我们的根底!”

……

流入郧阳的流民越来越多了,听逃过来的灾民说——陕北今年的大旱再次扩大,甚至整个陕西都近乎颗粒无收。

郧阳市面上的物价当即涨了一成……

好在郧阳繁华的地方,都是依靠河流的,因为陆路不便,因此水运格外的发达,故此各地的消息,倒是灵通的很。

得知均州的守备处正在招人,灾民们纷纷朝这边涌来。

“书堂,你定下的银钱实在太高了,我们招收的士兵都已经达到两千人了!”

李陵皱着眉头:“这还没有算上那些开垦田地的民夫,若是全部加起来,我们控制下的百姓,都已经有五万人了!”

“银子还剩下多少?”

张书堂询问道。

“书堂!这不是银子的事情!”李陵难得的认真,他正色道:“虽然银钱足够我们支撑到明年秋天……”

“但是,不要忘记了现在还不是逃荒的高峰期,明岁夏麦收获之前,那才是春荒时节啊!

到时候吃不上饭的陕西百姓,势必涌入郧阳,咱们的政策不改变,必然有大量的百姓涌入的,到时候我们怎么办?”

李陵紧皱着眉头:“现在市面上的粮价已经涨了一成了,这可是初冬啊!若是明年春荒时候呢?咱们这一点银子又能够支撑到什么时候?”

张书堂笑道:“我不是已经派了人去襄阳收粮食去了吗?放心吧出不了错!”

李陵叹息道:“虽然襄阳乃是产粮区,但是不要忘记了,陕西那边逃难之人太多,单凭襄阳一地,是不足以支撑的。”

“那家里边怎么说的?”

李陵继续道:“姨父他们已经在联系粮商了,预计第一批粮食将在本月底才能到达!”

张书堂点点头,继续道:“李陵,我们占据了均县,不要忘了这个地方的长处,这可是水利通达之地啊!长江水系,四季皆可通航!我们可以安排船队去江南购粮!”

去江南购粮?

李陵疑惑道:“为何要舍近求远?”

“怎么,表哥最近忙的人变傻了?”

张书堂调侃一声,解释道:“走陆运运过来的粮食,因为沿途的耗费,必然价格昂贵。

大宗货物的交易,唯有水运,才能将价格控制在最低的范围内!”

“这么说,你早就思量好了,要去江南购粮是不是?”李陵这才明白了张书堂为何坚持之前的政策,不做改变。

他询问道:“那你准备让谁去江南?”

张书堂想了想:“刘雄怎么样?”

刘雄?

李陵沉思一番:“这小子母亲是江南人,他又素来狡猾,让他去江南,吃不了亏!”

既然熟知南阳诸人秉性的李陵,都觉得此人合适,张书堂一挥手,让人前去传唤。

不多时,刘雄被喊了过来。

“大人,你找我?”刘雄正满身的灰尘,他刚刚从建筑守备大营的工地上过来,一口水还没有喝呢!

“刘兄,你对江南的米了解吗?”

“江南米?”刘雄轻笑一声:“大人,你说错了,江南现今产的米还不够自己吃呢!”

“什么?”

“真的吗?”

张书堂与李陵异口同声的惊讶出声,他们还准备利用江南米,来渡过难关呢!。

“是的!”刘雄笑了笑,解释道:“我娘是苏州人,这个你们都知道。

江南那边早在百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大规模种植桑树了,因为种桑养蚕的收益要比种稻谷来得高啊!

既然大量的稻田,都种了桑树,江南米的产量,自然就下滑了。”

“那江南运送朝廷的米,是从哪里来的?”

自从成祖定都北京之后,大明这两百多年间,便一直都是将江南的产出,补贴到北方。

尤其是北京城,一众官员加上家属仆从,有太多不事生产之人了,这都是需要别处物资填补的。

而北方因为干旱,不产水稻,故此,北方所使用的大米,都是南方运来的。

刘雄道:“这个我倒是知道,江南的米都是越南、南洋那一代运过来的,那边盛产大米,稻谷很是便宜,运到江南还不到六钱银子,江南那边的粮商便以一两的价格卖出,却是大赚啊!”

也许是有一个商人出身的母亲的原因,这小子虽然生于军吏世家,却是不爱舞刀弄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