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贝纳颂 > 38.移尸

贝纳颂 38.移尸

作者:李赫霖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7 01:36:23 来源:笔趣阁

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一1620年),苏州府长洲县有位男子,名叫张国瑞,表字昌伯,娶妻余氏。张家原本也是读书的世家,但从昌伯的父亲起,便不怎么喜欢读书了,开了个布店,成了富翁。传到昌伯时,也继承父业,由于他比父亲更加勤恳,家产又增加了几倍。

一天,张昌伯正坐在店中,见一个人从门前走过,随即又转了回来,站在门口闲看。昌伯正要上去问问,遇到有人来买布,忙了半天,这事便忘了。直到晚上做完生意,将店铺收拾停当,吃了晚饭,清了清账,已是二更时分,这才上床睡觉。

还没有入睡,他就听到门外有些响动,想起来查看,又怕惊动家人,况且门已关好,料来无事。谁知那响声竟然渐渐地到里面来了。昌伯悄悄地爬了起来,藏在门后,只见黑暗中走进一个人来。昌伯一把把他抓住,急忙叫起家人,点灯查问,幸好家中没有丢失一件东西,外面也没有其他小偷。

昌伯仔细一看,那人正是白天在店门外闲看的人,家中所有的人都想收拾这人一顿,倒是昌伯将他们喝住说:“你们不要动手。他又没有偷走我们的东西,打他干什么?”

那人听到这话,知道遇到个好说话的人,连忙跪下说道:“小人家有老母,因无钱赡养,不得已做下这事。念及无知初犯,望先生饶了我吧!下次再也不敢了。”

昌伯笑着说:“你既然到了我家,岂有白来的道理。东西虽然没有拿到,给你一两杯酒,冲冲寒气吧!”

于是叫人暖一壶酒,摆出两碟小菜,叫他坐下。

那人不觉有些惭愧起来,更是有些慌张,心中起了疑心,不敢动筷子。

昌伯说:“你放心畅饮,这些都不会是暗算你的东西。我若要暗算你,为何不乘机难为你一番,难道送了你酒食,再来摆布你吗?”

那人知道遇到了真心行善的人,不敢违背他的心意,便喝了起来。

昌伯见他喝得自在,十分高兴,便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在哪里居住?我看你不像个坏人,怎么不做些生意?”

那人说:“我叫朱恩,住在城中,妻子扶氏,因前些日子与人家打官司失败,家中十分穷困,母亲又重病在床。我没有办法,只得铤而走险。”

张昌伯听罢,取出一些银子,送给朱恩,要他去做生意。朱恩感激涕零,叩头拜谢而去。

朱恩回到家中,见母亲躺在床上,便将自己半夜偷窃失败,又遇到好人的经过,详细说了一番。

朱母叹道:“幸亏你遇到好人了,真是侥幸之极!你若被送往官府,有什么三长两短,叫我怎么办啊!你下次不准再去胡作非为了!”

朱恩说:“我也是无奈之极,只做了这一次,从今以后,依着妈妈的便是。”

母子二人又高兴起来。

到了天亮,朱恩买了一副担子,又买了一些祭品,献过财神,与妻子扶氏吃了早饭,便到门口站着,想找点事情做。

忽然天色阴暗,下起雨来。朱恩正要关门,只见有人走到他屋檐下避雨。朱恩有了本钱,一时间又存了个济人的念头,连忙邀请那人进门坐下,替他烘干了湿衣,随意问了问那人的情况。

那人说:“在下姓乐,表字公济,住在胥门街上,专为别人选择合婚的吉利日子。今早从亲戚家回来,不料遇到下雨,倒是打扰了你们,真是不安。”

