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男才女貌 > 第三十四章 文武群贤毕至 神医会诊甄豫

随着除夕爆竹声的远去,刘宇和孙琳送走了来到三国时代的第三个年头。光和三年的创业,光和四年的辛劳,光和五年的积蓄,到现在,汉光和六年,刘宇终于开始用自己的手去拨动命运之轮的轨迹了。

几个月来,谯郡众文武都在按照预定的大计划在展开工作,请朝廷任命刘晔为蜀郡太守的奏章,以及献给张让等人的礼品都由孙乾携带,臧霸护送着往京城去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任命旨意会在三月底,四月初的时候送到谯郡。许商等先头部队应经在二月份时就起程往蜀郡去了,估计到四月的时候就能够在川中站稳脚跟。等到青州移民过去之后,刘宇内定的根据地益州就可以进入初期的发展阶段了。为了保证刘晔在蜀郡的各项政令的实施能够得到有力的保障,刘宇几乎将自己手下三分之二的人才都派往川中支援刘晔,也就是说,等到9月份的时候,谯郡的人才数目将从新回到三年前刘宇刚刚就任时的水平。虽说秋收之后政务就会减少很多,但不代表就没有事务。“看来到时还要自己担纲再忙碌一阵了。”刘宇无奈的想道。

时间转眼到了四月,孙乾终于带回了任命刘晔为蜀郡太守的圣旨。这件事从始至终都是张让的首尾,孙乾并未插手。张让派他手下的一名官员向朝廷递上了荐本,对重要国事都不在意的汉灵帝怎么可能关心一个小小太守的任命,看都不看就交给张让处理,于是,灵帝的昏庸和张让的贪婪成全了刘宇,刘晔等人迅速按照原定计划启程赶奔蜀郡。要知道,现在时间就是金钱,在刘宇的再三强调下,赴川人员没有浪费一丁点的时间。望着渐行渐远的车队,刘宇感慨万千,自己改变时代的第一颗种子已经往益州去了,在它长成参天大树之前,自己还要继续小心的守护它呀。

回到太守府,刘宇忽然有一种很冷清的感觉,也难怪,人一下子少了很多,有这种感觉是情理之中。想想到九月份的时候,恐怕会更冷清了。

我怎么多愁善感起来了!自嘲的笑了笑,刘宇伸了个懒腰就准备回内宅。忽然有名小吏前来禀报说,招贤馆内来了四个人,一武三文,说是要来求仕。哦?刘宇的眼睛眯了起来,这近一年来,他和孙琳一直在外奔波寻访人才,很长时间没有关心过招贤馆的事情,没想到此时会有人到招贤馆来应聘,刘宇心中反而有种好奇的感觉。左右无事,刘宇便同那小吏一起往招贤馆而来。

来到招贤馆内,就见有四个人正在厅中等候。刘宇一边走上前,一边拱手道:“刘宇不知各位大贤前来本郡,致使各位就等,此宇之罪也,诸位幸勿怪罪。”四人连称不敢。刘宇至主座座定,问四人道:“诸公不以小郡鄙陋,屈尊前来,不知各位尊姓高名?宇也好和各位亲近亲近。”右手上座那个蓝衫书生起身施礼道:“学生陈琳,拜见太守大人。”刘宇眉毛一扬,面露喜色道:“公莫非广陵陈孔璋?”陈琳讶然道:“未想府尊亦知琳之名姓,实乃陈琳之荣光也。”刘宇起身施礼道:“宇向闻广陵陈琳,诗、文、赋皆能,犹以诗歌见长,所做之诗,风格雄放,文气贯注,笔力强劲,当世文采罕有其匹。后尝读公之《饮马长城窟行》,顿觉公之忧国忧民,体恤百姓之心跃然笔端。今蒙公不弃,屈就于宇帐下,宇实在惶恐之至。”陈琳惊讶刘宇对自己的文风把握精到的同时,心中也升起知己之感,连忙抱拳道:“府尊谬赞,琳曾于颖川书院问府尊所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句句文采横溢,字字珠玑,实乃神来之笔,琳愧不能及也!”言罢,二人相视大笑。刘宇心中暗想:杜甫VS陈琳?这个似乎没什么权威性的评价,貌似在诗歌造诣方面,诗圣要比建安七子之一强吧。当下拜陈琳为太守主簿。陈琳拜谢,回到自己座上。他下手的那个容貌短小的大汉起身抱拳道:“某乃阳平卫国人,姓乐名进,字文谦,闻明公招揽四方豪杰,特来帐下投效!”刘宇心中大喜,乐进呀,这可是后来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啊!虽然在三国演义中乐进并不是很出彩,但在正规史料的记载中,他可是能征惯战,战功无数,才堪与张辽、于禁、张郃、徐晃相并的世之良将。刘宇马上将这个宝贝拜为郡中校尉,填补张辽的空缺。

乐进回座后,刘宇左手边的两个儒生打扮的年轻人一起站起来向刘宇施礼道:“学生崔琰(国渊),见过师叔。”刘宇觉得今天肯定有喜鹊在自己窗头叫唤,怎么招贤馆里的人一个比一个牛呢?刚才的陈琳、乐进已经带给他很多惊喜了,现在面前这两个人竟然是崔琰和国渊!难道今天是天庭举行日行一善活动的日子?我正愁没有治政之人呢,老天马上给我送来两个不下于陈群的干才。

