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二百六十三章 商女不知亡国恨

逆天换明 第二百六十三章 商女不知亡国恨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正因为如此,郭大靖才要把这个产业挪到国内,由林家来生产销售。鲸油和配方,以及制作技术,算是他的入股,赚钱两家分。

林天佑对于郭大靖的慷慨大方,或者说是大大咧咧,已经习惯。表示出稍许的惊讶之后,也不推辞,满口答应下来。

赚钱的道儿,谁不当成至宝,或祖传,或秘不示人,就为图个长远。

可郭大靖除了镜子的制作外,别的好象并不太当回事儿。对于合作伙伴如此坦诚,林家又岂能不竭诚以待?

“郭将军在青岛经营了些时日,这个作坊就建在青岛好了。”林天佑很快就作出了反应,说道:“某也不去学,请郭将军派几个工匠主持如何?”

“也好。”郭大靖点了点头,说道:“青岛的交通也算方便,从这里运鲸油也快捷。”

山东,如果能成为东江镇的基地,那是郭大靖最希望的。但这要看国内形势的发展,以及东江镇的实力。

没错,郭大靖已经存了抢的心思。你朝廷治理不好,那就让我来。

“沈世魁没给你们添麻烦吧?”郭大靖放下茶碗,有些无奈地说道:“把钱看得那么重,可身份在哪,某也甚是头痛。”

林天佑深有同感,却也没当回事,说道:“他主要还是想与倭人做生意,小林浩一也答应了,并列出了所需商货的单子。他能搞到多少,就看个人的本事了。”

“当然,林家也帮了他一把。否则,他在江南没有什么人脉,很难进入生丝和丝绸的生意圈。”

虽然有与林家竞争的嫌疑,但林家有更大的利润在镜子和其它商品上,倒也不太在乎这个。

何况,与东江镇打交道是长期的,结好沈世魁,也就是讨好毛文龙,日后的便利也是不会少。

“以后,我要专心于军务,这一两年正是关键时期,不能再分心。”郭大靖缓缓说道:“生意上的事情,就让藤野英全权打理。你们再来,我恐怕也没时间再来相见。”

“郭将军志向宏伟,只管去大展拳脚。”林天佑笑着恭维道:“这些庸俗的商贾之事,万不能耽误郭将军的远大前程。”

郭大靖哈哈一笑,伸手拍了拍林天佑的手臂,说道:“什么志向宏伟,不过是身不由己罢了。咱们的事情谈完,去见见倭人,还有西夷吧!”

林天佑笑着点头,起身整理了下衣冠,陪着郭大靖出门而去。

在倭人的商栈,郭大靖见到了小林浩一和大谷川,对小林浩一的变化,大感吃惊。

“离我远点。”郭大靖翻了翻眼睛,很嫌恶的样子,“大冷天的,你摇个扇子。你浑身发热,我还冷呢!”

小林浩一干笑两声,扇子不摇了,可也没撒手,腆着脸也没动地方。

对这个自以为大明化的附庸风雅之辈,郭大靖也没招儿,该说的事儿还得说。

“阿英已经跟我说过了,你们至少想要三面试衣镜,但这有困难。”郭大靖摊了摊手,说道:“当初就定好的,三家是平均分配,各有销售区域,互不干扰。”

大谷川陪着笑,说道:“郭将军的话虽然有理,但进货嘛,价高者得,您也不会反对吧?”

“平均分配的话,就不存在竞价。”郭大靖摇头道:“但你们三家之间的协商调剂,我不管。”

意思很明确了,郭大靖不想搞得那么麻烦,三家经销商,你们自己内部商量解决好了。

试衣镜,底价最终定为三千两,郭大靖只管收钱付货。你们怎么卖,能赚多少,各凭本事儿。

听到郭大靖这么说,大谷川眨巴眨巴眼睛,说道:“既然郭将军不插手,那我们自己私下解决这事好了。”

郭大靖点了点头,晃了晃手中的到货清单,说道:“我不需要银子,货款全部由硝磺、铜料来抵,有没有问题?”