朱恩也将自己的情况说了一番。

乐公济说:“实不瞒你,我原来是代人写状子的,衙门中的人没有一个不认识。近来因为年纪大了,再想想那张状纸上,不知使多少人家倾家荡产,多少性命被害!是个不积德的行当,所以改为现在的行业。在下写的状子与别人不同,只有三言两语,没有不准的。如今就是改了行了,找我写状子的还是不少,我一时不好推辞,只得将就写几张。以后合婚择吉的生意多了起来,我便不再写了。”

朱恩听罢,知道遇到个刀笔高手,不敢怠慢。二人说得投机,朱恩有结交的意思,想日后借他刀笔之力。

这时雨还未停,朱恩便叫妻子扶氏摆出酒菜,留乐公济坐下喝酒。公济见状,脸上便有些不好意思,但肚中实在饥渴,也就没有过于谦让,宾主二人吃了起来。酒足饭饱,公济起身想要辞别,但门外地下泥泞,不便行走,心中正觉为难。

朱恩说:“地下这么湿,怎么好走,等我借把伞来,送你回去吧!”

公济说:“怎么好麻烦你呢?”

朱恩说:“怎么说这些话?我们以后还要往来的,只是不要嫌我贫穷就是了。”

朱恩向邻居借来一双雨鞋,给公济穿了,自已则穿了一双破烂不堪的,送公济回家。

二人在路上说着话,不多一会儿,就到了公济的家中。朱恩看了看,只见公济的家中布置得十分精致,红窗白墙,堂中挂着一幅名人的字画,案上放着几本大明法律和年历通书,摆着笔墨。

朱恩坐了一会儿,喝了一杯茶,便起身告别。刚走出门来,看到了公济为人选择吉利日子、代人合婚的招牌,便停住脚说:“小弟忘了一事,未曾相求。”

公济问:“忘了什么事?现在说来,也并不晚。”

朱恩说:“实不相瞒,我目前生活十分艰难,想做些小生意,只是不知明天是不是好日子,烦请你看一看。”

公济将年历通书查了一查,说道:“明天不是上上吉日,还要再等两三天,到了十七日那天,才是个无往不利的好日子。”

朱恩拜谢而去。

过了两天,眼看做生意的时间快要到了,朱恩赶早起来,收拾好担子,准备出门卖些东西。他吩咐扶氏关好门窗,就走出门去。恰好走到张昌伯的门前,只见有人靠在那里。

朱恩心中吃了一惊,想道:“那人必定是个偷东西的贼。但这时天将亮了,怎么这人还在这里?”

随即喝问了两声,仍然不见动静,便壮着胆子去拉那人。忽然他浑身打了个寒颤,惊得说不出话来。

原来朱恩伸手一拉,只见那人的身体便团团转了起来,他定睛一看,这人却是悬梁自尽的。他伸手摸了摸,已经没有半点气息,不知死了多久了。

朱恩心中十分惊骇,想道:“张公这样的好人家,不知又有什么仇人和他过不去,用这个奸计来害他。”

朱恩想报知张昌伯,又担心惊动邻居;想事不关己地走了过去,却又放心不下恩人,心想:“他既然救了我的难,我怎么不去救他的难呢?让我把这具死尸搬离这里,免得害张家吃官司。”

想到这里,朱恩用砖石垫高了,站上去把尸体解了下来,管他是什么人物,背着便走。走了大约半里地,来到一个桥边,朱恩把尸体放下,又将颈上的绳索解开,捆了块石头在他身上,轻轻地推下水去。然后转身回到恩人的门前,将垫脚的砖石搬开,自己挑着担子做生意去了。

这死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还要从张昌伯家对门的一个无赖说起。这无赖名叫刁星,表字德甫,最喜欢无风起浪,惹事生非,诈人钱财。他早就听说张昌伯是个有钱的厚道人,便想得他些好处,只是没有想出妙策。

那天朱恩到张昌伯家行窃时,张家全家大小叫喊起来。当时有个做饭的老妈子,年纪七十多岁了,也出来看热闹。不料冒了些风寒,竟发起病来,两三天便病逝了。昌伯因她没有亲戚,自己为她买棺人葬,又念及她平时勤恳,不忍将她火化,打算把她埋在自己的祖坟空地上,上坟时也好为她烧些纸钱。谁知刁星知道了这事,便打起了主意。

一天,刁星刚出门,便遇到个卖鸡的乡下人,讲好了价钱,便将鸡拿进屋里去了。那人在外面等了半天,也不见他出来给钱。

直到点灯时分,刁星才走出来,满口赔不是,并殷勤地说道:“你回家已经晚了,不如住在我家,明天早上再回去如何?”

