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三百八十九章 崇祯的辽东攻略

逆天换明 第三百八十九章 崇祯的辽东攻略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可以说,辽东只是郭大靖的根基,平辽灭虏也只是初期的阶段。他的理想如果仅只于此,那可就丢了穿越者的脸。

建豪宅,郭大靖当然也不在意。哪里还有比紫禁城更大,更富丽堂皇的宅院呢?

都是小家子气,眼皮子太浅啊!

在宏图大志这方面,郭大靖绝对有资格小瞧任何人。包括毛文龙,包括朝堂上的首辅次辅、诸位大佬。

只不过,没人知道郭大靖的野心之大。

远在京师的崇祯更不会想到,刚刚跨海远袭,替他和朝廷挽回颜面,被升任为总兵的郭大靖,竟然早就惦记着他的龙椅。

绕道入关的建虏被近乎全歼,奴酋皇太极被生擒入京,千刀万剐。前所未有的大捷,振奋了军心民气,但建虏入寇的后遗症,却在不断爆发。

建虏肆虐京畿时,崇祯向四方军镇发出了勤王令,连远在甘肃的边军,也派出一部奉命向京师进发。

勤王的甘肃边兵在途经金县(今甘肃榆中)时,兵士们要求发饷,参将王国却克扣不发,导致兵变,参将王国和当地县令被杀。

而在起事的边军中,有一个把总姓李名自成,率部分乱军转战汉中,参加了王左挂的农民军。

此时,陕境内已有农民起义军百余部,形成烽火燎原之势。很多官军边兵,因缺饷哗变,也加入义军,并成为其中骨干。

但崇祯并未意识到陕西义军烽起的严重性,他任命的总督陕西三边军务的杨鹤,全不知兵,迂腐地以招安之策对付起义军,以致“流贼之肆毒,祸始于杨鹤”。

在杨鹤的奏报中,陕境之内的乱贼左一股右一队地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并被安置到地方。

乱贼看似被纷纷平定,但这些被招安的乱贼只不过是换了个身份,在被安置的地方依旧抢掠、奸淫,地方官府反倒不敢管。

但凡有点头脑,有点逻辑分析能力的,也不会象崇祯那样,看不透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的根结所在。

不过是在频繁的天灾之下为了口吃的,谁吃饱了撑的,拿起木棒、锄头造反。

可崇祯一不减赋税,二没有切实的赈济之策,又拿什么来招抚起义军?

即便迫于形势就抚者,不久之后也因为朝廷无力养活大批饥民,又纷纷再起。

崇祯看不明白,也或许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要钱粮,他上哪里去搞?支撑关宁锦防线,还要给异军突起的东江镇倾斜资源,已经要拖垮大明财政了。

刚在大胜的欢庆气氛中,过了个消停年。满书案的奏疏,又让崇祯这个小年轻的心情郁闷起来。

“以锦州为前线,宁远为中坚,山海关为后盾,将建虏拒于关外……”

崇祯看到这老生常谈,气得直翻眼睛。建虏都绕道入关了,还给朕在这里说什么关宁锦防线能挡住建虏?

没错,建虏是没从锦州、宁远、山海关这道防线上突破,可也说明这条防线的作用不大。

至少,十几万军队摆在这里,消耗的钱粮太过巨大,性价比显然是很低。

“孙承宗和满桂可有奏疏送来?”崇祯没好气地把奏疏扔到桌案上,有些急切地询问着王承恩。

“回皇爷,还没有。”王承恩躬身回奏道:“应该是时日尚短,在宁远的整顿还未完成。”