大谷川沉吟了一下,说道:“现下是没有问题,若是日后我国出了别的政策,可就不好说了。”

限制铜料出口,倭国估计会出这样政策。因为,他们也要开始铸造铜钱,以方便流通。

“到时候再用银子也行。”郭大靖说道:“你们如果运来的多,货款不够的话,我也会用银子来补上。”

大谷川颌首,笑着说道:“郭将军豪爽大方,与您合作极为愉快。”

小林浩一见交易已经谈妥,笑着说道:“在下有个提议,不知当讲不当讲?”

连说话都学成这样儿,真是走火入魔了。

郭大靖看着小林浩一,揶揄道:“听说你在扬州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着实令人佩服。”

“好词,好词。”小林浩一眼睛一亮,连连点头,扇手刷地打开,看到郭大靖的眼神,没敢摇,说道:“在下觉得可在扬州举办一场竞选花魁的比赛,名为评花榜,前三名冠为状元、榜眼、探花……”

郭大靖伸手拍了拍小林浩一,语重心长地说道:“林浩兄,此乃花国盛事,一定要办好。要办得有品味,有影响,要盛况空前。在这之前,某推荐一本好书,名为《金陵伎品》,你一定要好好拜读。”

“哦,还有如此奇书?”小林洁一有些不敢相信,怀疑之色显露于表。

郭大靖曾经让林家给搜集书籍,林家倒是不挑,估计是到了书店,便手一挥,一样来一本。

其中,就有这本《金陵伎品》,作为潘之恒,天启年间著作,把自己刷“青楼”副本的宝贵经验,无私地奉献给后人。

郭大靖告诉小林浩一,那本书还在新建成的大连图书馆里,让他自去翻找,便和林天佑起身离开,前往西夷所在的商栈。

“这家伙快忘了自己是倭人了吧?”郭大靖对于小林浩一的变化,是既好笑,又可气。

林天佑笑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倭人为之沉迷倾倒,也不为过嘛!”

这倒是真的,在当时,大明确实是文明的灯塔,照耀着亚洲诸国。只不过,灯塔将在十几年后崩塌,却是谁也想不到的意外。

根基已朽,看着巍然矗立,堂皇壮观,却经不起风雨。这正是泱泱大明目前最真实的写照。

“江南还是那么繁华,也没什么人谈论辽东的战事吧?”郭大靖突然有些怅然若失,声音低沉地问道。

林天佑愣了一下,嘴唇动了动,最终还是无奈地苦笑一声,说道:“确实如此。”

醉生梦死!或者还有诗词来形容,那就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东江镇在孤军奋战,郭大靖的全部努力,不仅仅是为了那些辽民百姓,还在保卫着全大明子民的安乐生活。

十几年后,当建虏铁骑肆虐,烽火遍地,屠杀成为常事,人们逃无可逃地落入火坑时,不知道他们们会不会想到当年在辽东抗击建虏的那些人。

可惜,自己不能向他们证实这血淋淋的惨事。如果自己成功了,他们也永远不会知道,是自己和一群英勇无畏的人,拯救了他们。

郭大靖有些失神,突然就觉得自己奋斗得有些不值。

殚精竭虑、亲冒矢石,却未必能够成功。如果拿着银子,去繁华之地享受个十几年,再逃到海外,或许也是不错的选择吧?

“郭兄。”林天佑察觉了郭大靖情绪上的变化,想了想,开口说道:“江南虽然繁华,但平头百姓却为了生计忙碌,哪里有关心国家大事的时间和精力?”