那人说:“你不要取笑,只求将鸡钱给我,我急急赶出城还来得及。”

刁星说:“我已经耽误了你的时间,如不留你住下,心上也过意不去。”

当时也确实天晚了,那人见他说得十分诚恳,便答应住了下来。

刁星见他愿意住下,忙将鸡钱取出来给他。那人心中高兴,又见摆出丰盛酒饭,主人陪他吃着,询问他的情况。

那人说:“我叫虞信之,家里只种了五六亩田,如今缺钱用,只得卖鸡来凑数。”

刁星问:“你如果没有鸡卖时,怎么生活呢?”

他见虞信之烦愁不堪,又说:“我现在有一笔钱财送给你,你愿意要吗?这笔钱财不在我这里取出,多少还要看你的机缘。”

虞信之说:“只是我们乡下的粗人,能干什么事呢?”

刁星说:“不需要你做什么,只要你说几句话,钱财就可以到手。”

于是,将张婆子的死因详细说出,并教了他一番应对的语言:“你就自称是张家的亲戚,找到张家大闹一番,我在中间劝说,多少也可以弄得些油水出来。这难道不是白白地得到一笔大财?”

虞信之听了这话,利欲熏心,竟然答应了。

第二天,虞信之依照刁星的安排,走到张家。

昌伯问他的来意,信之说道:“我有个姑姑,一直在贵宅帮工,今天想来看望她一下。”

昌伯怀疑到:“她在我家住了二十多年,从没有见她有亲戚来往,为何刚刚死了,就忽然钻出这亲戚来,也不知是真是假。”

于是心生一计,便将死去老妈子的年龄和来历,详细地询问虞信之。虞信之一时支吾不清,面带羞愧。张昌伯见了这个情景,知道是个假冒的家伙,便不再理他。张家的家人你一言,我一句,把虞信之抢白了一阵。虞信之见张家不上当,转身便走,想急着回家去了。

谁知刁星正躲在门口观看,见虞信之走了过来,连忙将他叫住,问问缘故。虞信之将情况说了个详细。

刁星说:“你这人真是扶不起,就因为这几句话,就怕他起来?”

又将虞信之拉进屋中,摆出比昨天更加丰盛的酒菜来。

二人吃着酒,刁星笑道:“我如今有一条妙计,你如照办,万无一失。”

信之问:“不知是什么办法?”

刁星说:“你今夜必须死在他的门口,便好说了。”

信之吃了一惊,说道:“先生不要取笑,这事怎么能行?”

刁星说:“我是叫你假死,又不是真死。你今夜走到他的门前,做出自缢的样子,我便出来一边解救你,一边叫来地方保甲,还怕他不给些银钱与你?”

信之乘着酒兴,以为刁星必然会来为他做主,竟然向刁星要了条绳子,直接来到张家门口。这时已经是三更天气,月光明亮,信之找了个挂绳子的地方,把绳子挂上,挽了个圈套,便把脖子套了进去。不到半个时辰,灵魂便向鬼门关报到去了。

刁星哄骗虞信之走后,便远远地站着,看着他上吊自缢,才关了门,向妻子水氏说了内情。

水氏说:“这计策好是好,只是太难为了卖鸡的人。”

刁星道:“当今之世,如果顾及他人,自己就得不了便宜。我一心要弄弄张家的银子,不料到了今天,才借卖鸡人的性命完成了宿愿。”

于是又准备了明天恐吓对方的话,这才睡下。谁知身体困倦,一觉竟睡到天亮。水氏将他从床上推了起来,他才急忙跑出门去。刁星出门一看,对门张家却是毫无动静,仍然像平时那样热闹,就是左邻右舍,也没有人来向自己说起什么。

刁星心里十分奇怪,惊讶地想道:“怎么张家门前竟然没有一点迹象?难道是张家知道了,早已将尸体藏了?”

