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抢救大唐 > 第一百零四章 京兆尹

抢救大唐 第一百零四章 京兆尹

作者:姬伯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7 09:40:13 来源:笔趣阁

重复三次,陈飞星还是没有气息,脉搏更是丝毫都摸不到了。

李泰初心中发冷,他隐约感觉到,这件事情不正常。

“死了,没救了。”李泰初起身,沉吟道:“这件事情,不对劲,非常不对劲。”

冉葳他们三个愣住了,就这么,死了?

冉葳蹙眉道:“这件事情,我立刻让人通知万年县县令,让他们派人过来。”

长安分成东、西两县,西边为长安县,东边为万年县,亲仁坊处东,归万年县管辖。

李泰初拒绝道:“不,直接通知京兆尹,这件事情,万年县恐怕管不了。”

长安中设京兆府治理长安附近的二十多县,京兆府治所设于长安,长安城内以朱雀大街为界,以东设长安县,以西设万年县。

长安县、万年县、京兆府,这三个政府机构的治所均设于长安城内。

长安县、万年县之形态即称为“附郭”,专指中国古代没有独立县城而将县治附设于府城、州城的县。

清朝官场有一句俗话:“三生不幸,知县附郭;三生作恶,附郭省城;恶贯满盈,附郭京城。”

所谓的“知县附郭”,就是知县和知府在同一座城里,这样他的一举一动,都要受到牵制,“疲于奔命”,完全没有了“父母官”的威风。

“附郭省城”就是知县、知府、巡抚同在一城,附郭京城就更不用说了。

附郭县令不但辛苦,还没什么权利,如今日陈飞星暴毙之事,事涉一个四品中郎将和五品将军,准驸马,这件事情,也就是三品京兆尹勉强能管。

李泰初想了想,问道:“如今的京兆尹是谁?”

冉葳道:“是王鉷(hóng)。”

“王鉷?”李泰初眯起了眼,然后脸色变了:“不好,王鉷是李林甫的人!”

李泰初话音未落,就有好几个不良人闯了进来,为首之人大喝道:“大胆贼子!光天化日,朗朗乾坤,竟敢杀害无辜商人!还不束手就擒,等待京兆府发落?若敢反抗,外面百多个兄弟,必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李泰初冷哼一声:“我乃当朝驸马,你可知道,诬陷我是何罪?”

那不良人哈哈大笑:“区区驸马算什么?如今的京兆尹可是大名鼎鼎的王御史大夫,驸马爷还是随我等走一趟,免得……”

几人齐刷刷横刀出鞘,然后那人冷笑道:“免得见血,就不好了。”

“好!”李泰初看着几人,冷笑着说道:“我便随你们走一趟,十哥,回去喊人,让大哥他们带三百家兵,再去找七哥,要是我出了意外,那就踏平京兆尹!”

“是!”十郎应了一声,然后冷冷的看了几人一眼。

那几个不良人此时有点骑虎难下了,刀都拔出来了,这个时候难道认怂?

不过,等他们一想起王鉷,胆气又上来了,他们不相信,难道还真有人敢率兵冲击京兆尹不成?

为首的不良人脸上闪过一丝狠意,他刀指李泰初,道:“驸马爷,走吧,别让我们为难。”

李泰初解下佩刀,将刀丢给十一郎,然后赤手空拳往外走去,三人默默地看着。

浓厚的阴谋气息,实在是难以让人闻不到,陈飞星死不到五分钟,外面就来了百多个不良人,什么时候,大唐不良人效率这么高了?

用脚指头想都知道,这件事情,是有人在算计李泰初。

十郎和十一郎迅速离开了,而陈府也被封锁了。

事情很快就传遍了长安,而李泰初,被关进了牢房中。

牢房把守不算森严,只是万年县的牢房罢了,李泰初也没有被搜身换衣服,毕竟是五品将军,也没有定罪,不良人们也不敢太过分。

坐在牢房中,李泰初脸色阴沉,这件事情,由不良人发力,想来应该是王鉷的授意。

王鉷可不是什么好东西,或者说,完全不是东西。

王鉷,出生于唐玄宗时期,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王晋。

王鉷能进入御史台,主要是靠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杨慎矜的引荐。

杨慎矜与王鉷父亲王晋是表兄弟,王鉷与杨慎矜少年时十分友好,到了王鉷成为御史中丞后,杨慎矜与他说话时仍然直呼他的姓名,但是王鉷自恃与李林甫关系密切,所以对于杨慎矜直呼他姓名的事情心中不快。

也就是说,这条狗找到了一个好主人,因此狗仗人势,嚣张跋扈了起来。

王鉷的母亲出生低贱,杨慎矜曾经把这件事情告诉过别人,所以王鉷对杨慎矜更加怀恨在心,加之杨慎矜后来又夺了他的职田,所以王鉷对杨慎矜更存恨意,便开始有心报复杨慎矜。

然而杨慎矜并不知情,仍然像过去一样对待王鉷,并私底下与王鉷谈论谶书。

谶书,指记载预言应验的书。

当时杨慎矜得到唐玄宗的信任和赏识,这使得李林甫忌妒,当李林甫得知王鉷对杨慎矜不满后,就引诱王鉷陷害杨慎矜。

于是王鉷就让手下人散布流言:“杨慎矜是隋炀帝的玄孙,经常与坏人来往,家里还私藏谶书,阴谋复辟先祖的帝业。”

唐玄宗听说后大怒,逮捕了杨慎矜,最终引起了大冤案,牵连数十人。杨慎矜兄弟三人全部赐死。

后来,王鉷为户口色役使,并受命免除百姓当年租庸调。

结果王鉷奏请征收百姓的运费,夸大钱数,又让用钱购买本地所产的贵重物品,这样百姓所交纳的比不免除租庸调时还多。

按照过去所定的制度,戍守边疆的士卒应该免除租庸,六年替换一次。

但是守卫边疆的将领都以战败为耻,对战死的士卒都不向官府申报,所以这些士卒在家乡的户籍没有注销。

王鉷一心聚敛财物,将有户籍而没有人的都当作逃避赋税,按照户籍登记,戍守边疆六年以上者全部征收租庸,有人被一次征收三十年租庸,而民众无处申诉。

唐玄宗在位日久,用度日益奢侈,后宫赏赐没有节制,不能随心所欲到藏库中去取。

王鉷探听到玄宗的心意,所以每年都上贡额外钱一百亿缗,贮藏于国库,以供玄宗在宫中宴饮挥霍,并说:“这些钱都是租庸调以外的,与国家的经费无关。”

(资料显示是一百亿,但是真实数字可能是一百万,因为大唐国库一年收入也只有几千万缗,不过为了显得王鉷刮地三尺,还是用一百亿吧,夸张一下)

唐玄宗由此认为王鉷善于理财,能够富国,更加喜欢他了。

王鉷想方设法苛剥百姓以取悦玄宗,以致朝野内外怨声载道,但是他却又因此升任为御史中丞、京畿采访使。

一百亿缗……一缗,就是一千钱,一百亿缗……王鉷自然不可能真的有那么多钱,大多数都是布匹,金银,珠宝等。

但是这也非常恐怖了,这是王鉷剥削整个帝国,用来讨好唐玄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