关宁军的临阵窜逃,是崇祯最终要弃守锦州、收缩防线至宁远的决定因素。如果占据锦州、大凌河,真的有平辽灭虏的希望,崇祯咬着牙也要撑下去。

但现在,关宁军将变成宁远军,连山海关也要换上崇祯信任的兵将,且肯定不是辽人出身的。

马世龙就是现在的山海关总兵,加左都督,是崇祯防范关宁军的第一步。

第二步则是调走宁远的守军,改为驻守蓟镇,其中一些非辽人的将领,比如曹文诏等人,将被留任。

第三步则是下旨命祖大寿率部回镇宁远,使其成为山海关外的缓冲和屏障,也方便运粮饷于觉华岛,就近补给。

这样一番运作下来,关宁军变成宁远军,也只剩下了三万多的人马。山海关则既是他们的后路,又是他们的督战队,并防备其作乱。

宁远三万,山海关四万,蓟镇三万,整个关宁军自此分崩离析,这支军阀式的部队再也掀不起大浪,崇祯也才能放心。

同时,弃守锦州和大凌河等地,每年至少能节省粮饷百万。在财政总收入不变的情况下,这笔钱财正好投入到东江镇。

在崇祯看来,这是一举三得的妙计。既控制了关宁军,又能倾斜供应东江镇,还不增加财政负担。

不,应该是一举四得。蓟镇的驻防军不用再花钱招募,岂不是又省了一笔?

但就是这样的妙计,朝堂上却有很多官员上疏反对。

如果不是曹化淳带回来的郭大靖的分析,崇祯还不知道在这些官员慷慨陈辞的背后,却是想着继续在关宁锦防线的投入中捞钱贪腐呢!

而崇祯之所以派关宁锦防线的原创者孙承宗携满桂前往宁远,做移师关内的准备,是看重孙承宗在辽东经营多年,颇有威望。

满桂不仅是猛将,也曾在宁远长期任职。这一文一武的搭配,在崇祯看来,宁远军移师应该是又快又稳的事情。

可从派遣到现在,还不到一个月,崇祯操切的毛病又犯了。他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孙承宗阳奉阴违,并不卖力地执行收缩防线的新战略。

王承恩的委婉解释,让崇祯稍微安了心,抛开急躁的情绪,坐回到御椅中。

崇祯沉思半晌,缓缓说道:“市井传言,袁崇焕为了与建奴议和,阴谋杀害毛文龙。而且,他还与内阁官员私下通信,得到了某些人的支持。”

王承恩躬身道:“皇爷,市井传言有多个说法,皆是痛恨袁崇焕。若是想证明真假,也不难,传话给镇抚司审讯便是。”

“无风不起浪。”崇祯沉声道:“去告诉镇抚司刘侨,就此事审讯袁崇焕。”