只因心怀鬼胎,又不便问别人,只是后悔赔了两顿酒饭。于是,心中更加放不下这事,只希望能打听到张家移尸灭迹的证据。过了几天,张家仍然没有动静,刁星心中纳闷不已。

再说朱恩自从那天开始做些小生意,收入还够过日子,心中对张昌伯十分感激。这天他做完生意,看天色还早,有心想到张家门前观望一下,也想把前些天有关死尸的事告诉昌伯。正走到桥边,见有许多人围着说话,朱恩靠上前去,只见横着一个死尸,正是他前些天弄下水的,已经被人捞上岸了。

朱恩心中有些担心,怕牵连到自己。他走上去仔细一看,更是吃了一惊。原来这死者正是自己姑姑的儿子虞信之。虞信之的父亲叫虞伯勤,祖上本是个乡村中的财主,虞伯勤不善经营,家财已经耗去十分之七。到了信之时,更是十分狼狈。朱恩与表兄原来很是密切,只是两家都衰败后,便疏远了些。

那天清晨,朱恩在慌忙之中并没有看死者的面目,现在见到信之的尸体,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失声痛哭起来。

众人正在细问他的情况,只见人群中走出一人来,说道:“请到舍下去,我和你商量一下。”

朱恩回头一看,只见这人三纹横在额上,两眼悬着浮珠,巧舌如簧,笑里藏刀。

那人带朱恩到了家中,说:“小弟姓刁,刚才捞了个死人,找不到死者的亲属,正好遇到你,请你写张单子,报知官府。令表兄的死因,老兄想必知道,你说现在怎么办?小弟好替你出头。”

朱恩说:“前天他家里人来我家问消息,说是出门五六天了,都没有回家,我也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谁知却死在这里!”

刁星假装惊讶地说道:“你还不知道?令表兄是被人弄死的。这个凶手,就是对面开店的张昌伯。他凭借有钱人的势利,不知为了什么争吵起来,将令表兄毒打痛骂一顿。现在令表兄忽然身亡,纵然不是他打死的,也推脱不了责任。”

说罢,又道:“看起来不像是淹死的,竟像是上吊自缢的呢。如今你去告了他,那份丧葬费用就有了。这是小弟路见不平,一片热心肠,听任老兄裁夺。”

这时朱恩想起前些天发现死尸的事,以为刁星的话可能是真的,但他又受过张家的大恩,怎好忘恩负义。只是虞家没有男人,少不得要他出头作主,万一自己移尸的事被人知道,也是担当不起的。

朱恩踌躇半天,只得说道:“我也作不得主,必须要找我表嫂来出面才是。今天已经晚了,明天再说吧。”

朱恩回到家中,将事情对母亲丘氏说了。

丘氏说:“没有想到虞表兄死得这样惨!但你也不可造次,必须将真相弄清楚。你的性命全亏张家保全的,如是那晚他将你送往官府,咱们全家也饿死了。依我看来,张家这样的好人,不会是凶手,虞表兄的死必有别的缘故。”

朱恩听了这话,来到张家,先谢过了昌伯的救命之恩,然后才问起虞信之的事。

虞信之到张家行诈,本来是没有通报姓名的,张昌伯想了一想,才说:“想必是这个人了。”

于是将他行诈败露的事说了一遍。

朱恩说:“这么说来,我的表兄不知受了什么人的唆使,把性命白白断送了。”

张昌伯吃惊地问道:“这话怎讲?”