崔琰,字季珪,冀州清河东武人氏。后世关于他的故事流传最广的莫过于“床头捉刀人”的趣谈了。这件事应该是有,因为现在刘宇面前的崔琰的确是个不折不扣的帅哥,而且是那种颇具阳刚之气的极品!不过刘宇对于帅男向来不感兴趣,他欣赏的是崔琰的才华和那股凛然正气。崔琰才华出众,不但长于治政,也颇有远见卓识。袁绍的三个儿子都曾争着想要得到崔琰,曹操也对他欣赏非常,刚见面就拜他为别驾从事。至于崔琰的正直则更是有名。曹操曾称赞崔琰道:“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墨者慕公之名而清,壮士闻公之名而厉,公可以率为时之表率者已。”史书也评价他:清忠高亮,雅识经远,推方直道,正色於朝。总之,这是个御史大夫,也就是最高检察院检察长的不二人选。

国渊,字子尼,青州乐安人氏。他是后世曹魏的杰出政治人才。尤其善于屯田养民之道,与当时的屯田大师枣祗不相上下。郑玄曾称赞国渊道:国子尼,美才也,吾观其人,必为国器。能被当世儒学宗师如此赞誉,他的才华可见一斑。

刘宇对这两位大才的到来固然是兴奋不已,刘晔往川中赴任,自己派出了三分之二的家底,孙乾到9月份也要远赴蜀地。自己正在为迁移过后的内政空白头痛,崔琰等人的到来当真是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刘宇毫不犹豫的任命崔琰为功曹,国渊为郡丞。只不过,刘宇对于崔琰两人的那句“师叔”,迷惑不已,便问崔琰,崔琰答道:“我与国子尼皆为郑公帐下弟子,主公与老师以兄弟称之,自然是琰等的师叔。”刘宇恍然,原来是自己那个忘年之交郑玄把他手下的得意门生派来帮助自己了,心中不由对这个老哥哥感激不已。

崔琰等人的到来,使得刘宇再无政治上的后顾之忧。而接下来这两个人的到来,则让刘宇大大的舒了一口气。伊籍来报,经过几个月的寻访,终于将刘宇点名寻找的张仲景、华佗两人请到谯郡来了。

太守府的客房里,甄豫正在接受华佗和张仲景两人的诊治。说起来,甄豫也算是个幸运儿,张仲景和华佗虽然同是三国时代的著名医学家,但始终缘悭一面,两人谁都没见过谁,更不要说坐在一起进行会诊讨论了。刘宇相信,有这两个尊神保驾,甄豫这条命应该就不会那么早就呜呼了。果然,华佗和张仲景在经过一番商议之后,确定甄豫是因为操劳过度,起居不定且饮食不当,导致心脉堵塞,气血不畅,说穿了,就是有冠心病、心肌梗塞的前兆。不过还好只是前兆。两个神医共同讨论了一个方子,华佗又将自己所创的一套健身之法传给甄豫,让他每日习练。刘宇顺口说了一句:“元化先生,不如把这五禽戏的图谱画下来,我等也可习之强身健体啊。”华佗一脸莫名道:“何谓五禽戏?”刘宇比他更吃惊:“你这套功法不是根据熊、虎、猿、鹿、鸟五种动物的特征而创造,故而叫五禽戏吗?”华佗皱着眉说:“我的确是通过动物的动作创出的这套健身之法,但一直尚未命名。嗯,五禽戏,贴切,既如此,就蒙太守赐名,这套功法就叫五禽戏吧。”

刘宇无语中,这是继郭嘉的“鬼才”称号之后,自己第二次侵犯人家的著作权了。看来以后要少说话为是。刘宇希望华佗能留在自己这里研究医术,但被华佗拒绝了。刘宇并不感到沮丧,因为华佗的不爱名利是三国出了名的。就如董奉的行医道场在杏林,张仲景的道场在医馆一样,华佗的实现自己悬壶济世理想的道场,大概就是江湖吧。人各有志,何必强求。不过华佗临走的时候,刘宇将一叠自制的纸张送给华佗,请他随时将经历的疾病、处方、疗效仔细记录下来,为后世的医学提供一个珍贵的参考。后世祖国中医的衰落,与历代的中医名方的流失、湮灭密不可分。中医的没落成为众多国人心中永远的痛。而记载了华佗毕生心血的《青囊书》的被毁,更是中国中医界最深沉的痛。刘宇虽然身处古代,但也同样想为后世中医做点事,所以他下决心一定要保住华佗的《青囊书》,一定不能再让它毁在愚夫蠢夫之手!华佗对刘宇的请求欣然允诺,告辞后,便与弟子翩然而去。

放走了华佗,张仲景可不能再放过。张仲景和华佗不一样。虽然他本人不喜名利,但他的父亲却是望子成龙,坚持要他走仕途做官。在以孝道治国的汉代,张仲景也只能遵从父亲的意愿。

对刘宇来说,只要想做官,那就好办,马上将张仲景拜为从事,任务就是在谯县设医馆,潜心研究并传授医术。这当然合张仲景的口味,而且还能使他的父亲满意,所以张仲景就高高兴兴的留在了谯郡。

刘宇心中偷着乐,张仲景既然肯留下,那自己的军队构架中的医务兵就算有了着落。不过这都是以后要到益州去办的事了,随着秋收的到来,刘宇分明的感受到:三国乱世的序幕,已经慢慢拉开。

PS:明天还有一章,第一卷就结束了。因为是第一次写书,所以其中的不足之处还希望大家原谅。十分感谢各位大大们对于这样一本新书的支持,下周好像是个分业封面强推期,还希望一直关注本书的看官们能够继续支持,也希望第一次阅读此书的新读者们能推荐收藏一下,先在这里谢过各位啦!第二卷《黄巾之乱》将在后天开始,更新仍然是一天两更,每次大概3000到3200字左右。每张的题目会统一为两个字,算是一种尝试吧。从下卷开始,才算是三国序幕的真正拉开,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奸雄、枭雄、英雄都将一一闪亮登场,请大家密切关注!呵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