郭大靖看着林天佑,静等着他继续说下去。

“纸醉金迷、奢侈享受的那些人,不是官商,就是士绅。按理说,他们知书识字,应该是心系朝廷,为国为民的……”

林天佑本来不擅长说这么大道理,想着安慰郭大靖,说得也并不连贯,甚至把自己也绕进去了。

郭大靖的脸上慢慢绽出笑容,说道:“林兄的意思,郭某明白了。刚刚胡思乱想,差点乱了心境。多亏林兄开解,现下已经无事了。”

“真的明白了?”林天佑觉得自己越说,越有点糊涂,反倒是听的人都懂了,有些奇怪。

“明白了,真的明白了。”郭大靖哈哈笑着,说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做好眼前的事情,不要过于去纠结结果。好事的意思,就是眼前事情,或者是实现目标的过程,而不是目标的本身。

这句话的出处是明代的《增广贤文》: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河狭水激,人急计生。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

如果郭大靖知道全文,肯定会把最后一句改成“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而且,他对这句话的理解也稍有不同。为什么要别人知道,要别人感恩呢?

自己是为了谁奋斗?少到自己,多到家人,大到华夏子民,自己知道多牛逼就成了。

眼看已经到了西夷的商栈,倒是没那么多的礼节,谢德拉和亨利·勒内并不知道郭大靖在此地,虽然显得有些意外,却还有几分惊喜。

“两千零六十七枝重型火枪,两千六百枝轻型火枪,以及部分弹药,已经由藤野先生点验完毕,刚刚开具了单据。”谢德拉把郭大靖请进厅堂,便拿出单据表功。

在大明对西夷的火铳定名中,重型火枪叫鹰铳,轻型火绳枪没什么具体的名字,就叫西式火枪。

目前装备部队的轻火枪基本上都是朝鲜造的火绳枪,而西式火枪也被郭大靖选中,下了大定单。

在制造上,轻火枪的难度显然要小很多,生产制造的速度也要更快。只不过,郭大靖还需要两千多重火枪装备部队,然后才加大对轻火枪的订购。

郭大靖点了点头,微笑着致谢,说道:“接下来就大部分订购轻火枪,减少重火枪的订购量。想必,你们已经通知到了卜加劳炮厂。”

谢德拉用力点头,说道:“这是自然。按照估算,明年将能提供至少五千枝轻火枪,几百枝重火枪。”

看着郭大靖,谢德拉发出了感慨,“与贵国朝廷相比,郭将军订购武器装备的数量,足以显出魄力和眼光。”

郭大靖挑了下眉毛,问道:“怎么,他们也去采购军火装备了?”

谢德拉笑了笑,说道:“只有七门火炮,三枝重火枪,三十枝轻火枪,实在是太少了。”

有了我这个大主顾,朝廷的采购确实显得太小气。三枝重火枪,就是当狙击枪使,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应该是朝廷对于西夷火枪的威力还心存疑虑,买了样品回去试验的。郭大靖这样想着,又问了详细的情形。

崇祯元年,徐光启被崇祯皇帝重新启用。在他的建议下,派遣了王尊德以及李逢节一起前往澳门进红夷大炮的采购。

这一次的采购,朝廷购买了七门火炮、三支大型火铳以及三支西式火枪,还聘请了共三十一人的以贡萨握德谢拉为首的炮手、技师以及造炮工匠。

不出所料,这是要进行仿造的节奏啊!

郭大靖苦笑了一下,仿造再多,恐怕也没东江镇的份儿。

可惜,孙元化那位西学大师,正在宁远军中为袁崇焕效力。这倒不是最重要的,东江镇要仿造红夷大炮,请来的西夷技师和工匠就能帮上忙。

但不管是资金材料,还是技术人才的数量,东江镇都不能跟朝廷相比。孙元化能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在登莱仿造出上百门红夷大炮,东江镇却万万做不到。

不过,足以令郭大靖感到自豪的,是在他的努力下。东江镇的火器装备率和威力,在明军中已经是首屈一指,当之无愧的第一。

这得益于郭大靖的先知先觉,并没有明朝那些官员的顾虑和瞎担心,引进火器的决心和数量,不是他们能够相比的。

采购的,再加自己制造的,明年至少能多出一万五千枝轻火枪,勤王计划的实施应该更加有把握了。

“我们还运来了二十三门火炮,藤野先生不敢擅专,说是要向郭将军报告之后,再作决定。”谢德拉期盼地望着郭大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