朱恩便把信之自缢于张家门外,自己移尸于河中,刁星要他控告到官府的事,详细说了一番。

昌伯听后,不禁毛发耸立,半天都说不出话来,只得说道:“从来都不相识的人,怎么诈骗起我来了?虚者自虚,实者自实,将来总有说清楚的时候。”

朱恩说:“当今之世哪有什么真假?等你说清楚的时候,家财早已被弄去大半了。只是我承蒙先生照顾,自然会替你周旋。你不用为这事忙碌。”

昌伯再三表示感谢。

朱恩别了昌伯,一路上想道:“信之哪有亲戚在别人家做工?如不是骗局,怎会把性命白白送了?”

他又想道:“诈骗肯定是有的,但毕竟是为争论而死,这却是真情。要不然难道死在门口也是假的吗?如今虽然尽了我报恩的念头,但是信之的丧葬费用,应当怎么办呢?”

朱恩越想越烦心,愁苦不堪,走了半里多路,忽然脑海中闪现了一个念头:“我真是昏了头!乐公济定有见识,怎么不去和他商量呢?”

于是,直接来到乐家,找到了乐公济。

这时已经是掌灯的时候了,朱恩顾不得叙寒问暖的客套话,便把信之的死,刁星的话,一一告诉了公济,求他商量个办法。

公济说:“依你说的情况来看,事情出在刁星身上,明天你去将刁星告了官,就会弄明白了。”

朱恩道:“怎么会是刁星有问题呢?”

公济道:“河中捞出死尸,大家都在仓猝之间,为什么他知道信之是上吊自缢而死的呢?别人为什么又不知道呢?就这个细节,也就有许多问题在里面。”

朱恩这才有些省悟,说道:“这话有道理,但我却没有想到。但是现在应该怎样告他才恰当呢?”

公济说:“我早就知道刁星是个无赖光棍,专门诈骗他人钱财,害人性命。你现在只是告他唆使他人自杀,企图诬陷平民的罪名。不怕他不赔偿你表兄的性命。你表兄有没有儿子?表嫂姓什么?你先说给我听听。”

朱恩说:“他没有子女,表嫂姓艾。”

公济说:“你明天同表嫂早些到县府来,我要教她见着官员应该怎样说。然后我再去呈递状子,给被告刁星来个措手不及,毫无防范,这才是上策。”

刁星在家等到第二天,满以为朱恩会来,便可和他共商大计。不料左等右等都不见朱恩的影子,不禁焦躁起来,想道:“他这个不识抬举的家伙!既然不来,我是张家的邻居,自己去报官,看他认不认账。”

正要去写报官的单子,忽然见到几个公差走进门来,要他去衙门一趟。刁星吃了一惊,不知道为了何事。等到他看了传票时,才知道是为了虞信之的事,原告是虞信之的妻子艾氏,陪告正是朱恩。

刁星心中怨恨不已,对公差说道:“我又不是凶手,也不是应当提审的犯人,他们告我有什么理由?”

公差道:“我们不过是奉命而来,你是不是凶手,我们哪里知道?老兄应该到官府面前辩明道理才是,和我们说这些也是无用的。这几句话,也抵不得钱用,我们的差钱酒饭,也少不得请你拿出来的。”

原来,公差传拘有关的人,要给些差使费。

刁星说:“这差使费,自然有人会出,我却不能代劳。等明天我说出哪个是真凶,他是个富翁,再由他全部数给你们,怎么样?”

公差说:“这话说得倒好!我们是按传票上的名字找来的,又不认识什么富翁。虽然承你盛意,但是这差使费还是要收的。”

刁星耍赖说:“你们是凭票拘人,没有说过要凭票取银子,为什么要我出差使钱?”