“奴婢这就派人去。”王承恩躬身退到殿外,叫过宫人去镇抚司传万岁口谕。

崇祯并不是想为毛文龙要个说法,而是最想揪出哪个阁臣敢私自结交外臣。在他看来,袁崇焕能够欺瞒自己,是朝中有人支持,为他说话粉饰。

而历朝历代的皇帝,最不能容忍的便是官员结党。袁崇焕事发,与其关系较密切的,都已经被崇祯划到逆党之中。

不仅是要清洗逆党,崇祯还要把袁崇焕上任后搞出来政策措施,全部作废。没有新的举措,基本上是恢复原样儿。

比如重设登莱巡抚,粮饷由津运,山东也要承担一部分。

王廷试已被归为袁崇焕一党,登莱道的官职说罢就罢。但由谁来担任登莱巡抚,以及辽东巡抚的人选,还是很让崇祯费脑筋。

由于关宁军的拉胯表现,崇祯把平辽灭虏的希望都转到了东江镇身上。正因为关宁锦重要性的下降,在辽东设置督师或经略,就已经不合时宜。

在明朝的官制中,督师、经略虽然比巡抚层级高,可是并非巡抚的上级,真正主导地方军务的往往是巡抚。

但吊诡的是,不管你是什么官职,朝中有人是最重要的。

比如辽东巡抚王化贞,得到了兵部尚书张鸣鹤和首辅叶向高的支持,就可以压制经略熊廷弼。

而孙承宗第一次出任蓟辽督师时,辽东巡抚阎鸣泰就是个摆设,直接就被挤到了觉华岛上,当起了后勤官。

督师、经略、巡抚手下的将领军官,同样也是互不统属。

督师、经略手中的尚方宝剑,奈何不了巡抚手下的总兵;但直属于督师、经略的总兵,犯事儿后便可以先斩后奏。

历史上,袁崇焕就是占着这个优势。请罢登莱巡抚后,直管东江镇,毛文龙也要算是他的手下。

只不过,毛文龙不是一般的总兵,是持有尚方宝剑的一方镇将。袁崇焕没有请旨,也是擅杀。

崇祯不设辽东督师或经略,就意味着辽镇和东江镇的不相统属。辽镇有辽东巡抚,登莱巡抚则是东江镇的顶头上司,尽管只是名义上的。

尽管对关宁军很是失望,但崇祯还是希望能够逐渐改变,转而控制在朝廷手中。这样,朝廷好歹有一支武力可以依靠,而不是东江军一家独大。

平衡很重要,但凡有可能,不管是皇帝,还是文官,都不希望看到桀骜不驯,或是难以控制的军头的出现。

其实,毛文龙确实脾气不好。但对皇帝,对朝廷,还是很忠心的。只不过,他的权力太大,又僻处海外,在君臣看来,便是难以节制。

况且,他的出言不逊,他的桀骜不驯,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被逼无奈。要是粮饷充足,他又跟朝廷打什么擂台?

就是这一年多来,毛文龙除了跟袁崇焕闹,对朝廷的态度却是好多了。原因很简单,东江镇的粮饷有了着落,他也犯不着得罪人。

“皇爷。”王承恩从殿外走进来,躬身禀奏道:“曹化淳在外候见。”

崇祯点了点头,阅看完手中的奏疏,放到桌案上,才开口说道:“让他进来吧!”

时间不大,曹化淳进到殿内,跪倒叩头,“奴婢拜见万岁。”

崇祯看着这个他颇为信任的太监,和声说道:“朕命你掌御马监印,总督勇卫营。从即日起,你便专心军务,尽快为朕练出一支虎狼之师。”

大明朝的军制中有一支直属于皇帝、由内廷负责指挥的禁军,称腾骧四卫。嘉靖年间,腾骧四卫被改编为勇士营和四卫营,由御马监管理。

这支军队号称“择天下卫所之精壮者”入军,但到了崇祯年间,战斗力已经下降严重,不副强军之实。

经过建虏入寇的教训,崇祯迫切地需要掌握一支战力强悍的部队。重整勇卫营,便是最快捷的途径。

对于皇帝的任命,曹化淳早有心理准备,利用这段时间也筹谋思考,有了大概的计划。

“皇爷所命,奴婢定然全力以赴。”曹化淳叩首领旨,又呈上自己制定的整军方案。

崇祯阅看着方案,时而颌首赞赏,时而又微皱眉头。

好半晌,他才抬起头,缓缓说道:“遵化大战,东江军的犀利火器和精锐骑兵功不可没,也确实令人震撼。你要仿效,无可厚菲。”

停顿了一下,崇祯接着说道:“朕可以让东江镇提供武器和教官,但勇卫营的军官却要由精挑细选的忠勇之辈担任。朕的意思,你明白吗?”

“奴婢明白。”曹化淳说道:“勇卫营的官兵,定然要能竭忠报效万岁。否则,要它何用?”

崇祯露出笑意,颌首道:“明白就好,朕心甚慰。你且下去,朕自有安排。”

曹化淳叩首之后,退出了大殿。

亲眼目睹了遵化大战的曹化淳,对于东江军的战术打法极为震撼,更是对火枪火炮的凶狠,以及骑兵最后狂猛的反击印象深刻。

在他看来,如果勇卫营达到东江军的水平,便足以堪称为虎狼之师。当然,这就需要东江军的火器,还有骑兵训练的教官。

在崇祯看来,勇卫营的武器装备肯定要精良,既然东江军的好,那就买,或者是仿造,这并不困难。

至于训练骑兵的教官,顶多也就十几人而已。训练完了就走人,留在勇卫营那是万万不成的。

其实,不管是崇祯,还是曹化淳,只是看到了表面,却不明白真正的强军,取决的可不只是武器装备和战术打法,以及粮饷待遇。

当然,对于封建军队来说,兵精粮足、甲坚兵利,就已经是强军的全部因素。要是能达到郭大靖那般的眼界和标准,他们也就不是古代人了。

即便是现在的东江军,离郭大靖的期望,还有着相当的距离。

尽管他在努力提高军人的社会地位,尽量给予他们最好的待遇,在逐渐建立起军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但时间摆在那儿,人们的传统观念也是根深蒂固。所以,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