众公差勃然大怒,喝道:“你说得对,是我们错了!得罪了不要怪我们!那就一起走吧。到了官府听候审讯,如能找出其他凶手,我们就不敢上你的门了。”

说着,将刁星扣押着便走。

刁星笑道:“冤有头,债有主,还不知是谁偿命哩!跟着去一趟也不是什么难事!”说罢便随着公差,一直走到县衙门。

刁星见衙门厅堂上挂的审讯时间,安排在明天,便要回家写个申诉状。那些公差怪他不愿出差使费,不要他回家,竟把他关在衙门的一间房内。这些人为什么愿意为朱恩出这么大的力呢?原来都是看在乐公济的面子上。公济与衙门中的朋友,都相处得很好,只要是帮助公差承担事情,都做得十分周到;如果公差需要钱花,从不缺少一分一毫,所以衙门中的人对他都言听计从,办事非常乐意。

这长洲县知县名叫藤云霄,进士出身,极有威风,十分清廉可敬,更有断案的才能。到了第二天,原告、被告等一批人众都出堂候审。

藤知县先传唤艾氏,问道:“你怎么知道你的丈夫是刁星谋害死的?平时他们二人有仇吗?”

艾氏说:“我的丈夫名叫虞信之,因家中缺粮,没有其他办法,便去城中卖鸡,以便接济生活。他到城中去了二十多天,都没有回家。昨天朱恩来报信说,虞信之已经被刁星谋害了。我心情急迫,故此向老爷投递状子。平时和刁星其实也没有什么仇。”

藤知县叫她跪在一边,立即传唤朱恩,喝问道:“你有什么真凭实据,知道是刁星将虞信之谋害死的?既然知道真相,为什么当时没有马上报案,直到今天才来告状?这显然是欺蒙官员,诬陷平民了!”

朱恩说:“小人和刁星从来都不相识,为什么要诬陷他呢?前天小人偶然走到桥边,看见横着一具尸体,是从水中捞上来的。我上去仔细一看,没有想到死者便是小人的表兄。当时大家都在场,不知道死者是上吊自缢而死的,只有刁星一人知道,说是死者上吊自缢后被人拖到河中的。只这一点,就有令人怀疑之处。”

藤知县又叫朱恩跪在一边,唤过刁星来,问道:“你是怎么将虞信之谋害死的?从实招来!”

刁星说:“知县爷爷在上,这是他们冤枉小人。那虞信之,如果说要谋他的财,他又是个穷人;如果说要报冤,他又和小人没有仇冤。为什么会平白无故地谋死他呢?虞信之的死,只是因为一个缘故。几天前,小人见他和开布店的张昌伯争吵,被昌伯痛打了一顿。小人再三劝阻都不听,以致信之心生愤恨,自杀而死。张家看不惯小人住在他们对面,因此诬告小人。”

藤知县说:“失足死于河中也是常事,你怎么知道他是因愤恨自杀的呢?”

刁星说:“我见他脖子上有绳索的痕迹。”

这时,藤知县已经有五分怀疑是刁星搞的鬼,另有五分怀疑是张昌伯的责任。

藤知县吩咐传讯张昌伯,才好定夺。

昌伯被拘到县府,当堂跪下。

藤知县问道:“你是张昌伯吗?”

昌伯道:“小人便是。”

又问道:“虞信之和你争吵后,是什么时候被逼死的?快快说出来!”

昌伯说:“小人家有薄财,知道礼法,怎敢无端地将他人逼死呢?”

刁星在旁边插嘴说:“你前些天和他吵架,他见你有钱有势,吵不赢你,含恨自缢而死。你怎么还想欺蒙县太爷!”

藤知县将刁星喝住,不准他多嘴,转过来又问昌伯道:“他为什么和你吵架?”

昌伯便把老妈子病死之后,他忽然来自认亲戚,因经不起盘问,讨了个没趣便离开了的事,从头到尾,详细诉说了一遍。

藤知县又问刁星道:“当时你在不在场?你怎么看见他们吵架的?”

刁星说:“就是没有看见,他们吵架也是事实。”

藤知县说:“你身居出事地点,看见虞信之死了,就应该报官,为什么一直等到今天被别人先告发这事?”

刁星说:“本来是想立即报官的,只因昌伯匿藏了虞信之的尸体,小人又没有查到证据,所以不敢乱报。只是这擅自移尸的行为,便是一个罪名了。”

藤知县喝道:“胡说!他匿藏尸体,你如看见了,就应该止住,不许他移开了!”

刁星说:“他如要藏尸,小人从哪里知道呢?”

藤知县大怒说:“你这奸滑险恶的奴才!在本县面前,还敢巧言惑众!你既然不知道真相,怎么敢擅自诬陷他人?”

刁星支支吾吾,不敢开口。

藤知县知道他心虚,喝令左右公差将刁星施用夹刑,用棍子将双手夹起来。那两边站着的公差正在怨恨刁星不给差使费,便重重使力用刑。刁星虽然是个无赖,但从来都没有受过苦刑,一时之间竟熬不住了,只得把虞信之卖鸡开始,直到引诱他自缢的事,全都招了。公差这才放下了夹棍,将口供录了。

藤知县进一步又问道:“这就是真相了。那个尸体为什么又被弄开了,难道是想要给张家增加个移尸之罪吗?”

刁星道:“小人开初不过是想借此要张家出几两银子,本来并没有想要叫他偿命。人都死了,怎么会又去将尸体移走呢?求县老爷详察。”

藤知县便对张昌伯说道:“这不用说,定是你移尸避罪的计谋了。如不用刑,怎么肯招呢?”

喝令左右也将昌伯夹起。

朱恩见状,连忙上去禀报道:“这是小人的事,不敢害了无辜。”

藤知县道:“为什么是你的事?”

朱恩不敢隐瞒,便从自己行窃张家、张昌伯赠银说起,把自己改过自新、感激昌伯的恩德,当时又不知道死者是自己的表兄,所以移尸的经过,全都禀告清楚。藤知县见朱恩为人诚实,博慨揽过责任,心中也同情他,不十分追究,只责备了他几下,以了结案子。

张昌伯虽然不是威逼他人致死,祸却是由他引起的,罚银二十两,作为艾氏埋葬虞信之的费用。刁星居心不良,设计陷害他人,酿成人命,判为死罪,监候处决。艾氏和朱恩等人一齐放回家中。

乐公济在门口迎接众人,与张昌伯相见。

朱恩为昌伯介绍道:“这就是乐先生,大名公济。今天的事,多亏乐先生指教,才得以清白。”

艾氏、昌伯便向公济再三致谢,各自回到家中。

后来刁星死于狱中,他的妻子水氏又改嫁他人。可见天理昭彰,人算不如天算。

这场官司,多亏了朱恩。张昌伯虽然花费了二三十两银子,却免去了刑苦和破家的结局,心中十分感激。于是,张昌伯准备了两桌酒,邀请朱恩、乐公济一起欢聚,稍尽情意。

酒至半酣,昌伯从袖中取出三十两银子,送给朱恩,并说道:“朱兄拿去做个本钱,开个小店铺,也可以将就过日子,不必在路上吃苦了。”

他又取出二十两银子送给公济。公济谦逊了一阵,也收下了。

朱恩却再三推辞道:“这些事情,怎能受他人冤枉?一来是先生平时有大德,自有上天保佑;二来是遇到官府清廉,又承蒙乐先生指教。我朱恩有什么功劳,怎敢接受厚赐?”

公济说:“恭敬不如从命。你们今后相处的时候很多,有的是报德之处,还是接受了吧,大家彼此相安。”

朱恩听了这话,不敢再推辞。三人尽欢而散。

朱恩从此做起生意,后来成为有钱的富人。乐公济又为朱、张两家作媒,联了婚姻,世代往来不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